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9课《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9课(生用)★★★课文题目:《故乡》★★★主编教师:张晓微★★★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写作背景】“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积累与欣赏】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一【自主预习】1、作者:鲁迅__ 家__ 家__ 家,著有散文集。
2、学音:阴晦胯下祭祀五行缺土惘然潺潺恣睢颧骨髀愕然嗤笑瑟索吓寒噤黛二【小组合作】(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2:闰土为什么会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文中如何描写杨二嫂?4:总结人物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评读课文,理解主题互动: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三拓展提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故乡》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时目标导航: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2.理清文章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3.分析杨二嫂.闰土的形象.导语设计设计一:“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是旅途中人挥之不去最温暖的情感记忆。
鲁迅的小说《故乡》,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设计二: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看了赵庄的《社戏》,还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
快乐的少年生活转瞬即逝,鲁迅长大后辗转求学,到日本仙台听《藤野先生》的教诲,回国后却弃医从文,辗转定居北京。
一九一九年冬,他回故乡接母亲来京,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心情如何呢?再见儿时的伙伴闰土时又是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再次循着鲁迅的脚步到他的《故乡》去看看。
1.知识储备(过渡语: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对作品感知的角度便不会相同。
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时代,去触摸他跳动的情感脉搏)①走进作者【教学建议】鲁迅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为了更好地把握他思想的精髓,建议同学们课外多读一些鲁迅的作品,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了解鲁迅,从而触摸先哲不朽的文学灵魂。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三海经〉》;小说《社戏》和《孔乙己》。
②解读背景【教学建议】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故乡导学案

主备人王文军复备人李凤英宋晓波审核杨立军题目故乡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代表作;2.反复诵读,明晰线索,理清情节及主要人物.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难点朗读品味,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独学内容一、自学文中生字生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2.小说刻画了哪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3.画出文中写“我”情绪的语句,思考作者的情感基调。
4.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找出描写杨二嫂(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句子,看看有什么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教师授课方案学生学习笔记【此栏必须手写】1、学生按照学案要求进行查书查资料学习,对疑难进行标记。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在《导学案》书写要求规范工整。
对组探究1.理清文章的线索、主要人物、情节及感情基调.2.朗读小说中描写描写故乡景物的的部分,探讨令我悲哀的因素。
3.闰土哪些方面的变化最令我悲哀?4. 4.杨二嫂哪些方面的变化最令我悲哀?学生组与组进行交流学习,老师参与其中。
展示提升1.作者及代表作;2.展示生字生词;3.小说的叙事线索、主要人物、情节及感情基调;4.闰土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5.杨二嫂肖像的变化及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每小组选派两人到自己的黑板前展示,一人书写一人讲解。
学(教)后反思主备人王文军复备人李凤英宋晓波审核杨立军题目故乡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征;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3.理解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重点分析理解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征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
独学内容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句,并思考:1.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在外貌上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2.曾静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27)

《故乡》教学设计作者:江苏省兴化市戴泽中学金光明【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2023年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故乡》导学案整理_2

2023年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故乡》导学案整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本文消失的生字词,理清课文思路。
2.回忆美妙的童年往事,理解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
重点难点:1.把握本文消失的生字词,理清课文思路。
2.回忆美妙的童年往事,理解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
【诱思导学】1.依据拼音写汉字cuānduo()肆无忌dàn()fú()水chánchán()流水yng()跃家juàn()dài()慢jio()洁wēn()藻2.填空(1)《社戏》是_______,原名________,字豫才,宏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_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社”原指土地神,又是古代划分地区的一个小单位。
小说以“社戏”为题,点明白中心大事,_______________是文章叙事的线索,全文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中心大事是什么?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合作探究】【展现沟通】1、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详细表现有哪些?2、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与社戏无关的一部分?3、小伙伴们对台上唱戏的内容感爱好吗?又为什么想要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4、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巩固提高】(20分)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间或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故乡》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考察故乡景物及人物之“变”,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重点:小说表现的主题难点: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20世纪 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检查预习萧索:衰败 ; 冷落家景:家境,家中经济状况无端:没来由 ; 没道理如许:①多么,这么;②如此多,那样多鄙夷:轻视 ; 鄙薄展转:①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恣睢:放纵,凶暴二、阅读探究1. 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
思考,故乡因何而变 ?明确:时间景物特点摘抄词句过去(印象中)五彩缤纷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美丽神异月下捉猹图,寂静而富有动感辽阔的世界高远的蓝天、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沙地鲜活的人和物少年闰土、猹、獾猪、刺猬、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贝壳、圆月、西瓜……现在萧索,悲凉严寒,深冬,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将来(理想的)美丽,充满生机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2. 本文着重塑造人物有几个 ?分组讨论填写下表,将闰土和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作比较。
《故乡》(导学案)(教师版)

