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部分来自《点拨》
3.阴暗: 本课为黑暗、昏暗的意思。 阴暗、暗淡辨析: 同:二者都有“(光线)昏暗,不明亮”的意思。 异: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阴暗”可用于形容天色、心理、 脸色等,而“暗淡”多用于形容色彩、前途等。 例:(1)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脸色顿时变得阴暗起来。 (2)悲观者面对不利的境遇总觉得前途暗淡,而乐观者 却能从微光中走向黎明。
品析第2节诗
部分来自《点拨》
4.作者是怎样摸索祖国的大地的?有哪些典型的意象?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 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 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 特点。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 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残损:
(物品)残缺破损。 残损、残缺辨析: 同:二者都有“不完整”的意思。 异:“残损”着重强调破损。“残缺”多指事物被损
坏后缺少一部分,不完整。 例:(1)由于商品包装不好,在运输途中残损较多。
(2)断臂的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 2.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 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 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 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 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 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 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来自《点拨》
戴望舒(1905-1950) , 祖籍 南京, 生于杭州。1928年因发表 《雨巷》而名声大震,获得“雨巷 诗人”的称号。他是中国20世纪30 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他前期 的诗作凄婉朦胧,重象征、意象, 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 作则趋于写实、明朗,诗风变得厚 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淳朴。 诗集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后,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现代白话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学习《短诗五首》,来了解一下。

二、出示教学目标1. 学生齐读。

2. 教师解读。

三、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四、学习《月夜》1. 有关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 时代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某某”,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外国诗两首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外国诗两首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

4 外国诗两首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智.(zhì)慰藉.(jiè)冷漠.(mò)惦.念(diàn)B.潺.潺(cán)瞰.望(kàn)沐.浴(mù)镶嵌.(qiàn)C.虔.信(qián)黝.黑(yōu)深邃.(suì)晨曦.(xī)D.缓.慢(huǎn)颤.抖(zhàn)苍.茫(cāng)灵魂.(hún)2.选用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诗句横线处。

(1)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装饰镶嵌)(2)河水潺潺催我入眠(催伴)(3)在夕阳下闪耀金光(闪耀闪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深刻..B.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渺茫..的夜色高尚..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4.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D)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D.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5.(2017·海淀九年级期中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李生长在春日里,也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

文人墨客由桃李花开时的①(生机盎然兴味盎然)联想到人的青春年华,从此青春有了一个花样美称“桃李年”。

而从《诗经》中的那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开始,“投桃报李”就成为了互相馈赠、礼尚往来这一传统礼仪的形象表达。

同时,桃李花朵芬芳果实甜美,虽默默无言,但仍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树下因此被踩出一条小路来。

司马迁便借此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飞将军李广的美德。

当然,更②(鲜为人知广为人知)的是,桃李可以代指弟子门生。

白居易就曾用“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来表达对裴令公弟子满门的赞誉。

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A.生机盎然鲜为人知B.生机盎然广为人知C.兴味盎然鲜为人知D.兴味盎然广为人知6.导学号08704009(2015·某某某某中考)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第(1)~(2)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提示说:“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吟诵与欣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同时注意诗中饱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概括来说,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艺术形象、体验乡国之思。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概括说来,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三大要求:强化朗读教学;体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形象。

【学情分析】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入二十三首现代诗歌,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其中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沉,创造的土地等意象也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因此,本诗是引导初中生实现诗歌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意象、体验乡国之思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近作者艾青,了解创作背景;感悟诗歌意象,领会爱国主旨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鉴赏关键词句,抓到解诗之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无私的奉献之爱(解析:目标强调感情朗读、诗歌意象和爱国之情三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情感、语言;二是理解诗歌物象、意象区别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关键词句领会意象、主旨【教法学法】一、朗读教学法。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了解、范读引导、学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步骤,多角度、步步深入地实现目标。

(解析:教师范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关键词句鉴赏法。

关键字句鉴赏法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此方法赏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有很多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们的很多长辈们都曾种过土地,我们也是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长大,我们是否对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有一位诗人艾青,就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点拨及范文欣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点拨及范文欣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点拨及范文欣赏内容预览:九下第一单元作文点拨与范文欣赏单元写作目标1、通过写作活动,多层面地认识土地母亲,了解现实层面(历史、现状)的土地,了解意义层面的土地(文学作品、人的文化心理)。

2、能够围绕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写作技能讲解土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命脉。

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信你对这片土地也充满了深情。

你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抒写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深情的挚爱和眷恋。

也可以关注眼前土地的变化,写一写对生存环境的担忧。

更可以畅想未来,让我们头顶的这一片天,脚踏的这一方土,更加迷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状物写景绘人,都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可适当借鉴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

若写成诗歌,可以选取一组与土地有关的,寄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缩小范围,抓住细节,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土地的话题很宽泛,可以写人们对土地的眷念,写土地的有关传说,写土地的文化意义,写土地保护的严峻现实。

题目要求写成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这就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一线串珠。

无论是叙述、议论还是抒情,都要一以贯之,以对土地的情感变化为为线索串起全文。

二、情感要真诚。

无论是热爱,还是担忧,无论是反思,还是回忆,都要有自己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

三、语言要有文采。

要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让文章荡漾在诗意的氛围中。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

