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用试题:第2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专用试题:第2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Word版含解析.do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1.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羊肉①其.鲜乎?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啖之,得饱④其.口福。

”狼曰:“⑤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⑦其.无闻邪?⑧其.畏主人邪?及⑨其.嬉逐,愿为一雪⑩其.耻,君⑪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⑫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答:答案:③④⑥⑨⑩这五个“其”均用作代词。

③相当于“其中的”;④相当于“自己”;⑥相当于“它们的”;⑨相当于“它们”;⑩相当于“这(个)”。

①⑤⑪⑫均用作副词。

①表揣测,大概;⑤表示加强语气;⑪表祈使语气,一定;⑫表反诘,相当于“难道”。

②⑦⑧三个“其”字,均用作连词。

②表假设,如果;⑦⑧表选择,是……还是……。

2.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笑也。

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⑤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答:答案:①助词,凑足音节;②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③介词,可译为“到”;④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⑤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⑧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⑨介词,可译为“在”。

3.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①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②为.至理,当③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④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⑤为.业,其所⑥为.皆⑦为.利也。

故⑧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⑨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⑩为.?答:答案:①介词,可译为“因为”;②动词,可译为“是”;③介词,可译为“对、向”;④介词,可译为“被”;⑤动词,可译为“作为”;⑥动词,可译为“做”;⑦介词,可译为“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⑨介词,可译为“替”;⑩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

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Word版含解析 (1).doc

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Word版含解析 (1).doc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导学号:20332019】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催促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2文言文《后汉书·王涣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广汉郡,在今四川成都境内)郪(qī,汉代县名,在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人也。

父顺,安定太守。

涣少好侠,尚(推崇,崇尚。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推崇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气力(指武力),数(shuò,屡次)通(往来交接)剽轻(piāo qīnɡ,强悍轻捷)少年。

晚(后来,在一定时间以后)而改节,敦(推崇,崇尚)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法令),略(大致,大略)举(列举,这里指“把握”)大义(主要意思)。

为太守陈宠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

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当职(担任职务)割断(决断),不避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宠风声(政治名声)大行(广泛流传),入(指由地方到朝廷)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治理)?”宠顿首(磕头。

旧时礼节之一。

以头叩地即起而不停留)谢(辞让)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简”“选”都是选拔的意思,“贤”“能”都指有才能的人),主薄镡显拾遗补阙(纠正过失补充遗漏),臣奉宣(捧读。

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宣:皇帝命令或传达皇帝的命令。

)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除(授予官职)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方法与谋略)讨击,悉(都)诛(杀)之。

境内清夷(清平,太平),商人露宿(在室外或郊野住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说)以属(zhǔ,同“嘱”,嘱托,托付。

范仲淹《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稚子,终无侵犯。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试题分析】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延续2023年新课标卷的特点——变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

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

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

这是学考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的表现。

第10题,断句题。

自2023年本题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后,这是对考生准确理解语意的要求的提升,而避免了运用比较排除法做题的侥幸。

第11题,文化常识和文言字词含义。

选项一半来自课文,另一半来自材料推断。

第12题,设置四个选择题,考查学生疏通全文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错误选项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效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3题,考查重要实词、固定结构的翻译能力。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

两件事情表面上无关,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试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

【命题趋势与启示】纵观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梳理出以下几个新趋向:(1)文体类型趋于多样。

考查的文本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如《论衡•非韩》《读通鉴论》卷三。

文体类型更多样,不局限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亦有可能考查;群文阅读与双文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

文本形式变一个语段为两个甚至多个出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文本间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2)命题形式不断创新。

文言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但也会“稳”中求“变”。

比如,往年通常将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放入翻译题中考查,而2022年以后将文言实词与古代文化知识组合命题。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2023年新高考II卷文言文注释详解材料一:凡战(打仗。

【教材链接】《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状语后置句,不可于险阻之间战。

险阻,山川险恶梗塞。

间,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须要平易(地形平坦)宽广之地(省略句,须要<于>平易宽广之地<战>)。

闻鼓则进,闻金(指锣声)则止,无有不胜(名词活用做动词,获胜,取胜)。

法(兵法)曰:“用众进止(前进和后退)。

”晋太元时(【教材链接】《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秦苻坚进屯(驻扎,驻守。

【教材链接】《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寿阳,列阵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淝水列阵。

列阵,布列阵势。

),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派)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靠近)水(河流,此指淝水)为阵,是(这)不欲速战。

请君少(稍微,稍稍)却(退),令将士得(能够)周旋(盘旋,运转),仆(谦称,我)与诸君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而观之,不亦乐乎!(不亦……乎:不也……吗)”坚众皆曰:“宜阻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宜于淝水阻之),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万无一失)。

”坚曰:“但(只)却军,令得过,而我以(率领)铁骑数十万向(对着,朝着)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认为)然(正确)。

