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二(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末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末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②,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③,茶毕,棹④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⑥。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保叔塔;塔名。
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
③昭庆;寺名。
④棹;用桨划船。
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
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画出来。
2,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辍(chuò);停止。
③喧;遗忘。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 A.命令 B.告诫 C.戒备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①匡(kuàng)街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āi)③,衡乃穿壁④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西京杂记》,②区街;西汉经学家。
③速;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④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读“匡衡勤学而无烛”时可以这样停顿;“匡衡/勤学/而/无烛”。
B.匡衡偷邻居家的蜡烛来照着读书。
C.这是《西京杂记》中的一个故事。
D.匡衡穿过墙壁到邻居家看书。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刮:__________________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找出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当窗理云鬓/但当涉猎B.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D.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学习了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言文阅读训练二——薛谭学讴---阅读附答案

〔19〕谢:抱歉。
〔2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21〕归:回家。
启示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阅读训练:1.解释以下斜体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_____________②响遏行云________________2.对以下各句中斜体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于郊衢③未穷秦之技④自谓尽之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不,没有②阻止2.D3.薛谭于是向秦青抱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4.答案一: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或答案二:学习必须谦虚,不可浅尝辄止.5.有。
是他那知错就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抱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升初语文专项 文言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升初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一)《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有一老父衣.粗衣②孙叔敖.再拜曰③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3)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二)《书谢御史》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02)(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二)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季梁)往见王日:“令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日:“吾欲之楚。
’臣日:'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日:‘吾马良。
’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1)吾欲之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之楚,将奚为北面?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A.南辕北辙B.分道扬镳C.天南地北D.南来北往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课文再现。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在这段话中,作者____提出了_______的主张。
5.把内容补充完整。
6.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7.选文中画“”的句子中的“二者”分别指____和____;“舍”的意思是____。
破瓮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8.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是手不释书自( )①众皆弃去去( )①儿得活得( )①群儿戏于庭于( )9.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D.钱帅登之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龙集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2(含答案)

龙集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2 (一)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
舍人相谓④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⑤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⑥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解】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舍人:身边的侍从人员。
③卮(zh):古代常用来盛酒的器皿。
④相谓:互相商量。
⑤引酒:拿过酒杯。
⑥固:本来。
1.请将这个故事的名字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的意思是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节奏的划分,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B.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C.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D.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酒且饮之(举,拿) B.夺其.卮日(他的)C.终亡.其酒(死亡) D.引酒且.饮之(将要)(二)欧阳询①观古碑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解】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②索靖:西晋书法家。
③布:摊开,展开。
④裘:皮衣。
⑤因:于是。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欧阳询尝.行尝: (2)晋索靖所书.书:(3)良久而去.去: (4)数百步复反.反:2.在下列括号中填人合适的四字短语,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补充完整。
( ) ( ) ( ) 宿其旁3.本文的描写非常传神,从中能感受到。
(三)司马迁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赵括)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赵)奢不能难,然不谓(赵括)善。
(赵)括母问(赵)奢其故,(赵)奢“兵,死地也,而(赵)括言之。
(假)使赵不将(使……担任将领)(赵)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赵)括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二)(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二)(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楚庄王赐其群臣酒。
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
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
愿趣火视绝缨者。
”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
”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
于是,王乃遂与群臣欢饮,乃罢。
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
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
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
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愿趣.火视绝缨者催促B.王怪.而问之曰感到奇怪C.寡人未尝有异.于子不同D.今幸得用于臣之义.按道理应该做的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楚庄王赐其.群臣酒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妾扢其缨而绝之.学而时习之.C.今幸得用于臣之.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于.是,王乃遂与群臣欢饮,乃罢. 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
⑵“臣,先殿上绝缨者也。
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
4.请你对文中的楚庄王和大臣分别从其值得学习的方面做出评价,并用文中语句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选出加下划线的正确读音.思援弓缴而射之(jiǎo zhuó)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fúfó)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 非然也________3.给“之”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后面.A.弈秋B.他,指前一人C.助词“的” D.鸿鹄 E.指弈秋的教导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 一人虽听之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4.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学习态度结果告诉的道理前一个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人________ 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 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①又何间.焉(参与)②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3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4 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5、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例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
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
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6—9 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2分)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 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C. 曾.益其所不能/ 荡胸生曾.云D. 百里奚举于市. / 愿为市.鞍马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不知而.不愠D. 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8.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9.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各1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 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文章中加点的词。
(4分)①于——从;②拂——违背;③衡——通“横”,梗塞,不顺;④然——这样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12.简答: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文中划线句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2分)答:立论;道理论证13.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4分)答: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18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注释:①处:闲居。
②如:应该,应当。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1分)荆之地/方千里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⑴舍其文轩()⑵此为何若人⑶过故人()⑸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16、翻译句子。
(2分)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17、【甲】文表明了墨子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的品质(2分)18、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
(3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 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4)诚.自古所希(确实,实在。
)2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22、甲文探讨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居安思危。
(3分)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23—26 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2分)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4、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共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2分)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B)(2分)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25、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分)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26、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3分)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