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登泰山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体会作者攀登泰山的艰辛历程,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本知识:重点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的登山经历、所见景物及感受。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登泰山记》的历史价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掌握文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作者的登山经历、所见景物及感受,体会文章的内涵。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树立攀登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本知识。

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合作探讨的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登山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攀登的乐趣和挑战,进一步体会文章中所表现的攀登精神。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文本中的文化内涵;(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学习作者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3)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的理解与翻译;(2)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剖析;(3)如何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2)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向往之情,导入《登泰山记》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2)对比其他描写泰山的文学作品,探究其异同;(3)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含义;(2)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3)结合现实生活,阐述文本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5. 课堂练习:(1)翻译文本中的重点句子;(2)举例说明文本中的修辞手法;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加深理解;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赏析泰山日出的描写一、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上节课我们和苏轼一起游览了赤壁,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姚鼐的脚步去登泰山,并悉心领悟其中的意趣。

二、知人论世1.姚鼐清代散文家。

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

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全集》,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2.文学常识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代表作家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3.泰山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

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

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

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

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积累文言词句——“言”的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活动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自己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3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3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篇1【教材定位】《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音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泰山之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上传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3)在线互动讨论区:设立在线互动讨论区,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是针对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作者姚鼐攀登泰山的经历及其所见景物的描述,使学生了解泰山之雄伟壮丽,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使学生掌握古典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本课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但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突出重点:板书应突出《登泰山记》的重点知识点,如泰山景观的描绘、作者情感的抒发、文学鉴赏方法等,便于学生抓住关键。
5.准确精炼:板书内容应准确反映《登泰山记》的教学要点,用词要准确,表述要精炼。
6.概括性强:板书设计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能够将《登泰山记》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归纳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知识和相关诗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登泰山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登泰山记》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和文本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2.请解释文中“崭岩、翔、翼”等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三个部分,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请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章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5.请简述通过学习《登泰山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2节《登泰山记》。该章节主要描述了作者姚鼐登泰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篇目。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登泰山记》,使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提问,促进学(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如“崭岩、翔、翼”等,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1.1.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1.1.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登泰山记》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1.2.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登泰山记》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2.2.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2.2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泰山的诗歌和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4.2.1 学生自读课文《登泰山记》。

4.2.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4.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3.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5.1.2 学生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馈5.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5.2.2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导语: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

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

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其主要文学主张。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

3、掌握文中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

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

“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2、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
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记和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

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至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

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

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

杜甫高歌“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

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今天我们就跟着姚鼐一起登泰山。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三、提问文言文知识要点
要求:
1、加点的解释。

2、加横线的翻译,并说出句式特点。

登泰山记
姚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
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
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
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
,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
..
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四、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比较简单的做法:
理解现代文一般解读三个方面:第一写了什么(内容、结构);第二怎样写的(手法);第三表达什么(感受、情感等)可以这三个方面都包括,可以写一个点。

示范:




(二)学生自由发挥制作思维导图(20分钟) (三)学生交流,推荐展示(10
分钟)
例如:1、
(四)
五、教师总结
1、总结本文特点:
首先,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同时又剪裁得当,有主有从,一线贯穿。

其次,记述整个活动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以日观峰为中心贯穿全篇文章,结构严谨。

第三,语言简洁明快,描述鲜明生动,描绘极富特征性。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2、获得的人生感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2)、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