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笔记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笔记(全)

《传播学教程》笔记(全)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1)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共通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类型:1)非人类传播2)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人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身,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自我创造、自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一、传播学的起源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二、传播学的建立1.斯拉姆:在伊利诺伊任传播学教授,开创传播学,创办传播研究所。

他意识到了在国际传播中,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并随之转向这个领域。

同时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在《我们的儿童对生活中的电视》一文中,他说过这样的话:或许考察电视岁儿童的影响的更重要的方法不在于电视对儿童做了什么,而在于儿童对电视做了什么。

斯拉姆实际上是为传播学设置了议程。

斯拉姆与奥斯古德提出了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这个模式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但是,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传播双方的地位是很难达到真正的完全平等的。

绿眼罩与卡方人之争:传播学成立之初,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它成了有关人类传播的认识论知识基础的一场根本性的争论。

“绿眼罩人”的象征是一度由报纸编辑佩戴的赛璐珞护目镜,以便于在强光下进行删改。

这个术语含有这样的意思:绿眼罩教授以新闻职业为方向,而不是以新的传播科学为方向。

“绿眼罩人”认为,新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在报道、写作和编辑方面的实践技能,他们嘲笑年轻的传播学学者,认为他们与培养未来的新闻记者毫无关联。

至于“卡方人”,对“绿眼罩人”也几乎没有什么尊重。

争论直延续到现在,与其说卡方人取得了最终胜利,不如说二者之间互相做出了让步。

与他联系紧密的人物:英尼斯,著有《帝国与传播》一书,他认为传播媒介有控制时间和空间的偏向。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奥斯古德,对于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语义分化观点。

伯洛,使传播学朝着斯拉姆的模式发展。

三、传播学的发展1.布莱尔:认为新闻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

2.库利3.拉斯韦尔:在政治学中首次运用精神分析理论。

宣传的内容分析:在二战中他从事对于宣传的内容分析。

他不仅分析了宣传也促进了宣传的产生。

他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运用到了传播学领域。

五个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途径,取得什么效果三功能说:他将传播的基本功能分为三个: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二.关于传播学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交流说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3.符号说贝雷尔森&塞纳: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消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称为传播。

4.影响说霍夫兰: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着)行为的过程。

5.信息说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信息与社会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话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五.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传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手段。

2.传播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带动传播的改进和完善。

4.传播塑造着社会的主体。

5.构成社会主体的人能够认识传播、控制传播。

六.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

2.关系:社会信息系统正常有序运行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3.社会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传播障碍:结构障碍和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信息社会的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哈特(美国传播学家)的媒介三分法1.示现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傳播 Communication▲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传播:一、含义: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既是人的社会化意义建构行为,又是人际间或组织间发生、发展和维持关系的基本机制。

从普遍意义上讲,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互动关系”说:强调传播的双向性;“信息符号”说:强调传播是以信息符号为中介的活动;“目的、刺激反应”说:强调传播的目的性。

)二、类型:(一)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

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1、内向传播的形式:正常形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异常形式:入睡状态和做梦、催眠、酒精中毒和毒品服务、高峰体验和沉思状态2、自我、自我互动: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社会化的自我。

人内传播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米德所说的“有意义的象征符”。

布鲁默指出,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他人和社会期待,而个人会以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进行能动的解读、选择、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然后创造出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二)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话、书信等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先驱
1、哈罗德·拉斯韦尔: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6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为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做出了贡献。

通过描述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宣传研究的经典著作。

《世界革命的宣传》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宣传分析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等。

(1)5W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明确提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3)宣传的四个目的:激起对敌人的仇恨;保持与盟邦的友好关系;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并尽可能与其达成协作;瓦解敌人的斗志。

2、库尔特·卢因( / 勒温):
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
(1)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并将其应用于传播学领域:
早期主要研究个体精神过程,后来转向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

开创了群体传播中的经典实验,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借用物理学中的“场论”来类比心理活动;最先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观点、动机、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群体动力论认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群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

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


(2)最早提出“把关”和“把关人”的概念。

《群体生活的渠道》对把关过程做了理论阐述,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带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而那些能够控制信息流动的人就是把个人。

二战期间他进行了有关军队士气的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1)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运用实地调查法对广播媒介进行了研究,对当代大众传播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2)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课题,进行了“伊利县调查”,并发表了《人民的选择》和《选举》,是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

在书中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
间接而有限的,传播环节中存在众多因素,使传播学结束了“枪弹论”时代,进入“有限效果论”时代。

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哥伦比亚学派”。

4、卡尔·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在传播学方面,主要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主持军方有关电影对军人影响的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2)他首次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并将之应用于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并从信源可信性、传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他的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而主要是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

领导、创立了“耶鲁学派”。

(三)奠基人
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1)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

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2)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如提出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预期的报偿/ 付出的代价;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