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言文
文言文2 (2)

注释1: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注释2: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注释1:
南阳:古郡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诳(kuáng):欺骗。
复:又。
习:熟悉。
故:所以。
宛市:宛县的市场。市,市场。
亟(jí ):疲劳。
注释2:
共递相担:一起轮流相互背负。递,轮流。 卿(qīng):您,敬称。 略无重:几乎没有一点重量。 了然无声音无:一点声音也没有。 漕漼:涉水的声音。 着:放置。 急执之:紧紧地抓住鬼。执,握住,抓住。
注释3:
咋咋(zé)然:象声词。鬼大声呼叫的样子。 索下:要求(从肩上)下来。索,求。 径:一直。 至:到。 迟:慢。 畏忌:害怕。 负:背。
注释4:
值:遇到。 作:发出。 唯:只。 故:原因,缘故。 唾之:用唾液吐他。唾:用唾液吐……、向……身上吐唾液,意动用法。 石崇:西晋人,以豪富闻名,生活侈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 听。伯牙鼓琴,志在高 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 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子期死,伯牙谓世 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第二的古文说法

第二的古文说法
1、旦(日):第二(天)
2、“再”表示第二。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表示第二次击鼓。
”
3、也可用“又”字,例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表示第二之意
4、上下:表示上下级次序,次于上者。
“下“可表示第二
上下之分:表示上下区分或级别,次于上者。
5高下:表示高低次序,次于高者。
高下之分:表示高低区分或级别,次于高者。
6、首尾:表示首尾次序,次于首者。
“尾“可表示第二
首尾之分:表示首尾区分或级别,次于首者。
7、优劣:表示优劣次序,次于优者。
“劣”也可表示第二
优劣之分:表示优劣区分或级别,次于优者。
8、亚:表示次于第一的意思,也可以用来表示第二。
9、次:表示次序的意思,可以用来表示第二。
10、弍:古代使用的一种表示数字“2”的写法,也可以用来表示第二。
11、贰:表示数字“2”的另一种写法,也可以用来表示第二。
12、两:原指二这个数字,后来引申为表示第二的意思。
13、邻:表示靠近的意思,可以用来表示紧邻第一的第二。
14、继:表示接续、继承的意思,可以用来表示第二。
15、後:表示在之后的意思,可以用来表示第二。
这些说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言文中,用来描述事物、人物或观点的次序或级别。
它们通过比较和对照来表达次于第一的位置或程度。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2021年新高考2卷 文言文 译文

2021年新高考2卷文言文译文一、选文背景这篇文章选自《庄子》,这是一本我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作者是我国古代哲学大家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庄子》是一部以寓言形式展示其哲学思想的著作。
二、原文《庄子》中的《逍遥游》部分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原文如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哲学散文,通过讲述鲲鸟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生命和人生境界的思考。
三、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种名叫鲲的鱼。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鲲鸟故事如是:在北方的大海里有一种名叫鲲的鱼,它的体型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多少千里;它能够化身为一只名为鹏的大鸟。
鹏鸟的背部也是十分宽广的,不知道有多少千里;一旦愤怒起来飞翔的姿态宛如亘古横空,翼展开时几乎遮蔽了天空。
它,这只鸟,一旦展翅飞离,就会驶向南方的辽阔海天。
而南方辽阔的海天,就是指天空中的天池之地。
四、译文解析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篇以寓言故事为载体的哲学散文。
故事中的鲲鸟被赋予了超乎凡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想象力,通过描述鲲鸟的变身和飞翔,寄托了庄子对自然、生命和境界的思考。
译文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将原文中的寓言故事传达出来,并对一些词语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和翻译,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情感。
五、结语《逍遥游》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之一,其文字优美,文笔流畅,思想深刻。
译文通过简明清晰的语言将原文中的寓言故事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会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情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我国古代哲学的魅力和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六、探究与解读在《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鲲鸟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生命和境界的思考。
第二人称代词的文言文

