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2 (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2》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2》汶水汶水①出县西南流,自入莱芜谷②,夹路连山百数里,水流多行石涧中。
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③,崖壁相望。
或高山阻径,或回岩绝谷。
清风鸣条,山壑俱响。
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④之艰。
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
入穴丈余,高九尺许。
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
……夷水⑤亦谓之“很山北溪”,东入大江。
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
其水明澈,俯视游鱼,如乘空也。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
旁多茂木空谷,夜听之,恒有清响。
百鸟翔禽,哀鸣相和。
逐浪游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注】①汶(wèn)水:古水名,属于黄河水系。
②莱芜谷:古山名。
后文中很(héng)山亦同。
③林藿:树木丛林。
绵蒙:浓密茂盛的样子。
④悬度:用绳索凌空穿越地形险要地区。
⑤夷水:古水名。
在湖北西部。
1.下面选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是( )A.水流/多行/石涧中B.有别/谷在孤山C.入穴/丈余,高/九尺许D.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A.或.高山阻径(有时)B.山壑俱.响(全,都)C.东.入大江(向东面)D.略无..土岸(都是)3.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2)4.“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写出了文中汶水所经山谷(填四字词语)的特点。
与此句意境上相似的一句为“,(须写出完整的一句),二句都采用了的手法。
泣水1.B(有别谷/在孤山)2.D(毫无)3. (1)山谷中的树木茂密,人们很少有能到达的。
(2)逐浪(沿着江流,顺着江流)畅游的人,不但不觉得疲惫,反而乐而忘返了。
4.空旷幽静。
“旁多茂木空谷,夜听之,恒有清响”以动衬静反衬。
【参考译文】汶水发源于莱芜市,向西南流,从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岸连绵的山峦一百多里,水道大多经过乱石累累的山涧。
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树林茂密,悬崖峭壁,遥遥相对。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2023年新高考II卷文言文注释详解材料一:凡战(打仗。
【教材链接】《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状语后置句,不可于险阻之间战。
险阻,山川险恶梗塞。
间,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须要平易(地形平坦)宽广之地(省略句,须要<于>平易宽广之地<战>)。
闻鼓则进,闻金(指锣声)则止,无有不胜(名词活用做动词,获胜,取胜)。
法(兵法)曰:“用众进止(前进和后退)。
”晋太元时(【教材链接】《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秦苻坚进屯(驻扎,驻守。
【教材链接】《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寿阳,列阵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淝水列阵。
列阵,布列阵势。
),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派)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靠近)水(河流,此指淝水)为阵,是(这)不欲速战。
请君少(稍微,稍稍)却(退),令将士得(能够)周旋(盘旋,运转),仆(谦称,我)与诸君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而观之,不亦乐乎!(不亦……乎:不也……吗)”坚众皆曰:“宜阻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宜于淝水阻之),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万无一失)。
”坚曰:“但(只)却军,令得过,而我以(率领)铁骑数十万向(对着,朝着)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认为)然(正确)。
遂麾(指挥)兵(军队)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在这个时候),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率领)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来到阵地)出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策),攻人不意(料想),斯(这)亦相变之法(兵法)乎(省略句,省掉了谓语“符合”,斯亦<符合>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用)小术(途径,方法,策略)而胜(战胜)无术,以(凭借,依靠)片善(小善)而胜无善,斯(这)安(怎么)足(足够)以(用来)论(谈论)兵法也?若(像)谢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破苻坚,非(不是)谢玄之善(善于用兵)也,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苻坚之不善也。
文言文2(古今异义)

2、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 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 了。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3、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 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 面的意思了。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 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 较弱。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6、感情色彩变化
1、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 了。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二、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 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 思不同的现象。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暑假文言文阅读(2)

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2018·镇江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太祖微行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
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
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
”“有田产乎?”曰:“否。
”“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
”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
”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
”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
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
明岁,又复酿蜜。
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
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
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
”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注释】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
④渠:他。
⑤听:听作则,任凭。
⑥啖(dàn):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尔蜂几何..:⑵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⑶得不馁.:⑷竭..泽取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⑴然则何以自给?⑵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3.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与相当,最后联想到与相似。
4.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二)(2018·自贡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
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
光武召见,甚异之。
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
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文言文二则听课记录

