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海无涯,深意悠长。
在这个充满了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中航行,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正是这种无限的可能性和机会,让我们感到无比兴奋和愉悦。
学海无涯,是说学无止境。
无论是学习科学知识、文化艺术,还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处,我们总是有无数的东西可以学习和探索。
每一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奥秘,让我们乐于求知和探索。
学海无涯,是说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乐趣。
学习不应该是一种痛苦和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兴奋。
当我们沉浸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习是一种发掘自己潜力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乐作舟,是说我们在学海中航行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
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克服困难,就能够坚定地向前行。
快乐的心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学海无涯乐作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离不开学习。
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赢得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在追求知识和智慧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迷茫和无助,但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就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从中获得力量和自信。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我们怀揣着欢乐和激情,驾驭知识的航船,在学海中航行,畅游于学问的海洋。
让我们保持谦逊和虚心,敢于迎接挑战,永不停歇地前行。
相信,在学海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能够发现无尽的乐趣和奇迹,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学海无涯乐作舟,让我们一起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的意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的意思【前言】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
这句诗可以做为座右铭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学习上哪怕不聪明,只要勤奋,就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原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

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
【篇一:学海无涯乐作舟】
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茫茫无尽处,应该苦苦作舟,以期到达边际。
但是,学无止境,难道要一辈子苦苦地求学吗?读书是乐事,而不应该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我认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句话突出了一个“乐”字。
所以说,凡事都要有乐趣,才能做得好,读书亦是如此。
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苦读,皆因为心中有乐读之兴趣,倘若没有这种“乐作舟”的动力,他们就有可能成不了大学问家,所以说,只要心中有乐,就没有什么干不好的事。
宋濂自幼好学,曾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能有如此成就,皆因为他乐于读书,以乐作舟。
作为一名学生,学海茫茫,无边无际,如果单靠“苦作舟”,难免会忍受不了而半途而废,正如登高山一样,一味地苦苦攀登,不把登山当作一件乐事,就很难看到山顶那无限的风光。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当你苦苦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不会出现,而当你醉心于某一件事时,快乐便悄然而至。
”读书也一样,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我们便真正地“以乐作舟”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的。
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海无涯,乐作舟。
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学习精神的体现。
学海无涯,意味着学问的深广无穷,永不停止的求知之路;乐作舟,表示在这无尽的学海中,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和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学习,以舟车之乐的心情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这句话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永不停歇,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我们要坚定地向前走。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学海无涯,乐作舟”这句话。
“学海无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真实写照。
中国古代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尊崇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学的发展和兴盛。
古代的士人们以求学为荣,行礼尚德,恪守礼仪,讲究学问,思想境界相辅相成,在古代中国盛行了礼贤下士、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在儒家的学说中,有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名言,这几乎是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最佳诠释。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学海无涯”正是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学海都是无涯的,我们永远也学不完。
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挑战,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不停地追求知识,使自己保持年轻、活力和前进的动力。
“乐作舟”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待学习的心态。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要我们抱着积极的态度,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更是为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促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要像乐作舟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学习中的挑战和困难,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每一个学习任务,努力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热爱和向往。
