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册八下课课练、课外古文、单元练 无答案 (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课练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1社戏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B.踱.步(duó) 潺.潺(chán) 皎.洁(jiāo)C.絮.叨(xù) 归省.(xǐnɡ) 筋.斗(jīnɡ)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礼数.(shù)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
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归省:(2)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撺掇:(3)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纠葛: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因而即使况且B.然而即使而且C.因而如果况且D.然而如果而且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文阅读专题训练
及答案
简介
本文档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的汇总。
这些训练题旨在帮助学生加强对古文阅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目录
1. 古文阅读练题
2. 古文阅读答案
古文阅读练题
以下是一些古文阅读练题,每题后面都有选项。
请仔细阅读题目及选项,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1. 题目一:古文摘抄
选项:
A. [摘抄文章一]
B. [摘抄文章二]
C. [摘抄文章三]
D. [摘抄文章四]
2. 题目二:填空题
选项:
A. 答案1
B. 答案2
C. 答案3
D. 答案4
3. 题目三:文言文翻译选项:
A. 翻译选项一
B. 翻译选项二
C. 翻译选项三
D. 翻译选项四
4. 题目四:句子排序选项:
A. 排序选项一
B. 排序选项二
C. 排序选项三
D. 排序选项四
请将你的答案记录在纸上,以便稍后核对。
古文阅读答案
以下是古文阅读练题的答案。
1. 题目一:答案为A
2. 题目二:答案为B
3. 题目三:答案为C
4. 题目四:答案为D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通过完成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增强对古文阅读的能力,并且可以
通过核对答案进行自我评估。
希望这些训练题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
帮助。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佛刹.(chà)更著.(zhuó)万籁.( lài )将.(jiāng)进酒B.镌.(juān)刻钟磬.(qìng)鸿.(hóng)影无人省.(xǐng)C.米芾.(fèi )孤蓬.(péng)拣.(jiǎn)尽卜.(bǒ)算子D.驿.(yì)外疏.(shū)桐北麓.(lù)不肯栖.(xī)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缥缈慢游曲径悦鸟性B.禅院钟罄万籁此俱寂C.孤蓬零落斑马碾作尘D.驿外寂寞疏桐群芳妒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潭影空人心..(指人的内心)。
B.此地一.(一次)为别。
C.谁见幽人..(没有主人)..(幽居之人)独往来 D.寂寞开无主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下列对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送友人》一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C.《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D.《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6、文学常识填空⑴常建,_____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_______________为描写对象,善于用_____________构成幽静的境界。
⑵李白,字_____,号__________,唐朝__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课外古诗词鉴赏 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咸来问讯()(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纯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2课古文二则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2课《古文二则》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2课《古文二则》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一. 知识积累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祖逖即更刮目相待2. 填空题。
司马光时期家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4)即更刮目相待(5)蹴琨觉(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7)自相鱼肉(8)人思自奋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遗民既遭残贼(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二. 强化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
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课课练及答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1社戏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蕴藻.(zǎo)惧惮.(dàn)怠.慢(dài)B.踱.步(duó) 潺.潺(chán) 皎.洁(jiāo)C.絮.叨(xù) 归省.(xǐnɡ) 筋.斗(jīnɡ)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礼数.(shù)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
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归省:(2)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撺掇:(3)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纠葛: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因而即使况且B.然而即使而且C.因而如果况且D.然而如果而且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完整版)八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㈠言默戒杨时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⑴或.旦而不鸣或:-⑵皆足取.祸也取:_ 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翻译: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㈡目不见睫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1.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楚庄王欲伐.越B.此智.之如目也齐师伐.我其家甚智.其子C.王之.伐越,何也D.庄王乃.止无丝竹之.乱耳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自见之谓明。
翻译: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㈢大鼠蒲松龄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学习目标1.阅读(1)借助课文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背诵课文,在读背默写中培养语感,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4)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手法。
(5)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以获得美的感受。
2.写作(1)学写游记。
借鉴古代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自己的写作。
(2)运用联想和想象,扩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篇。
3.口语交际(1)在小组里给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一处风景名胜,小组推选代表在班里发言。
(2)收集一些风景名胜的传说故事或几条风景名胜的楹联,在班级活动中给同学们读一读、讲一讲。
