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2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及译文 (2)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及译文 (2)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闵通:悯)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

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有“亚圣"之称。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乃左手持卮:古代饮酒用器具赐其舍人卮酒,夺其卮曰:一杯酒。

相谓:互相商议。

文言文2

文言文2

1.原文编辑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翻译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凭借功劳来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孔子本是平民,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

万乘之君的品行也难与他相提并论,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点也不马虎啊!1原文编辑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jǐ)鱼。

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编辑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着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1]2.《黠猱媚虎》“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

虎首痒,则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

虎殊以不觉也。

猱取其脑啖之,而呔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第一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言学者当以道为师,不论贵贱、贤愚,皆可为我师。

人之所以为学者,在于求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是以学者当以道为宗,以师为友,师道之传,得以久远。

翻译:【第一则】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跟从道理的,哪里在乎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的高低、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则】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是说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师,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追求道理。

道理并不远离人,人为了追求道理而远离别人,就不能称之为追求道理。

因此,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根本,以老师为朋友,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够流传久远。

浅易文言文2答案

浅易文言文2答案

8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于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9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

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

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

”学习古人不为金钱财物所动,洁身自爱,以良好的美德为财富的品质。

10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⑤。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译文:西施因为心口疼痛而常在乡里皱着眉头,丑女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回去以后便仿效着捧着心口皱着眉头。

村里富人见了,关紧了大门不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女认为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

做事要根据自身条件,不能简单模仿别人。

1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译文: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刺得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它刺不破。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2023年新高考II卷文言文注释详解材料一:凡战(打仗。

【教材链接】《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状语后置句,不可于险阻之间战。

险阻,山川险恶梗塞。

间,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须要平易(地形平坦)宽广之地(省略句,须要<于>平易宽广之地<战>)。

闻鼓则进,闻金(指锣声)则止,无有不胜(名词活用做动词,获胜,取胜)。

法(兵法)曰:“用众进止(前进和后退)。

”晋太元时(【教材链接】《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秦苻坚进屯(驻扎,驻守。

【教材链接】《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寿阳,列阵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淝水列阵。

列阵,布列阵势。

),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派)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靠近)水(河流,此指淝水)为阵,是(这)不欲速战。

请君少(稍微,稍稍)却(退),令将士得(能够)周旋(盘旋,运转),仆(谦称,我)与诸君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而观之,不亦乐乎!(不亦……乎:不也……吗)”坚众皆曰:“宜阻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宜于淝水阻之),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万无一失)。

”坚曰:“但(只)却军,令得过,而我以(率领)铁骑数十万向(对着,朝着)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认为)然(正确)。

遂麾(指挥)兵(军队)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在这个时候),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率领)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来到阵地)出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策),攻人不意(料想),斯(这)亦相变之法(兵法)乎(省略句,省掉了谓语“符合”,斯亦<符合>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用)小术(途径,方法,策略)而胜(战胜)无术,以(凭借,依靠)片善(小善)而胜无善,斯(这)安(怎么)足(足够)以(用来)论(谈论)兵法也?若(像)谢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破苻坚,非(不是)谢玄之善(善于用兵)也,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苻坚之不善也。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

姓名:学弈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

使/ 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 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鹄/ 将至,思/ 援弓缴/ 而射之。

虽/ 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 然也。

全文意思: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全文意思: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2(古今异义)

文言文2(古今异义)

2、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 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 了。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3、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 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 面的意思了。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 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 较弱。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6、感情色彩变化
1、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 了。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二、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 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 思不同的现象。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文言文2

文言文2

伤仲永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注释译文编辑词语注释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2]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2]注释1伤:哀伤,叹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二(做题时间:腊月二十八)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

