硅胶表面铜(Ⅱ)离子印迹聚乙烯亚胺的制备及结合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聚乙烯亚胺电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乙烯亚胺电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乙烯亚胺电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是一种重要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多种特殊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种线性聚合物,由乙烯亚胺单体经过聚合反应合成而成。

聚乙烯亚胺具有高分子量、高度分支化、丰富的胺基等特点,使其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乙烯亚胺是一种具有良好溶解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可在多种溶剂中溶解。

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并且能与水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

这种溶解特性使得聚乙烯亚胺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可调控性,可通过溶液法、热成型、喷涂等方法制备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材料。

聚乙烯亚胺具有丰富的胺基,这使得它具有良好的亲电性和活性。

这些胺基可以与酸、酸性氧化物等形成氢键、配位键和离子键等相互作用,从而使聚乙烯亚胺在催化、吸附、分离、药物输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聚乙烯亚胺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制备生物材料、药物载体、膜材料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聚乙烯亚胺的性质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对聚乙烯亚胺的基本性质进行阐述,包括其化学结构、溶解性、热稳定性等方面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聚乙烯亚胺在催化、吸附、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包括催化剂载体、吸附剂、分离膜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最后,我们将对聚乙烯亚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聚乙烯亚胺的性质和应用进行综述,我们旨在促进对聚乙烯亚胺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聚乙烯亚胺的平台。

相信本文对聚乙烯亚胺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可能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组织: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聚乙烯亚胺电位,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研究背景。

在概述部分,将对聚乙烯亚胺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和定义,以确保读者对本文所涉及的主题有所了解。

探析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的影响因素

探析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的影响因素

探析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的影响因素【摘要】本文通过探析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备方法、溶剂选择、反应温度和掺杂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对PEI微球的形貌和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特别是溶剂选择和反应温度是影响PEI微球制备的关键因素,需要仔细控制以获得理想的PEI微球。

掺杂物的加入也对PEI微球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我们总结了制备PEI微球的关键因素,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PEI微球的制备提供参考,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关键词】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方法、影响因素、溶剂选择、反应温度、掺杂物、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聚乙烯亚胺微球(PEI)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功能性材料,在生物医药、催化剂、吸附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PEI微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且具有大量的氨基官能团,易于修饰和功能化。

PEI微球的制备研究备受关注。

PEI微球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溶剂扩散法、乳液聚合法等。

影响因素的选择对PEI微球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溶剂的选择、反应温度、掺杂物等因素都会影响PEI微球的形貌和性能。

本文将对PEI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探讨,并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对其制备的影响。

特别关注溶剂的选择、反应温度以及掺杂物对PEI微球制备的影响,并进行总结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PEI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影响PEI微球制备的因素,可以优化制备工艺,提高制备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分析不同因素对PEI微球制备的影响,有助于探讨材料性能与制备条件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提供参考。

研究PEI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拓展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例如作为载药或靶向递送系统,从而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硅胶表面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硅胶表面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 ol eo odS i c n eh o g ,hnhi ca nvri ,hn hi 0 3 6 C ia 1 C l g f o ce ea dT c nl yS ag a O e U i sy S aga 2 10 , h ; e F n o n e t n
2 Istt f r eS i c ,hn hi ca nvri ,hnh 0 3 6 C i ) .ntue o i c ne S aga O enU ie t S ag a 2 10 ,hn i s Ma n e sy i a
关键词 : 硅胶 ; 表面 印迹 ; 离子 ; 铜 吸附 ; 应用 中图分类号 : 6 3 5 0 3 . 文 献标 识码 : A
Pr p r to fi rn e oy e t i n n s ia e a a in o mp i t d p lm r wi Cu o so i c h l

e e to d opint ,d o t n aii a s rt ntmp rtr da srt n cn e  ̄ t no d o t nc p ct a n et f c f srt i a sr i cdt d o i e eau ea d opi o cn ai na sr i a a i w siv si a o me p o y, p o n o o p o y -
Ab t a t C 2 - r td p l me a t l swe ep e a e y s r c o mp n ig tc n q e w t u o s t e t mpa e 1 h . sr c : u  ̄ i i e o y rp ri e r r p r d b u f e in i r t e h i u i C “in a h e lt - y mp n c a i n h