“学海无涯,乐作舟”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追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学海无涯乐作舟,书山有路趣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书山有路趣为径。
这句话出自《清·袁枚·病榻杂文》中,意思是学习是一场无边无际的海洋,快乐是一艘滑行的小船;书山有路,趣是通往目的地的路。
这句话表明了对知识和学习的向往和热爱,也有很深的哲理。
相信不少人一定会感慨:"这话说的太对了!"说到学海无涯,穷人们真是深受启发。
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有充分的阅读。
因为现实中缺少金钱和权利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那么,他们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正所谓,凡事不懈怠,凡事亦有成。
学海无涯,是人们在求知的途中所要领悟的。
学海无涯,除了随时随地学习,有时也会将学问汇为赋一幅画,抒发一首诗,这样既深化了对学问的领悟,也增添了垂髫华发间的意气风情。
清·魏源在《黄庭经世文选》中写道:“学要博而不穷,道要富而不貴,才要广以輸,行要广以远。
”这里的“学要博而不穷”是意味着学习是无止尽的,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除了书本知识,我们还要学习道德伦常,懂得如何处世。
道德伦常的学问不仅包括我们的生活习惯,性情修养,还包括在社会中怎样处理与人相处,如何安身立命等方面。
那句“书山有路趣为径”也是非常富含教益。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做生意,有的人谈恋爱,有的人出国留学等,无不要走一条坎坷曲折的远程。
我们总是要沿着这段路面对生活,无论多么曲折的路,我们都要稳稳的踏下去,有机遇时,我们要努力的去争取,有挫折时,我们不要自卑,而是积极找寻解决办法。
因为路虽然曲折,但我们可以借助我们所求知的方法,情怀,知识来完成我们所经历的一切。
所以我们要懂得面对生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变数,都要坚持走下去,化解生活中的尴尬处境。
清·龚自珍所说:“士问‘未知’,说者说未知采未知、果未知。
”这说的是自己要不断去探索,自己要肯定和准确的了解某种道理,面对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有广泛而系统的知识。
还可以拿实际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

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篇一:学海无涯乐作舟】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茫茫无尽处,应该苦苦作舟,以期到达边际。
但是,学无止境,难道要一辈子苦苦地求学吗?读书是乐事,而不应该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我认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句话突出了一个“乐”字。
所以说,凡事都要有乐趣,才能做得好,读书亦是如此。
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苦读,皆因为心中有乐读之兴趣,倘若没有这种“乐作舟”的动力,他们就有可能成不了大学问家,所以说,只要心中有乐,就没有什么干不好的事。
宋濂自幼好学,曾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能有如此成就,皆因为他乐于读书,以乐作舟。
作为一名学生,学海茫茫,无边无际,如果单靠“苦作舟”,难免会忍受不了而半途而废,正如登高山一样,一味地苦苦攀登,不把登山当作一件乐事,就很难看到山顶那无限的风光。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当你苦苦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不会出现,而当你醉心于某一件事时,快乐便悄然而至。
”读书也一样,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我们便真正地“以乐作舟”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的学习,要有兴趣,要“以乐作舟”,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爱因斯坦其实无异与常人,但他却创立了世界著名的相对论,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科学家,这都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科学的无限向往,他心中的“乐”正是其动力所在。
茫茫的学海,我们应该以“乐”作舟,学习只要有了乐趣,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篇二:学海无涯乐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刚上小学时,老师常用这句话鼓励我学习。
可效果却并不明显,寻于原因,大概是年幼的我被"苦"字所吓怕了。
时光斗转,又想起那句"学海无涯苦作舟",苦作舟,苦作舟……如果当初大人们告诉我的是"乐作舟",又会怎样的结果呢?从古代起,就有太多人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了,于是便有了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更有吃尽千般苦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什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什么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赏析关于本联的疑问:人们经常引用或书写一副励志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总觉得这里面分明有误,曾试图去弄清真相。
殊不知追溯到著名学者王芸生处,线索就断了。
王芸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公报》社的一名编辑。
他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研究中日关系史,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访若干名流,著成并出版了一部近二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成为时人极推重的一位中日关系史专家。
他为这部书所下功夫之大,委实令人惊叹。
别的不说,单以平均每月完成六七万字定稿的写作速度,即非一般学者所能想见。
当时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王芸生便口吟了这一副书山学海联。
其意,自然是在强调学习与治学首先必须勤奋和不怕艰苦。
可是这副联语究竟是王芸生自撰,还是他在复诵别人之作,我所见到的材料语焉不详。
但不管怎么说,这副经王芸生之口而流传至今的联语,肯定是有毛病的。
毛病在哪里?就在上联的“路”和“径”字上。
这两个字,音异而义同,出现在短短七个字的上联中,本身就显得笨拙、牵强而欠通,和下联音义皆异的“涯”和“舟”字相对,也太失水准。
我想,不论是否王芸生所撰,只要是经他之口传出的,这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诗句,意思是说学习没有止境,像航行在无垠的大海之上一样,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应该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这样才会在学海上收获更多的知识,走得更远,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便是一场长久的旅行,我们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和困难。
