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境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的重要思想传统和理论来源,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不仅为中国领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同时也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传承,对于推进中国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方法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与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是由内部矛盾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人类的意识和社会发展也同样是由物质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辩证法则是一种能够揭示和解释各种存在内部的矛盾和转化的方法论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现代性”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力求对于社会现实和主要矛盾做出深入的分析、思考和评估。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认为美好的社会未来是通过人类共同的努力、实践和充分的发展而来的。

二、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适应这些挑战和变化,中国的哲学和理论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试图探索中国哲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首先,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强调宏观的分析和整合,梳理和理清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和哲学思想传承。

其次,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研究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尝试将哲学观点与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科学等多种类型的学科体系进行对接和融合。

最后,当代中国的哲学理论建设还注重将“就事论事”与“大局考虑”两者相结合,深入剖析和分析中国当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哲学思考和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

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守正创新

观。

马克思哲学思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经典文本为主要依托而流传下来,是以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伟大智慧及丰硕成果的经典文本,便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依据。

时代变迁,价值永在,在时空流转中,它们的理论意义及学术价值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常研常新,是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思想矿藏,愈发折射着真理之光。

经典文本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最根本、最可信、最贴近的研究之路,使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成为可能。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解读与重新思考已成为热潮。

新时代,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深人挖掘与重新研读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容易忽视客观文本事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或思想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主观性诠释,导致了对文本内容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充分解读甚至误读,事实的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它不会主动投向研究者的怀抱,相反地,事实往往在层层迷雾的遮蔽下展现出“虚妄的真相”,这也是研究者理论准备不足和哲学视野不够的显现。

其二,为 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研究者刻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中寻找“时代药方”,呈现出过度解读甚至曲解的研究倾向,不是从文本整体思想出发,而是基于现实利益需求从中探求能支撑其观点的只言片语,不加限制地使用文本中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范式,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割裂。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问题或现象都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视野、研究态度及研究方法等密不可分。

首先,研究者的视野、既有观念或思想容易为研究设限,使研究者看不到“隐匿”于视野之外的重要事实。

例如,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时,学者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之后所著的文本上,事实上,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诗歌、剧本和小说等作品因文体形式、探究议题和思想内容等与其他著作有较大差异,而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代性语境及其创新

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代性语境及其创新
湖 北 社会 科 学 2 1 0 0年 第 1 1期
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融合
马克 思主义理 论教 育的现 代 性语境 及 其创 新
梅 景辉
(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江苏 南京 2 0 4 ) 10 6
摘要 : 在经 济全球化的潮流 中, 意识形 态的交锋并 没有 完全 终结 , 而是更加 隐蔽和 复杂化。 在此 背景 下 。 马 克思主义理 论教 育也要根 据时代的特 点来进 行创新 , 将一种 契合 而又超越 于 时代 的文化 形 态贯 穿到理 论教 学 之 中。 们在 文化 的理解 中达成 意识 形 态的认 同。 让人
会和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互冲突 , 特别在价值观初步
形成 的青年学生群体 中容 易引发思想 的动荡 。在此情境 之
意识形态 的概念, 但它仍然 和特定民族国家的文化形态相契
合。 因此 , 马克思才会说 :人们是 自己观念 、 “ 思想等等的生产
下 ,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就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来进行创新 ,
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西方人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许 是拯救资本主义危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 因此在西方 , 当经济
危机愈演愈烈之时 , 马克思主义 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就会在西
形态》 中对 于德 国传统文 化观 念的批判 , 心是对德 国唯 其核
心主义的宗教、 历史 和政 治观念的批 判 , 马克思在批判 的基
成为全人类的制度 。1强 然福山表达 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 [ l i p
பைடு நூலகம்
态一厢情愿的 自我独断 , 但经济全球化 的历史语境和社会 主
义 国家“ 跨越 卡夫丁峡谷” 的艰难历程也使我们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界必须反思 : 在新的世纪中 , 我们如何坚守马克思 主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回归文本、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面向时代和实践。

在三种路径中,回到文本是前提,借鉴西方是参照,面向实践是根本。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亚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超越路径依赖,实现不同研究路径的互补,使三种路径之间既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而并行发展,又相互借鉴和补充。

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主渠道,为此,特别需要确立研究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超越意识。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前所未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代和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为其创新提供了新的问题和新鲜经验。

二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格局确立,开启了文本解读和阐发的研究路向。

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译介,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角。

如何理解及实现三种路径的统一,关系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景。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路径之一,是回归文本。

对文本的学术化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依据。

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总是强调唯一性,定于一尊,不允许有其他的解释。

从实现意识形态功能来说,这一做法不无理由,但同时也造成了相关研究中的单一性甚至僵化,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有一种形态,其他的皆为谬误甚至异端邪说。

事实上,任何理论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以给予不同视角或层面的阐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亦不例外。

内容的博大精深、新文本的陆续发现以及时代的变迁,决定了无论从逻辑还是历史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不应只有一种理路。

多样性的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取向成为可能和必要,而学术取向的重要表现,是回归文本,即通常说的“回到马克思”。

