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卷d含答案
绵阳市高中2020春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绵阳市高中2020春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解析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其实,鱿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
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
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
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
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
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
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
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
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
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
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
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窅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
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
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一。
他创造的大鸥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
《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
”“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尽管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
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②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
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③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
《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
绵阳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绵阳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20·新课标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
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
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
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
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
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1)依次填入文中機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以及容易尚且然而B . 乃至容易仍然虽然C . 以及易于仍然然而D . 乃至易于尚且虽然(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B . 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C . 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D . 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孔子看来,人对“利”的裁断不外乎三个方面:如何看待“富”与“贫”、“贵”与“贱”、“生”与“死”。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贫”“贱”“死”是有“害”的,因而常常会生出一种耻“贫”、厌“贱”、恶“死”之心。
与此相对,“富”“贵”“生”则往往被认为是有“利”的,因而人们常常会存有一种爱“富”、喜“贵”、好“生”之心。
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生”更是被人视为最基本的“利”:有了肉体存在的“生”,人才有了对“富”与“贵”的求取;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
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人对“利”的求取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
与此相应,孔子依据人所宜行的“仁”道而作的“义利之辨”也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另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
就第一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并没有从维护人的生存权利的意义上否认“富”与“贵”之于人的价值,因而也没有贬抑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对“富”与“贵”的欲求。
《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
孔子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对“富与贵”“贫与贱”的弃取设置了一个不得不遵循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于“道”来裁断,而这个“道”自始至终都有其确然不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可离弃的“仁”。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答案 语文 绵阳三诊

绵阳市高中2012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C(bì,dī,yì。
A.chéng,lài/ lái,quàn/juàn;B.jué/jiǎo,sì,kuī;D.xiān ,fù/bù, xī)2.B(A.叠—迭;C.钢—刚;D.灌—贯)3.D(比喻名声地位突然升高。
A.“抑制”应为“遏制”;B.“必需”应为“必须”;C.“名正言顺”应为“名符其实”。
)4.B(A.成分赘余,去掉“以上”;C.表意不明,“前”既可作形容词,表示以前之意又可作动词,表示往前走之意;D.搭配不当,“形成”改为“成为”。
)二、(9分,每小题3分)5.C(偷换概念。
在文中,中国《内经图》并未描绘龟、蛇)6.A(B.以偏概全,文中只提到三方;C.张冠李戴,在头形、身形等方面与中国龙有相像之处的是羽蛇神,不是灵蛇;D.以偏概全,制造出很多特殊的符号和象征的是文化。