遂麾(指挥)兵(军队)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在这个时候),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率领)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来到阵地)出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策),攻人不意(料想),斯(这)亦相变之法(兵法)乎(省略句,省掉了谓语“符合”,斯亦<符合>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用)小术(途径,方法,策略)而胜(战胜)无术,以(凭借,依靠)片善(小善)而胜无善,斯(这)安(怎么)足(足够)以(用来)论(谈论)兵法也?若(像)谢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破苻坚,非(不是)谢玄之善(善于用兵)也,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苻坚之不善也。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脉搏黯然失色察颜观色言简意赅• B. 涵养骇人听闻汗流夹背鞭长莫及• C. 遴选苦思冥想不胫而走墨守成规• D. 凋敝老马识途视死如归萍水相逢答案:C解析:A项中“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B项中“汗流夹背”应为“汗流浃背”,D项中“老马识途”应为“老马识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旧如新,寺庙的大殿金碧辉煌,令游客们叹为观止。

• B. 她喜欢收藏古董,家里的藏品可谓琳琅满目,但遗憾的是由于保管不善,很多已经锈迹斑斑。

• C. 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经过努力,不仅学会了电脑打字,还成为了单位的笔杆子,经常妙笔生花。

• D.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月饼生产厂家在月饼的包装上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市场上的月饼包装却越来越奢华。

答案:D解析:A项“整旧如新”意思是整顿陈旧的使之如同新的一样,多用于建筑或物品的修复;B项“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C项“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本题中D项使用恰当,指花费心思在包装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

• B. 在上海汽车展上,国产汽车不断层出不穷,这表明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前景正越来越好。

• C. 《达芬奇密码》是一部非常好的畅销书,我推荐大家在阅读之余思考一下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 D.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5年8月3日宣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有独资公司。

答案:D解析:A项中“防止”“免”重复;B项中“不断”与“层出不穷”重复;C项中“非常好”与“畅销书”重复。

故选D项。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一、材料选择。

文体选择上传论兼顾。

本题材料为组合文本,由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材料二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前两则为史传作品,第三则为史论作品。

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

从文本立意上看均体现了崇仁尚礼的价值观,既能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有符合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命题导向。

从篇幅上看传论相当,从内容上看,论传有密切的关联性,议论与史实交相印证。

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与高中语文教材历史类作品的入选标准一致。

从考生学习经验上来看,《屈原列传》的评传结合,《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叙议结合,都会大大削弱考生阅读的陌生感。

此外选文涉及文言知识点全面、平易,契合高中文言文教学重点。

二、题目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型设计和分值设定相对稳定,未出现较大变化。

10题延续了前两年新课标卷对于断句知识的考查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结合语境、运用语法分析法及相关文言知识准确理解句意的能力。

就此题具体来讲,“魏君贤人是礼”,主语为“魏君”,“贤人是礼”是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此片段译为“魏君礼遇贤人”;“国人称仁”译为“国人称赞他仁德”,“上下和合”译为“卫国上下齐心”,两个语言片段都相对完整,而“未可图也”是结论,译为“(魏国)不可以图谋(攻伐)啊”,呼应上文“秦尝欲伐魏”。

11题题型也延续前两年的教考衔接,涉及实词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记忆、理解两各方面的重点知识和能力。

打通了课外文言选文与初高中所学文言文、常见成语中涉及相关知识,借以强化考生对知识的比较、迁移与运用。

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婚燕尔中的“燕”同“宴”,是“安乐”的意思。

这在《诗经•卫风•氓》中学过,且“宴尔新昏(婚)”恰好出自该篇拓展阅读篇目《诗经•邶风•谷风》。

高考全国卷Ⅱ文言文部分详解

高考全国卷Ⅱ文言文部分详解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 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 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 惮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 ,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 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 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 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 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
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 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
5.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 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
说法。
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 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 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
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
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 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 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 贬职或罢免 ,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 ,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导学号:20332019】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催促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速:请求。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代时,戚元鲁的曾祖父在乡里享有盛名,德高望重,但是抗逆朝廷,不愿做官。

B.戚元鲁的父亲叫戚舜臣,做过尚书虞部郎中的官职,一生恭敬勤谨,严守家法。

C.戚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精进不止,可惜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一定能有建树。

D.戚家是宋代有名望的世家,作者曾巩亲自为戚家不止一个人撰写过墓志铭。

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项,“抗逆朝廷,不愿做官”错,原文的意思是他的先祖有高尚的志气,不愿做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人,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人。

(“好恶”“游”“闻人”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2)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来告诉我。

(“且”“属”“乞”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 4.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文本第一段“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可概括出前三点;由第二段“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可概括出最后一点。

【答案】孝友忠信;敦厚和顺;好学不倦;聪明敏达。

(每点1分)【参考译文】戚家人是宋国人,(戚家)是宋国的世家。

在五代的时候,有个心存高尚的志气、不愿做官、用(美好的)道德品行教化他的乡里(的百姓)、能让远近求学的人都归附的人,叫戚同文,号正素先生,(死后)被追封为尚书兵部侍郞。