回归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起点。

回归文本当然要做出深入的版本考证,明确相关的语境,厘清字句的原意,分析语句的逻辑关联,以及探究某一观点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等。

但回归之要义并非拘泥于文字,而在于阐发真精神,或如德里达所说的马克思的“某种精神”,这就是它的理论内核、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创新语境、路径和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创新语境、路径和效果
党和 国家对  ̄ - B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的课程 教 导致这种现 状 的深层 次原 因是 复杂的 。 仅对于
学高度重视 。 在 2 0 早 0 4年 1月,《 中共 中央关 于进

马 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教育 者言 , 于教 学方法 的呆 在
板和教 学手段滞后 、教育 观念落 后 、教学 内容 陈 旧 等等 。原因具体 地体现 为 , 学 中存 在着重理 论体 教 系 阐述 ,轻感性 问题研 究 ; 理性 分析和理 论知识 重 传 播 ,轻学生观察和 解 决现 实 问题能力 的培养 ;重 教 师 的单 向理论灌输 , 轻双 向交流沟 通等等 。 总之 ,
法 ,使理 论教学感 性化 ,增 强课程 的现 实感 、吸 引 力和说服 力 , 而调动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 高教学 从 提
效果 。作为 《 马克思 主义基 本原理 》教学第 一线 的 高校教师 ,当下 高校 《 马克 思主义基 本 原理》教学
故 、 利 、 有理想 、没有追求 、缺乏 信仰 。当然 , 功 没
收 稿 日期 :2 1 一 O — 2 01 4 0
作 者 简介 : 南文化 ( 97 ) 16一 ,湖北黄 冈人 ,江苏科技 大学 ,讲 师 ,博士 。
24
邢 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 年 第 3期 01
观 ,讲解 马克 思主义 哲 学 《 马克 思主义 基本 原理》 学一般 在大 学 一年 教 级进 行 。 大一学 生刚 刚完成 中学紧 张 而又繁 杂 的学 习与升 学考试 , 着对 大学 生活 的美好憧 憬 ,加之 有 青春 期 的萌动 ,然而 ,现 实生 活却 给他们 的 良好愿 望和 美好 想象 蒙上一层 层 厚厚 的 阴影 , 现实 与理想 的巨大落差 , 动 当下大 学生 对人 生充 满着种 种 困 触 惑 、迷茫 。于是 ,大 学生们 慨 叹:活在 2 世 纪 当 l

马克思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

马克思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

马克思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他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黑格尔主义再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直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时期,马克思才真正成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

因为在这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才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尤其是深刻认识到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严重对立,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唯物主义原则内部有着根本的分歧。

当然,就两者的共性而言,在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上是相同的。

虽然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基本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分歧,可依然存在着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解,甚至还有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唯心主义的理解。

另外,人们在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又对马克思的哲学之新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

因此,对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命题的正确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哲学是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问题的解决的首要理论前提是考察他的哲学是否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这样,我们必须考察马克思的哲学是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进行了回答并且是如何回答的,从而有效地驳斥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的错误观点。

1845年至1848年,这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时期,我们需要考察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形成的第一个标志。

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对感性对象的直观理解方式,但是并没有批评从前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的客观理解方式,即把意识配对象理解为感性事物,马克思虽然主张对意识的现实对象要i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方面去理解,但他同时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提纲》第五条和第九条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20期(总第498期)学理论XUE LI LUNNo.20,2008General.No.498作者简介:郑敏(1973-),女,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语境与哲学研究的关联性探究语境(c on t e xt )作为一种动态的经验性理论的构建(th eore tic al c on st r uct ),对它的研究是任何理论获得生命力和发展潜能的强劲依托。

[1]目前,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中出现的困境之根源及其出路的探寻,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实践论。

普遍观点认为,语境(c on t e xt )对某种理论体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扩张了理论研究的维度,以理论对话的方式,克服了理论研究上盲目追求学科体系自治的治学态度的缺陷,充分吸收了人类实践的优点和长处。

[2]语境的研究,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 i no wski )在1923年提出来的。

语境,即言语环境,语境在哲学领域的发展表现为人类思想对话的情景环境。

语境理论后来经过伦敦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R.F i r th )的发展,语境理论的研究也由人类学、语言学领域不断扩大到了哲学、美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在当代的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呼声从未停止过,究其原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的研究,因为缺乏语境的契合,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书斋式研究”的理论困境。

语境从概念式的阐发到理论的形成,该论题的研究在21世纪初又被一些学者称为新语境,特别是社会变革触角的不断深入,哲学研究面临着历史视角转换的冲突,[3]而对于全球化认知的人文思潮的涌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一系列的事件,比如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冲击、知识经济与新全球化时代的变革、世界政治体系的剧变、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等等。

作者认为,在四分五裂的人文间隙与差异的言说语境中,构成了所谓的新语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而语境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困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果。

首先是体系研究由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命题的组成均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路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体系重建派”、“对话比较派”、“语境回归派”等不同的研究范式。

但是有一个令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困惑的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存在方式的忧虑。

