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4单元 14《沙洲的形成》名师教案1 翼教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1)

光滑的鹅卵石教学目标:1.能收集一条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鹅卵石的资料。

2.能根据资料和实物提供的信息对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鹅卵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4.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5.能有针对性地提出3种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鹅卵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发现问题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

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吗?(愿意)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台上有没有岩石?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的名字吗?(鹅卵石)你都想知道关于鹅卵石的哪些问题呢?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二、猜想验证1、看了这么多美丽的鹅卵石,你能猜想一下它们原来的形状吗?2、老师给大家搜集了一些不同河段的岩石,同学们请认真观察,看看这些岩石的形状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出示上游、中游、下游鹅卵石)(不一样,上游:石块较大、棱角分明、表面粗糙;中游:石块变小、棱角磨平;下游:石块更小更光滑)3、请大家猜想一下,这条河流里有什么?是什么的作用导致了一块大的、棱角分明的石头最终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呢?4、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做什么呢?现在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5、请大家看一下你桌面上的实验材料,看看都有什么?它们都是用来模拟什么的?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6、根据这些实验材料,你们组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把你们的方案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7、找同学说实验方案。

8、那在做这个实验时,我们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先找学生说,在课件出示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摇的时候一定要快速用力,每人摇动1分钟;2.要按照顺序摇;3.每次摇完后要注意观察小砖块形状的变化,并做好实验记录)9、动手实验10、找小组说一说本组的实验现象。

11、通过刚才的实验,可以证明鹅卵石的形成都是什么作用的结果呢?(鹅卵石是由于河水的冲刷搬运作用,使河里的沙子、石头它们互相摩擦、挤压形成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10)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10)

《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峰峰矿区太安小学田国廷教学目标:1、观察能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4、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石子沙、托盘、清水、垫板、塑料瓶。

教学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展示沙洲的图片。

让同学们认识一下沙洲。

2、课件展示网络视频,先让学生简单介绍什么是沙洲。

(由沙石堆积而成的在水中央露出水面的自然景观。

)3、小结:沙洲—是指河流中的心滩、江心洲以及湖滨、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总称,是水流和波浪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二、活动一:猜想沙洲的形成原因。

1、提示: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沙洲?沙洲是由哪些物质组成?这是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沙洲是怎样形成的?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学生交流。

4、小结:沙洲的形成与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堆积有关。

在河道由窄变宽处,河道拐弯处,河海交汇处,由于水的冲刷、搬运作用,容易形成沙洲。

三、活动二: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

1、师:既然同学们预测到沙洲的形成与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堆积有关。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设想,我们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

2、出示实验材料:各种大小石子、沙土,两个托盘,报纸、水等。

3、思考:托盘及托盘的高度,烧杯中水和水量分别模拟实验现象的哪些?(河流中的环境和地势、雨水和雨水量)出示实验要求(课件)1、实验器材轻拿轻放,同学之间要团结合作。

2、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重新实验。

3、让一名同学执笔,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三、讨论沙洲的成因。

思考:1、喷水前后有哪些变化?土壤、大小不同的石子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2、如果注入更多的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3、解释沙洲形成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为代表,把本组的实验结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沙洲的形成-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沙洲的形成-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沙洲的形成-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沙洲是怎么形成的;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沙洲的形成过程;3.了解沙洲的地理位置、特征和作用。

教学准备1.课件和课本;2.沙盘和模型;3.砂子和其他实物;4.学生讨论和作业。

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者制定一个小小的问题来导入,例如:什么是沙洲?沙洲有什么用处?主体沙洲的定义•沙洲是指海洋或河流中由泥沙逐渐堆积形成的陆地。

•沙洲分为三种类型:河口沙洲、海岸沙洲和海岛沙洲。

沙洲的形成过程1.波动作用当海水或河水带着泥沙冲到岸边的时候,波浪因惯性作用而向上运动而冲击海岸或河岸,波浪的冲击会将部分泥沙带到海岸或河岸上面,这时波浪滞留时间增加并且波高也增加,波浪就会继续冲击,最终导致沙洲的形成。

2.水流作用当水流顺着海岸或河岸而流的时候,水流会因为渐缓的速度而将泥沙勾起并且带到水面上形成此处的沙洲。

3.海浪影响海浪以其舞蹈的方式影响了海洋。

海浪形成在进入浅水区域时,波峰趋向向上而波节向下。

当海浪越过沙洲时,由于水深减小,波峰变向向后。

沙洲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波浪和水流作用。

在温带和热带岸线,受到引力的影响,风向经常改变,使沙洲的形成有更好空间。

沙洲的地理位置、特征和作用•河口沙洲:河口沙洲通常位于河口下游的区域,河口沙洲的主体部分是泥沙构成的,因此在下游地区河床较浅,洲滩较宽;•海岸沙洲:海岸沙洲主要形成在海岸线平缓处,其中以钝角海岸最多见。

海岸沙洲的特征是沙质粗糙,由大块的石头、卵石和沉积物构成,而且呈弧形;•海岛沙洲:海岛沙洲是由海岛周围的泥沙积累而成的。

海岛沙洲主要出现在岛屿较小的区域,形状是一种类似圆形或半圆形的弯曲形状。

沙洲对自然环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减少海浪的冲击力,防止沿海地区因为海浪和海潮的冲击而退化。

