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时间用药护理的临床观察研究生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研究论文:中药给药时间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研究论文:中药给药时间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122754 临床医学论文中药给药时间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给药时间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 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给药时间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6.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OI:10.14163/ki.11-5547/r.20xx年,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1, 2]。

本文主要对本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抽样法,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实施中药给药时间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7月~20xx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

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0.21±7.93)岁,平均病程(10.21±2.13)年。

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64.64±8.12)岁,平均病程(11.76±3.65)年。

所选研究对象经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中高血压病专家委员会所规定的高血压标准,即SBP≥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 DBP≥90 mm Hg。

排除不愿参与本研究者;恶性肿瘤者;存在精神障碍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方法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基本生活护理以及对症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药给药时间护理,具体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第1天在8:00、12:00、15:00、18:00、21:00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与血压变化等进行规律的登记,随后根据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在高峰期的1~2 h中给予患者服用药物。

160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护理观察与分析论文

160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护理观察与分析论文

160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护理观察与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和探讨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血压特点和护理措施。

方法:对提供的160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与150例非老年组患者作比拟。

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血压类型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脉压差>60 mm Hg(1 mm Hg=0.1333 kPa),在两组患者中所占比例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类型,且老年高血压普遍脉压差增大。

关键词:高血压;老年;护理观察
高血压特别是单纯收缩高血压以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疾病,并且脉压差也随之增大。

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疏于诊治,同时,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和护理也应强调个体化原那么。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心内科xx年1月~xx年1月住院的160例老年组高血压患者严密观察和监测血压,并与150例非老年组高血压患者作分析比拟。

老年组:男86例,女74例,年龄60~80岁,平均71岁;60~70岁75例(46.9%),71~80岁85例(53.1%);3级105例(65.6%),2级48例(30%),1级7例(4.4%)。

非老年组:男76例,女74例,年龄40~59岁,平均51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33例,脉压差>60 mm Hg 33例。

1.2 诊断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拟定的诊断标准.高血压杂志,xx,12(2):168.。

浅谈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浅谈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传基因 、 摄 入 食 盐 量 及 体 重 因 素 相 关 。普 遍 认 为 , 高 级神经 中枢功 能下 降 在并 发症 中 占重要 地 位 , 而 体
液、 内 分泌 因素 及 肾 功能 等 也 常 在 并 发 症 中 出 现 。经
常 反 复 的 过度 劳 累 与 精 神 刺 激 使 大脑 皮 层 功 能 紊 乱 ,
从 而 影 响 了对 大 脑 皮 层 下 血 管 舒 缩 中 枢 的 正 常 运 行 , 形成了以血管收缩 带来 的神经 冲动为 主导 的兴奋 中 枢, 最 终 导 致 细 小 动脉 痉 挛 , 外周 血管阻力增大 , 血 压
左 心 室肥厚 者 : 选 用 AC E I , 其 次 为 钙 通 道 拮 抗 剂 。伴
住 院后 2 4 ~4 8 h检 测 高血 压 与 以下 哪些 因 素 有 关: 过量 吸 烟 、 高血 脂 、 糖尿病、 肥胖症、 脑 出血 、 心 力 衰 竭、 遗传 因素 、 动脉硬 化 以及 各种 社会 因素 。
合理 的饮食 既可 以提 高机体 免疫 力 , 同时 又 可 以控 制肥 胖, 是高血 压 防治 中不 可缺 少 的保护 措施 。 适 当做一 些户 外 活动 , 但 是 避免 剧烈 运 动 。适 当的
7 9岁 , 平均 6 0岁 。
治 疗 方 法
合理饮 食 。饮食 与 高血 压有 着 密切 的关联 , 食 盐 的 摄 入 量过 多可 使血 压升 高 , 应 选 用低 盐 、 低脂肪 、 低 胆 固
醇、 高纤维 素 的饮 食 。 限制 动 物 脂 肪 、 内脏 等 食 物 , 戒 烟, 控 制饮 酒 , 提倡 多 吃 新 鲜 蔬 菜 和 水果 。蔬 菜 中 含有 丰 富的纤 维素 和蛋 白质 , 对 于 高 血 压 患 者来 说 , 还 可 以 防止 便秘 , 防 止排便 用 力导致 血 压升 高 , 甚至 血管 破裂 。

