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2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及译文 (2)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及译文 (2)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闵通:悯)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

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有“亚圣"之称。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乃左手持卮:古代饮酒用器具赐其舍人卮酒,夺其卮曰:一杯酒。

相谓:互相商议。

文言文2

文言文2

1.原文编辑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翻译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凭借功劳来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孔子本是平民,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

万乘之君的品行也难与他相提并论,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点也不马虎啊!1原文编辑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jǐ)鱼。

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编辑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着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1]2.《黠猱媚虎》“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

虎首痒,则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

虎殊以不觉也。

猱取其脑啖之,而呔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第一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言学者当以道为师,不论贵贱、贤愚,皆可为我师。

人之所以为学者,在于求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是以学者当以道为宗,以师为友,师道之传,得以久远。

翻译:【第一则】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跟从道理的,哪里在乎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的高低、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则】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是说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师,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追求道理。

道理并不远离人,人为了追求道理而远离别人,就不能称之为追求道理。

因此,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根本,以老师为朋友,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够流传久远。

浅易文言文2答案

浅易文言文2答案

8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于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9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

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

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

”学习古人不为金钱财物所动,洁身自爱,以良好的美德为财富的品质。

10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⑤。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译文:西施因为心口疼痛而常在乡里皱着眉头,丑女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回去以后便仿效着捧着心口皱着眉头。

村里富人见了,关紧了大门不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女认为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

做事要根据自身条件,不能简单模仿别人。

1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译文: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刺得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它刺不破。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2023年新高考II卷文言文注释详解材料一:凡战(打仗。

【教材链接】《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状语后置句,不可于险阻之间战。

险阻,山川险恶梗塞。

间,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须要平易(地形平坦)宽广之地(省略句,须要<于>平易宽广之地<战>)。

闻鼓则进,闻金(指锣声)则止,无有不胜(名词活用做动词,获胜,取胜)。

法(兵法)曰:“用众进止(前进和后退)。

”晋太元时(【教材链接】《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秦苻坚进屯(驻扎,驻守。

【教材链接】《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寿阳,列阵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淝水列阵。

列阵,布列阵势。

),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派)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靠近)水(河流,此指淝水)为阵,是(这)不欲速战。

请君少(稍微,稍稍)却(退),令将士得(能够)周旋(盘旋,运转),仆(谦称,我)与诸君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而观之,不亦乐乎!(不亦……乎:不也……吗)”坚众皆曰:“宜阻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宜于淝水阻之),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万无一失)。

”坚曰:“但(只)却军,令得过,而我以(率领)铁骑数十万向(对着,朝着)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认为)然(正确)。

遂麾(指挥)兵(军队)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在这个时候),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率领)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来到阵地)出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策),攻人不意(料想),斯(这)亦相变之法(兵法)乎(省略句,省掉了谓语“符合”,斯亦<符合>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用)小术(途径,方法,策略)而胜(战胜)无术,以(凭借,依靠)片善(小善)而胜无善,斯(这)安(怎么)足(足够)以(用来)论(谈论)兵法也?若(像)谢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破苻坚,非(不是)谢玄之善(善于用兵)也,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苻坚之不善也。

文言文2(古今异义)

文言文2(古今异义)

2、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 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 了。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3、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 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 面的意思了。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 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 较弱。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6、感情色彩变化
1、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 了。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二、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 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 思不同的现象。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文言文2

文言文2

伤仲永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注释译文编辑词语注释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2]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2]注释1伤:哀伤,叹息。

文言文两则2

文言文两则2

文言文两则学弈①(原文)弈秋②,通国③之④善⑤弈者也。

使⑥弈秋诲⑦二人(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⑨弈秋之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为听;一人虽⑩听之⑾,一心以为有鸿鹄(wú)⑿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讲,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将至,思援⒀弓缴(zhuó)⒁而射之。

虽与之⒂飞来,想着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然他和前俱⒃学,弗(fú)若⒄之矣(yǐ)⒅。

为⒆是其⒇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智弗若与(yú)(21)?曰(yuē)(22):非(23)然(24)也。

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字词导读: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通国:全国。

④之:的。

⑤善:善于,擅长。

⑥使:让。

⑦诲:教导。

⑧其:其中。

⑨惟:只。

⑩虽:虽然⑾之:指弈秋的教导。

⑿鸿鹄:天鹅。

⒀援:引,拉。

⒁缴(zhuó):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又读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如“缴纳”。

缴付。

收缴。

⒂之:他,指前一个人。

⒃俱:一起。

⒄弗若:不如。

比不上。

⒅矣:了。

⒆为:因为。

⒇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1)与yú:吗。

又读yǔ,如“与人为善”;与时俱进;还读yù,如“与闻”、“与会”。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问其故②。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④人近,而日中⑤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远也。

”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⑥,(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及⑦日中则⑧如盘盂(yú)⑨,此不为⑩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等到正午时就像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⑾,及其日中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如探汤⑿,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时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不能决⒀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苏轼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元曲

天净沙· 秋思
• • • • • • • •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 • • • • • • •
•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 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 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 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 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 (19)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 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 子 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 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 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 “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 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 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 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译文】 •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 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 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 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古文名著
• 古文类: • 《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 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 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 中庸》 《朱子家训》《颜 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 •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 《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 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 《呻吟语》《幽梦影》 •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梦 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 (口语)和“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 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 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 表述,却是“饭否?”。
•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 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 “文言文”。 •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 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 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 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 • • • • • •
传说中的仙人驾黄鹤离去, 这个地方只留下了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会返回, 几千年过去了,只留下了 白云在这里飘荡。 白日下汉江(平原)之碧 树清晰可数,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 稠。 日已黄昏却不知何处是我 的家乡? 面对江面上弥漫的茫茫烟 波,让我愁绪油然而生。
第二步:通读全文
• • • • • • • •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三步:看注解
• • • • • • (1) 在:在于,动词。 (2)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 灵:神奇,灵验,这里作动词,显现灵验。 (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 惟:只。 (6) 惟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 散布的远,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明 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 了恬静的气氛。 (8)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鸿:通“洪”,大。儒:有学问的 人。 (9)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 里指音乐。 (13)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4)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使……扰乱。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第四步:逐句翻译
• • • • • • • • • • • • • •
• • • •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只要有神仙居住就会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它的深浅,只要有蛟龙就会显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在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管弦乐扰乱着(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 的)身体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旧宅。 (9)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案例分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一步:了解题目
• 《陋室铭》作者: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 陋室:简陋的房子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 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第五步:全文通译
•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只要有神仙了居 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它的深浅,只 要有龙就灵异了。这是一间陋的屋子, 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 播。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 映入帘中。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 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佛经。 没有嘈杂的管弦乐扰乱(我的)双耳,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 的亭子(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 是因为主人有名,都受到了人们的敬 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文
•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 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 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 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 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 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 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 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 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 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 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名著
• 古诗类: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唐诗
• • •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 • • • • • •
历史类: •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 · ·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 中国古人了解,语言最多三十年一个变化, 因地方不同带来的语言变化也是一种,所 以把语言和文字脱开。后人只要花两年的 时言,学会了一两千个字,几千年以上的 书也能读懂。外文不同了,譬如英文,现 在已经一二十万字,还在不断地发展下去。 一百多年前的外文古书,现在人已经看不 懂了,非要专家研究不可。中国文字不同 在这里。 • 中国文化宝库一把钥匙打开,就是古文。 古文、古诗学好了,白话文、白话诗也自 然会写得好。 -------南怀瑾
为什么叫“文言文”
• 第一个“文”,是思。 •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 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 “白话”。 •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 表示的是文种。
•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 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 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