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二)

合集下载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2024年苏州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明]王士性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

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

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

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

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石咬水处,为白莲池。

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

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

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

千人石古株轮囷,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

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

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注释】①浮图:佛塔。

②窦:洞。

③龂腭(yínè):像露齿的样子。

④钜坂:坚硬的坡石。

⑤轮囷(q ūn):盘绕高大。

⑥碧落:天空。

⑦槎:木筏。

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唐]张籍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

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86.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或曰浮图下[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1)墓不当在其下[课内迁移法]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龂腭益奇[成语关联法]精益求精(3)要以秋月为胜[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4)(填序号)8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刮:__________________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找出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当窗理云鬓/但当涉猎B.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D.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学习了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言文阅读(二)文论类文言文阅读:羲风楼记(徐汇区)

文言文阅读(二)文论类文言文阅读:羲风楼记(徐汇区)

文言文阅读(二)文论类文言文阅读:羲风楼记(徐汇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 题。

(11分)羲风楼记(清)白胤谦①庸斋深阒,可以处吾不材之身,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

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

间用郁邑,则召呼从者走数十武,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

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

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

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

②偶携儿子登斋之后楼视廪,启北窗,面北山,丹崖苍壁,草树蒙茸,罗列于其下,远风忽至,居然在野。

儿进曰:“胡弗日涉于斯?”吾首肯之。

儿退后,因命撤廪,障壁为梯,设几席焉。

每晨起,杖而上,听黄鸟数声,始还就斋中。

午饭后,再上眺观云物,或受凉风,以散熇烝,信足乐也。

③乃反观儿子笑曰:“道在迩而求诸远,非吾向者之谓与?盖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者,何以异乎是?故学者之于道,方其未得,虽竭聪明穷昏旦而求之,卒未能益焉。

及其来会于吾前也,不越跬步而遇之,是以谓之庸。

夫庸者,道之所寓,而□者其体,□者其用。

是故子莫执中,违乎时之守也。

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应乎中之理也。

有孔子之时,而后尧舜相传之中,常存乎于今日。

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

以羲皇之去渊明数千岁远矣,而渊明拟之,不啻其近焉。

然则渊明之去今,虽又千余岁,今之风犹古之风也,谓独辽邈而莫之亲耶?其孰能信之?”儿不能会,吾复大笑,遂命书之,以羲风名吾楼。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耳B.者C.耶D.乎解析:B21.第①②段中写作者心情几番转变,分析这样写的具体作用。

(4分)解析:“作用”题,先概括内容,再分析主旨、作用,以文章具体内容为基础思考、答题,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查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作者先写身处庸斋的安适,接着指出不能“游目骋足”的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天王台、聚奎楼看到美景而感到快乐;接着写因年老体衰不能经常远足而感到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庸斋后楼赏到美景而感到兴奋。

文言文阅读(二)

文言文阅读(二)

