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家、民族和民族经济

合集下载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取决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

20世纪前,世界经济格局英国称霸世界,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二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美国称霸到美苏两极,再到世界多极化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格局变化。

1、19世纪后期至1917年单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的民族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占领和控制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把它们变成自己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明显加强。

英国一直在世界经济居领先地位,德国居第二位,1870年后美国超过德国占第二位,19世纪90年代美国又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2、191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民族国家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虽已出现,但仍限于一国范围,而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成为跨越几大洲10多个国家,并发展为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特征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世界经济是由军事分界线变为政治分界线划定——东、西欧,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等国际组织阵营化,各国战后经济恢复服从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互助组织;——苏、中等退出IMF和世界银行,也不参加GATT;西方国家还设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技术禁运清单。

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民族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工业不仅为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率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加强了国家的经济独立性和国际影响力。

本文将从民族工业的定义、发展历程、当前形势以及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民族工业的定义及历程民族工业是指以本国素材、技术和工人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工业,它的发展与民族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殖民和掠夺让中国的经济和工业长期陷于落后状态。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在国家计划和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逐步壮大。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经过若干年的坚实努力,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

国有企业作为民族工业的重要支持力量,它们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具现代化水平的生产力和体制,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2、 20世纪70-80年代:民族工业的逐步壮大在国有企业的支持下,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壮大。

1984年,中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了68%,工业化进程加速。

同时,1984年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对外开放的政策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3、 21世纪以来:创新驱动的民族工业21世纪开始以来,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由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和投资,中国的民族工业被赋予创新驱动的重要责任。

而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工业也在逐步演变为更加风险和收益双高的商业领域,在市场经济的合作竞争中广泛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果。

三、民族工业与国家经济发展之关系1、民族工业的作用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民族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加速经济的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就业率。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共存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制定了多项民族政策,推进各民族的平等发展、保护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通过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日益加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

第一章:中国的多民族国家
1.1 中国的多民族背景
1.2 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第二章:平等发展
2.1 平等就业与教育
2.2 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
2.3 公民权利与人权保护
第三章:保护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
3.1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
3.2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3.3 各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四章:维护民族合法权益
4.1 各民族地区的自治权
4.2 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4.3 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成果
5.1 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5.2 民族团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
5.3 民族政策对世界的启示与借鉴
结论:
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政策,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伟大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平等发展、保护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措施,中国的民族政策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而且为世界各国在促进民族和谐、实现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政策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加强。

中考政治知识点复习 知识专题(三) 国情教育第二章 国家经济建设

中考政治知识点复习 知识专题(三) 国情教育第二章 国家经济建设

人教版政治中考知识专题篇:知识专题(三)国情教育 第二章 国家经济建设1.我们要解决当前发展中的问题,最根本的一点是什么?为什么? 最根本的一点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经济建设是我们的生命线,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主义的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一天一天变得更加开放。

(2)中国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3)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也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4)总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如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我国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

(2)我国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我们自己选择的制度和发展道路。

(3)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4)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经济制度 含义 重要性 基本经济制度 各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作用 基本分配制度 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国家经济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活力源泉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开始出现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与出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 现了氏族和部落。 现了氏族和部落。 氏族和部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不巩固 的原始群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最初民族的形成的决定性意义就在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一部分部落在有利 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 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的生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最终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返回章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原来属不同活动区域的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连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 原来就基本相近的各部落方言则在部落联盟成员联系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从而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氏族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并形成了共同的经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并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从而形成民族的共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 同历史文化。 同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又强烈地反映和表现了形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第二章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经济