聚酰亚胺基气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聚酰亚胺基气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凝胶ꎮ 为了增强 BPDA ̄ODA 基 PI 气凝胶的热稳定
图 3 OAPS 交联的柔性和可折叠的聚酰亚胺气凝胶
性ꎬ特将 PMDA 导 入 到 形 成 的 齐 聚 物 分 子 链 段 之
和 3ꎬ3′ꎬ4ꎬ4′ - 联苯四羧酸二酐( BPDA) 反应ꎬ制得
的 5% 热失重温度可提高到 600 ℃ 左右ꎬ玻璃化转
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ꎮ
等 [3] 还 采 用 以 4ꎬ 4′ - 氧 二 苯 胺 ( ODA ) 和 3ꎬ 3′ꎬ
1 制备方法
从合成反应上讲ꎬ聚酰亚胺气凝胶主要可由二
胺与二酐反应以及异氰酸酯法来合成ꎬ此外ꎬ还有一
些其它特殊合成方法ꎮ
1. 1 以二胺和二酐为主原料来合成的 PI 气凝胶
由二胺与二酐反应来合成聚酰亚胺气凝胶是制
摘 要: 聚酰亚胺( PI) 基气凝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聚合物基气凝胶而深受人们的重视ꎮ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二胺
和二酐为主原料来合成的 PI 气凝胶、异氰酸酯法合成的 PI 气凝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ꎬ并综述了聚酰亚胺基气凝胶在隔热
材料、低介电常数材料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ꎮ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气凝胶 合成方法 隔热材料 低介电常数
作者简介: 周成飞(1958—) ꎬ安徽绩溪人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高分子
功能材料及射线改性技术研究ꎮ
第4 期
周成飞. 聚酰亚胺基气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21
Jiang 等 [4] 则以 3ꎬ3′ꎬ4ꎬ4′ - 联苯四羧 酸 二 酐
( BPDA) 、均苯三酸二酐( PMDA) 和 4ꎬ4′ - 二氨基二
芴( BAPF) 的混合物为原料ꎬ合成了聚酰亚胺气凝
胶ꎮ 结果发现ꎬ含 BAPF 的样品在高温下老化 500 h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资料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资料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体介绍该技术的几个应用实例。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特点;综述;应用实例目录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1)[摘要]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 (1)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2)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 (4)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5)2.2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8)2.3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2.4 分子印迹技术在模拟酶催化中的应用 (9)2.5 分子印迹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0)3.总结 (11)参考文献 (12)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molecular imprinting),是源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也叫做分子模版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是指某以特定的目标分子(模版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为模版,植被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当印迹(模版)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下来,当印迹分子去除后,聚合物就形成与印迹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就对印迹分子极其类似物具有选择性特性。

图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MIPs的制备过程主要由以下三步构成:①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印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印迹分子周围,形成主客体配合物;②通过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将主客配合物固定;③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印迹分子,得到印迹聚合物,其中含有与印迹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团排列相匹配的空穴。

水驱油藏聚乙烯亚胺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研究进展

水驱油藏聚乙烯亚胺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4 年第 43 卷第 3 期水驱油藏聚乙烯亚胺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研究进展王凯1,罗明良1,李明忠1,黄飞飞2,蒲春生1,蒲景阳3,樊乔1(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2 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北京 102249)摘要:聚乙烯亚胺(PEI )是一种低毒性环保材料,它与聚合物交联的凝胶体系具有适用温度范围广、成胶时间可控、成胶后强度大、高温稳定时间长、几乎不受储层岩石矿物影响等优点。