文言文二则听课记录
课程名称:文言文二则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班级:[班级名称]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流利朗读二则文言文。
2. 学生能够理解二则文言文的意思,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流利朗读二则文言文,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难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了解古代文化和
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文言文的历史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第一则文言文:教师先朗读一遍,然后逐句解释其中的意思,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最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并理解。
3. 讲解第二则文言文: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讲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则文言文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二则文言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解并掌握二则文言文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教学建议:
可以增加一些文言文阅读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2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 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 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Hale Waihona Puke 古文秘籍:拓展阅读
凿壁偷光
匡(kuàn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 有烛而不逮(dǎi) ② ,衡乃穿壁③引其 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
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的地方。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囊 萤 夜 读
理解词语
【囊萤夜读】 【恭】 【通】 【练囊】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谦逊有礼。
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 装。萤,萤火虫。
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通晓,明白。
胤恭勤不倦倦,博学多通。
疲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 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对比阅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 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 书,以夜继日焉。
这两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创造 条件勤奋苦学,最终一定能学有所成。
课后阅读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负薪挂角
我读你猜
1.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5.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6.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 食以数百人。
22 文言文二则
文言文指用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我国的古代,所有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演示文稿-2-(2)剖析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 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 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 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 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 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 ⑥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答题指导
1、关注标题,借助注释。 2、关键词句,认真体会。 3、分析人物,把握角度。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文段阅读方法,解题步骤的指导 (一)留心标题,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二)浏览题目,再读课文 (三)紧扣题目,仔细答题
精题演练一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打着拍节,高唱 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 言归。 1.解释红色词语 (1)薛谭学讴于秦青 : (2)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弗止: (3)薛谭乃谢求反 : (4)薛谭乃谢求反:
①贾人:ɡǔ商人。 ②苴:jū枯草。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 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⑥ 盍:hé 何不,为什么不。
1.解释红色词语。
(1) 渡河而亡其舟 :
(2)向许百金 :
2.翻译句子。
(1)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2)立而观之,遂没。
3.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他是个
共勉: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期盼指正 谢谢
词语解释的方法指导: 1、联系课内文言知识适当
迁移与链接。 2、联系具体语境推测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1: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注释2: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注释1:
南阳:古郡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诳(kuáng):欺骗。
复:又。
习:熟悉。
故:所以。
宛市:宛县的市场。市,市场。
亟(jí ):疲劳。
注释2:
共递相担:一起轮流相互背负。递,轮流。 卿(qīng):您,敬称。 略无重:几乎没有一点重量。 了然无声音无:一点声音也没有。 漕漼:涉水的声音。 着:放置。 急执之:紧紧地抓住鬼。执,握住,抓住。
注释3:
咋咋(zé)然:象声词。鬼大声呼叫的样子。 索下:要求(从肩上)下来。索,求。 径:一直。 至:到。 迟:慢。 畏忌:害怕。 负:背。
注释4:
值:遇到。 作:发出。 唯:只。 故:原因,缘故。 唾之:用唾液吐他。唾:用唾液吐……、向……身上吐唾液,意动用法。 石崇:西晋人,以豪富闻名,生活侈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 听。伯牙鼓琴,志在高 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 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子期死,伯牙谓世 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干宝(283~351年),字令升,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启《海盐 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又云: “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按武原古 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 海盐也。”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 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 (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 年),父卒,葬 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 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成亲王百家姓
永瑆行书
方法一:
持之以恒,让自己想背。 联想背 接龙背 限时背 据意背 问答背
抄写背
文言文满分挑战
背诵
伯牙绝弦、宋定伯捉鬼、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片段
文言文满分挑战大闯关
’‘品读’‘——细读品悟,感悟文言文的精神内涵,
’‘吟读’‘——低吟浅唱,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背读‘’——背诵记忆,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背读
背诵记忆,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读得最高境界就是熟读背诵。
视频:(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
百家姓
赵
何 云
钱 蒋
吕 戚 苏 苗 唐 罗 卞 和 邵 计 屈
孙 沈
施 谢 潘 凤 费 毕 齐 穆 郝 康 萧 汪 成 祝
周 杨
孔 喻 奚 方 岑 邬 伍 尹 祁 戴 董
文言文
独家秘笈:颠覆传统 的‘’精灵五读法‘’
学而思网校
独家秘笈
品读
‘’品读 ‘’
像品茶一样阅读,喻指 很精细的阅读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 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 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 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 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 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 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 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 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 音难觅的现象。
宋定伯捉鬼
译文:
南阳地方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 道:“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 鬼。”鬼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 到宛市。”(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 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流相互背负。”宋定伯 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说: “我刚死,所以身体(比较)重。”轮到宋定伯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 轮着背了好几次。 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 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 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 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见怪。”一路上,快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 鬼大声惊叫,恳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 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心它再有变化,就朝鬼身上吐唾沫。 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石崇说(过这样的话):“宋定伯卖鬼,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注释3: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 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 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1] 《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 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 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 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 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2]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 ‚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 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 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 ‚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 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 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 耳,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 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 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 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吴 朱
曹 柏 范 俞 薛 安 余 毛 谈 粱
郑 秦
严 水 彭 任 雷 常 元 禹 宋 杜
王 尤
华 窦 郎 袁 贺 乐 卜 狄 茅 阮
冯 许
金 章 鲁 柳 倪 于 顾 米 庞 蓝
陈
魏 韦 酆 汤 时 孟 贝 熊 闵
褚
陶 昌 鲍 滕 傅 平 明 纪 席
卫
姜 马 史 殷 皮 黄 臧 舒 季
姚
篆书百家姓
右军正草百家姓
吟诵
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 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 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 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世上无鬼
《宋定伯捉鬼》是东晋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干宝。图书选自 《搜神记》卷16,这则古代著名的不怕鬼的故事讲述的是宋定伯 和一只鬼斗智斗勇的故事,他最终用人类的智能和勇气征服了鬼。 故事告诉人们,人用自己的胆量和智能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妖魔鬼 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