医学毕业论文:降压药在高血压病患者的药学研究

医学毕业论文:降压药在高血压病患者的药学研究

降压药在高血压病患者的药学研究摘要:目的:老年高血压病患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本项研究将对降压药的临床药学进行分析。

方法:研究人员选取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150名,病患接受治疗的时间是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对病患使用的降压药物类型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探究这些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血压控制效果等。

结果:降压药物的类型不同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差异,其中降压效果比较好的是缬沙坦,其次是卡托普利、苯磺酸氨氯,而贝那普利的治疗效果最差。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贝那普利进行治疗时,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P<0.05)。

结论:临床医师在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患时需要对老年高血压病患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根据病患的各方面情况科学的选择降压药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降压效果,而且可以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得到控制,使老年高血压病患的治疗更加安全,使老年病患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关键词:降压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药学研究1资料与方法1.1病患资料研究人员在我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中挑选出了150名,将挑选的150名病患作为本次研究目标,选取的病患皆是于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的治疗。

老年高血压病患均需要服用相应的降压药物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本项研究中选取的老年病患都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不存在意识障碍问题,并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选取的150名老年病患中包含男性80名,女性70名,其中年龄最大的病患为79岁,年龄最小的病患为62岁,病患的病程在2年至12年之间。

1.2研究方法研究人员收集了在本院就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病患应用的降压药物种类,并且对老年高血压病患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降压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2结果2.1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老年高血压病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例如低血压、水肿等,并且会存在头痛头晕等问题,其中贝那普利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最高(P<0.05)。

最新护理学毕业论文5000字(7篇)

最新护理学毕业论文5000字(7篇)

最新护理学毕业论文5000字(7篇)护理学毕业论文5000字一高血压病护理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科20xx年6月-20xx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患者400例,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组病例400例,其中男281例,女119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41岁;合并脑梗塞64例,脑出血8例,冠心病93例,肾衰10例。

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的护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

对高血压病人,全面收集病史极为重要,应包括: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病程: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水平,是否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及其疗效和副作用;症状及既往史: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的症状或病史及其治疗情况,有无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情况;生活方式:仔细了解膳食中的脂肪、盐、酒摄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询问成年后体重增加情况;药物致高血压:详细询问曾否服用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甘草等;心理社会因素:详细了解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程及疗效的个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及文化程度。

3.1一般护理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严重高血压患者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住院治疗观察。

3.2饮食护理饮食应选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的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等食物,补充适量蛋白质。

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护理观察

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护理观察

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护理观察【摘要】高血压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

本文重点从改善生活方式、用药指导及心理护理三个方面对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护理进展作了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心理护理高血压病是世界高发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使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

高血压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常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重视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改善生活方式1.1饮食:合理膳食,采用低钠、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吃纤维素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起到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肾疾病发生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占全天总热量的50%~60%,少吃油煎、炸食品。

高血压病人适当补充蛋白质,应以低脂牛奶、鱼类、禽类、瘦肉为主。

牛奶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牛奶脂肪中胆固醇含量比肉、蛋类都低,而所含的酪蛋白易于消化吸收,含钙量特别丰富,是老年病人的理想补品。

应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

因动物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可升高血胆固醇,而植物脂肪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值(P/S)>1时,降低血压效果好。

体内Na + 的潴留将导致循环血量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增加交感神经活性也增加,使小血管痉挛收缩,总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故低盐饮食是高血压病人应遵循的膳食原则。

盐的摄入量每日应控制在3g~5g,严重的高血压病人每日用食盐1g~2g,或折合酱油5mL~10mL。

高钾膳食的群体比低钾膳食群体少发生高血压。

另有实验表明,K + 还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因此,对于高血压病人,除了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含钾制剂外,饮食中摄入含钾高的食物,为一种安全、有效、最佳的补钾途径。