同时,沙洲也是一个种植海洋生物的理想之地,还有为旅游景点、天然港口和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结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继续思考和讨论。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1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4 沙洲的形成|冀教版(11)

《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实验小学王德龙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地点。

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4、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水流对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5、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讨论交流法、实验操作法、归纳总结法等。

教学准备:沙石、塑料杯、沙洲的形成的教具、勺子、托盘、垫木、课件等。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大家在上节课认识了山脉的变化,大家看这两幅简笔画,你们知道它们各属于哪类山脉吗?生:上面幼年山脉,下面是老年山脉。

师:这两种山脉形状不同体积也有变化,山脉外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将岩石由大变小甚至变成砂砾,那这些变小的岩石、砂砾又去了哪里?学完今天这节课我们或许会发现它们的去向。

组织学生齐读教材P61第一段。

通过这一段我们知道,在河流的某个位置,由沙石堆积而成的像小岛屿一样的自然景观就是沙洲。

大家来判断一下以下图片中哪些是沙洲。

(设计意图:幻灯片出示滏阳河的图片和其它沙洲图片,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的激情,对沙洲有了初步认识,并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疑难质疑、提出猜想引导学生看书P61页,在教材的两幅示意图上画一画水流流动的课方向。

指出那里是沙洲。

提问:沙洲在河道的什么位置?学生交流指出沙洲,并说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

并猜想为什么这些地方容易形成沙洲。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沙洲容易形成的位置(河道拐弯处、河道由窄变宽处、河海交汇处)(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指认沙洲的图片,使学生对沙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完成“沙洲最容易在什么位置形成”的猜想。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1、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14课《沙洲的形成》名师教案 冀教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14课《沙洲的形成》名师教案 冀教版

14、沙洲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学习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展台白板 PPT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学习过程:
教学后记:
沙洲是指在河中央由沙石堆成的小岛。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流水和风对石头的冲刷、搬运作用。

以及了解沙洲、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2013年5月2日星期四总学时: 22节
14、沙洲的形成
共二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编:彭英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学习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展台白板 PPT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教学后记:
通过观察视频和图片,体验大自然的壮美,探究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了解是哪些自然力量引起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表缓慢变化 14 沙洲的形成》教案_21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表缓慢变化  14 沙洲的形成》教案_21

《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能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4、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5、能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说出洪水具有搬运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能通过观察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烧杯、石子沙、烧杯、托盘、报纸、勺子、水槽等教学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崇明岛的资料,谁来分享给大家?介绍崇明岛没错,世界上最大的沙洲——上海的崇明岛。

它除了是世界上有名的江心洲外,它还以岛上美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圈而闻名。

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生:想)二、崇明岛(出示影像资料):请同学们看有关崇明岛的影像资料,看这段影像主要写的是什么?同学们,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谈话: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可以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

你知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三、活动一:猜想沙洲的形成原因。

前置性作业:1、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不同河段,石块有什么不同?2、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提示: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沙洲?沙洲是由哪些物质组成?这是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沙洲是怎样形成的?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交流。

4、小结:沙洲的形成与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堆积有关。

在河道由窄变宽处,河道拐弯处,河海交汇处,由于水的冲刷、搬运作用,容易形成沙洲。

四、活动二: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

1、师:既然同学们预测到沙洲的形成与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堆积有关。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设想,我们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

2、出示实验材料:烧杯、各种大小石子、沙土,一个托盘,一个木板、报纸、水等。

3、思考:托盘及托盘的高度,烧杯中水和水量分别模拟实验现象的哪些?(河流中的环境和地势、雨水和降水量)出示实验要求(课件)1、实验器材轻拿轻放,同学之间要团结合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4沙洲的形成 |冀人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4沙洲的形成  |冀人版

14.沙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的第二课,和上一课“山脉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山脉的变化和沙洲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除了温度变化、生物以外,风、流水、冰川、海浪等的搬运、冲刷作用也是较常见的形式。

本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指导学生在有根据地进行假设的基础上,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完成“沙洲的形成”、“光滑的鹅卵石”两个探究活动,欣赏自然界的魅力,解释一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尝试提出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学情分析沙洲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十分熟悉,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切实对沙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找一些能体现沙洲基本形态特征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还可以播放视频资料帮学生理解。

沙洲不能短时间内形成,要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沙洲的形成过程,必须进行猜想和模拟。

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猜想鹅卵石的形状和形成原因,模拟沙洲的形成过程,模拟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教法学法本课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运用模拟实验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开展自主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对河流上游和下游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

2、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科学知识目标: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有针对性地提出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洪水对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能在没有教师的提示下说出洪水有搬运作用。

教学难点:解释沙洲和平原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沙洲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沙洲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沙洲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沙洲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水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2学情分析
本节课光滑的鹅卵石是五年级科学下册《沙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由于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对科学两年半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本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较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以及自然界变化的壮观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14课《沙洲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实验准备
带盖的玻璃杯、碎砖头、沙子、水、镊子
教师准备:
课件,视频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带来两块岩石,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1(引导学生把图片中1和2比较,找出岩石和卵石的特征;发现卵石光滑圆溜,岩石棱角分明)
2.生描述后师讲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展台白板 PPT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沙洲是指在河中央由沙石堆成的小岛。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流水和风对石头的冲刷、搬运作用。

以及了解沙洲、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14、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展台白板 PPT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教学后记:
通过观察视频和图片,体验大自然的壮美,探究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了解是哪些自然力量引起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