本文回顾了以PEI 作为交联剂的各类凝胶体系的研究动态,阐明了PEI 与各类聚合物的交联反应机理及其凝胶体系特点,分析了各类因素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并列举了改善凝胶性能的方法和成功的矿场应用实例,重点分析了提高凝胶体系交联活性的方法研究。

最后,提出聚丙烯酰胺(PAM )/PEI 凝胶体系作为环保型调驱体系在中低温油藏深部调控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应继续深入研究提高PAM/PEI 凝胶体系交联效率的方法及其作用机理,以降低聚合物与交联剂用量,为这一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

关键词:聚合物;凝胶;聚乙烯亚胺;交联剂;黏度;调剖堵水中图分类号:TE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4)03-1506-18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ethyleneimine crosslinked polymer gel systemin water-drive reservoirsWANG Kai 1,LUO Mingliang 1,LI Mingzhong 1,HUANG Feifei 2,PU Chunsheng 1,PU Jingyang 3,FAN Qiao 1(1 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Qingdao 266580, Shandong, China;2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Yan ’an University, Yan ’an 716000, Shaanxi, China;3College of Carbon Neutral Energ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Abstract: Polyethyleneimine (PEI) is a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low toxic material. PEI and polymer crosslinked gel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trollable gelation time, high strength of mature gel, high-temperature resistance, long-time stability, and almost unaffected by minerals of reservoir.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of various polymer gel systems with PEI as crosslinker. The crosslinking mechan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gel systems were clarifie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gel system was analyzed. And,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gel performance and successful filed trial were listed,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crosslinking activity of gel system we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Finall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polyacrylamide(PAM)/PEI gel system, as an environment-friendly system, had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conformance control and water shutoff of medium and low temperature reservoirs,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metho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0376收稿日期:2023-03-13;修改稿日期:2023-04-12。

探析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的影响因素

探析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的影响因素

探析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的影响因素作者:罗武德来源:《商情》2020年第04期【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研究一种新型的处理重金属废水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以聚乙烯亚胺为主要原料,制备一种新型重金属离子吸附剂-聚乙烯亚胺微球(PEI),本文重点讨论聚乙烯亚胺微球(PEI)制备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聚乙烯亚胺重金属1实验原理本实验由于聚乙烯亚胺不溶于液体石蜡,而溶于水,因此选择液体石蜡作为连续相,聚乙烯亚胺的水溶液分散在液体石蜡中,采用电动搅拌机进行加热搅拌,待其混合均匀后,加入环氧氯丙烷,聚乙烯亚胺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微球,PEI微球的合成路线图如下图1所示。

本文实验考察各工艺参数的改变对PEI微球制备过程中的粒径分布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确定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

2反应温度的影响实验条件为聚乙烯亚胺的添加量为5.5mL,所用环氧氯丙烷的用量为6.0mL,油水相比为3:1,搅拌速度控制在300r/min,司班80的用量为2mL。

实验结果为产物的粒径分布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没有太大的影响,粒径分布呈正态分布,中间比较密集,两端比较少,由于反应的速率受到反应温度的控制,若整个反应体系的温度太低,不利于反应的进行,会降低反应速度,选择90℃作为反应温度较适宜。

3交联剂用量的影响反应条件为聚乙烯亚胺的添加量为5.5mL,油水相比为3:1,采用搅拌的速度控制在300r/min以内,Span80的用量采用2mL,反应温度依据以前的实验数据分析选定为90℃。

改变环氧氯丙烷的添加量,观察对产物粒径分布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得结论,交联剂环氧氯丙烷用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较大,交联反应是制备微球的关键性因素,对产物性能的影响比较大,比如交联度、含水量、产物的密度、孔径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交联剂用得越多,形成的微球结构越紧凑,机械强度也较高,反之,交联剂用得越少,则形成的微球结构越松散,其网络结构比较发达,但其机械强度不高,综合对比两方面的因素,环氧氯丙烷的添加量不宜过多,宜确定为6.0mL。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

