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年文言文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专题测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专题测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专题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文言文表达?A.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D.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哉答案:C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A. 曹操B. 诸葛亮C. 刘备D. 孙权答案:B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说话,下面自然形成小路。

B.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果实却能吸引人们前来。

C.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树下自然形成小路。

D.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树下自然形成小路,比喻人有德行,自然能吸引人。

答案:D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左传》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C. 谦虚的态度D. 尊师重道答案:C7.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复习旧知识,可以学到新知识B. 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问题C. 复习旧知识,可以巩固新知识D. 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知识答案:D8.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用尺子,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B. 不遵守规则,就无法完成事情C. 不用尺子,就无法画出方形和圆形D. 不遵守规则,就无法成功答案:B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自私的行为B. 公平的原则C. 道德的规范D. 个人的权利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作者是______。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爱之深,恨之切。

B. 之乎者也,古之学者。

C.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D. 之江之滨,有女如云。

答案:C(C项中的“之”字用作代词,其余选项中的“之”字用作助词)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位作者?A. 李白B. 苏轼C. 杜甫D. 王安石答案:B(苏轼《赤壁赋》)3. 以下哪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D(王维《相思》)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吸引了人们。

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花朵吸引了人们。

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美丽吸引了人们。

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和花朵吸引了人们。

答案:A(比喻有德行的人,即使不自夸,也能受到人们的敬仰)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部古代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易经》答案:A(《诗经·周南·关雎》)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答案:生当作人杰2. “________,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海内存知己3. “________,对影成三人。

”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答案:举杯邀明月4. “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5. “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

”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答案:此情无计可消除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答案及翻译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答案及翻译

D.王安中诗文兼擅。

受到皇上器重。

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参考答案10-12 A C C13.(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

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参考译文: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考中进士,调任瀛州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历任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祥瑞,朝廷大臣动辄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上表,称他为奇才。

后来有一天,徽宗特地拿出三封诏令让他草拟,安中马上写成,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任中书舍人。

”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

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

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

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凭借妖术向(皇上)引见方士王仔昔,朝廷大臣及外戚们都结交关照他。

安中上疏请求从今召用山野道士,应当责令引见人担保;并且陈述蔡京欺君僭上、祸国害民的几件事。

皇上惊觉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再次上疏指责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实行你的上奏请求,因为接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一定为你罢免蔡京。

”蔡京探察得知,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从,向皇上哭诉恳求。

皇上因此升迁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学士承旨。

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

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

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州,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

初二下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二下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二下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B.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C.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耶B.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伯乐不常有D.马之千里者大道之行也(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发人深省。

B.文章第三段中连用几个“不”字,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C.《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不满。

D.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强________③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__④舍问,其奚决焉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的用法是名词用作状语?A. 风烟俱净B. 星汉灿烂C. 举头望明月D. 低头思故乡答案:A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位古代文学家之口?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之”字的指代用法的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乎者也,可以休矣D.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A. 早中晚三次反省B. 反省三次C. 反省自己的三个方面D. 反省三次不同的事情答案:C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含义是:A. 身材苗条B. 举止优雅C. 心灵手巧D. 容貌美丽答案:B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B.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道路自然变得平坦C.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D.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径自然形成答案:D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采薇》答案:C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捕获老虎的幼崽B. 不经历困难和危险,怎么能获得成功C.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D.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知道老虎的凶猛答案:B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月亮B. 美丽的女子C. 明亮的星星D. 清澈的泉水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2. “______,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D.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喜乎?”答案:A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老子》答案:A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A. 不去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B. 不冒险,就得不到成功。

C. 不进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D. 不去虎穴,就得不到成功。

答案:B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哪里?A. 《诗经》B. 《尚书》C. 《论语》D. 《春秋》答案:C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小路。

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道路。

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小径。

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路径。

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

答案:学而不厌2. “______,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名言。

答案:温故知新3. “______,不亦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的态度。

答案:学而时习之4. “______,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5. “______,小人长戚戚”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态度的描述。

答案:君子坦荡荡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将“吾日三省吾身”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什么?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什么?答案:自己不希望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国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______篇。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国风·郑风》的______篇。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的______篇。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的______篇。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的______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三百首》答案:A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学而》B.《为政》C.《八佾》D.《里仁》答案:A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雍也》B.《述而》C.《泰伯》D.《子罕》答案:B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的哪一篇?A.《乾卦》B.《坤卦》C.《屯卦》D.《蒙卦》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雍也》B.《述而》C.《泰伯》D.《子罕》答案:B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2. 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论语》中“仁”的含义。

答案:在《论语》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一种道德品质,包含了爱人、善行、公正、宽恕等多重含义。

2. 简述《孟子》中“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孟子》中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良、仁义的倾向,但需要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明月几时有?” 这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2. “________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3. “_________,人约黄昏后。

” 这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词句。

4. “_________,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学而》。

5. “_________,出淤泥而不染。

” 这是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句诗出自李白之手?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易经》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杜甫B. 李白C. 王维D. 孟浩然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杜甫B. 李白C. 王之涣D. 陆游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诗经》B. 《楚辞》C. 《左传》D. 《史记》三、解释题(每题5分,共10分)1. 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

2. 解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

四、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简述《论语》中孔子的教育理念。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论述《滕王阁序》中王勃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答案:一、填空题1. 举杯邀明月2. 先天下之忧而忧3. 昨夜雨疏风骤4. 学而时习之5.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二、选择题1. B2. A3. A4. D5. A三、解释题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指桃树和李树不发出声音,但它们的花和果实吸引了人们,使得树下自然形成了小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
五、[8分]22.D 23.A 24.D 25.B
3.【2013年·湖北十堰】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曹刿论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
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12分)
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抓住“狱”“虽”“以”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21.(3分)A
22.(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

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16.【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孚,信服
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
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
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
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
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
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答案】
8.B(孚,为人所信服)
9.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10.C
11.(3分)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大意1分,“徧”“从”译对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