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

四、表达要灵活。

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

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你用手中的橹桨荡出南湖上潋滟的波光一只红船从此带着希望和力量迎着朝阳劈涛斩浪向着波lán壮阔的大海航行穿过暗夜凶险穿过岁月风沙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沉沉苍穹.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你是伟大的舵手啊豪迈的远航路上勇气和智慧之帆高高飘扬(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舵.手()波lán()壮阔苍穹.()(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

(3)文中“喷薄”的意思是_____;“写就”中“就”的意思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 (1)(duò)(2). (澜)(3). (qióng)(4). (2)隽刻(5). 镌刻(6). (3)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7). 完成(8). (4)比喻(9). 排比【解析】(1)(2)考查字音字形。

“舵”“穹”不要去半边字的读音。

“澜”不要写成“斓”。

“锦”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

“隽”读作juàn,“镌”读作juān。

(3)喷薄:汹涌激荡;强烈散发、迸发;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这里形容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

“写就”就是写完的意思。

(4)“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运用的是比喻,三个“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构成排比。

2.学校开服东班经典”设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我朗涌】(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情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报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②朗诵这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A.舒缓B.欢快C.激昂D.深沉【我阅读我分享】(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专项复习新人教版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专项复习新人教版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专项复习新人教版附答案★字音字形1.(原创)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隧.(suí)洞蜗.(wō)行淤.(yū)滩驳.(bó)船B.簇.(zú)新笑涡.(wō)喷.(pēn)薄旌.(jīng)旗C.阎.(yán)罗烽.(fēng)烟捷.(jié)报苍茫.(máng)D.房舍.(shě)飞窜.(cuàn)蠢.(chǔn)笨掠.(lüè)起2.(原创)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迷惘.(wǎng)沸.(fú)腾蛛.(zhū)网稻穗.(suì)B.海涛.(tāo)寂寞.(mò)差.(chā)异碎.(suì)末C.氛.(fèn)围觉.(jué)醒凝.(níng)练蕴.(yùn)含D.卷.(juǎn)集掩藏.(cáng)翡翠.(cuì)谎.(huāng)言3.(原创)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精灵蜿蜒装饰伤痕累累B.舵手敏锐呻吟血雨兴风C.丛莽河畔挑衅取意成仁D.暮色芦荻滂沱遥头晃脑4.(原创)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飞翔胆劫熄灭号啕大哭B.镇怒振奋抱起天涯海角C.深渊惋惜恐惧上蹿下跳D.肩膊富绕海鸥虑不得脱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的空白。

近日,盐城黄海湿地迎来大批珍稀候鸟,它们或在空中翱.()翔飞舞,或在湿地追逐嘻戏,或在滩涂mì()食栖息,呈现出万鸟云集的生态和协美丽画卷,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全球鸟类迁徙.()的重要yì()站。

每年,数百万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赏析素材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赏析素材新人教版

《短诗五首》赏析《断章》赏析《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短短4行,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全诗分为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组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镜头里,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个镜头又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诗人解释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李健吾认为,这首诗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认为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究尽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月夜》赏析《月夜》是新诗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上。

此诗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实,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转向旧体诗写作,以旧诗和书法名世。

沈尹默五四前后发表新诗共计17首,《月夜》为他的处女作。

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即受到重视,以后的新诗选本多有收录,80年代以后的各种新诗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作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主题编排,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

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教学目标】
1、通过写作活动,多层面地认识土地母亲,了解现实层面(历史、现状)的土地,了解意义层面的土地(文学作品、人的文化心理)。

2、能够围绕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投放题目
土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命脉。

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信你对这片土地也充满了深情。

你可以用优美的
语言抒写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深情的挚爱和眷恋。

也可以关注眼前土地的变化,写一写对生存环境的担忧。

更可以畅想未来,让我们头顶的这一片天,脚踏的这一方土,更加迷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状物写景绘人,都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可适当借鉴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

若写成诗歌,可以选取一组与土地有关的,寄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缩小范围,抓住细节,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二、写前指导
土地的话题很宽泛,可以写人们对土地的眷念,写土地的有关传说,写土地的文化意义,写土地保护的严峻现实。

题目要求写成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这就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1、一线串珠。

无论是叙述、议论还是抒情,都要一以贯之,以对土地的情感变化为为线索串起全文。

2、情感要真诚。

无论是热爱,还是担忧,无论是反思,还是回忆,都要有自己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

3、语言要有文采。

要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让文章荡漾在诗意的氛围中。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

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

4、表达要灵活。

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

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

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

5、情理要相透。

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

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

“土地”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要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

三、自主写作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的提示,自主完成作文。

第二课时
四、合作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也要注意他人的缺点。

五、精品赏析
每小组精选一至二篇精品作文,全班共同赏析。

分别由师生作出评价。

六、反思提升
(一)、综合评价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清楚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以便以整体着眼,改好写得不足的部分;学习评价作文的方法,提高评价能力。

步骤和方法是:
1.指导学生综合评价未修改前的“病例文”。

要求学生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优、缺点都要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说,使学生学会综合评价的方法。

2.让学生运用综合评价“病例文”的方法,将“逐条评价”自己作文的情况综合起来,作出“综合评价”;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以指导。

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清楚了自己作文的得失,也就能全面而有重点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了。

(二)、自己修改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自我修改的实践,改正作文中的问题,掌握修改的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方法是:提醒学生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逐条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差生”给以具体指导。

(三)、互改交流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

步骤和方法是:1.互改。

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或自愿结对子交换评改。

2.交流。

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和为什么这样改。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

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评自改后仍有问题的作文,还应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并要求在“师评”指点后再进行自改或互改等,直至人人“过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