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
初中阶段30篇文言文的主旨(中考语文必备)【优质】

初中阶段30篇文言文的主旨(中考必备)1、陋室铭《全唐文》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中心思想: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文体知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写作特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爱莲说《周元公集》周敦颐宋哲学家中心思想: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文体知识:说,一种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道理,表明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以莲喻人3、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政治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善于辞令的才能和热爱祖国、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写作特点:比喻说理,类比说理4、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写作特点:对比,反面事例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
5、周处《世说新语》刘义庆南北朝文学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周处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犯了错误的人,只要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体知识:志人小说写作特点:对比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亚圣中心思想: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人教版语文初中文言文

人教版语文初中文言文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文言文作
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例如,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助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
的作用。
此外,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如“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而“去”则表示“离开”。
其次,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文言文的句子结
构往往与现代汉语不同,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逐渐熟悉这些句式和结构。
再次,文言文的翻译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翻译文言文时,
不仅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文学创作和表达。
最后,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每一篇文言文
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只有深入了解这些背景和文化,
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
总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过程。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还能更好地理
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全册中心思想归纳: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

全册中心思想归纳: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本文档对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的全册中心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单元: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通过研究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的传统俗,让学生们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本单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研究自然景观的描写和自然灾害的防范知识,培养学生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保意识。
同时,通过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让学生们感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第三单元:人与人的相处本单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通过研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他们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
同时,通过阅读描写友情、亲情和师生关系的作品,让学生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人生的选择本单元探讨了人生的选择和成长。
通过研究人物的成长经历和追求理想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同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抉择和道德困境,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五单元:传统与现代本单元对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进行了探讨。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融合,让学生们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和价值。
第六单元:乡土文化本单元介绍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研究乡村生活的描写和乡土人物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们了解和珍惜乡村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同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以上是对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全册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语文课程内容。
初中文言文课文核心主旨提炼

初中文言文课文核心主旨提炼
目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简洁的方法,以帮助初中学生提炼文言文课文的核心主旨。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课文的要点。
方法
以下是一种简单的步骤,可用于提炼文言文课文的核心主旨:
1. 阅读整篇文言文课文,以了解整体情节和内容。
2. 确定人物和地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和所涉及的地点。
这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和背景。
3. 理解关键事件:识别并理解与主线故事相关的关键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4. 弄清主题和情感:寻找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主题可能是课文所讲述的核心思想或信息,而情感则是人物在故事中表达的情绪和态度。
5. 重点摘要:从课文中选择关键句子或段落,将其摘要成简洁的语言。
确保摘要包含主题、情感和关键事件。
实例
下面是一个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以上方法提炼文言文课文的核心主旨:
课文:《岳阳楼记》
- 人物和地点:岳阳楼、诗人范仲淹
- 关键事件:范仲淹游览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了《岳阳楼记》
- 主题和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忧虑,以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 重点摘要:范仲淹在岳阳楼时的思考和感受,表达了对故乡和国家的深情厚意
结论
通过使用上述方法,初中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提炼文言文课文的核心主旨。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提升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成效。
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的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的总结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战争治国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本文借论述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失利,深入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2,《曹刿论战》《左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出师表》诸葛亮全文主旨是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本文说理从一般到个别,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二,写景抒怀篇1,《三峡》郦道元通过对三峡四季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与朱元思书》吴均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3,《桃花源记》陶渊明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岳阳楼记》范仲淹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醉翁亭记》欧阳修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者借月夜赏景,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累,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
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作者通过写众山之小,侧面烘托了西山之高,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消极遁世”的情趣。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赏析」篇一《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注释:篇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注释:篇三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
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初中课文中心思想汇总教案