第二人称代词的文言文
1. 《愚公移山》(节选)作者:列御寇
-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 《陈涉世家》(节选)作者:司马迁
-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卖油翁》作者:欧阳修
- 尔安敢轻吾射!
4. 《论语·为政》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
5. 《捕蛇者说》(节选)作者:柳宗元
-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6. 《示儿》作者:陆游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 《促织》(节选)作者:蒲松龄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8. 《与朱元思书》(节选)作者:吴均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9. 《师说》(节选)作者:韩愈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0. 《马说》(节选)作者:韩愈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

2023年全国卷2文言文2023年新高考II卷文言文注释详解材料一:凡战(打仗。
【教材链接】《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状语后置句,不可于险阻之间战。
险阻,山川险恶梗塞。
间,中间,指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须要平易(地形平坦)宽广之地(省略句,须要<于>平易宽广之地<战>)。
闻鼓则进,闻金(指锣声)则止,无有不胜(名词活用做动词,获胜,取胜)。
法(兵法)曰:“用众进止(前进和后退)。
”晋太元时(【教材链接】《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秦苻坚进屯(驻扎,驻守。
【教材链接】《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寿阳,列阵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淝水列阵。
列阵,布列阵势。
),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派)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靠近)水(河流,此指淝水)为阵,是(这)不欲速战。
请君少(稍微,稍稍)却(退),令将士得(能够)周旋(盘旋,运转),仆(谦称,我)与诸君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而观之,不亦乐乎!(不亦……乎:不也……吗)”坚众皆曰:“宜阻淝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宜于淝水阻之),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万无一失)。
”坚曰:“但(只)却军,令得过,而我以(率领)铁骑数十万向(对着,朝着)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认为)然(正确)。
遂麾(指挥)兵(军队)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在这个时候),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率领)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来到阵地)出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策),攻人不意(料想),斯(这)亦相变之法(兵法)乎(省略句,省掉了谓语“符合”,斯亦<符合>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用)小术(途径,方法,策略)而胜(战胜)无术,以(凭借,依靠)片善(小善)而胜无善,斯(这)安(怎么)足(足够)以(用来)论(谈论)兵法也?若(像)谢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破苻坚,非(不是)谢玄之善(善于用兵)也,盖(表原因,大概因为)苻坚之不善也。
文言文2(古今异义)

2、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 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 了。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3、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 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 面的意思了。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 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 较弱。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6、感情色彩变化
1、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 了。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二、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 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 思不同的现象。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两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两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拼音:liǎng
1、[量词]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例句】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汉书·律历志上》
2、[量词] 两:双。
用于鞋娄。
【例句】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左传·闵公二年》
3、[量词] 两:通“辆”。
车一乘。
【例句】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诗·召南·鹊巢》
4、[数词] 两:二。
【例句】两骑来是谁。
——《卖炭翁》
5、[数词] 两: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例句】两鬓苍苍。
——《卖炭翁》
6、[数词] 两: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例句】拨弦三两声。
——《琵琶行》
7、[副词] 两: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例句】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8、[动词] 两:等同;比并。
【例句】御下,两马,掉鞅。
——《左传》
拼音:liàng
[量词] 两:通“辆”用于车辆,车一乘为一辆。
【例句】《汉书·赵充国传》:“卤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余两。
”。
文言文2