文言文阅读(二)高考语文全程检测十四: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形容枯稿B.简练以为揣摩C.山东之国D.嫂蛇行匍匐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引锥自刺其股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①抵掌而谈,赵王大说②君将哀而生之乎C.①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①诸侯相亲贤于兄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④式于政,不式于勇⑤转毂连骑,炫煌于道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①.〞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人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②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③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常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抚然久之,因绐④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驻此,所居且从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注:①女弟:妹妹.②中和:唐僖宗年号.③缗钱:成半的铜钱,又称贯钱.④绐:哄骗,欺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皆伏泰之义伏:通〝服〞,佩服.B.俾其人他徙俾:使.C.已别除官除:去职.D.解维而逝逝:离去.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市之,而命洗刷②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B.①奉送抚然久之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①所居且命尔子掌之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①将家于义兴②战于长勺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泰回,停舟徒步.B.置一别墅,用钱二百千.C.而命洗刷,却银也.D.以二子为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一组是()①姨卒,泰娶其姊.②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③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④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⑤泰惊悸,召诘之.⑥解维而逝,不复返矣.A.①②④B.①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⑥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眼有残疾的长女为妻.这使得他深受众人的敬佩.B.孙泰非常仁慈.他花钱二百贯购买一别墅时,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他随即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之后即可将别墅送给老妇.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C.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在都市购得一铁灯台,叫人洗刷时发现为银制品之后,便跑到都市,将灯台交还卖主.这种不贪确能表现他的〝古贤之风〞.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之故,不仅家未搬成,反而倒贴了二百贯钱;他有恩于老妇却不求其报答.编造谎言,一去不返即是其证.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译文:.(2)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驻此,所居且从命尔子掌之.译文:.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觉,痛咎谢咎:归罪.责怪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屑:碎末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委:丢下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简:选拔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B.慷慨引义,申直贽等C.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D.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诣官而诣城决之②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B.①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①土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①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②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A.①④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在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译文:.(2)吏捕迹,得之城家.译文:.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宋璟,邢州南和人,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璟寻迁左御史台中丞.张易之与弟昌宗纵恣益横,倾朝附之.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言涉不顺,为飞书所告.璟廷奏请穷究其状,则天曰:〝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璟曰:〝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则天不悦.内史杨再思恐忤旨,遽宣敕令璟出.璟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擅宣王命.〞则天意稍解,乃收易之等就台,将加鞫问.俄有特敕原之,仍令易之等诣璟辞谢,璟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璟尝侍宴朝堂,时易之兄弟皆为列卿,位三品,璟本阶六品,在下.易之素畏璟,妄悦其意,虚位揖璟曰:〝公第一人,何乃下座?〞璟曰:〝才劣品卑,张卿以为第一人,何也?〞当时朝列,皆以二张内宠,不名官,呼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天官侍郎郑善果谓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为卿?〞璟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若以亲故,当为张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郑善果一何懦哉!〞其刚正皆此类也.《旧唐书·宋璟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引:邀请B.必不可党邪陷正党:同伙C.皆以二张内宠,不名官名:称呼D.谋反大逆,无容首免首:自首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B.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公第一人,何乃下座?C.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以亲故,当为张五D.公事当公言之是说也,人常疑之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璟〝刚正〞的一组是()①及入,乃保明元忠②义激于心,虽死不恨③令易之等诣璟辞谢,璟拒而不见④收易之等就台,将加鞫问⑤郑善果一何懦哉!⑥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②④⑤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璟小时候就性格梗直,擅长写作,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不久升为凤阁舍人,武则天因其为官正直,很重用他.B.幸臣张易之诬陷御史魏元忠,让凤阁舍人张说作证,宋璟劝告张说应以名义为重,不能苟且顺从,张说听从了他的劝告,魏元忠因而免得一死.C.张昌宗私下里请相工观卜吉凶,说些不忠顺皇帝的话,宋璟请求彻底调查他的罪行,武则天开始不同意严惩,后经宋璟据理力争,武则天才下令将张易之等人交御史台审理处置.D.张易之兄弟官至三品,宋璟官为六品,张易之兄弟一向害怕宋璟,所以空出自己的座位让宋璟来坐,宋璟因鄙视张的为人,所以不但没坐,反而称张为〝张卿〞,可见宋璟的正直.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译文:.(2)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译文:.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两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天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卷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吏裴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宗元少聪警绝众聪警:聪明敏悟B.精裁密致精裁:精选体裁C.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绝域:死地D.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师法:学习方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蕴骚人之郁悼②楚之同姓也B.①下笔构思,与古为侔②微斯人,吾谁与归C.①请以柳州授禹锡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①宗元谓所亲曰②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柳宗元的为人及其才学的一组是()①下笔构思,以古为侔②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③既罹窜逐,涉履蛮瘅④写情叙事,动必以文⑤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⑥著述之盛,名动于时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从小就很有才华,擅长写两汉体式的诗文,精心构思,文采斐然.B.柳宗元在王叔文掌权时期,曾被引入宫禁商议大事,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等七人被贬逐.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当地有用人作抵押借钱的陋俗,如果过期未能还钱,抵押的人就被钱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这种陋俗,并自己出钱将这些人赎回,送还他们的父母.D.作者十分赞赏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而对柳宗元在政治上的才华没有表现出来就遭贬深表同情,对此十分愤慨.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1)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译文:.(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喪及妻子还于京师.译文:.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狱:案件B.郡中离文法者文法:法令条文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丁壮:年轻男子D.其后,母自经死自经:上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②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B.①其姑告邻人之曰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C.①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②不赂者以赂者丧D.①郡中离文法者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项是()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⑥及子,封为西平侯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爸爸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1)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译文:.(2)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译文:.。