,锌离子固相萃取,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小说func其他材料,可以用作清理和预浓缩的选择性吸着剂化合物从一个com -丛矩阵[1 - 7],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很容易准备,稳定、廉价和molecu——lar识别的能力。

ion-imprinting过程涉及三个步骤:1络合模板(即。

polymerizable配体、金属离子)2这个复杂的聚合3聚合后删除模板. 因此,MIPs能够认识到模板从其他组件示例. 所需的等级的选择性可以获得使用列挤满了伴侣-里亚尔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锌离子是最重要的一个必要的微量元素锌在人类营养。

人体锌的缺乏会导致一些疾病,但是过度摄入锌也导致各种急性和慢性副作用[8]。

据报道引起电解质失衡,锌,恶心、贫血和嗜睡。

所以微量锌的分离和浓缩在复杂矩阵应该考虑, 的净化处理含重金属离子液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在这项研究中,一个ion-imprinted聚合物用于锌(II)的选择性提取和预浓缩离子合成。

8-Acryloyloxyquinoline(8-AOQ)被选为金属络合tem -板块聚合单体, 目标准备固相的锌(II)离子的高选择性。

锌(II)8-aoq复杂的单体(图1)是合成和聚合与交联剂乙二醇dimethacrylate(EGDMA)获得保利(EGDMA-8-AOQ /锌(II))。

锌(II)离子去除后,微压印的是用于预选由火焰和芹菜中锌浓度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

锌离子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离子印迹低水平的Cr的分离和测定过程3 +硅胶表面铬离子,一般离子主要是基于一个合适的利用分离/预浓缩材料和技术。

precon -对中过程准确测量-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和分析痕量分析物的水平。

分子印迹是一个强大的技术来制备聚合物为各种物质材料与人工受体结合位点(1 - 4),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被利用材料的分子识别在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如固相萃取、色谱分离、膜分离、传感器、药物释放、催化剂等[5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子印迹聚合物 ( moiecuiar imprinted poiymer, 是一种具有 分 子 识 别 能 力 的 聚 合 物 材 料 . 制 MIP) 备分子印迹聚 合 物 的 传 统 方 法 是 包 埋 法, 即在模 板分子的存在 下, 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发生共聚合 (或可交联的功 能 大 分 子 发 生 交 联 作 用) , 由于模 板分子和功能单体 (或功能大分子) 之间存在共价 或非共价 (氢键、 金 属 配 位 键、 静 电 引 力 等) 作 用, 功能单体便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模板分子周 围, 聚合后除去模板分子, 在聚合物中便留下与模 板分子空间结 构 与 作 用 位 点 互 补 的 空 穴, 从而使 印迹聚合 物 对 模 板 分 子 产 生 强 的 记 忆 与 识 别 功 能
第4期 2007 年 4 月





No . 4
硅胶表面铜 (!) 离子印迹聚乙烯亚胺的制备 及结合特性研究 !
! 安富强 高保娇! 李 刚 (中北大学化学工程系 太原 030051)


