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音乐下册 《乐海泛舟》第一课时教案 人音版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乐海泛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音乐《乐海泛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了解音乐家勃拉母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导言:同学们,回忆一下,小时候,妈妈怎样抚慰我们入睡,或者我们听到过哪些摇篮曲?教师播放二首摇篮曲,来学习勃拉母斯的《摇篮曲》,来感受母爱和母爱的作用。
活动二
1音乐知识讲解:《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现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器乐摇篮曲,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摇篮曲有更多的发展,它不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精神世界。介绍音乐家勃拉母斯,
教学回顾
评价要点
一、评价要点:
1.能够准确表达所听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
2.能够总结归纳力度、速度等常用音乐记号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3.能够与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爱心创作。
二:评价方法:
自评、互评、组评、师评
活动三
学唱勃拉母斯的《摇篮曲》
1结合画面,聆听,讨论感受摇篮曲的演唱效果。启发学生发言,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歌曲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2教师讲解,歌曲三拍子,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有徐缓的叙事语气。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教版初中音乐 夏日泛舟海上 教学设计 (1)

人教版初中音乐 夏日泛舟海上 教学设计 (1)

夏日泛舟海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能力目标: 1.感受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2.理解歌曲,用自然舒展的声音表达歌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聆听歌曲,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名曲,丰富学生的欣赏。

2重点难点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夏日泛舟海上》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夏日泛舟海上1、导入:今天我给同学们唱一首歌曲,听一听,歌曲表现的是哪个季节?歌词唱出了什么内容? A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思考问题)B歌词唱出了什么内容?(学生稍作讨论回答问题)C概括一下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讨论)活动2【讲授】夏日泛舟海上2、学唱歌曲。

听歌曲,注意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能不能听出它的强弱关系来?(1)播放《夏日泛舟海上》(2)找学生回答歌曲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3)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4)复听一遍歌曲,考虑一下八三拍的这种强弱规律表现了歌曲的什么意境?教师教唱(1)第三遍播放歌曲,学生跟唱。

(2)在演唱时出现的难点处理:结束句、三连音的处理。

(3)共同处理难点。

(4)带上歌词唱一唱更准确的掌握节奏。

(5)下面跟老师来唱一唱。

你想用什么样的声音唱呢?(6)你们发现了吗?歌曲里还有很多特殊的记号呢,他们可是为歌曲的情绪起了很大的作用啊。

你们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记号?作用是什么?(7)把各种力度记号融合在歌曲里用乐观、充满活力的情绪唱一唱歌曲。

(8)变换演唱形式4、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学唱了歌曲《夏日泛舟海上》后,还可以通过什么形式和方法,抒发我们对明媚的夏季情怀呢?5、小结:看来咱同学们都是生活里的有心人,能发现这么多能表现夏天的形式。

希望咱们同学今后也能做个乐观有活力的青年人。

活动3【作业】夏日泛舟海上练习歌曲活动4【练习】夏日泛舟海上1、教师弹电子琴,学生唱歌谱2、教师弹电子琴,学生唱歌词,注意情绪的把控3、演唱形式(独唱,齐唱,分组唱)。