小升初语文专项 文言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 文言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升初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一)《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有一老父衣.粗衣②孙叔敖.再拜曰③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3)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二)《书谢御史》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 , 俄而与子期逐② , 三易马而三后③ . 襄主曰 :" 子之教我御 , 术未尽也 ." 对曰 :" 术已尽 , 用之则过也 . 凡御之所贵 , 马体安于车 , 人心调④于马 , 尔后能够追速致远 . 今君后则欲速臣 , 先则恐逮于臣 . 夫诱⑤道争远 , 非先则后也 .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 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因此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 , 特别指出 :" 凡御之所贵 , 马体安于车 , 人心调于马 , 尔后能够追速致远 ."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这样 , 要聚精会神 , 目注明确 .说明 :①赵襄主 : 赵襄子 . 御: 驾车 . 王子期 : 古时擅长驾车的人 . ②逐 : 追赶 , 这里指驾车赛马 . ③易 : 改换 . 后: 方向名词做动词 , 落伍 . ④调 : 谐调 . ⑤诱 : 指引 . ⑥此因此 : 这就是的原由 .精练一 . 解说加点的词1.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 术未尽也 ()3. 先则恐逮于臣 ()4. 夫诱道争远 ()二. 翻译1.术已尽 , 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 , 尔后能够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 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 你以为赵襄王落伍的原由是什么你同意王子期的见解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 老马识途管仲 , 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 , 春往而冬反 , 诱惑失道② . 管仲曰 :" 老马之智可用也 ." 乃放老马而随之 , 遂得道 . 行山中无水 , 隰朋曰 :" 蚁冬居山之阳 , 夏居山之阴 ,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 乃掘③地 , 遂得水 .导读 :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到的个性 , 人能擅长向大自然学习 , 则万物可为我所用 , 为人类造福 .说明 : ①管仲 , 隰(x ) 朋: 皆齐桓公时大臣 , 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 孤竹 : 古国名 . ②诱惑失道 : 迷路而找不到归程 . ③掘 : 挖.精练一 , 解说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 )2. 诱惑失道 ( )3. 遂得水 ( )二, 翻译1.管仲曰 :" 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 , 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 文中故事是成语 _____的来历 , 现比喻 ________________.原文 3. 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 , 而出溉汲 , 常一人居外① . 及其家穿井 , 告人曰 :" 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 :" 丁氏穿井得一人 ." 国人道之② , 闻之于宋君 .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丁氏对曰 :" 得一人之使③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 , 不若无闻也 .导读 : 传言不行轻信 , 要脚踏实地 . 特别 " 以谣传讹 " 更要不得 .说明 : ①常一人居外 : 常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 :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 ③得一人之使 : 意思是说 , 家里打了井 , 不用再派人到外面取水 , 节俭一个劳动力 , 等于多获取一个人使用 .精练一 , 解说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 )3. 不若无闻也 ( )二, 辨析以下 " 得" 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 , 遂迷 , 不复得路 ( )3.今天有 , 明天去 , 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 翻译1.国人道之 , 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穿井得人 " 的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 4. 背道而驰今者臣来 , 见人于大行 , 方北面而持其驾① , 告臣曰 :" 我欲之②楚 ." 臣曰 :" 君之楚 , 将奚为北面 " 曰:" 吾马良 !" 臣曰 :" 马虽良 , 此非楚之路也 ." 曰:" 吾用③多 !" 臣曰 :" 用虽多 , 此非楚之路也 ." 曰 :" 吾御者④善 !" 此数者愈善 , 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 " 背道而驰 " 堪称无人不晓 , 假如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 , 所得结果也只能是分道扬镳 .说明 : ①持其驾 : 拿着缰绳 , 驾着他的车子 . ②之 : 动词 , 往, 到. ③用: 资用 , 即路费 . ④御者 : 驾车的仆夫 .精练一 , 解说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 )2. 将奚为北面 ( )3. 吾马良 ( )4. 此数者愈善 ( )二, 翻译1.马虽良 , 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 , 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 成语 ______出自本文 , 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5. 千里之马古之君人 ,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三年不可以得 . 涓人言于君曰 :" 恳求之 ." 君遣之 . 三月得千里马 ; 马已死 , 买其骨五百金 , 返以报君 . 君震怒曰 :" 所求者生马 , 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 !" 涓人对曰 :"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 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 . 马今至矣 !" 于是不可以期年 , 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 "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 况生马乎 " 涓人的一句反问堪称直接点出其行为的真实意图. 而最后 " 不可以期年 , 千里之马至者三 ", 堪称是在预料之中的事 .说明 : ①安事死马 : 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空费掉.③市:买.精练一 , 解说加点的词1.君遣之 ( )2. 而捐五百金 ( )3. 于是不可以期年 ( )二, 辨析以下 " 以" 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 , 涓人为何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翻译1.所求者生马 , 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可以期年 , 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6.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书未发① , 威后问使者曰 :" 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 使者不说③ , 曰:" 臣奉使使威后 , 今不问王 , 而先问岁与民 , 岂先贱尔后尊贵者乎 " 威后曰 :" 否则 . 苟无岁 , 何以有民苟无民 ,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 : 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 使赵威后对齐使的辩驳更具阵容和说服力 , 要言不烦 .说明 : ①发:启封. ②恙: 灾祸,忧患. ③说: 通"悦", 快乐. ④本: 根本的, 重要的.精练一 , 解说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 否则 ( )3. 苟无岁 ( )二 ,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赵威后的言论表现了 ____思想 , 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 思想家有近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括有成语 ________, 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 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 7. 齐欲伐魏齐欲伐魏 , 淳于髡谓齐王①曰 :" 韩子卢者 , 天下之疾犬也 ; 东郭逡者 , 国内之狡兔也 . 韩于卢逐东郭逡 , 环山者三② , 腾山者五 . 兔极于前 , 犬废于后 ; 犬兔俱罢 , 各死其处 . 田父见之 , 无劳倦之苦③ , 而擅其功 . 今齐魏久对持 , 以顿④其兵 , 弊⑤其众 , 臣恐强秦大楚承以后 , 有田父之功 ." 齐王惧 , 谢将休士也 .导读 :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 防止了一场战争 , 堪称大功一件 .说明 : ①淳于髡 (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医生. 