通过 !- 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媒介, 将聚乙烯亚胺 ( PEI) 偶 合 接 枝 到 硅 胶 微 粒 表 面, 形成了化学键
式中, ( mg・g - 1 ) 是 IIP-PEI/SiO2 对 Cu2 + 的 结 合 O 量; ( L) 是 Cu2 + 溶液 的 体 积; ・L - 1 ) 是 Cu2 + I c( 0 mg 溶液的初始浓 度; ・L - 1 ) 是 t 时 间 Cu2 + 的 浓 c( t mg 度; ( g) 是 IIP-PEI/SiO2 的质量 . m 1.4.2 结合等温线的测定
[ 16] 形成 MIP 薄膜的技术备 受 关 注 , 由于印迹空穴
, 表现在 对 模 板 分 子 特 异 的 亲 和 性 与 优 良
[ 4 ~ 6]
分布在硅胶表 面 的 聚 合 物 薄 层 中, 有利于模板分 子与识别位点 的 快 速 结 合 . 本 文 依 据 在 硅 胶 表 面 分子印迹技术 的 基 本 思 路,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 硅胶表面修饰 的 制 备 离 子 印 迹 聚 合 物 的 方 法, 采 用 “ graft to” 的接枝方法, 即 “接 枝 到” 法, 先将聚乙 烯亚胺 ( PEI) 大分子偶合接枝到硅胶 微粒 表面, 然 后以铜 (!) 离 子 为 模 板 离 子,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 联剂, 通 过 配 位 键 作 用, 实 施 了 离 子 印 迹 聚 胺, 制 备了复合型离 子 印 迹 材 料 IIP-PEI/siO2 , 并深入考 察了印迹材料对 Cu2 + 的结合特性 . 线型大分子链中拥 PEI 是一种 水 溶 性 聚 胺,
的吸 附 选 择 性 能
. 离 子 印 迹 聚 合 物( ion[ 7]
的 制 备 过 程 与 MIP 类 似, 只 imprinted poiymer, IIP) 不过 是 以 离 子 为 模 板 物 种 . 近 年 来, ErSOZ Rao
[ 8]

两个研究 组 分 别 对 离 子 印 迹 聚 合 物 进 行 了
较深入的研究 . 分 子 (离 子) 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 子 (离子) 卓越 的 识 别 性 能, 使其在众多科技领域 发挥 了 重 要 作 用, 比 如 用 于 固 相 萃 取、 色 谱 分 离、 膜分 离、 生 物 传 感 器、 药 物 释 放、 模拟过渡态催化 剂及模拟酶催化等
[ 9 ~ 15]
静态法测 定 IIP-PEI/siO2 对 Cu2 + 的 结 合 性 移 取 100 mL
浓度为 100 mg ・L
的 Cu
2+
溶液, 置于具塞锥形瓶
1
1.1
实验部分
试剂与仪器 硅胶 (120 ~ 160 目, 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 ,
中, 加 入 0 . 1035 g 的 IIP-PEI/SiO2 , 在气浴恒温振 荡器中恒温振荡, 间隔一定时间取出溶液, 用高速 离心机离心分离后测 定 上 清 液 中 Cu2 + 的 浓 度, 按 照公式 (1) 计 算 IIP-PEI/SiO2 对 Cu2 + 的 结 合 量, 绘 制结合量对时间的关系曲线, 考 察 IIP-PEI/SiO2 与 确定结合达到平衡的时间 . Cu2 + 的结合速度, O = ( c0 - c1 ) I 但 洗 脱 困 难, 而且由于孔道 深, 模 板 分 子 扩 散 阻 力 大, 传 质 速 度 慢, 不易与识 别位点结合, 使有效空间量降低 . 为有效地克服上 述缺点, 近几年人们大力发展了表面印迹技术, 主 要有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1) 基于硅胶表面修饰
-1