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

父益之,粱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

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

侯景之乱,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

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

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

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

使其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

景平,粱元帝授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据有上流,留异、余孝顷、周迪等所在锋起。

悉达抚绥五郡,甚得民和,士卒皆乐为之用。

琳授悉达镇北将军,高祖亦遣赵知理授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女乐。

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

齐遣行台慕容绍宗以众三万来攻郁口诸镇,兵甲甚盛,悉达与战,败齐军,绍宗仅以身免。

王琳欲图东下,以悉达制其中流,恐为已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

琳不得下,乃连结于齐,共为表里。

齐遣清河王高岳助之,相持岁馀。

会裨将梅天养等惧罪。

乃引齐军入城。

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

高祖见之,甚喜,曰:“来何迟也?”悉达对曰:“臣镇抚上流,愿为番屏,陛下授臣以官,恩至厚矣;沈泰袭臣,威亦深矣。

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

”高叹曰:“卿言得之矣。

”授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

世祖即位,晋号安左将军。

悉达虽仗气任侠,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

迁安南将军、吴州刺史。

遭母忧,哀毁过礼,因遘疾卒,时年三十八。

赠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曰孝侯。

史臣曰:彼数子者①,或驱驰前代,或拥据故乡,并识运知归,因机景附,位升列牧,爵致通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悉达抚绥.五郡绥:安抚平定B.乃连结.于齐结:联合C.曰:“来何迟.也?”迟:晚D.悉达勒.麾下数千人勒:约束2.下列句子中,表现鲁悉达“识运知归”的一组是()①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②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③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④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⑤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⑥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A.①③⑥B.③④⑤C.①②⑥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侯景叛乱时,以孝道而闻名乡里的鲁悉达,组织当地人保卫新蔡一带,致力于耕田,储积谷物,安抚灾民,被他救济而存活的人很多。

B.在梁末动荡之际,王琳想沿江而下,利用地势之便,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篡国,但受鲁悉达势力所阻。

事实上鲁悉达保护了陈高祖。

C.在西受王琳的威胁、东受陈高祖的袭击、北受北齐的进攻的形势之下,鲁悉达始终保持中立,最终没有投向任何一方。

D.鲁悉达任侠仗义,颇好诗书,又能礼待贤士,并恪守孝道,年轻时就以孝而闻名,后因母丧而染病身亡。

年仅三十八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

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二千石。

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

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

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

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

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

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

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叡相及。

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

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

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

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

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

”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

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

”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

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

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

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

”帝深纳之。

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

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

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

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

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

仲德坐免官。

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

自是复失河南。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

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

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

进号镇北大将军。

卒,谥曰桓侯。

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德被.重创走被:遭受 B .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乘:趁着 C .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 诛:斥责 D .以在河北所遇.也 遇:遇到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故当以.建邺为王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魏军于.委粟津渡河乃设九宾礼于.庭 D.⎩⎪⎨⎪⎧若.便舍舟,士卒必散若.属皆且为所虏7.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 ②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③学通阴阳,精解声律 ④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⑤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 ⑥若便舍舟,士卒必散A .②⑤⑥B .②④⑥C .①③⑤D .①③④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

B .仲德17岁时与王叡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

仲德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

C .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该以建邺为都城。

D .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

9.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

”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

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

”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

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

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

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

”帝称善。

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

累迁给事中。

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

”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

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

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转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

太子驻定州监国,谓曰:“吾乃送公衣锦过乡邪!”令有司祠其先墓。

行成荐里人魏唐卿、崔宝权、马龙驹、张君劼皆以学行闻,太子召见,以其老不可任以事,厚赐遣之。

太子使行成诣行在,帝见悦甚,赐劳尤渥。

还为河南巡察大使,称旨,检校尚书左丞。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

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僚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

”帝以为忠。

迁侍中、兼刑部尚书。

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时晋州地震不息,帝问之,对曰:“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

君宜动,臣宜静。

今静者顾动,恐女谒用事,人臣阴谋。

又诸王、公主参承起居,或伺间隙,宜明设防闲。

且晋,陛下本封,应不虚发,伏愿深思以杜未萌。

”帝然之,诏五品以上极言得失。

俄拜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

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

”乃赐黄金器,敕勿复辞。

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

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

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

诏九品以上就第哭。

比殓,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

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纠:纠正B.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因:通过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沸腾:纷乱D.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乖:违背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行成深受皇上推崇礼遇的一组是()①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②若行成者,朕自举之③令有司祠其先墓④帝见悦甚,赐劳尤渥⑤赐黄金器,敕勿复辞⑥诏九品以上就第哭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行成年轻时师从刘炫,深得刘炫赏识,刘炫认为他是辅佐朝廷的良才。

入唐后经张锐推荐,调任富平主簿。

B.唐太宗因自己兼行将相事务,抢夺了大臣的名分,意欲还政于大臣。

张行成上疏认为皇上美德光耀后世,见识宏远,实不必与臣下争功。

C.高宗时晋州地震不断,张行成认为这是上天示警,表达了对后宫干预朝政、人臣谋逆的忧虑,提醒皇上应明确设防加以阻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