伤仲永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注释译文编辑词语注释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2]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2]注释1伤:哀伤,叹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A文段】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文段】(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②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击:魏文侯的儿子。
②任座:人名,魏国大臣。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使乐羊伐.中山(伐:讨伐)B.君得.中山(得:得到)C.任座趋.出(趋:倾斜)D.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反:同“返”,返回)7.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以(之)封其.子击(其:他的)B.文侯问于.群臣曰(于:向)C.不以.封君之弟(以:让)D.亲下堂迎之.(之:代词,代“他”)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3分)A.我何如主(我应该怎样做君主?)B.向者任座之言直[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说得直率)]C.臣是以知之(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D.亲下堂迎之(亲自走下殿堂迎接他)9.选出对“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A.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B.在集市和朝堂上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接受下等奖赏。
C.在公共场所诽谤我的,听说过我的耳朵的,可得下等奖赏。
D.在市井或朝堂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可接受下等奖赏。
10.下列对A、B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任座和翟璜对待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从侧面反衬出翟璜高超的劝谏能力。
B.邹忌和翟璜在规劝君主时都语言委婉,讲究技巧。
C.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他们的规劝方式也是一样的。
D.翟璜规劝君主的方式是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二)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A文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B文段】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
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节选《贞观政要》)[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
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
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
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亦甚平.直(平:平常)B.尝.表废廖立、李严(尝:曾经)C.立闻亮卒.(卒:死了)D.虽亲必罚.(罚:惩罚)7.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副词,来、用来)B.发病而.死(而:表修饰)C.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于:在)D.尽忠益时者.(者:……的人)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3分)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B.吾其左衽矣(我要一辈子待在南中边地了)C.犯法怠慢者(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D.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你们难道不羡慕要达到他那样的企盼吗?)9.选出对“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A.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
B.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律的,以及伤害忠善之人的,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去赏罚,来显示陛下平等明白的治理。
C.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律的,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去赏罚,来显示陛下平等明白的治理。
D.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以及伤害忠善之人的,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
10.下面对A、B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文中,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B.B文表现了诸葛亮为政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对仇家、亲人赏罚分明。
C.A文中,诸葛亮在执法方面主张惩罚应皇宫中的人和丞相府中的人应有所区别,分开对待。
D.B文中,诸葛亮曾经上表建议把廖立和李严贬到南中,但当廖立和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都伤心痛苦,说明诸葛亮做事非常公平正直。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三)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A文段】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B文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①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②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③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④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⑤,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⑥,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注释]①司马:统率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②陈:同“阵”,这里做动词,即摆好阵势。
③门官:国君的卫士。
④禽:通“擒”。
⑤勍(qíng)敌:强敌。
勍:强而有力。
⑥胡耈(gǒu):很老的人。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楚人未既济.(济:接济、帮助)B.公伤股.(股:大腿)C.君子不重.伤(重:再次)D.则如服.焉(服:向敌人屈服)7.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于:在)B.既济而.未成列(而:表转折,却)C.且今之勍者.(者:……的地方)D.金鼓以.声气也(以:用来)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3分)A.宋人既成列(宋军已摆好了阵势)B.国人皆咎公(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C.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D.若爱重伤,则如勿伤(如果喜欢重重地伤害他们,就不要轻描淡写盲目下手)9.选出对“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A.我看他们的车辙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追赶他们。
B.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追赶他们。
C.我看他们的车辙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糜烂,所以追赶他们。
D.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糜烂,所以追赶他们。
10.下面对B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楚之战,子鱼多次劝谏宋襄公在楚军未做好准备时进攻,但都被宋襄公拒绝了,未能广开言路、及时纳谏是宋襄公的错。
B.子鱼敢于直言进谏,说宋襄公“未知战”,并且分析得有理有据,可见子鱼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勇敢的臣子。
C.“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是宋襄公对战争失败所做出的解释,同时也体现出宋襄公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
D.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这是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四)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A文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B文段】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注释]①缣:细绢。
②仅:将近。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轻:轻视、看不起)B.人日.食米一升(日:每天)C.岁.衣缣一匹(岁:收成)D.子孙贤令.(令:善,美好)7.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来)B.不以.物喜(以:因为)C.尤厚于.族人(于:向)D.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于:在)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3分)A.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管理帐目)B.岁衣缣一匹(年成好的时候可以织一匹细绢)C.子孙贤令(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D.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做法,不敢废除)9.选出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A.那些忧国忧民之士,当他在宗庙、朝堂做官时心里想的是黎民百姓,而当他流落于江湖时则为想着如何为君主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