第二章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经济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其他类型国家经济相比) (与其他类型国家经济相比)
一、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达到当 代最高水平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全面改进和提高了资本主 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表现在: 1、国民经济结构日趋先进; 1)国民经济结构中物质生产部门所占比 重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上升。
对货币供给的管理: 对货币供给的管理:铸币、纸币和活期存款,以
第三个为主要,而其关键在于准备金,因而央行 主要是采取措施管理准备金,来实现对货币供给 的管理。
货币政策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央行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
准备金,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和信贷、降低 或提高利率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 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量,我国当前的基尼系数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量, 已经达到0 的水平, 已经达到 .47的水平,在国际上属于比较高的 的水平 不平等程度) 不平等程度)
法新社2007年2月25日消息 年 月 日消息 法新社
美国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持续拉大,在全国3700万贫穷 人口中,有1600万人的生活处于极端贫穷的水平以下, 达30年来的高峰。 McClatchy报业集团根据2005年的最新普查资料分析,有两 名子女的四口之家年收入不及9903美元的人数达1600万 人,该项所得几乎只有联邦政府订定的贫穷标准的一半, 可以说是处于“极端或严重的贫穷状态”。分析发现, 2000-2005年,美国极端贫穷的人口增加了26%,比同期 全部贫穷人口的增速快56%,出乎研究者开始的预期。 自2001年短暂的衰退后,美国的劳动生产力已大幅提高, 但工资与工作岗位的增长却严重落后。与西欧或加拿大相 比,美国的社会保障方案很有限。在美国3.01亿人口中, 有超过4500万的美国公民没有健康保险。

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关系探析

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关系探析

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关系探析马淮(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在民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廓清二者的区别,加强对民族经济体制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民族;民族经济体制;国家经济体制中图分类号: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1-0086-03R esearch o n t he Relat io nship b etween Et hnic Econo mic Mechanism and Nation al Eco no mic MechanismMA Huai(M inzu u nivers ity o f China,Beijing,10081)Ab stract :E thnic economic mechanis m and national ecno mic mechanism are two co ncepts with clos e rel ationship as well as dis tinctions .In ethnic economic th eory,it is neces sary to make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to condu ct the res earch on ethnic economic mechanis m.Key wo rds :Enthic group eth nmic economic mechanis m,national economic mechanism在当今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中,往往存在着直接将民族经济体制等同于国家经济体制的现象。

这一方面使得民族经济学与主要研究国家经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出现重合,民族经济学不得不对这一研究领域“退避三舍”,不利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则使得学界对于民族国家的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异性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民族性原因缺乏深入认识,形成民族国家的制度和体制建设的掣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判断题1 、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

( )2 、民族理论是研究某一民族形成发展问题的学科。

( )3 、在一个统一国家里,只要有多民族存在,就必然产生民族问题。

( )4 、要解决民族问题,历代国家政权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

( )5 、民族问题不是一个社会问题。

( )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对象不包括中国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

( )7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8 、中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具有本国的特殊性。

( )9 、本学科既研究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也研究现实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 )10 、本学科只研究国内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不研究世界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 )1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但实践性不强的学科。

( )二、选择题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对象是 ( )A.民族和民族问题B.民族政策C.宪政问题2.民族理论不回答()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只回答()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问题。

A.一般、具体B.具体、一般C.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3、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B.某一民族形成发展问题C.某一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章民族一、选择1、孙中山先生认为民族是由五种力构成的,这五种力是 ( )A.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C.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2.1913年,斯大林在()一文中提出了民族概念。

A.《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B.《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C.《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3、民族的特征包括()。