)7.D(A.绝对化,“最好方式”过于绝对;B.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中国文化可以破解玛雅文化的秘密;C.强拉因果,得不出“中华民族更具有艺术创造力”的结论。
)三、(9分,每小题3分)8.D(D.恨—遗憾)9.B(语气词,不译/代词,它。
A.介词,把;C.介词,对于;D.连词,和。
)10.A(“有点伤病但已痊愈”错,程君没有生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l0分)(1)(每天)很早起来(工作)很晚睡觉,没有一点懒惰松懈;耳聪目明,智慧增长,体力充沛。
(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2)程君离职后,倾尽(用尽)你的所学,来教育家乡的年轻人。
在山水之间徜徉,步履轻快,敞开肚子吃饭吃肉,精神抖擞,自得其乐。
( 6分,每小句1分)12.(8分)⑴①远近结合。
由远及近,先写远处的斜阳,流水,山林,再写近处的村落。
四川省绵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含答案)

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记载,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表现男女曾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山中四季不同的景色,其中写春天之景的句子是“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台湾国民党前高官钱复在一次专题演讲中直言,当前国民党内部山头林立、部分领导师心自用....,因此在大选中接连遭受挫败也就不足为奇。
②抗战历史博物馆近3万件藏品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革命先烈在缺衣少食和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抗争的漫长历史。
③日本对中国高铁技术的态度可谓前仰后合....:曾经不屑一顾,如今却刮目相看,其交通大臣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亲身体验复兴号列车。
④刘教授对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还会严厉批评,他认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汉语的规范发展都极为不利。
⑤库克自2011年接替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时就感觉自己如临深渊....,在公司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与俄罗斯外长会谈时表示,中俄都是朝鲜半岛近邻,也都是六方会谈成员国,半岛的和平安宁与中俄两国利益息息相关....。
A. ①③⑥B. ①②⑤C. ②③④D. ④⑤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目前,我国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加入少许艺术手段作为剧情衔接外,许多故事都取自真实案例进行创作。
B. 河道综合治理完成之后,将为两河周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并将成为绵阳境内的又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C.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杯”足球赛中,中国男足面对世界排名并不靠前的威尔士与捷克,连败两场,比分悬殊,这确实令人堪忧。
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三诊语文答案

绵阳市高中2021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答案1. A(“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存在共同的伦理观念”错。
)2. B(“规范墓葬形式、统一祭器纹饰”错。
)3. C(“认为‘陶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并强调要重视对史前陶器的研究”错。
)4. B((A(“说明辨别音调的能力与年龄和经验无关”错;C(“她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调节训练对象的心理状态”错;D“是指人们能够准确辨认曲调的音乐才华”错。
)5. B(“亚洲人更可能拥有完美音高的能力”错;“中国和越南等地区的人更易拥有”错。
)6. ①以事例为依据:文章以莫扎特拥有完美音高的事例、日本心理学家对于完美音高的研究等作为例证,说明刻意练习的重要性。
②以理论为支撑:文章介绍了神经系统科学家有关大脑适应性的相关理论研究,肯定刻意练习的合理性,让观点更具科学性。
③说理逻辑清晰:作者先对完美音高与天赋有关的传统认知产生质疑,然后通过科学研究的证据对其进行证明,引导读者接受其观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7. C(“也交代了作者不愿意回乡的原因”错。
)8. ①“我”看到黑压压的人群,注意到摊前灯光、舞台投射的光和月光混合形成的光影效果,突出戏场的热闹;②“我”听到戏台周围的叫喊声、猜拳声、孩子的闹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从听觉角度表现了戏场的热闹;③“我”闻到炸火腿肠的味道、棉花糖的味道、糖葫芦的味道,写出戏台周围小生意的红火,反映戏场的热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9.①对美好过往的追忆。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月下听戏、狩猎等趣事,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②对乐观精神的赞美。
作者通过写堂姐和月亮的故事,表达了对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的赞美;③对生活无常的慨叹。
作者通过写祖父月夜下去世安葬,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10.B D G (每处1分,共3分,有错项、断四处及以上给0分)11.D(两处“见”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12.C(“郭仲翔在他询问吴保安近况时”错)13.(1)凭我这样没有才能的人,(却)还想求得微薄的官禄,哪里有什么希望?(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2)假如您先前来侍奉李将军,(我们)一同参与幕府事宜,那么(您现在也是)蛮夷的俘虏,和我有什么不同?(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14.B(“自己不需再为他们的生计而奔走”错)15. ①勤于农事:诗人在房舍的周围种植桑树修筑池塘,关注农事活动。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早期中国”是指秦汉以前的中国。
早期中国是“一元”还是“多元”,是一个宏大的话题。
“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根本。
因此,讨论早期中国是“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讨论早期中华文明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
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认识,总体上讲只有“一元”。