学法指导1.单元聚焦《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使人如置身其境。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郑重叙说事情本末,准确描述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寓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表现出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记游文字中。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
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世俗名利,耽爱游山玩水。
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
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诗五首》是一束古代诗歌的集锦。
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中抒发出仕无路的悲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感。
2.文章阅读建议(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各篇课文的理解。
(3)采用卡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做卡片的方法:①卡片纸。
卡片相当于32开纸的二分之一,裁好后按照自己平日书写字的大小画上横格,上方留有1厘米的天头。
第一行注明题目、类别等项目。
②确立积累的内容分类。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实词一般可以分类为: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词类活用、通假字。
虚词可以单个积累。
③整理抄录。
按照分类的项目整理抄录。
一张卡片只抄录一个实词。
留下空白等日后再学新的义项时进行补充。
例如“见”,今后还要学到的义项有:①见解,见识。
②表示被动。
(用作虚词)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随学随补充。
为了补充新的例句,也可以在每个义项的例句之后留出空行。
④分类存放。
准备卡片盒,制作目录卡片。
目录卡片的上沿要比普通卡片高出一厘米左右,用来书写题目。
把相同类型的卡片放在一起,目录卡片作为同类卡片的第一张,放在卡片盒子里,便于翻检。
(4)《小石潭记》描写景物特征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突出了小石潭的幽静优美的特征,理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含义可组织学生讨论,旨在鼓励学生独立研讨问题。
《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以及作者“乐”的内容和实质较难理解。
本文与《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是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类似的心境下写成的,但这两篇文章在创作动机、写作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可做一些比较研讨。
学习《满井游记》,重在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风格,体会其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文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3.相关知识(1)柳宗元(773—819),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尤其在写作山水游记方面,成为一代名家,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韩愈并称“韩柳”。
他一生留下了六百多篇作品,大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散文珍品。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都写于他贬谪永州以后。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生动的描写,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
他的游记文笔清新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并能曲折表现抑郁不平的感情和对丑恶现实的抗议。
他继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今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26岁登进士第;曾因敢于直谏,屡遭贬斥;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知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
他以64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欧阳修(1007—1072):欧阳修与唐代的韩愈一样,认为内容对文章起决定作用,内容又通过文章来表现。
他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反对空谈猎奇;文章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特点有三:①文体多样,议论、叙事、抒情兼备;②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新的风格;③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谈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4)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
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
明人张岱说:“古人记山水乎,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5)唐代的边塞诗派:唐初边事连年,文人除应举入仕外,多从军入幕,谋取功名。
虞世南、崔湜、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都曾写过一些边塞诗,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边塞诗并不占主要地位,也未形成风格流派,但在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为边塞诗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开元年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大多有较长的戎幕经历,擅长用七言歌行和绝句表现边塞生活和战争,风格雄浑奔放,史称“边塞诗派”。
26.小石潭记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篁()洌()坻()嵁()参差()佁()俶()翕()差互()悄怆幽邃()2.字词解释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潭中鱼可.百许.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犬牙差互..()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句子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4.理解与背诵本文选自《》,作者朝,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另外七位是。
文中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在第二段中,写鱼静态的句子是写鱼动态的句子是写鱼情态的句子是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
作者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环境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1.第一段写景,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写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纵观全文,概括小石潭潭水的特点。
并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3.小石潭中的鱼有何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作者此时的心情又如何呢?4.梳理全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做简要说明。
5. 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三、拓展与探究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捕蛇者说柳宗元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二十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②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①貌若.甚戚者()若.毒之乎()②安敢毒.耶()孰知赋敛之毒.()③谨食.之()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