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有教无类》省优质课件ppt

《有教无类》省优质课件ppt

孔子学生来源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 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 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 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孔子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有贵族,如鲁国大 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的学生,但更多的还是 平民。
选文2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 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 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 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 学问。”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 本则中孔子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
•【译文】 • 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 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 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 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 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 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 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 “不知道,哪来仁?”
选文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 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孔 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 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间它 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公西 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 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不明白, 冒昧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遇事退却, 所以我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 让他沉着冷静”

《有教无类》课件

《有教无类》课件
;只知思考却不去学习就很危险
学思结合
非…也,否定判断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句中表停顿
的人
对,对于 通“悦”高兴,喜 欢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 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敢问。”子曰 昧的请求别人
迷惑、糊涂、不明白
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犹豫,退缩 使…前进
使…后退,压制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 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 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 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第一课时
•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意。 • 2.理解孔子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 • 重点: • 积累文言知识。 • 难点: • 理解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诵读选文,梳理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诵课文,思考:本文阐述 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先自主翻译第1、2、
3、5、6、7、8、9则选文)介词,跟来自《诗经》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语气词连用,其加强语气 的作用
诸;之于 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知道将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 样?”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当作快乐,富贵 却喜爱礼的人啊。”
【译文】子贡说:“《诗经》上说‘好比匠人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 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概说的就是这种道 理吧?”子贡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把过去的事情告 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有教无类》ppt课件卢新庭

《有教无类》ppt课件卢新庭

【评析】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 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 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 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选文5、6、7
•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 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 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 就不要再教他了。” 6【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 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 越想越头痛。”

选文9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
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 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 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 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 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 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 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 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 (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 想。”

人教版语文选修《有教无类》ppt课件1

人教版语文选修《有教无类》ppt课件1
③由也兼人,故退 之________________ 使……后退 .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回也非助我者也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②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③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④何谓也________________
方,但愿病好之后不要忘了。
1.通假字
“说”通“悦”,喜欢,高兴 于吾言无所不说 ________________ . —————————————————
2.一词多义
温故 旧的知识 而知新 . ①故 轩东故 尝为厨 旧时,从前 . 衰老,衰退 暮去朝来颜色故 . 广故 数言欲亡 特意,故意 .
6.文白对照
5
子曰:“ 不 愤 孔子说:“教导学生,如果不是弟子想努力弄明白某个问题
不 启 , 不 悱 却还没有弄明白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 不 发 。举一 隅 不 思却表达不出来时,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 以 三隅反 ,则 不 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 复 也。” 次去教他。” (《论语· 述而》)
局限,不受狭隘的本能和习俗的支配,作为宇宙之子却有
宇宙之父的胸怀,爱宇宙间的一切生灵。
修身名句
,霜情与晚节弥茂。 ——《宋书·陆徽传·荐朱万嗣表》 赏读:洁净的心地与不知足的贪婪争相撞激,而寒霜
般洁白坚贞的情怀与可嘉的晚节相映而更加美盛。
,病起莫教忘了。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赏读:人在患病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悔过觉悟的地
学生就不必再去教了。
(5)注重学思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 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 地发展自己。“学而不思”就不能保证学习的科学性。通 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

《有教无类》课件

《有教无类》课件

选文8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朱子对这句是这样解释的:“‘助我’,因疑问而有 以相长也。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 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朱子道出了其 中的一面,但对于孔子为什么说“回也,非助我者也”, 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惟有颜回才理解孔子,能与孔子以心印心,“见圣道 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孔子也对颜回寄予了 厚望。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正如朱子所言,颜回对于孔子之言,能默识心通,无所疑 问,孔子当然是“深喜之”。但另一方面,圣人之道也因 人而显,颜回“能默识心通”,这只是他个人的修行,孔 子还希望通过他的问难,把“道”发挥得更加精微 。所以 孔子更希望通过颜子的问难而形诸文字,助他把儒家之教 化发扬光大。
•【译文】 孔子说:“中上 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 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 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 学问。”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怎么能。 其,表反问。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 念?
本则中孔子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 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即
“因材施教”的原则。