即《史记》中“五帝本纪”所代表的认黄帝为始祖的华夏远祖谱系。
随着近代疑古运动的兴起,顾颉刚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上世纪80年代前后,苏秉琦针对“中原中心”说提出“区系类型”说,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六大文化区,认为各区之间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和源流方面都存在差异。
1989年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
他曾尝试在史前时期找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以新石器时代有多个文化区为由,认定中华民族在源头上是“多元”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文明的根本却不见得有多个。
“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以及文化基因。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等核心观念,已形成共有的文化基因。
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
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
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伦理观,当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的观念。
这在史前时期的土葬习俗中有集中体现。
中国大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墓穴基本都是土坑竖穴墓,先民将祖先深埋于地下,“入土为安”,并装殓齐整,配随葬物品,这是重视亲情人伦和强调祖先崇拜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2010级毕业班高考模拟测试(三)语 文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两部分。
第1卷1至4页,第II 卷4至6页。
满 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使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 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韋稿纸、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 卷(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叨.扰(tāo) 卡.壳(k ǎ) 大笔如椽.(chuán) 屏.气凝神(b ǐng ) B. 奇葩.(pā) 烙.印(lào )风流倜傥.(t ǎng) 有恃.无恐(zhì) C. 秸.秆(jí) 巢穴.(xué) 方枘.圆凿(ruì) 扪.心自问(mén) D. 腼腆.(ti ǎn) 矗.立(chù) 谆谆.教诲(zhūn) 同仇敌忾.(kài)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养分节骨眼 革故鼎新 与日俱增 B. 换档篷户区 闲情逸致 耳鬓厮磨 C. 蝉联顶梁柱 仗义直言 金瓯无缺 D. 冷峻 雷厚雨 凤毛麟角 远见灼识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B.“两会”期间,就百姓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热点问题,记者们辛勤釆访,及 时报道,心劳日拙....,受到广泛好评。
C.一位老科学家指出,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太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很难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D.贝多芬晚年听力衰退,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但是,他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忍受住强烈的苦痛,给世界创造了欢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13北川文化旅游推广活动”现场特别设立了民俗文化体验区,展出宪雕、羌绣和 极具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作品,来宾在活动中零距离感受了羌族文化。
B. 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_要,对高 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C. 为增强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最近推出的新编竖版中国地图将以往作为缩略图放在右 下角的“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全景式呈现中国陆海疆域。
D. 朝鲜第三次地下核试验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朝鲜应该从中猜楚地认识到,促进 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核扩散,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责任。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痛并快乐说辣椒对无辣不欢一族来说,吃辣椒意味着在酣畅淋漓中享受完美结合的痛与快乐。
在美国及墨西哥,一些节日庆典中经常举办被喻为“狂欢节火刑表演”的吃辣椒比赛,观众看了 都会有火烧火療的感觉,。
一般认为,降血压、助消化、抗菌甚至镇痛等作用是人们喜爱辣椒的原因。
但美国著 名“辣感”研究专家罗津博士认为,单凭“辣椒有益人类”是无法解释人们酷爱辣椒食品 这一现象的。
吃辣椒的各种好处与人们爱吃辣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爱吃的理由很筒单一 一为了寻求痛苦。
这种“享受消极活动”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高度发达。
罗津通过吃辣椒实验来支持其“良性自虐”说。
他让辣味从微辣、中辣到特辣等逐渐增加, 直到参试者无法忍受为止。
实验后对所有参试者的问卷调查表明,参试者最喜欢的恰恰是 他们能承受的最高辣度的辣椒。
这真是“心如刀铰却感觉良好”。
辣度的测试标准为斯科威尔辣度指标(SHU)。
柿子椒的辣度指标为O 单位,墨西哥辣椒 的辣度从5000至50000不等,黄色哈瓦那辣椒的辣度为10万至35万之间,最辣的印度断 魂椒为100万单位,可导致剧痛的纯辣椒素的辣度则高得惊人,达1600万单位。
其实,辣 椒产生辣味的机理很简单。
一项研究表明,辣椒素是辣椒自我保护的利器,可以抵御真菌 侵染辣椒种子。
同一种野生辣椒植株,如果种在真菌易于生长的环境中,就会产生很多辣椒素,而种在不易受真菌威胁的干旱地区,产生的辣椒素就较少。
严格地说,辣椒的刺激性并不能算是一种味觉,而只是一种灼热感,辣椒素刺激平曰用于感受热刺激的痛觉感受器,就如同有人在你舌头上放了一把火。
然而,人类很快就喜欢上这种“舌头被灼烧”的感觉。
有证据表明,羊在6000年前,从巴哈马群岛到安第斯山脉,人们就已开始食用“馴化的辣椒”。
之后,辣椒从美洲传播到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到16世纪中叶,辣椒已经在印度和中国广为人知了。
目前,人类从吃辣椒的痛苦中荻得快感的具体机理尚无人能确认,但罗津认为,吃辣椒的快感属于一种刺激兴奋感,与过山车^人带来的快乐极为相似。