音乐教案《乐海泛舟》

音乐教案《乐海泛舟》

音乐教案《乐海泛舟》通过学习课程让学生们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音乐教案《乐海泛舟》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课程综述】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学情分析】七年级孩子特点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也进入了变声期不愿开口唱特别是较高音的歌曲感到很困难男同学特别明显女同学虽然不受变声的限制但青春期的女同学略带羞涩也不太敢表现自己但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模仿能力强很多同学表面说不敢出来展示但他内心是很想的所以老师要鼓励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对唱歌的不足【教学内容】(一)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教学基本要求1.先熟悉歌曲《鳟鱼》《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根据歌曲《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是一首有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艺术歌曲在欣赏之前可让学生试着先唱一唱歌曲《鳟鱼》(或者仅唱歌曲的开头部分)再聆听歌曲《鳟鱼》的演唱录音使他们熟悉音乐的主题对歌曲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2.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切忌把音乐讲解得过于具体(二)学习《摇篮曲》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聆听乐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给摇篮曲的特点作个初步的定位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声音要轻柔、给人摇晃的感觉还要把歌曲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温柔和婉转的装饰音掌握好把摇篮曲的特点充分地在歌曲中表现出来3、把歌曲中的难点:如附点四分音符、休止符、装饰音、弱起小节等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之中4、请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模仿抱宝宝、哄宝宝睡觉的摇晃动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在自己的座位周围或坐、或站、或自由稍走动5、听辨几种不同体裁的歌曲片段让同学们听一听首是属于摇篮曲体裁的歌曲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课时安排】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唱歌曲《摇篮曲》;第二课时聆听钢琴五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2、聆听并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教学重点】1、准确唱好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同时感受并体验摇篮曲音乐体裁的特点2、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和体验乐曲的情绪【教学难点】1、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和体验乐曲的情绪2、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知识3、摇篮曲的风格特点的把握;4、用轻声高位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能较好地把情感表达出来【教学策略】1、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法、演示教学、练习教学和创作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活动展现给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或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力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游戏活动、听辨等活动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2、教师将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的设问要有利于学生思考、主动去学习而不是简单的要求避免在教学中发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局面把“要我学”变“我要学”3、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示范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欣赏在新课讲解过程中从生活出发将教学与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发【教材分析】(一)《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听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摇篮旁边用手晃动摇篮以亲切的语气唱着催眠的歌曲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慈祥的爱也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歌曲用F大调单二部曲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第一乐段(第1——8小节)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乐句(第1——4小节)其中又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句(第5——8小节)也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段(第9——16小节)同样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乐句(第9——12小节)其中也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句(第13——16小节)其中同样可分为两个乐节这首歌虽为四分三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作者简介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为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追求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他继承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的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近两百首)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他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附:在演唱《摇篮曲》时让学生模仿母亲抱宝宝、哄宝宝睡觉的动作可用手上的音乐书作为道具书本放在左手臂弯里左手架起稍高些第一乐段右手按节奏做拍宝宝的动作第二乐段双手做摇晃的动作;可以坐下也可以站立来完成以上的动作也可以第一条歌词时坐着来完成动作第二条歌词时站立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二)《鳟鱼钢琴五重奏》《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A大调钢琴五重奏》是舒伯特继歌曲《鳟鱼》问世两年后应朋友之邀创作的一部室内乐作品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因其中第四乐章用歌曲《鳟鱼》音乐主题写成故又称其为《鳟鱼五重奏》在这部作品里舒伯特运用了器乐的各种特点和多种变奏手法将歌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述主题:轻快活泼由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奏出表现了小鳟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象弦乐器和谐的伴奏正是祥和的体现A1:主题移高八度进行钢琴明亮的音色弦乐器六连音的琶音伴奏表现了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嬉戏、悠然自得的情境A2: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钢琴像回声一样地与之遥相呼应小提琴时而级进时而用琶音上下流动描绘了小鳟鱼在水中游动的另一番情境A3:主题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钢琴以三十二分音符作急速变奏小提琴和中提琴以痉挛似的节奏使音乐变得激动起来给人以一种不祥之感A4:主题由D大调转为同名小调d小调节奏上有较大的变动它一开始就用了ff的强音由弦乐和钢琴一起奏出使人感到小鳟鱼遭到不幸A5:由大提琴奏出悲痛凄凉的主题旋律在大小调之间游动着表现了对小鳟鱼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忧伤终曲:主题在小提琴及其他各声部上重新出现钢琴又奏起了鳟鱼的“固定音型”音乐又恢复到了开始的那种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预示着苦难终将过去欢乐必将到来作者简介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小随父亲学音乐很早便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由于生活贫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但他又从不愿依附于权贵所以始终没能改变他的艰难处境年仅31岁就在贫困中离开了人世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和22首钢琴奏鸣曲等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用席勒、歌德等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的歌曲把诗歌与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现诗的意境在舒伯特的歌曲中钢琴不仅对旋律起陪衬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些甚至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他创作的歌曲不仅数量多而且极具艺术性许多歌曲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因而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

七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精选5篇)

七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精选5篇)

七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精选5篇)七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精选5篇)音乐是一种很美的艺术,让人禁不住就陶醉其中,不管是优美的还是激烈的,都有震撼人心的巨大效应。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特地准备了七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七年级音乐教案人音版(篇1)【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吕其明及其作品;初步了解管弦乐的构成;初步了解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视唱《红旗颂》的“歌唱性主题”;能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跟随作品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应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和欣赏,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体会、表达爱国之情,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教案重点和难点】重点:听赏《红旗颂》;能唱一唱“歌唱性红旗主题”;能分辨“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的异同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区别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表演风格特点。