高血压病人应多食用西红柿、菠萝、香蕉、橘子等含钾高的蔬菜和水果,并应忌食过咸食物及腌制品、皮蛋及含钠高的食物等。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指导用药、观察及护理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指导用药、观察及护理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指导用药、观察及护理目前我国高血压是一种现代流行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上各种因素引起老年人思想负担,心理压力过大和一些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老年高血压病人数逐年增多,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资料发现,高血压病如不引起重视,不早预防、治疗、不合理用药不坚持用药,血压高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引发全身多个器官疾病,如心脑、血管、肾等疾病,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最关键的是多数老年人对预防高血压知识不了解,不早治疗,不按规律长期服药,使病情发展到严重后果,一部分人由于受药物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影响,使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加重,所以高血压病当前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医学上已被称为靶器官病,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呼吁广大医务工作和社会人士高度关注,重视此病的防治和护理。

标签:老年高血压;指导用药;观察;护理一、临床资料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老年高血压64例,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0岁—82岁之间,并中风导致残疾9例,脑出血死亡3例,多数患有心脑,血管肾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二、用药观察、指导1.药物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均为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及其它扩血管药,止血药等,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中药,针灸,理疗,治疗效果更佳,但是在各种用药中,护理人员都要严密观察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特别是高血压危象病人神志不清,要尊医嘱准确用药,高血压脑出血非凝血机制改变,故难药物止血,并发消化出血,止血药和凝血药合用才能发挥作用,但注意观察患者大便色泽改变。

对血压较高患者,除应用好脱水剂外,采用静脉点滴硝酸甘油或微泵推注硝普钠时要避光,一定要按要求滴入,不宜过快,过度降压,用药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需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同时观察尿量,色改变,尿量<25ml/小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采取相应措施④服钙离子通道观滞剂,注意观察心功能情况,心电图观察要跟上⑤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观察患者顽固性干扰情况。

药学毕业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药学毕业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X X 大学毕业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姓名:__________2014年6月25日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自从1997年美国JNC VI、1999年WHO-ISH和我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公布以来,又陆续完成了几个临床试验和药物比较研究,如何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抗高血压药物,综合干预高血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有效保护靶器官,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已达到新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加以总结,以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一、危险因素综合评估与干预新的指南突出了血压水平和共存危险因素的同等重要性。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呈连续性相关,即使在正常血压范围内,血压最低的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是最低的。

高血压病不仅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也是代谢紊乱疾病,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超过80%的高血压病人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但与血压水平直接相关,而且还取决于伴随的危险因素和并存的其他临床疾病。

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脂紊乱、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血纤维蛋白原升高和静息的生活方式,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研究提示,心率增快、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可能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许多研究提示心率与血压密切相关,高心率者有较高的血压水平。

Framingham研究表明心率对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与收缩压和吸烟等同,男性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性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快而增加,心率增快是高血压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将增加20%的全病因死亡和14%的心血管死亡。

高尿酸血症有促炎症与血栓作用,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ramingham 研究未能发现这种相关性的存在。

高尿酸血症是否增加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无论是在高血压人群还是高血压个体中,上述危险因素常聚集存在,相互影响、作用相互叠加,加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 科 大 学 研 究 生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高血压病人时间用药护理的临床观察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英文摘要 ········································································································ 3 研究论文 高血压病人时间用药护理的临床观察 前言 ········································································································5 资料与方法 ····························································································6 结果 ·······································································································8 附图 ·······································································································10 附表 ·······································································································11 讨论 ·······································································································14 结论 ·······································································································23 参考文 献 ······························································································ 24 综述 高血压病人时间用药护理及评估进展·······································27 致谢 ···············································································································36 个人简历 ·······································································································37 中 文 摘 要