他说,“人类,且只有人类,才会去享受一些‘本来就消极,的活动。
此外,再也找不出喜欢辣椒的动物了。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布鲁姆也认为,“哲學家经常定义人类的基本特征一一语言、理性和文化等等。
在我看来,只需要一点妩足够了:人类是唯一酷爱塔巴斯科辣沙司(一种极辣的辣椒酱)的动物。
,,同时,他也强调,人类对辣椒的喜爱纯属“意外事件”。
喜爱辣椒既没什么深层的含义,也没多少进化价值,喜爱就是喜爱。
但是,从吃辣椒这种也许本身并不愉悦的活动中寻找快感,必须建立在复杂奇异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因此,到目前为止,只有人类能坦然享受这种快感。
5. 下列关于“痛并快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吃辣椒比赛被视为狂欢节目,参赛者如受火刑却又有酣畅淋漓的快乐。
B. 辣椒有降血压、助消化、抗菌、镇痛等作用,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
C. 吃辣椒是一种“良性自虐”行为,看似“心如刀绞”实则“感觉良好”。
D. 辣椒素作用于我们的痛觉器官,但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刺激兴奋感。
6.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介绍了吃辣椒是为寻求痛苦、人们喜辣无“理”而“妙”、吃辣椒体现复杂的自我意识等观点。
B. 人类“享受消极活动”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高度发达,这就是吃辣椒的深层意义。
、C. 辣椒素是辣椒用来抵御真菌侵染进行自我保护的利器,辣椒素的多少与环境中真菌的多少成正比。
D. 人类能够从吃辣椒的痛苦中获得快感,罗津和布鲁姆都以此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辣度指标高达1600万单位的辣椒,人们吃了后可以享受到极度的快乐。
B. 四川人喜欢吃辣椒,属“无辣不欢一族”,这与盆地自古盛产辣椒有关。
C. 人与动物的区别将不再是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可定义为能否吃辣椒。
D. 人类复杂奇异的自我意识,可以使人从本身并不愉悦的活动中寻找快感。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
天宝末安樣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起城澍。
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以.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①,皆惧不敢行。
公官方解巾②,急病不让,径诣其垒。
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
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且曰:“有犯禁者,公其董.之。
”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居将相之重,待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有异图。
公密觇其情,请为.之备。
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
至是拥.众据汾上,子场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
公至安阳,说其帅曰:“怀恩僭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
因.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
既回鹡北归,怀恩与场继死。
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波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不利。
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
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
忠臣既渐且.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角.,,所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
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饿狼营”,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郛。
翌曰,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以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至今知感。
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注释】①上介:古代官名。
致饩:馈赠礼物。
②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犯禁者,公其董.之董:关注B. 至是拥.众据汾上拥:聚集C. 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略:劫掠D. 每与虏角.,所向无前角:作战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以.功自负焉用亡郑以.陪邻B 请为.之备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 因.约怀仙等三人不如因.善遇之D 忠臣既惭且.愤不出,火且.尽第I I卷(共123分)四、(31分)10. 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璲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11.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请简要概括。
(4分)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时寒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
(6分)(2) 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4分)13.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鹤鸪天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2)“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推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都是写“愁”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5分)14.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六小题)(6分)(1)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秦论》)(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_______,_______。
_______,(曹操《观沧海》)(3)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信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