齐王 : 齐宣王 , 战国时齐国国君 , 姓田 , 名辟疆 . ②环山者三 : 相当于 " 三环山 ", 意思是环绕着山追了三圈. ③无劳倦之苦 : 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 . ④顿 : 困倦 , 这里是 " 使困倦 " 的意思 . ⑤弊 : 疲惫 , 这里是 " 使疲惫 " 的意思 .精练一 , 解说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 )2. 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以后 ( )4. 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 , 而擅其功 ( )二,翻译:1.东郭逡者 , 国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 , 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 , 无劳倦之苦 , 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照答案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 学了不多久, 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 换了三次马, 三次都落在了后边 . 襄主说 :" 你教我驾车 , 没把技术全教给我 ." 王子期回答说 :" 技术是全教给你了 , 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 . 凡是驾车赛马 , 最重要的是马套在车上舒坦安顺 ,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 , 以后才能够追上跑得快的, 抵达远方的目的地 . 此刻您落伍时想追上我, 当先时又怕被我追上 . 实质上赶立刻路 , 远途比赛 , 不在先就在后 , 而无论当先仍是落伍 , 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 , 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伍的原由 ."一,l. 向 2. 穷尽 3. 被 4. 发语词二 ,1.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 ,( 但你 ) 在使用时出了错 . 2.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 , 以后才能够追上那跑得快的 , 抵达远方的目的地 . 3. 而无论当先仍是落伍 , 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 , 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 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 , 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 , 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 同意 .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相同的道理 .2.老马识途管仲 , 隰朋随从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 , 春季出发 , 冬季返回 , 迷了路找不到归程 . 管仲说 :" 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 于是松开老马 , 队伍跟在后边 , 终于找到了归程 . 走到山中 , 找不到水喝 , 隰朋说 :" 蚂蚁冬季居住在山的南面 , 夏季居住在山的北面 , 蚁窝上的土高一寸 , 下边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 于是按此发掘 , 果真找到了水 .一,1. 通"返", 返回 2. 道路 3. 找到二,1. 管仲说 :" 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 2. 蚂蚁冬季住在山的南面 , 夏季住在山的北面 .三 , 老马识途有经验 , 能率领生手工作3.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 , 家中没有井 , 只能到外边去清洗 , 取水 , 常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 等到他家打了井 , 告诉人家说 :"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 有人听到这句话 , 就传出去说 :" 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 , 以后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盘问 , 姓丁的人回答说 :" 我家打了一口井 , 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 , 其实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 像这样听到听说 , 还不如不听 .一,1. 等到 2. 说, 讲 3. 不如二,1. 获取 , 获取 2. 找到 3. 能够三,1.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 被宋君听到 . 2. 多获取一个人使用 , 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 , 以谣传讹4.背道而驰方才我来时 , 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 , 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 , 驾着车 , 告诉我说 :" 我想到楚国去 ." 我说 :" 您往楚国去 , 为何要朝北走呢 " 他说 :" 我的马好 !" 我说 :" 马固然好 ,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他说 :" 我的路费多 !" 我说 :" 路费固然多 , 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 他说 :" 我的车夫能干 !" 这些条件越好 , 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 想要 2. 何, 什么 3. 优秀 4. 越二 ,1. 马固然好 , 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 2. 这些条件越好 , 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 , 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5千里之马古代有个国王 , 想用千金买千里马, 三年不可以够买到 . 有个宦官对国王说 :" 请让我去买马 ." 国王派他去了 . 三个月就获取了千里马 ; 但马已经死了 , 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 , 回来向国王报告 . 国王震怒说 :" 所要买的是活马 , 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销了五百金 !" 宦官回答说 :" 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 , 况且活马呢天下人必然以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 , 千里马这就要到了 ." 由此不到一年 , 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 ,1. 派遗 , 派遗 2. 花销 , 此指白空费掉 3. 一年 , 周年二,1. 用 2. 以为 3. 由于 4. 用来三 ,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 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马今至矣 !四 ,1. 所要买的是活马 , 要死马干什么 2. 由此不到一年 , 买到三匹千里马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 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 威后问使者:" 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国君怎么样 " 齐国使者很不快乐 , 说:" 我受命问候威后 , 可您此刻不问候我们齐王 , 先问收成和百姓的状况 , 莫非有先低贱尔后尊贵的道理吗 " 威后回答道 :" 不是这样的 . 假如没有每年的收成 , 哪有百姓没有百姓 , 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咨询次要的呢"一,l. 问候 2. 这样 3. 假如二 , 排比 :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三, 民本孟子 , 主张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 民事不行缓也 ; 救民于水火之中四 , 因小失大舍弃事物根本的 , 主要的部分 , 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本末倒置7.齐欲伐魏齐国要攻打魏国 , 淳于髡对齐王说 :" 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 ; 东郭逡是尽人皆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 . 韩子卢追赶东郭逡 , 环山追跑了三圈 , 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 兔子疲惫不堪地跑在前方 , 犬疲倦不堪地跟在后边 , 犬与兔都疲倦至极 , 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 农民看见了 , 没遭到任何劳碌之苦 , 就独得了利益 . 此刻齐国与魏国长久相对峙 , 以致使士兵困顿 , 百姓疲备 , 我担忧强盛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待在身后 , 坐收农民之利呀 ." 齐王惧怕了 , 驱散了将帅 , 让士兵回家歇息了 .一 ,l.快 2.分别3.怕,担忧4.辞去,驱散使(让)歇息 5.独得,占有二,1. 东郭逡是尽人皆知的狡猾的兔子 . 2. 环山追跑了三圈 , 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 农民看见了 , 没有任何劳碌之苦 , 就独得了利益 .三 , 鹬蚌相危 , 渔人得利不要因两方相争持 , 让第三者得了利四 , 寄寓了必定道理 , 对人们有必定警告作用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芒。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守时等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二)——议论说理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荀卿论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

