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合集下载

《红与黑》赏析

《红与黑》赏析

【思想内容】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被称为“政治小说”。

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天主教会和资产阶级各种势力的反动本质,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

第一,《红与黑》暴露了上层社会贵族统治阶级的贪婪、狡诈与庸俗无能。

第二,讽刺了资产阶级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本质。

第三,《红与黑》揭露了教会的虚伪贪婪与势利,暴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它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对上层阶级的揭露与批判是深刻而无情的。

【人物形象】《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在于连身上,同时存在着反抗性与妥协性这两种看来对立的性格,构成性格的复杂性。

当环境对他有利,他就妥协;环境对他不利,他就反抗。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艺术特色】《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表现出鲜明特色:第一,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红与黑简介

红与黑简介

《红与黑》简介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韦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

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了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关系。

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

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

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

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突然收到了玛特儿寄来的急信。

信中说:一切都完了。

于连急忙回去,原来瑞那夫人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

这时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拉叶尔的马车,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

于连因开枪杀人被捕了。

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领衔主演:李宗翰饰 于 连 主演:温阳 饰 莱纳夫人 许承先 饰 拉莫尔侯爵 谢琍 饰 玛蒂尔德 宋忆宁 饰 拉莫尔夫人 曹毅 饰 华勒诺 符冲 饰 德莱纳 荣蓉 饰 戴维尔夫人
《红与黑》的评价:
——一部政治爱情小说
1.《红与黑》,是灵魂的哲学诗 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3.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 4.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5.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6.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简析
——文中意象
1. 2. 3. 4. 5. 6. 伤心——贪婪的父亲 忧郁——欺骗的社会 .厌恶——伪善的人 轻蔑——肮脏的宗教 孤独——渴望爱情 坚强——真实的人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1.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
2. 野心家
3. 受启蒙思:雷国华
编剧:刘永来 雷国华
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
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 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
浅析: ——标题“红与黑”
红色——代表革命、军功和行伍生涯。
黑色——代表教士的黑袍、教会和教士职业。
墓志铭: “米兰人亨利· 贝尔,活过、写过、爱过。”—— 司汤达
写作背景:
《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
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
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这时
的法国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
仰。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深感屈辱,前往意大利侨居。1821年,由于与意

《红与黑》中“红”与“黑”的象征意义解读

《红与黑》中“红”与“黑”的象征意义解读

《红与黑》中“红”与“黑”的象征意义解读《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创作的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出身贫苦但十分具有才华与野心的主人公于连的经历。

作品再现了大革命时期法国真实的社会状况,通过塑造于连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多种矛盾与对立面,利用主人公的沉沦与醒悟的经历引发人类对于生命与生活的广泛思考。

小说中的“红”与“黑”的象征意义,一直以来都被文学家及文学爱好者所探究,深入理解“红”与“黑”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分析文本,充分感受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红”与“黑”分别象征着“手握重权的红衣主教”与“普通的黑袍教士”关于司汤达《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一直以来都是讨论此书的热点话题。

在对于此书书名的象征意义的众多看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强调从颜色本身来解读,他们认为“红”象征着拿破仑英雄时期的红军装,“黑”则代表着普通教士的黑道袍。

再联系一下司汤达本人从军的经历,以及父亲以宗教的名义对他进行施压、他憎恨宗教等等,这种说法看起来非常可信。

这部作品的题目关键字是两个颜色,所以从颜色解读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在《红与黑》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红色军装”的出现,提到士兵的部分,也是说“几个龙骑兵,身披白色大氅,头戴饰有黑色鬃毛的盔”。

虽然作品中提到过于连穿着教士黑袍,但从于连的经历与性格来看,黑袍只是他的短暂经历。

于连以贫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对抗黑暗腐朽的复辟势力,他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的圈子,他羡慕的是年薪二、三十万法郎的安倍主教,而不是普通的黑袍教士。

因此这里的“红”可能指的是代表着权力与地位的红衣法教,而“黑”则代表的是普普通通的黑袍教士,题目则影射着主人公一步一步的向社会上层攀爬的故事走向以及重权争名的社会现实。

二、“红”与“黑”分别象征着“火热美好的爱情”与“不择手段的阴谋”“红”象征着美好而又火热的爱情,“黑”则象征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谋,《红与黑》象征着爱情与阴谋的结合。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5篇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5篇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5篇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篇一刚看到标题的时候,我以为就是两个极端色彩间的碰撞。

但读后才发现人性才是连接这本书的引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抱负,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却时常散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在挫折与失败中振作,也可以使人在欢乐和成功中沉沦。

现实生活中,有着伟大抱负的青年大有人在,他们为自己的目标、抱负努力奋斗着。

他们有的人能够圆满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有的人却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斯汤达笔下的于连正是如此。

于连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他有自己的抱负,最终却也因自己的抱负走向了灭亡。

徜徉在《红与黑》的海洋中,对于主人公于连的行为、思想、性格我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于连其实很聪明,他能把《圣经》倒背如流,借此向别人炫耀,妄想使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是强大的,但命运总是不尽人意。