料 补
因材施教
充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评析】
❖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

《有教无类》课件

《有教无类》课件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四马拉一车)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
(到了) (到,动词)
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 仁?”
【评析】
一个忠于君主;一个不与逆 臣共事,算清高了。但还算 不上“仁”,“忠”是仁的 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 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 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 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 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 “未知,焉得仁?”一方面, 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 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 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兼词,之于。之代 “往”,于(把)。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 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 发之外,“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这一句中 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 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 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
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
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 矣!”
掌握重点文言 虚实词。
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对10则选文进行分类,并且说说每一类分别阐述了 什么教育观点?
第一则
第二、三则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S
第四至八则W
O T 第九、十则
联系延伸

学习态度
(一)
1.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 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二)因材施教
语(yỪ)告诉他 高深的学问和道 理。
资质中等的 一般人或普 通人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

《有教无类》经典课件

《有教无类》经典课件
分析有教无类将如何影响 社会和教育
教育改革的呼吁
呼吁大家关注有教无类,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第五部分:总结
重要性
回顾课件内容,强调有教无 类的重要性
经验和方向
总结有教无类的实践经验和 未来发展方向
鼓励
结束语:鼓励大家积极探索 有教无类,为教育事业贡献 力量。
《有教无类》经典课件
这个经典课件将带领您深入了解《有教无类》的概念和实践,探索其重要性, 并展望其未来在教育领域中的巨大潜力。
第一部分:引言
主题和目标
介绍课件的主题和目标
有教无类的重要性
强调有教无类的重要性
发展历程
简述有教无类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有教无类的定义
概念和内涵
阐述有教无类的概念和内涵
背景信息和研究结果
提供有关有教无类的背景 信息和相关研究结果
优点和局限性
分析有教无类的优点和局 限性
第三部分:有教无类的实践
1
实践过程
探讨有教无类的实践过程
2

3
实践效果
比较有教无类的实践效果和传统教育的效果
第四部分:有教无类的未来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有教无类的未来发展 趋势
社会和教育影响

人教版语文选修《有教无类》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选修《有教无类》ppt课件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
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 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
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
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 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 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
表推测 动词,说的是
介词,跟 《诗经》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这 宾前标志通“欤”
之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语气词连用,其 加强语气的作用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知道将来的事情
8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 ,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 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 当作快乐,富贵却喜爱礼的人啊。”
•【译文】 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 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 ,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因材施教4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怎么能。 其,表反问。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好比匠 人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 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概 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子贡啊,从现在开 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 情告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举一反三)
9
赏 析
这二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
评 教育理念?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 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斗胆问问。敢,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迷惑、糊涂、不明白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犹豫,退缩
退之。”
使…后退,压制
使…前进 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因材施教5
•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孔 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 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间它吗? ”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子 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 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 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不明白,冒昧地 问一问。”孔子说:“冉求遇事退却,所以我 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让他沉 着冷静”
句中表停顿
的人
对,对于 通“悦”高兴,喜 欢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 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11
补充: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解释】: 孔子说:“我向颜回讲授,一整天下来他从不提 出异议和疑问,象是蠢笨的样子。我在他回去后 考察他日常生活的言行,他在现实生活中方方面 面的作为能够发挥所我所讲授的知识与经验,颜 回啊----他并不蠢笨。”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7
讨好、奉承别人 却,表转折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但)不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喜欢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2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 漂亮的眼睛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白色的丝绢 形作名,
美好的笑
艳丽的衣裳宾语前置
转动眼睛的样子
素以为绚’,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把它做成在……后面 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绘事,绘画、
是礼后于人性吗?图画。素,指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 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 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 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10
非…也,否定判断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6
郁结,指有凝难问题想弄明白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开导,启发
启发、开导 墙角
类推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介词,把
不再次去教他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 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 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 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 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2
补充: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
【译文】 孔子说:来没有不给他们教诲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
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
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
“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
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
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
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
3
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yù)告诉。上:高深 的学问和道理。
1
• 1、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
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 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 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 的新纪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