呜呼!是亦足矣。

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

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

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

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

”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

荀卿独曰:“人性恶。

桀、纣,性也。

尧、舜,伪也。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

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

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蚓无爪牙之.利 B.⎩⎪⎨⎪⎧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其.皆出于此乎 C.⎩⎪⎨⎪⎧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D.⎩⎪⎨⎪⎧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④焚烧 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A .②③⑤B .①③⑤C .②④⑤D .②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 .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 .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 .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壅塞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

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

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

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

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

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

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

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

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

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齐王曰:“子无辞也。

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

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

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自至则壅.壅:堵塞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宰:牲畜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意:料想D.所自视之势过.也过:错误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②乡之.死者宜矣 B.⎩⎪⎨⎪⎧ ①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②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C.⎩⎪⎨⎪⎧ ①有且.先夫死者死②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D.⎩⎪⎨⎪⎧①为.王视齐寇②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具体表现亡国之主不听劝阻及其后果的一组是( ) A.⎩⎪⎨⎪⎧①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②戎主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B.⎩⎪⎨⎪⎧ ①宋王因怒而诎杀之②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C.⎩⎪⎨⎪⎧①子无辞也②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D.⎩⎪⎨⎪⎧ ①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②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缪公用计让戎主丧失警惕而找准时机偷袭少数民族戎。

戎主不听身边人的劝告,中了圈套而被生擒。

B .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臣的话,竟然次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察人员。

逼得一人报告假军情而获得奖赏。

C .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了尧舜。

D .齐宣王喜爱射箭,但箭术无长进,原因是佞臣奉承他,讲假话,使其不知自己拉弓所用的真正力气大小。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 2.D 3.A 4.B5.(1)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

(2)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