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胡其林)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掌握《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1.2.2 课文内容:《登泰山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结构、关键词语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1.2 泰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古文词汇、句式的理解。
2.2.2 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设计3.1.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泰山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3.1.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1.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泰山的认识和感受,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 教学方法设计3.2.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3.2.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3 讲授法: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2.4 情感体验法:通过分享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程度的培养。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利用图片、视频、地图等展示泰山的风光和历史文化。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登泰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欣赏《登泰山记》的辞藻、句式和修辞手法。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泰山景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导入:《登泰山记》的背景介绍。
文本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辞藻与句式分析:讲解文中的精美词句和特殊句式。
修辞手法解析: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情感与主旨:探讨作者通过描绘泰山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背景、修辞手法等。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美。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登泰山记》的背景。
第二步: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字面意思。
第三步:分析课文辞藻、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步:讨论作者通过描绘泰山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第五步:布置作业,进行模仿练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登泰山记》的文学价值和基本内容。
课文中的辞藻、句式和修辞手法。
作者通过描绘泰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特殊句式。
理解并欣赏课文中的文学美。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泰山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表达能力。
模仿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登泰山记》的文学价值和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在课文分析、辞藻、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所体现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主旨的领会。
第五章:教学时间与资源5.1 教学时间课时安排: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资源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辞藻、句式、修辞等。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或泰山的相关图片等。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2. 学习《登泰山记》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
3. 提高学生对中文古典文学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2. 《登泰山记》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对作者观点的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泰山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化背景介绍。
2. 准备《登泰山记》的文本和注释版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泰山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泰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登泰山记》文本。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泰山记》的篇章结构。
2.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抒情、议论等。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五、口头表达和总结(5分钟)1. 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背景知识,阅读理解文本,分析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适当的辅导。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深入解读与比较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登泰山记》中的文化象征,如“泰山北斗”等。
2. 学生小组内对比《登泰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异同,探讨其独特之处。
七、文学创作与实践(10分钟)1. 教师提出写作任务:以泰山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
2. 学生现场写作,锻炼文学创作能力。
八、小组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登泰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泰山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泰山记》。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文言文作品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学生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启发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中的经典句子。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描绘泰山景色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如何将景色与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泰山记》的文本资料和相关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3.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泰山会被视为神圣的象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意。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泰山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文言文作品的写作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对《登泰山记》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泰山景色表达情感。
5. 实践演练: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式。
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描绘自己身边的景色。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7. 布置作业:学生背诵《登泰山记》中的经典句子。
六、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对《登泰山记》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
2. 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泰山记》,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梳理《登泰山记》的主要内容。
2.探究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分析作品中的意境和建构。
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的意境和建构。
2.运用所学知识写作表达个人登山体验。
教学准备:1.《登泰山记》的原文。
2.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登泰山记》向学生介绍泰山的壮丽景色和文化底蕴。
2.向学生提问:“你们听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想过登泰山?”学生进行讨论,并教师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1.分析《登泰山记》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教师提问:“你们在诗中发现了哪些词句和表达方式?”学生进行讨论,并教师进行点拨。
2.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登泰山记》的主要内容,并与教师核对答案。
第三课时:1.在教室中播放泰山的图片和音频,向学生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教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登泰山的纪录片,并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学生们分组分享自己的观影体验,并由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第四课时:1.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登泰山记》中的意境和建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2.学生们分组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通过图片、绘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第五课时: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登泰山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描述,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六课时:1.引导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以《登泰山记》为素材写作表达自己登山的体验。
2.学生们交流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修改。
第七课时:1.学生们分组展示自己写的文章,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登泰山记》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还培养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1. 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
2. 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一课,复习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对登高望远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登泰山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描绘的景色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解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登泰山记》。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泰山的资料,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
评价内容将侧重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八、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泰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安排紧凑,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4)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利用课外资源,如地图、历史书籍等,拓展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攀登高峰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如何准确地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和气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词典和课外资料,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和气势。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与课文相关的题目,进行课堂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泰山的文化内涵,拓展知识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结合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4. 写一篇关于泰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登泰山记》全文的理解和背诵;2. 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3.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2. 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朗读、默写: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讲座、视频: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者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泰山和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讲解《登泰山记》的背景和作者;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3. 第三课时:朗读和默写《登泰山记》,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4. 第四课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者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泰山和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5. 第五课时: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
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
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
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
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
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
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
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
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
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
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
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
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
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
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
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红光下承之远/动景
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回视绛皓驳色
山皆若偻远/静景
色彩/情态
侧面烘托
拓展意境
2、问题讨论
1)本段重点是写日出,可作者没有直接入题,又是怎么写的?(见上表分析)
2)作者已完成日出描写,为什么还要写“回视”这一句?(见上表分析)
3)从作者对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写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或人生感悟?(开放性)
提示:
从写作角度看:
a、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细节,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b、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来写。
c、写景要注意表现手法多样化。
如正面侧面结合,动静虚实结合等。
d、写景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文采。
从人生感悟角度看: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b、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
c、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d、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
3、拓展阅读(教师补充资料,学生比较两文描写日出的异同)
秋未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濛如縠,村鸡鸣,曙光生。
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
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芦。
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
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
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
云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
其下积雾,色正黑。
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
(清•孔贞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提示:
相同点: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课文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孔文侧重从正面直接描摹。
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孔文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
孔文对景观成因作了解释,课文没有这一层。
孔文采用了博喻绘形绘色,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课文中的比喻没有孔文丰富。
…………
4、学习借鉴大家写景手法,进行口头作文表达训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所观察到的日出景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少于100字。
(开放性表达)
学生构思3~5分钟,请同学表达,师生共评价。
五、利用刚才的鉴赏方法自己去欣赏“泰山夕照”图,并用诗歌形式改写之。
教师示范:
苍山耸翠/白雪皑皑/映照天南/鸟瞰山麓/汶水西流/徂徕横卧/雾萦山腰/飘若仙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
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泰山奇景奇观,尤其是写泰山日出一节尤为精彩生动。
写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富层次感,又有立体感,真可谓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却给我们无限的美感的遐想,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你会发现明天有太阳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