1 高血压病人时间用药护理的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常引严重的心、脑、肾脏等靶器官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成为国民致残,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但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对该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在高血压治疗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高血压治疗的达标率仍不容乐观。血压达标不仅要使偶测血压达标,同时还要使平均血压达标,且降低血压变异,恢复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以时间治疗学为基础的治疗可以获得更高的达标率及恢复血压的正常节律,从而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但这些资料大都来自于西方国家,本研究探索以时间治疗学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干预对国人的高血压治疗的影响。 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2级患者120例,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公开发表的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诊断分类标准。排除标准:①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证实为继发性高血压和有合并症的患者;②不能耐受或不适合服用非洛地平或坎地沙坦者。在洗脱期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入选患者服药前进行健康教育:①嘱咐病人尽量要保持情绪稳定,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②同时给与低盐;低脂肪;低热量饮食。③嘱咐患者禁烟;禁酒;禁止大喜或大悲等。④建立健全的随访制度,做好随访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是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认知能立,同时提高患者按时服药的依从性。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24小时平均血压,以平均血压来衡量患者基础血压情况,同时用动态血压评估治疗结果,为更多的获得患者血压测值同时减少夜间由于动态血压仪自动充气时对患者的睡眠的影响,监测间隔设置为白昼(06:00~22:00)每15min测量一次,夜间(22:00至次日06:00)每30min测量一次。对照组于每日8:00服用降压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5mg,1周后于每日8:00合用降压药物坎地沙坦4mg。观察组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于血压高峰3小时前服用降压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5mg,1周后做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于血压高峰3小时前合用降压药物坎中 文 摘 要 2 地沙坦4mg。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经过三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24小时平均收缩压(-22.7±5.1mmHg VS -20.9±4.7mmHg,P=0.047)、24小时平均舒张压(-11.5±4.1mmHg VS -9.9±4.7mmHg,

P=0.049)、夜间平均收缩压(-23.3±4.8 mmHg VS -21.4±5.3 mmHg,

P=0.042)、夜间平均舒张压(-11.9±4.7 mmHg VS -10.1±5.1 mmHg,

P=0.047)下降更明显。治疗两组白昼平均收缩压下降值(-19.8±5.5 mmHg

VS -21.4±4.3 mmHg,P=0.078)及白昼平均舒张压下降值(-9.5±5. 7 mmHg VS -11.3±4.9 mmHg,P=0.066)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夜间收缩压负荷正常者(81.7% VS 61.7%,P= 0.015)、夜间舒张压负荷正常者(86.7% VS 70.0%,P= 0.027)及恢复杓型血压(95.0 % VS 81.1 %,P=0.023)的比例更高。两组治疗后白昼收缩压负荷(68.3% VS 78.3%,P= 0.215),及白昼舒张压负荷(81.7% VS 79.3%,P= 0.306)正常患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2.最高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最高收缩压下降分别为(-26.1±8.6 mmHg VS -22.4±9.7 mmHg,P=0.029)及最高舒张压下降(-18.8±8.3 mmHg VS -15.4±9.7 mmHg,P=0.041)更明显,而最低收缩压(-9.5±6.3 VS -11.7±5.1, P=0.038)及最低舒张压(-3.51±3.3 VS -5.2±4.7, P=0.024)下将幅度较对照组小。 结论:本研究表明以时间治疗学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血压的控制率,不仅有利于平均血压的达标,还有利于恢复正常节律,降低血压变异。在治疗高血压时用注意时间治疗学原理及注意给与时间护理干预。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时间治疗学;护理 英 文 摘 要

3 Effect of continu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based on chronotherapeutics

ABSTRACT Objective:Hypertension continues to cause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and the situation is worse in China. Treatment has proved to be beneficial, but control has remained abysmal. Chronotherapy is producing better control and outcome, but has only largely been tried in the West. This work attempts to see what benefits would emerge with continu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hypertensive patients based on chronotherapeutics. Methods: Patients with ambulant grade 2 hypertension attending our inpatient service were randomized after a washout perio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gestion time of drugs was tailored towards each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peek i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at of felodipine and candesartan was 8:00 am in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on enrolment and 3 weeks later. At each of the 2 visits to the medical setting, before and after 3 weeks of therapy, respectively, 24 hour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using a validated automatic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device. All enumeration data are presented as mean ±S.D. (mean standard error). A t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t of enumeration data of the two groups. An X2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valu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aid to exist at p < 0.05 for all parameters. Results: Both groups were similar on all scores at baseline.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the mean changes in 24 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2.7±5.1mmHg VS -20.9±4.7mmHg,P=0.047), 24 hour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11.5±4.1mmHg VS -9.9±4.7mmHg,P=0.049),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night time(-23.3±4.8 mmHg VS -21.4±5.3 mmHg,P=0.042), and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night time(-11.9±4.7 mmH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