A.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B.相同体质 C.相同文字4.民族共同语言一般是指()A.官场文牍语言B.民众的口头语言 C.仅仅是民族内部成员交流工具4.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民族的A.共同语言特征B.共同心理素质特征C.共同经济生活特征D.共同地域特征5、识别民族的主要标准是()A.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B.共同服饰、共同体质C.共同宗教、共同文字6、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民族的发展可分为()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是,民族的相对定义就是:历史上形 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传统文化、共同心 理素质和民族认同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之所以称为“相对定义”,主要是“区别民 族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
民族形成的早期状态
经分化以后的状态
民族形成的早期状态 :是指民族尚未发生族体分化,未走 出造就这个族体的地域环境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民族可以 是原始民族,也可以是国家社会的民族”,
经分化以后的状态 :指民族走出自己原有的环境,族体分蘖、独立发展, 或与其他民族发生部分同化、融合以后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民族可以是原 始民族,但更多的是近代以来的现代民族”。
两种状态的民族特征最大的差别 : 两种状态的民族特征最大的差别在于共同语言 和民族认同两个方面:共同语言在早期民族那里既是 民族形成的标志,又是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必然保证; 而“民族认同是只有经过民族交往方可产生的一种社 会认知和感情,这在早期的族体中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而在脱离了早期状态的民族中则是一种最基本的族体 维系力量”。相对而言,“传统文化、心理素质和稳 定的共同体是两种状态的民族都须具有的特征”,但 其鲜明程度在早期民族那里表现得要比经过分化以后 的民族明显
三、民族含义的多重性
( 一)由于国家对民族的影响,使现代民 族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即原有民族和国 家层面上的民族。 1、关于原有民族概念即民族概念, 学术界讨论多年,虽有争论但已取得较为 一致的共识。 2、至于国家层面上பைடு நூலகம்民族,我们尚 未见到明确的定义。从我们掌握的相关文 献来看,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民族结构是1982年才确定的。在被确认的少数民族中,有 的几乎已接近消亡,如黑龙江的赫哲族,1945年仅幸存三百余人.可以说,新中国实行 的民族平等政策以及在该政策指导下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使中国的少数民族获得了 发展机会,更使一些民族绝境逢生。反过来说,如果没有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民 族识别,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那些人口数量较少或者是较多地接受了汉民族 文化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将从此逐渐消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 的民族政策可以决定一些少数民族的命运。
2、新的国家也会造就新的民族 独立前的美国是英国17世纪初开始在北美开辟的殖 民地,其居民主要是来自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白 人移民,还有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和当地的印第安人。 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北美殖民地已崛起成为一个与 其宗主国相抗衡的政治经济力量,不愿意再继续遭受其 宗主国的严厉限制、盘剥,要求脱离英国而实现民族独 立。独立战争结束后,华盛顿总统宣称:“我们现在终 于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我们不成为一个统一的民 族,就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如果我们是一个统一的民族, 那么,就让我们在有着全体利益的一切问题中,以一个 民族特性做后盾的整个民族来行动。”这个时期美国人 民从各自母国带来的各自的民族痕迹还很清晰,还没有 形成自己统一的民族特征,还不能说是一个“民族”, 而只能说是一个“潜民族”
二、国家对民族共同体的影响
(龙远蔚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民 族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33页)。
国家起源于民族聚合。民族聚合过程带 来的由民族碰撞激发起来的社会动荡和 为解决冲突所引发的政治变革,创造了 国家这种平息振荡的工具
(一)国家对民族共同体的影响
1、民族认同除了随着民族特征诸要素的变化而发 生变化外,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会使民族认同 发生变化。其中,国家的兴衰更替对民族认同可 能会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 在世界历史上,许多民族都随着国家的消亡 而消亡,随着新的国家的出现而兴起,如辽国的 契丹人、金国的女真人等。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 大体上都随着国家的兴衰更替发生过分合,在这 个过程中,原有的民族或者发展了,或者与其他 民族融合为新的民族而消失了。
另一方面,它又指以一个单一民族为界建立起来的国家及其民族。此时, 一般用“民族族称+民族”的模式来表示。我们可以把前者叫做广义的 “民族国家”概念,把后者叫做狭义的“民族国家”概念。一个多民族 国家应该采用广义的“民族国家”概念,用“国名+民族”模式来表示, 如中国民族、意大利民族、法兰西民族、美利坚民族等。不应该采用狭 义的“民族国家”概念,用“民族族称+民族”的模式来表示。
民族实体。当国家的性质发生变化,如随着苏联、东 欧国家的演变,这些国家的民族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 社会主义的印记。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帝国的性质 也使其民族具有扩张性。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 本和德国,在占领和统治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过程中, 大和民族和日尔曼民族总体上显现了其前所未有的残 暴性,给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可 见,社会性质和国家性质也会影响到一个民族在现实 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阮西湖于1984年12月提 出,根据我国的国情,不宜使用“社会主义民族”的 提法,在学术界强烈反响,新华社也于1984年12月 20日播出这条消息,之后没过多久“社会主义民族” 这个提法就从我国的报刊、媒体上消失了。
第二章 国家、民族和民族经济
概述:
民族经济是一个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又 很模糊的一个概念。政治家常用“民族经济” 来说本国经济,民族经济研究者则用来指少数 民族经济。那么,民族经济究竟指什么?在这 里我们从民族概念、国家与民族概念的联系、 国家对民族的影响、民族与民族经济的关系等 方面探讨民族经济概念的内涵,进而探讨中国 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二)看中国的国家与民族 可以说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 民族获得了新生。因为在几千年的岁月里,历 代王朝推行的都是民族压迫政策,虽然在政治 上经历过许多次改朝换代,占统治地位的民族 也改变过许多次,但民族压迫民族的关系并没 有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民族平等的新 时代,把各民族一律平等写进了宪法。为了实 现民族平等,弄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亦 即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 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前提。
4、国家政策会造成国内民族的兴衰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民族的命运是由国家实行的 民族政策确定的,而推行何种民族政策又取决于国 家的性质。 如美国、加拿大曾实行的歧视印第安人政策, 澳大利亚曾实行的土著人政策,使大批的印第安人 和土著人惨遭屠杀或被驱逐,导致了印第安人和土 著人的迅速减少,有些印第安人部落甚至因此而消 亡。某些国家不承认国内的少数民族,如日本、韩 国、伊朗等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的少 数民族也极有可能消失。
一方面它是指以国家为界的各族人民的集合体,也就是说,它是指 一个国家的全体居民。因此,国家层面上的民族是一种抽象意义上 的民族,就是抽象掉了具体民族内容的概念性的民族。例如当时的 “意大利民族”就是由罗马人、日耳曼人、伊特拉斯坎人、希腊人、 阿拉伯人等组成的,“法兰西民族”是由高卢人、罗马人、不列颠 人、日耳曼人等组成的。意大利民族、法兰西民族、美利坚民族等, 均采用“国名+民族”的模式来表示的。
费孝通先生回忆说:
1953年进行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 自报登记的民族名称全国总共有四百 多个,必须对这些自报的族名逐一加 以甄别,因此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 作。“每个民族在经过我们识别后, 还要和当地有关民族群众协商,取得 同意后,才由中央分批审定和公布。
1954年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1965年确认了15个少数民 族,1982年又确认了2个少数民族,至此一共确认了55个 少数民族。”(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 本)》,4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国家的性质影响民族表现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 把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或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 民族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民族”;列宁、斯大林在有关 的著作中称之为“现代民族”或“资产阶级民族”。与 此相对应,1916年列宁在《关于自治问题的争论总结》 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民族”概念,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后,在对旧式民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新 型民族。斯大林1929年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中 对社会主义民族从理论上作了论述。资本主义民族和社 会主义民族的区别,可以看作是国家性质造成的区别, 也可以看作是民族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差别,但不是像蒙 古族、汉族这样的一个独立的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会造就新的民族,如南斯拉 夫社会主义联邦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人,是14世纪奥斯曼帝国侵入巴尔干半岛后,皈依伊 斯兰教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些波斯尼亚和黑塞 哥维那人从民族归属来说大部分仍然是塞尔维亚人,也 有一部分克罗地亚人。而197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 邦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波黑)讲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语的穆斯林正式确认为“穆斯林族”(参见 郝时远:《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桶”》,32、276 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这种以宗 教信仰人为划分穆斯林族的做法,迅速改变了波黑的民 族结构,不仅在欧洲的版图上首次出现了穆斯林族,并 对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波黑战争和波黑共和国成为独 立的主权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国内学术界对民族定义的讨论 由于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作为权威的马克思 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太长、太深的 原因,在国内学术界对民族定义的很多讨 论都围绕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及四个特征展 开的,也就是说,探讨的一般都是民族构 成要素究竟有哪几个的问题。
王希恩认为
比较能准确反映民族特征的要素应该是:语言、传统文化、 民族心理素质、民族认同、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龙远蔚认为
在现代社会构成民族的诸要素中,民族认同可能是最重 要的特征。因为传统文化、心理素质、语言都是会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若干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现象也不少见,民族认同也会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心 理素质和语言等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则 会发生民族分化与融合。民族认同的差别,是区别不同 民族的最重要标志。“我是甲民族”,“彼是乙民族” 所表现出的民族认同,应该是“最基本的族体维系力 量”,也是“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基本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