初中课文中心思想汇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心思想;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心思想;2. 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3. 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课文中心思想汇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心思想,如:《红楼梦》中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西游记》中的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理解。
三、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如:《背影》中的父爱如山、《草原》中的对自然的热爱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如:课文中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如:掌握课文中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心思想;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资源:1. 初中阶段的课文教材;2.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3. 互联网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提供适量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总结中心思想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总结中心思想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总结中心思想是指从一篇文章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或主题的能力。
它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核心,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在初三语文阅读理解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以及解答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应该注意识别文章的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文章中能够概括出主要观点或主题的词语或短语,它们是文章中最重要的概念或信息。
通过识别关键词,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中,关键词可能包括“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
通过找出这些关键词,可以大致推测出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环保的。
其次,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应该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整体把握是指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和意义。
阅读时,应该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和理解,而不是只关注其中的细节。
通过整体把握,可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推断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一篇叙事文章中,可以通过把握文章的开头、发展和结尾,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和要传达的信息。
此外,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应该注意抓住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作者的观点或立场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阅读时,应该注重寻找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态度、意图和价值观,从而推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一篇议论文中,通过找出作者所倾向的观点,可以推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支持还是反对某一观点或主张。
最后,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应该注意将个别事实归纳为整体。
阅读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大量的细节信息,这时应该学会将这些细节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一篇描写四季的文章中,虽然文章涉及到了多个细节,但可以归纳出四季交替变换的规律,进而推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描写自然界的变化和周期性。
总之,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总结中心思想需要识别关键词、整体把握、抓住作者观点、将事实归纳为整体等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1:《童趣》:即儿童的情趣,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
围绕的是“物外之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
2:《咏雪》:本文通过写“咏雪”这件趣事,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的赞美之情。
3:《陈太丘与友期》本文主要阐述了为人处世一定要讲诚信,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4:《山市》蒲松龄以变换之笔描写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将人们难得一见的山市蜃景描写得惟妙惟肖,历历在目,语言生动形象。
5:《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战国人本文告诉人们在听取意见时,要分析意见是否正确,而不要看意见是什么人提出来的,对人不能持有偏见。
6:《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本文告诉我们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我们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而患得患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七年级下册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写作特点:对比,反面事例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录有上古至唐五代的乐章和歌谣以及北朝民歌。
本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孝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尚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成语:扑朔迷离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 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口技》作者林嗣环,选自清代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夸父逐日》本文赞美了夸父敢于与自然做斗争的英勇事迹,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和顽强意志。
6.《共工怒斥不周山》共工不甘受压迫,敢于向强大的颛顼挑战,使天地发生变化,表现了共工不畏强势、敢于挑战的英雄气概;但他偏激、冲动、不计后果的行为不可取。
7:《狼》《聊斋志异》蒲松龄清号柳泉文学家短片文言小说本文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细致地刻画了屠夫由惧狼到奋起杀狼的变化过程。
启发了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本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志”,“异”指奇异的故事。
此书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
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陶渊明集》陶渊明晋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诗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生活的社会理想。
文体知识: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爱莲说》《周元公集》周敦颐宋哲学家中心思想: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目的都是为了说明道理,表明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菊:正衬。
牡丹:反衬。
)3:《陋室铭》《全唐文》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中心思想: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文体知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写作特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4:《核舟记》魏学洢明末(清张潮编《虞初新志》)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主题、结构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文体知识: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写作特点:空间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船面到船背5:《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到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希望建立一个人人都得到全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太平盛世;虽然这个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但一直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6:《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选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水道的一本地理书。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补充: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7:《答谢中书书》“书”指的是书信。
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8:《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苏轼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承天寺夜游时庭院中的月色美景,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品质和乐观旷达、恬淡洒脱的人生态度。
(闲人:贬官的悲凉、苦闷,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乐观、旷达。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比喻修辞9:《观潮》本文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作者以十分精炼的笔墨,描写了海潮的壮观、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盛况。
第一段正面描写,二三四自然段侧面烘托。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10:《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写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八年级下册1:《五柳先生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表现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志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作者用凝练的笔法,以他人的视角,勾勒了一位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自己对超凡脱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坚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自传)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抗争。
2:《马说》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3:《送东阳马生序》文学常识、作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字景廉,号潜溪。
明初文学家。
“马生”,字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
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第二层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
4:《与朱元思书》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名逐利之徒的藐视之情,以及爱慕美好大自然、鄙视退隐的高洁志趣。
5::《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柳宗元唐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中心思想:文章借景抒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美的景色和凄清的环境,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记写作特点:借景抒情6:《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宋谥号文正政治家、文学家中心思想:本文通主要过写景,描写了被贬官员和过往诗人(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观赏景物时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览物之情),然后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滕子京互勉。
)文体知识:记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对比手法7:《醉翁亭记》《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宋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文学家、古文运动领袖中心思想: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生动地描写了滁州醉翁亭幽深的环境和秀美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以及遭受贬谪的复杂心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文体知识:记写作特点:衬托手法,借景抒情8.《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明朝文学家。
选自《袁中郎集笺校》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