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作者分析

合集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性爱情诗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写了当时唐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让人们对于唐朝皇室的生活、风气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长恨歌》是一首具有独特叙事手法的诗歌,整首诗分为49段,以叙事的形式忠实记录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历程。

整首诗的诗句形式多为七言古诗,其结构紧密,语言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在叙述上,《长恨歌》主要是通过李白的仙游,由玉乐妃把她与武则天爱情发展的始末讲给李白听,以此展现这段悲壮爱情的追述。

其次,《长恨歌》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复杂的政治风云背景中,唐朝皇室成员间的爱情纠葛,不仅展现了唐朝皇室生活的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唐朝人们对于爱情的追逐和向往。

白居易通过叙述的方式将整个《长恨歌》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比如说,爱情早已发生但没有明说,让读者随之而去揣测未公开的婚姻;武则天!她不仅在唐朝的历史上成为了难以忘却的名字,更在《长恨歌》中,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她的生命周期内,她经历了很多预料不到的挫折。

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气息。

第三,《长恨歌》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情感的挣扎和关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本篇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爱情、平民草民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的命运在深处的悲天悯人之情。

在诗的尾声,白居易传达出:天下兴亡,百姓有责,无论是天上的异象还是世间的种种,最终都符合天命,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人们的责任和空前的无可奈何,让我们深感生命无常,以及通过悲痛来达到内在的领悟。

在这个意义上,作品充满了悲怆、压抑、迷惘和感慨,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抒发,却以静谧的语调和缠绵的旋律,为读者送上了无尽的思考和无穷的意蕴。

如此经典的诗歌,因为其形式、内容、风格和气质的独特性,影响了许多后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丽代表之一,在文学界已经成为公认的名篇。

王安忆《长恨歌》思想主题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思想主题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思想主题分析《长恨歌》是2003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安忆。

主要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其中还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王安忆《长恨歌》思想主题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人物形象: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的典型女儿,有点点的虚荣心,爱漂亮,会打扮,有点小幻想。

她有一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这种美是家常的美,不惊艳却让人喜欢。

她缺少见识但却通情达理,她难免俗气但那俗气在时光的洗礼下渐渐脱去,变得愈发优雅大方。

王琦瑶不是女强人的形象,她没有梦想,只是现实,现实地过着日子,如同大多女孩一样,在虚荣的驱使下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但不沉醉,与李主任的故事固然有物质追求成分,但她对李主任也是有情感作为铺垫的。

而无论生活与她开了什么样的玩笑,她始终继续着对幸福的追求,且是坚强的,大胆的。

小说主人公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这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地方。

她的平凡除了体现在其虚荣外,还体现在她与几个男人的纠葛上,她的一生里似乎总不缺乏男人,这既是为驱赶内心的孤寂,也是因情欲的驱使。

作为人不管是谁都害怕寂寞,也为了寻求安全,总会希望身边有个人陪伴;而情欲作为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样希望得到满足:在这两种欲望的驱使下便使得王琦瑶接受着一个又一个男人,也使得她的`形象由此而变得真切丰满,有血有肉。

如果作家王安忆把她塑造成忠贞烈女,为了其中的李主任守寡一辈子,在失偶后如何使自己变成女强人就显得俗套了,与生活的真实性也大大降低。

而她的不平凡并不仅仅因为她曾是上海小姐,上海小姐不过是她不平凡之处中极小的一部分,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她在过了一段情妇生活即依附性的生活后能靠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继续生存下来,并一直到老,尽管李主任有留给她一盒金子,但她却很少拿出来过日子,基本上是用在私生女微微的身上。

二是她在吃特别是穿上的见解,能预测未来的穿衣潮流,把箱子里的旧衣服拿出来随便一改便可引领潮流,成为时尚的领导者,于是她的生活很精致。

白居易长恨歌评价

白居易长恨歌评价

白居易长恨歌评价 摘 要:本文首先对长恨歌 的诗歌 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 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 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 长恨歌评价,希望对你有帮助,仅供参考。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 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 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一、诗歌内容简析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 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 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 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 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 隆基看中。

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 小名 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

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 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 宗的极度宠爱。

李商隐 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 王沉醉寿王醒”。

最后两句写夜半后, 宴罢归来, 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 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 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

所以作者所写与史实是不符的, 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讳。

(二)贵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采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集中 描写了贵妃之貌美。

无论是白居易的描述,还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贵妃的貌美都是比较抽象的。

李白 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 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 贵妃与君王糅合, 融为一体。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构建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关切。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和抒情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和悲剧。

其中,对唐玄宗的纵欲和行乐的描写,暗示了他迷恋女色、祸国殃民的根源,也是悲剧的根源。

同时,对杨贵妃的美丽和忠诚的描写,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在诗中,“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诗人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以及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表现了“长恨”的内因和悲剧故事的基础。

在表达上,《长恨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展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光辉与暗
淡。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恨”作遗憾解。

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

“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

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

“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

“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

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

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

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时年35岁,任周至县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四大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作者用了隐喻的笔法,这也是唐朝诗人惯用的写作笔法,应为唐皇帝与汉皇帝在重色这方面有一样的癖好。

这一段写的就是玄宗皇帝重色,而且整日沉迷于美色中,连早朝也不上,误国误民,还将贵妃的亲戚也分侯赐爵。

第一层揭露了玄宗的荒淫无度,但是没有直接的写,只是一般的叙述。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因为重色而导致的安史之乱,玄宗皇帝出逃,贵妃被赐死。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在描绘贵妃死后,玄宗皇帝朝朝暮暮的思念贵妃。

生死两重天,但是思念却不能截断,“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叫人如何不泪垂“,描写的就是君王对贵妃的思念,把爱情歌颂的那样的淋漓尽致。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的是贵妃在思念君王,在得知皇帝派使者到来时,“花冠不整下堂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体现出贵妃的思念之情的深切。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几种争议:一说:“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了人类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颂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说:“主要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迷不悟”三说:“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

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通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这一对男女的生离死别的不幸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长恨歌》白居易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下面是对此篇诗词的赏析,欢迎参考!白居易《长恨歌》赏析: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

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转》。

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

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

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

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

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

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作者分析
作者分析: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1-2],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人物生平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
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

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

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

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

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
三游洞。

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

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

821年,加朝散大夫,
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

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
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

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

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

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

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

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

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

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

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
阳县男。

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

830年12月,任河南尹。

831年七月元稹去世。

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

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

839年10月得风疾。

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

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

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

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
《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