他有个儿子,在太宗、真宗时是(一位)名臣,因为议论事情时言辞激烈直率被传颂至今,叫戚纶,官至枢密直学士,被追封为太尉。

(戚纶)有个儿子谦恭谨慎、言行合乎规矩、能恪守家法、死后埋葬在宋国的北原、我给撰写墓志铭的人,叫戚舜臣,做尚书虞部郞中。

元鲁就是戚舜臣的儿子,名叫戚师道,字元鲁。

(戚元鲁)为人孝顺友爱、忠诚信义,本质淳厚、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类似他的祖先。

从五代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戚氏家风(积淀深厚),流传久远,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可是操行符合礼义,世世代代都是这样,没有断绝,所以我说(戚家)是宋国的世家。

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社会时事,能通晓其中的得失。

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人,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人。

大家因此认为戚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且未停止,预料他如果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

谁能料到他现在非常不幸地去世了呢!所以他去世的时候,无论跟他生前的关系远近亲疏,大凡知晓他的为人的,都替他悲痛,到现在说起来还为他悲慨不已。

戚元鲁最初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

后来考中进士,担任亳州永城县主簿,又担任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

(戚元鲁)娶妻陈氏,是内殿承制教习的女儿;(陈氏去世后)又娶妻王氏,是参知政事文宪公王尧臣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儿子;(他们)都比元鲁先去世,并且元鲁也没有兄弟。

唉!上苍对这个人如此酬报,是为什么呢?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来告诉我。

我很悲痛元鲁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想通过我的这篇文章让后人知道,所以我没法推辞。

在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把元鲁安葬在他父亲坟墓的旁边,并让他跟妻子陈氏、王氏排列在一起。

将要安葬(的时候)他的堂兄戚遵道通过书状来(向我)请求墓志铭,墓志铭文如下:操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才能足够施于当世之用,可是(这些追求)在元鲁身上却不曾停止。

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死后又没有子嗣传承他的事业,拿什么来告慰哀思呢?就把这篇铭文放在他的墓旁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8分)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归有光刘氏之先,自大梁来居华亭,曰亨叔。

亨叔生仲礼,始徙上海。

仲礼生庆;庆生四子。

长曰铣,次曰钝。

铣坐法,被系.京师。

钝阴乞守者,代其兄,令出得一见家人而归死。

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

”钝久系而其兄不至。

京师士大夫皆知其冤,为馈食饮。

久之,赦归。

家人惊以为鬼物,母泣曰:“儿馁欲求食,吾自祭汝,勿怖吾也。

”钝具言不死状。

乃开门纳之。

铣仓皇从窦中逸.去,遂不知所之。

君自少举止不类凡儿。

嘉靖四年,中应天府乡试。

先是,其所亲有诬害君者,及君得举,则又曰:“吾固称德资聪明,今果然矣。

”君益厚遇之。

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

君独闭门读书,虽兵阵、风角、占候之书,皆手自抄写。

时从野老散发箕踞乐饮,不自表异。

计偕还,渡江,登秣陵诸山,呼古人名,举酒与相酬,不醉不止也。

嘉靖某年,选调怀庆,先太守已迁去,会中使衔命,降香王屋山。

民苦供应,多逃亡。

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

君尝虑囚,一女子呼冤,君察其诬,系狱已二十年,遂出之。

武陟富人,以女许巨室,因借其资,以致大富。

而婿家后贫,遂结诸豪为证,欲离婚。

君责令归其女,而疑富人家多女婢,即归,恐非真女。

乃问有老妪,尝识其女面有黑子。

已而果非真女。

君怒,欲按籍其家,竟以其女成婚。

君为人宽和,至持法,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

寻以病去官。

至淮阴道卒。

临卒于邑,曰:“吾始与唐元殊饮酒欢呼,宁知有今日耶?我死于此,无亲知故人为诀。

男未成,女未嫁,负用世之志而不施,命也夫。

”时嘉靖某年月日,年四十有九。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铣坐法,被系.京师系:囚禁B.铣仓皇从窦中逸.去逸:逃跑C.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矜:夸耀D.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夺:剥夺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夺:强行改变。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让坐牢的兄长和家人见上一面,刘钝暗中请求看守让自己代替兄长,让兄长归家,谁知其兄竟一去不归。

B.上海的风俗奢侈浮华,但刘钝却不受影响,常常闭门读书,即使是兵阵、风角、占候之类的书籍他也亲自抄写。

C.武陟县某富人把女儿许配给世家大族,后因对方家贫而想解除婚约,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

D.刘钝临终之时,叹息自己没有与亲朋好友诀别,儿女都还未成家,自己虽然有用世之志,却未能施行,真是命运使然啊。

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错。

原文“责令归其女”是说刘钝责令他把女儿嫁姶对方,而非“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刘钝被囚禁后刘铣得以回家,刘铣欺骗他的父母说:“刘钝已经死了,自己获得赦免回来了。

”(关键词“系”“绐”“得赦”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对大意得1分)(2)刘君代理太守,能因事变通把事情办成功,使者办完事情后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