[4]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特征,它狡黠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剥离开来,使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三大不容忽视的“危险”:一是要告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要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是要经验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三者殊途同归,结果都将葬送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科书式”政治教育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发展,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论断在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那段著名论句中早期就得到了确立,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无疑是具有理论先导性的,他用马克思理论的本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存在方式。

[5]但是七十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认为“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实际上,持此观点的学者已经片面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身哲学的体系关联,他是一种普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先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现实中的当代中国,对哲学体系的研究缺乏语境的认知,[6]由此导致了对现实问题研究与文本研究的孤立和片面。

当文本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中国式的研究无疑变成了无视现实而固守文本的本本主义,变成了以现实变化为借口而抛弃文本根本宗旨和原则的虚无主义。

前述中提到的“语境回归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该学术流派认为,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所呈现出的新的动向和特点,以不同的学术群体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几种互有差异的研究取向,并在若干问题上有了新的共识。

“回归派语境”的学者认为,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意义搞清楚,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并深入到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与发展的特殊思想背景之中。

[7]持这种研究取向的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历史语境决非能够在西方主流哲学史中直接寻找到,它主要不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理论的直接刍议语境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郑敏(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湖北咸宁437100)摘要:语境作为一种动态的经验性理论构建,对它的研究是任何理论和思想体系获得生命力和发展潜能的强劲依托。

本文从语境与哲学研究的关联点出发,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语境研究再阐释的基础上,找出二者之间内在贯通的接榫点和路径,通过对中国经验语境研究的探讨,提出了在语境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关键词:语境;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中图分类号:B 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8)20—73—0273··2008年第20期(总第498期)学理论XUE LI LUNNo.20,2008General.No.498继承、批判和系统化,而是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现实实践基础之上,对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遗产的总体的批判。

“语境回归派”认为,从回归经典语境入手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崭新的科学的实证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分析特定的社会形态。

这种历史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理论研究困境的基点。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语境问题的探讨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科书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排斥、反思、批判和突破传统教科书、“大学式”政治教化的模式,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叙述体系,以一种新的核心范畴体系取代传统教科书体系。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呼声,正是在这种学术分歧中找到它的理性回归。

“语境回归派”的学者认为,新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待体系的重建和理论创新的昭示,这种创新不是派别的分流,确切地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的认同和皈依,亦即理论创新的契入点。

从回归经典语境入手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但该观点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对历史与当代的经典哲学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的相对弱化、对历史的深刻批判的立场与对当代的比较间接的对话,中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8]因此,有的学者批评这种研究取向忽视了更重要的任务,即发展马克思,不断更新其时代内容。

“语境回归派”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在多种语境中如何处理对马克思学说理解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性表现是由其所面临的问题、所处的语境的多样性造成的,而不是指其“主义”或“派别”可以随意构建的。

受“语境回归派”的影响,当代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种主要路径,它们之间往往有着深层的共同语言和思想基础,并非截然对立。

这可能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通过交融互动和比较竞争,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

[9]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语境问题的对话中,经典文本研究是绝对必要的。

经典文本要求回归“语境”,不仅能为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背景支持,而且还提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生活哲学、实践哲学。

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使命,马克思主义向来反对孤立地进行现实问题与文本问题的研究。

当文本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要反对无视现实而固守文本的本本主义,同时也要警惕以现实变化为借口而抛弃文本根本宗旨和原则的虚无主义。

正基于此,“语境回归派”才鲜明地提出“毫不犹豫地以现实为根据和出发点,在文本所提供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概括总结现实实践的新经验,提出新见解,实现文本的突破和理论的创新”,这就是语境回归派找到新的研究途径后所作出的经验性决择。

[10]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语境回归派”的影响。

现实研究中多数学者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映射出了语境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思路,体现了分析实证方法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具体运用。

[11]它引导我们“回到当年马克思”的历史语境,认为应通过在与当年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关系尺度上追问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以当代人类实践为尺度、以当代视野重读马克思文本,弘扬和昭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语境的研究视野的拓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它不但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内涵,而且更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唯有如此,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可能性和现实的基础。

语境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对中国国情发生的巨大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面对的情景话语也有很大的不同。

[12]当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关注中国人当前的现实生活状况、深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面临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转变和文化变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走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以及执政党如何积极回应在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等问题。

语境作为一种动态的经验性理论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当代中国的语境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突破学术传统的樊篱,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1]韩彩英.关于语境问题的哲学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3).[2]陈忠.马克思哲学的三重内涵—马克思原点语境中的生活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5(6)[3]晏辉.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J].学术研究,2003(10).[4]田之华,宋俊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形态[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5]王辉.试论马克思主义视界下你国信仰的重构[J].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魏小萍.时代语境中的马克思—法国巴黎第七届国际马克思大会见闻与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7]肖安宝.世界历史进程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理论探讨,2006(4).[8]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语境原则[J].学术月刊,2008(1).[9]刘怀玉.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欧阳英,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惑及创新[J].社会科学报,2003-6-5.[11]周嘉昕.马克思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J].哲学研究,2007(8).[12]吴苑华.理解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还是回到实践[J].学术界, 2007(2).(责任编辑/刘惠音)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