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自己的船只,避开险滩,走向成功与幸福。
学海无涯,意味着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应该始终追求进步,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开拓新的思路。
我们应该明白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学海无涯,也需要我们拥有身体和心智上的自律能力。
只有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才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状态,不断地寻求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我们应该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阅读、思考、写作、赏析等,把学习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自省,不断地从自己的失败和成功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进步。
学海无涯乐作舟,也表达了对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的追求。
我们应该透过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激情,发挥出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断奋斗,无论遭遇多少坎坷和挫折,都要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学海无涯乐作舟,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畏艰险地航行,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达到最高峰,并获得最大的幸福和满足感。
愿我们在不断追求进步的路上,时刻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驾驭自己的船只,向成功和幸福进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海无涯“乐”作舟
作者:齐方平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3期
唱歌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所有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一般是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的。
要想完成音乐教学的目的,应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乐理知识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有趣的游戏、舞蹈、创作等,使之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和接受。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快乐歌唱?在歌唱教学中又如何能让这些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音乐教师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
在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三年级《捉泥鳅》一课的音乐教学中,我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课题,“身子黑不溜秋,愿往泥里嬉游。
常爱口吐气泡,能够预测气候。
(打一鱼类)”等学生猜出是“泥鳅”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摸到泥鳅后的感受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激起他们对这课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通过模拟事物的声音,增设情景感染学生。
音乐课上,恰当的运用模拟事物的声音,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执教一年级《小雨沙沙》一课的音乐教学中,我在课前准备了几张白纸藏在背后,用“沙、沙、沙”的节奏撕白纸,让学生仔细听听这像是什么的声音,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异口同声地说出是下雨的声音。
然后我拿出白纸,孩子们很吃惊,迫不及待的都模仿起来“沙、沙、沙……”通过学生的动手,让他们充分体验了模拟声音的乐趣。
采用了模拟事物声音的形式引入课题,激起他们对这课的学习兴趣,“沙、沙、沙……”的伴奏一直萦绕在耳边,课堂气氛活跃。
二、培养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们互动起来,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进一步地去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体会合作所带来的乐趣。
1.为歌曲伴奏
如我在教学《小雨沙沙》时,我要求学生为歌曲设置节奏型,运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我把学生分成六组,让每组的学生通过敲一敲、奏一奏,选出最适合歌曲的节奏型。
然
后,六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一组最优秀。
这时,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到处都是音乐的声音。
学生在自己动手,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设置的节奏型能不能和歌曲协调,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创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为歌曲创编动作
有的歌曲容易用动作来表现,则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象,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如在教唱《小蜻蜓》这一课时,我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想象,创编出了优美的舞蹈动作。
如唱“飞到西来飞到东”时许多学生都用双臂模仿飞翔的姿势,或前后飞、或左右飞、或旋转飞;唱“不吃粮食不吃菜”时有的同学双手晃动,有的同学单手晃动,好像在告诉别人,小蜻蜓不吃粮食也不吃菜;学生对自己创编的动作特别有感情,因此练习起来也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
3.为歌曲改编歌词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唱《粉刷匠》时,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粉刷匠》的曲调创编歌词。
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将歌名改为《我是一个小班长》:我是一个小班长,工作很认真。
我要和我的同学们,把学习来搞好。
帮了前桌帮后桌,把成绩来提高。
哎呀我的小脑子,累呀累坏了。
有的同学创作的却是《我是老师的小助手》《我是一个小作家》《我是一个小警察》等。
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
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三、结语
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学海无涯…乐‟作舟”,让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在音乐课上快乐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