【教案过程】(一)组织教案:课堂礼仪,检查出勤,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课前播放《五星红旗》(刘媛媛演唱),创设课堂教案情景。

(三)、讲授新课:1、赏画:油画《开国大典》2、讨论:身临其境假象,我们置身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感觉如何。

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感受氛围。

4、听赏吕其明《红旗颂》(管弦乐曲):①、简介吕其明及其代表作品。

(师生共同交流)②、简介管弦乐队构成。

(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器组)③、聆听引子主题片段。

思考:你听了《红旗颂》号角主题后有什么感受?它的旋律****于哪一首歌曲?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感受:激动、振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国歌)④、聆听红旗主题。

教师播放“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

思考:这两个主题有何异同点?能激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异同点:乐曲的节奏、旋律没有变,节拍、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变了。

(公开课设计)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教学设计

(公开课设计)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教学设计

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

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

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

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

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

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

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

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教学过程: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

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

2021年七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第一课时教案 人音版

2021年七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第一课时教案 人音版

2019-2020年七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第一课时教案人音版[教学目标]一、实践本单元《乐海泛舟》的教学构想。

以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三、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知识,并试着运用相关知识和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四、能够用自然甜美的声音唱出《摇篮曲》的音乐意境。

[教学重点]一、赏析《鳟鱼五重奏》,学习相关知识。

二、学唱《摇篮曲》,体味和表现《摇篮曲》的音乐意境。

[教学方法]情感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法、渗透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

[教学过程]第1节一、导语:在浩瀚无边的音乐海洋里,优秀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本单元的标题是《乐海泛舟》,让我们划起小舟,驶进音乐的海洋,共同赏析与演唱西方三位著名音乐家创作的三首雅俗共赏的音乐作品。

二、听赏与简略分析三首乐曲的音乐片段序号标题作者与国籍形式音乐流派1鳟鱼五重奏舒伯特 <奥地利>钢琴五重奏浪漫乐派2惊愕交响曲海顿 <奥地利>交响曲古典乐派3摇篮曲勃拉姆斯 <德国>童声合唱后浪漫乐派三、三位音乐家生平简介(教学软件)四、三首作品均以不同的内容、形式体现着音乐的情感美、内容美、形示美,以下将做进一步的体验和赏析。

五、赏析《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1、提问:这首《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出自哪首艺术歌曲?2、简介歌曲《鳟鱼》:舒伯特为摆脱繁忙的小学教师工作,于1816年辞职,从乡下移居维也纳城内,以便专门从事音乐活动,但几年来一直处于失业的状况。

这期间他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情况,深切痛恨梅特涅的反动统治,于1817年创作了歌曲《鳟鱼》,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他对自由的讴歌与向往,也表达了他对迫害者无比憎恨和厌恶的感情,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乐海泛舟优质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乐海泛舟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乐海泛舟一、教学目标(一)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三)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和《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四)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二、教材分析(一)《摇篮曲》1.作者简介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为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

在他的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追求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他继承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的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近两百首)。

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

他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

2.歌曲分析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

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

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听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摇篮旁边,用手动摇篮,以亲切对话的语气,唱着催眠的歌曲,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慈祥的爱,也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

《乐海泛舟》音乐教案

《乐海泛舟》音乐教案

《乐海泛舟》音乐教案《乐海泛舟》音乐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乐海泛舟》音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乐海泛舟》音乐教案1【课程综述】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

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孩子特点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也进入了变声期,不愿开口唱,特别是较高音的歌曲感到很困难,男同学特别明显,女同学虽然不受变声的限制,但青春期的女同学略带羞涩,也不太敢表现自己,但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模仿能力强,很多同学表面说不敢出来展示,但他内心是很想的,所以老师要鼓励,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对唱歌的不足。

【教学内容】(一)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教学基本要求1.先熟悉歌曲《鳟鱼》。

《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根据歌曲《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是一首有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艺术歌曲。

在欣赏之前,可让学生试着先唱一唱歌曲《鳟鱼》(或者仅唱歌曲的开头部分),再聆听歌曲《鳟鱼》的演唱录音,使他们熟悉音乐的主题,对歌曲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

2.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切忌把音乐讲解得过于具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七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第一课时教案人音版
[教学目标]
一、实践本单元《乐海泛舟》的教学构想。

以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三、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知识,并试着运用相关知识和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四、能够用自然甜美的声音唱出《摇篮曲》的音乐意境。