15《故乡》导学案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3课时1.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1.查找资料:关于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查找。
2.圈点批注: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点生字词,思考本文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3.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与全班同学分享,解决彼此的疑问。
同时也可以相互之间出题目相互考察。
4.质疑探究:对小组内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进行探究,或请教老师,或查找资料。
5.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与检测》的相关练习,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1.熟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了遍,我知道篇小说讲的故事是《故乡》讲述了“我”冒着严寒回到故乡,见证了故乡的衰败和破旧,感受到了故乡的物是人非和陌生感。
①我查阅历史资料得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更没有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
②我查阅文学资料得知: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的背景是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接母亲到,目睹家乡村镇的和农民、市民生活的,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这篇小说。
半殖民地半封建悲惨命运3.查一查写一写,一个词写两遍并给加点的词注音。
阴晦()心绪()寓所()猹()獾()五行缺土()祭祀()弶()脚踝()潮汛()髀间()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深黛()惘然()隔膜()恣睢()瓦楞()伶仃()萧索()秕谷()鹁鸪()苛税()潺潺()寒噤()【答案】阴晦.(huì)心绪.(xù)寓.所(yù)猹.(chá)獾.(huān)五行.缺土(xíng)祭祀.(sì)弶.(jiàng)脚踝.(huái)潮汛.(xùn)髀.间(bì)愕.然(è)鄙夷.(yí)嗤.笑(chī)瑟.索(sè)深黛.(dài)惘.然(wǎng)隔膜.(mó)恣睢..(bó g..(líng dīng)萧.索(xiāo)秕.谷(bǐ)鹁鸪..(zì suī)瓦楞.(léng )伶仃ū)苛.税(kē)潺潺.(chán)寒噤.(jìn)4.查一查,记一记。
河南省淮滨县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导学案 新人教版

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板书设计:
展示小说三要素(略)
展示课文线索及情节(略)
作业:基训第一课时
课后反思:
教学时抓基础和小说三要素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亚平
课题
(二)、了解小说常识,掌握小说三要素。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是灵魂。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介绍;具体的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形象。
希望好比地上的路,这句话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三、板书设计:
板书三个人物形象
板书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做基训第二课时
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故乡》
审核
朱锐敏
参加人员
朱锐敏、王亚平、韩传堂、闵鑫
主备人初稿
同科教师个案修改
教材简析(含教材处理):同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及作用;
3、分析最后一句议论
学习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及作用;
难点:分析最后一句议论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1、给字注音
晦( ):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
如:晦朔。
2.昏暗;不明显。
如:晦暗。
本文取此义。
3.夜晚。
如:风雨如晦。
猹():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 ):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
2.用弶捕捉。
踝( ):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 ):河流定期的涨水。
如:桃花汛。
髀( ):<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 ):惊讶;发愣。
如:惊愕。
嗤( ):<书>嗤笑。
如:嗤之以鼻。
瑟( ):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 ) :二十。
折( ):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
如:树枝折了。
2.亏损。
如:折本儿。
本文取此义。
3.(shē):姓。
另读(zhē):<口>1.翻转。
如:折跟头。
2.倒过来倒过去。
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
还读(zhé):1.断;弄断。
如:骨折。
2.损失。
如:损兵折将。
3.弯;弯曲。
如:百折不挠。
4.回转;转变方向。
如:转折。
5.折服。
如:心折。
6.折合;抵换。
如:折价。
7.折扣。
如:七折。
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黛( ):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如:粉黛(指妇女)。
惘( ):失意。
如:怅惘。
恣( ):1.放纵;没有拘束。
如:恣意。
本文取此义。
睢( ):1.恣睢。
2.(suī):睢县,在河南。
2、词语解释
既然:阴晦:萧索:恣睢:
影像:心绪:惘然:聚族而居:
谋食:易主:寓所:无端:
素:如许:潮汛:苏生:
愕然:鄙夷:道台:瑟索:
隔膜:展转:打拱:
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5、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6、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7、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8、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二、探究展示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2、“故乡”是谁的?
3、“故乡”在哪里?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6、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7、小说的主题。
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好的教育
①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②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
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
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
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
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就拾起来,留作备用。
一天夜里,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中,看看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③老板知道这件事后,就想把一个新的分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
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
老板说,我看你行!强就当上了经理。
④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作了广告。
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
强说,你不行。
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
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
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后来,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⑤一个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就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
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
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流利的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那个外商一愣,说,会的。
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外商就道了一声“OK”。
⑥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
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
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⑦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
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⑧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
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节约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
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
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⑨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过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1996年9月有改动)1.读完这篇小说之后,可以看出“强”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从小说对人物的描述当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________的人。
2.小说第三段中加点的“这件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小说最后一段中,老板说“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这里“最好的教育”具体指什么内容?(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绝非一般的学校教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第六段写到外商决定明天就与强签定合同,假如你就是那个外商,请谈谈你当时的想法。
(要联系当时的情境来答)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