是一种新型的 重 金 属 离 子 捕 集 剂, 其特性已引起 国内外学者的 广 泛 关 注, 正在开拓研究其在重金 属离 子 的 吸 附 分 离 领 域 的 应 用, 比 如 有 人 将 PEI 涂在离子交换树脂及 硅 胶 表 面
[ 21 ~ 23]
及表征
, 从水介质中
螯合吸附重金 属 离 子 . 前 期 本 研 究 依 据 对 吸 附 材 料化学结构设计的构想, 通过 偶 联 剂 !- 氯 丙 基 三 甲氧基硅烷的媒介, 将 PEI 偶合接枝 到硅 胶 表 面, 将 PEI 对重金属离子的强螯合特性与 硅 胶 的高 比 表面、 优良的机械性能相结合, 形成了复合型螯合 吸附材料 PEI/SiO2[24] . 研究结果表 明, 该 复合 型 螯 合吸附 材 料 对 Cu2 + 、 Ni2 + 、 Cd2 + 及 Cr3 + 等 重 金 属 离子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 . 因此, 采用功能性大分 子对无机微粒 进 行 表 面 接 枝 改 性, 使功能基团的 浓集效应 与 无 机 微 粒 的 机 械 强 度 及 低 成 本 相 结 合, 是制备复合型功能微粒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 本文在前期研 究 的 基 础 上, 进一步开拓制备功能 复合材料的 新 方 法, 以 Cu2 + 为 模 板 离 子, 在硅胶 即 以 Cu2 + -PEI/ 表面 实 施 了 离 子 印 迹 聚 胺 PEI, 以 SiO2 为模型体 系 制 备 硅 胶 表 面 离 子 印 迹 聚 胺, 期为制备硅胶表面重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提供理 论参考, 类似的研究鲜见报道 .
联的复合材料 PEI/siO2 ; 以 Cu2 + 为模板离子, 以环氧氯丙烷 为 交 联 剂, 通 过 配 位 键 作 用, 对化学键合在硅胶表 面的 PEI 大分子链进行了离子印迹, 制备了复合型 Cu2 + 印迹材料 IIP-PEI/siO2 ; 采用 静 态 与 动 态 两 种 方 法 研 究 并考察了主要印迹条件 Cu2 + 浓度及环氧氯丙烷用量对印迹材 料 吸 附 性 能 了 IIP-PEI/siO2 对 Cu2 + 的结合特性, 的影响 . 结果表明,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1) 对 Cu2 + 印迹材 料 IIP-PEI/siO2 对 Cu2 + 具 有 强 的 记 忆 识 别 能 力, (2) 对 Cu2 + 的 选 Cu2 + 的结合量大, IIP-PEI/siO2 对 Cu2 + 的吸附容量比印迹 前 复 合 材 料 PEI/siO2 提 高 了 近 2 倍; 择 性高, 相对于 Cd2 + , 相对于 Zn2 + , IIP-PEI/siO2 对 Cu2 + 的选择性系数为 83 . 79 , IIP-PEI/siO2 对 Cu2 + 的选择性系 数为 80 . 21 . 另外印迹材料 IIP-PEI/siO2 具有优良的洗脱与再生性能 .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硅胶,离子印迹,铜离子印迹材料,表面印迹
367
有大量的胺基 N 原子 (伯、 仲、 叔胺基 的 比例 为 1 1 , 对金属离子能产生很强的螯合作用 2 1 1)
[ 18 ~ 20]
( g/100 g) . 1.3 (! ) 离 子 印 迹 材 料 IIP-PEI/siO2 的 制 备 Cu 称取 5 g PEI 接 枝 量 为 3 . 07 g/100 g 的 PEI/ 用 SiO2 与 浓 度 为 100 mg・L - 1 的 Cu2 + 溶 液 混 和, 在恒温振 Naac-Hac 缓冲溶液调节体 系 的 pH = 6 , 荡器中恒温振荡一定时间, 使螯合吸附达平衡, 然 后用 蒸 馏 水 反 复 洗 涤, 直至滤液中检测不到 在真空烘箱中烘干备用 . 将一定量的螯合吸 Cu2 + , 附了 Cu2 + 的 PEI/SiO2 置于无 水乙醇 中, 加入 一 定 量的环氧氯丙 烷 与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在室温下搅拌 反应 60 min . 反 应 结 束 后, 用 盐 酸 反 复 洗 涤, 除去 模板 离 子 Cu2 + , 抽 滤, 制 得 Cu2 + 印 迹 吸 附 材 料 IIP-PEI/SiO2 . 分别测 定 PEI/SiO2 印 迹 前 后 的 红 外 吸收光谱, 确定 硅 胶 表 面 离 子 印 迹 前 后 化 学 结 构 的变化 . 实验考察了主要印迹 条 件 (模 板 离 子 Cu2 + 的 浓度、 交 联 反 应 物 料 配 比) 对 IIP-PEI/SiO2 性 能 的 影响 . 1.4 能 1.4.1 结合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Apr . ,2007 ACTA POLYMERICA sINIC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