[教学重点]
一、赏析《鳟鱼五重奏》,学习相关知识。

二、学唱《摇篮曲》,体味和表现《摇篮曲》的音乐意境。

[教学方法]
情感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法、渗透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

[教学过程]
第1节
一、导语:在浩瀚无边的音乐海洋里,优秀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本单元的标题是《乐海泛舟》,让我们划起小舟,驶进音乐的海洋,共同赏析与演唱西方三位著名音乐家创作的三首雅俗共赏的音乐作品。

二、听赏与简略分析三首乐曲的音乐片段
作者与国籍形式音乐流派序号标题
1 鳟鱼五重奏舒伯特 <奥地利> 钢琴五重奏浪漫乐派
2 惊愕交响曲海顿<奥地利> 交响曲古典乐派
3 摇篮曲勃拉姆斯 <德国> 童声合唱后浪漫乐派
三、三位音乐家生平简介(教学软件)
四、三首作品均以不同的内容、形式体现着音乐的情感美、内容美、形示美,以下将做
进一步的体验和赏析。

五、赏析《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1、提问:这首《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出自哪首艺术歌曲?
2、简介歌曲《鳟鱼》:
舒伯特为摆脱繁忙的小学教师工作,于1816年辞职,从乡下移居维也纳城内,以便专门从事音乐活动,但几年来一直处于失业的状况。

这期间他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情况,深切痛恨梅特涅的反动统治,于1817年创作了歌曲《鳟鱼》,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他对自由的讴歌与向往,也表达了他对迫害者无比憎恨和厌恶的感情,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在当时的反动统治下,只能用这种隐喻的手法去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首歌在德国已像民歌一样,被广泛流传。

它那流畅、优美而动听的曲调脍炙人口。

3、教师带领学生唱一唱这首歌的A段。

4、简介《鳟鱼五重奏》:舒伯特完成歌曲《鳟鱼》的两年后(1819年),又将其中第一部分(即分节歌)的旋律为主题写成变奏曲,并列为他的钢琴与弦乐五重奏中的第四乐章,
遂使此重奏曲得名为《鳟鱼五重奏》。

在这首变奏曲中,舒伯特运用了器乐的各种特点和手法,将原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
了深入地刻画与描述。

此五重奏采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只及钢琴一架的乐器编制,与习惯的五重奏不同,即去掉了第二小提琴,增加了低音大提琴。

全曲共五个乐章。

第四乐章是最受欢迎者,它由主题和五个变奏及小快板的结束部组成,共分七个段落。

5、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看着教材上为《鳟鱼五重奏》配的画面或课件上的画面的欣
赏提示,完整的欣赏一遍《鳟鱼五重奏》,并在每一个段落进入时举手示意。

6、出示《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结构图,师生共同分析作品:
《鳟鱼钢五重奏第四乐章》曲式图
A:轻快活泼,由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演奏,表现了小鳟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
象,弦乐器和谐的伴奏正是祥和的体现。

A1:主题移高八度进行。

钢琴明亮的音色,弦乐器六连音的琶音伴奏,表现了小鳟鱼在
清澈的水中欢快嬉戏,悠然自得的情境。

A2: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钢琴像回声一样地与之遥相呼应,小提琴奏出流动的音型,
描绘了小鳟鱼在水中游动的另一番情境。

A3: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主奏旋律,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和声音型,钢琴作急速变奏。


乐变得激烈,好像隐伏着的危险即将出现。

A4:主题由D大调转为同名小调d小调,节奏上有较大的变动。

它一开始就由弦乐和钢琴一起奏出强力度,音色突然阴暗,以描写小鳟鱼遭到了不幸。

A5:由大提琴奏出悲痛凄凉的主题,旋律在大小调之间游动着,表现了对小鳟鱼悲惨遭
遇的同情和忧伤。

A6:为结束段,主题旋律再现,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上轮流演奏,钢琴声部也清晰地再现出歌曲《鳟鱼》的伴奏音型,与乐章开头相呼应,恢复了开始时的明快、清澈、透
明的音乐形象,表现了欢畅的情绪。

六、作业:请同学课后根据《鳟鱼五重奏》的音乐来创作编排音乐短剧,加深对音乐
的理解。

24505 5FB9 徹x 22635 586B 填 25845 64F5 擵32542 7F1E 缞35668 8B54 譔27546 6B9A 殚o23612 5C3C 尼E26291 66B3 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