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语法补充材料

合集下载

劝学知识点打印稿

劝学知识点打印稿

《劝学》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3"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二.词类活用1.名作动①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2.名作状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名词用作状语,往上。

"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使动用法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2非利足也(利,使。

快,走得快)4.形容词做动词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5.形容词做名词①其曲中规(弯曲的程度,弧度)②登高而招(高处)③积善成德(善行)6. 数词做形容词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三、古今异义1、劝学(古义:鼓励;今义:规劝,劝阻)2、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寄居容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7.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8.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9.假舆马者(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劝学》知识点总结

《劝学》知识点总结

《劝学》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长江、黄河;今,泛指所有河流。

3、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三、重点实词1、已:停止。

学不可以已2、中:合乎。

木直中绳3、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金就砺则利4、须臾:片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跂:提起脚后跟。

矣吾尝跂而望矣6、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彰:清楚。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7、假:借助,利用。

致:到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绝:渡。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9、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故不积跬步四、重点虚词1、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表转折,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而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表修饰,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表承接,那么,就,于是2、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輮使之然也代词,代木锲而舍之代词,代木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取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4、焉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兼词,于此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2、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形容词作名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4、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状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七、文化常识1、君子: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

《劝学》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劝学》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劝学》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锲而不舍:锲,雕刻。

舍,停止,放下。

一直雕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办事有恒心,坚持不懈。

2.驽马十驾:驽马,与骏马相对。

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资质平平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3.顺风而呼: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

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4.青出于蓝:靛青从蓼蓝中提炼出来,而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5.积土成山: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少成多,聚小成大。

6.学无止境: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7.中规中矩:言行举止合乎礼节、法度。

8.一曝十寒: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曝:晒。

寒:冻)。

后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和毅力。

9.善假于物: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

10.跬步千里: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

比喻学习应该有恒心,要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11.人中骐骥:意思是比喻才能出众的青少年。

12.积善余庆: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13.假以时日:如果再给一定的时间的话就更怎么样,一般是褒义夸奖。

多用于客观描述时间的不紧不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二、文化常识1.荀子: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2.《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劝学》文言知识补充

《劝学》文言知识补充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 》)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 “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⑶ 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⑷ 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 师说》)
⑸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 ⑹ 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陈寿《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⑺ 比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译为“比”,有 时可译为“胜过”。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⑷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Hale Waihona Puke ⑸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三、动词,到……去
①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用作代词 • 用作语气词
第一人称:自己、自己的 人称代词 代词
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那,那些(远指) 指示代词
其中的 表揣测、推测语气:大概、恐怕、也许、可能 表感叹:多么

语气词
表反问:难道 表命令:千万……,一定……(祈使句) 表商量:还是……样,还是……吧

《劝学》文言实词补充

《劝学》文言实词补充

假 1是以人多以书假 余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3愿大王少假借之 4乃悟前狼假寐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7假令仆伏法受诛 8乃以吴叔为假王
借 凭借,借助
宽容 与“真”相对 给与 如果、假如 代理的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 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 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 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 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 往。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文过饰非 雁过拔毛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闭门思过 【过江之鲫】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 江南,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 的事物非常多。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 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过屠大嚼[jué]】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 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同“过屠门而大嚼”。 【过从甚密】过从:交往,来往。相互往来很多,关系密 切。 【过庭之训】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87、望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象一个 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 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 间的“远”):“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 申而为“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 以此时又叫“望日”。
22、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 的双翅,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引申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 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2024年部编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劝学(挖空训练+语句阐释+文化常识)

2024年部编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劝学(挖空训练+语句阐释+文化常识)

部编版高中课内文言文劝学(挖空训练+语句阐释+文化常识)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废弃)。

青,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同煣,用火烤使木材使之弯曲)以(介词,把)为轮,其曲中规(圆规)。

虽有(同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就(靠近、接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连词,表递进,并且)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通智,见识)明(明达)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连词,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连词,表顺承)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舆(车子)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天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

故不积跬(半步)步(跨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功在不舍(停止、止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泥土、尘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蟹钳)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托身、安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知识点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中语文《劝学》作者:荀子【先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中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中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 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六、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而青于蓝(比,介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高中语文《劝学》文言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词语补充
2008-9-25




学不可以已 (停止) 可以已大风、挛踠 《捕蛇者说》(使…. 停止,治愈)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活 版》(以) 已而相如出 《廉蔺列传》(不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颜色更 深) 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黑色) 绳 木受绳则直 (墨线) 绳之以法 (纠正,约束制裁) 以法律为准绳 (准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在这里,在那里) 圣心备焉 (语气词,了)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兼词,于之, 在这里)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兼词,于何,往哪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兼词,于之, 到里面)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代词,代蛇, 相当于“之”) 今其室十无一焉 《捕蛇者说》(语气助词, 了)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谓语的 修饰成分---状 语,翻译时往往须添加介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天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像北斗星 那样、像蛇那样) 太医以王名聚之,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每年) 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一天天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往北,往南) 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用朱砂)
神明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精神、智慧) (今:神的总称,如:奉若神明) 皆颂其神明 (英明;圣明) 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 先主复领益州牧,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 《三国志》(得力的武将)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黄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地下的泉水)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旧指阴间)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长恨歌》(同上) 昏惨惨,黄泉路近 《红楼梦》(同上) (今:地下的泉水,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 信的人指阴间)
可以


学不可以已 (与今同) 可以已大风 挛踠 《捕蛇者说》(可以用 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可以 凭借)
以为



輮以为轮 (把……做成) 虎见之,以为神 《黔之驴》(把……当作)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由……形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把……做 成)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认为) 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口技》(认为)



其曲中规 (圆规) 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计划打算) 萧规曹随 (法度,准则)




輮使之然也 (这样)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是的,对) 成(名)然之 《促织》(认为对) 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的样子,形容词 尾) 然往来视之 《黔之驴》(但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论语》(与 今同)
使动用法



(句中的动词谓语表示宾语的动作行为,并且 是主语使宾语产生的动作行为)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煣,使---弯曲)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 (使----空乏,使----贫困) 《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使---活)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使--愤怒)



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白公胜自砺剑 《伍子婿列传》(磨) 省(xǐng) 参省乎己 (反省,省察) 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省之 (《三国 . 周瑜传》) (探 望) 故有所览则省记 (《黄生借书说》)(懂得, 明了)



声非加疾也 (快---洪亮) 疾风劲草 (急速,猛烈)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张衡传》) (厌恶,痛恨)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孙膑》) (妒忌)


而闻者彰 (清楚) 则责攸之等之慢,以彰其咎 示,表明)
《出师表》(显



日参省乎己 (同“于”,对)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同“于”,对)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同 “于”在) 今虽死乎此 《捕蛇者说》(同“于”,在)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疑问语气词, 吗)
名词作动词
(句中无动词谓语,由名词临时充当,翻译时须译成动 词或动宾短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晒成干肉)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降福)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捕) 尉果笞广 《陈涉世家》(用竹板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