于连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仆人,在上层权贵中,他不过是一介平民,对他的思想更是嗤之以鼻。

但是于连不这样想,他想进入上层社会,他想得到权利、地位、名声,他总是想着“一切事业里都需要聪明人,在拿破仑的统治下我将会是一名军官···。

”他疯狂的崇拜着拿破仑,却没有思考过拿破仑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拿破仑会是一名将军,然而于连的思考却仅仅止步于自己的“原则”,最后他只会有一个惨不忍睹的下场。

其实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多么的显赫,又或是多么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们应该用合适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抱负。

红、黑永远不能交替,守住自己的底线,固守自己的初心。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篇二《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红与黑》各种中文译本

《红与黑》各种中文译本

《红与黑》各种中文译本:1、1944年,《红与黑》,赵瑞蕻译,重庆作家出版社2、1954年,《红与黑:一八三零年纪事》,罗玉君译,上海平明出版社4、1988年,《红与黑:一八三零年纪事》,闻家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6、1994年,《红与黑》,罗新璋译,浙江文艺出版社7、1995年,《红与黑》,赵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8、1995年,《红与黑》,邹心胜译,北京燕山出版社9、1995年,《红与黑》,邹心胜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0、1995年,《红与黑》,边芹译,花城出版社11、1996年,《红与黑》,刘志威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2、1997年,《红与黑》,胡小跃译,漓江出版社13、1999年,《红与黑》,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4、1999年,《红与黑》,林甫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5、1999年,《红与黑》,杨华、杜君译,海天出版社16、2003年,《红与黑》,陈文豹译,安徽人民出版社17、2003年,《红与黑》,肖红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8、2004年,《红与黑》,孙文颖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2005年,《红与黑》,魏裕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05年,《红与黑》,南健翀译,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1、2006年,《红与黑》,董红钧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2、2006年,《红与黑》,胡荣译,广州出版社23、2007年,《红与黑》,王殿忠译,华夏出版社24、2007年,《红与黑》,许渊冲译,重庆出版社25、2008年,《红与黑》,王瑾泽译,农村读物出版社26、2009年,《红与黑》,水木译,万卷出版公司27、2010年,《红与黑》,王丽萍译,哈尔滨出版社28、2011年,《红与黑》,刘志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红与黑PPT课件

红与黑PPT课件

文本赏析
• 厌恶——伪善的人
朱利安进一步由个体想到了一般,由个人现 象上升到人类整体。我爱过真理……现在真理又 在哪里呢?……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欺诈, 甚至最有德行、最伟大的人都不例外。……是的, 人绝对不可以相信人。至此,朱利安已在反思中 彻底对人类失望。这也是对社会的自我背弃。并 意识到自己也是伪善的。我是伪善的,就像旁边 有人在窃听我。
他在米兰期间, 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 的音乐和美术, 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 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 他的第一部 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 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 涯。 1821年, 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 到镇压,斯丹达尔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 被迫 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 他一面写作, 一面 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 对自己时代 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 终于写出了深刻反 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 《红与黑》, 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
1、高贵的出身剥夺了性格的力量,而没有性格的力量就不 会被判处死刑!
2、有哪一个伟大的行动在开始干的时候不是一种极端呢?
3、 我如此艰难地穿越这片充斥着平庸的灼热沙漠,却要拒绝能够 解除我的干渴的一泓清泉!真的,别这么傻了;在人们称为生活 的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人为自己。
4、你能得到极大宽恕, 因为你深有所爱。 5、我在这牢里是孤独的,可我在世上并不曾孤独地生活,我有 过强有力的责任观念。或错或对,我为我自己规定的责任仿佛一 株结实的大树的树干,暴风雨中我靠着它,我摇晃过,经受过撼 动。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凡人罢了……但是,我没有被卷走。
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 上流社会的艺术,成了一个花花公子。侯爵木 尔女儿玛特尔爱上于连,于连并不爱玛特儿那 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 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 来。并且很快征服了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司汤达
1、将千万生灵放在一起,事情不算坏。

但是去掉坏的,笼子里便不那么热闹了。

——霍布斯
2、权势!先生,难道毫无用处?带来蠢人的尊敬,孩童的惊讶,富人
的艳羡,智者的鄙视。

——巴纳夫
3、一位有德行、不耍阴谋的本堂神甫,对全村乃是天降洪福。

——弗勒里
“先生,请随我来!但是在狱卒面前,尤其是在看守贫民的管事面前,您必须保持镇定,不管您看到了什么,千万不能发表自己的想法。

”阿佩尔先生明白自己碰到了明理的人。

于是他便随着有威望的神甫,巡视了维璃叶的监狱、医院还有收容所,并且问了许多问题,尽管只得到一些无根据的答复,但是他始终没有发一点儿牢骚。

4、事真如此,一定是我之过错?——马基雅弗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