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 1教案 冀教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教案 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教案 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火山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定义、类型及火山喷发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火山喷发时的特征和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火山的定义、类型及火山喷发的原因。

2. 火山喷发时的特征和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难点:1. 火山喷发时的特征和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火山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实验材料和器材。

学生准备:1. 课前预习火山相关知识。

2. 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器材。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火山的定义、类型。

2. 提问: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火山喷发的原因。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学习火山喷发时的特征1.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时的特征。

2. 教师讲解火山喷发时的特征,如岩浆、火山灰、火山弹等。

环节四:了解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教师讲解火山喷发对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绘制一幅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2. 调查周围环境中是否有火山喷发的影响,如有,具体是什么?为什么?六、教学过程(续)环节六: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火山喷发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火山喷发的原因、特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推测火山喷发的原理。

2.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的科幻小短文。

3.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4.能在写作时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告诉给其他同学。

2.能大胆想象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喷发。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说出科学技术在火山预报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模拟火山喷发,通过模拟活动启发学生想像火山喷发时的景象。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活动材料:报纸、盘子、带窄颈的干净瓶、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墨水、杯子、铝箔、可乐。

四、课时建议: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录相:火山喷发。

2.提问:在录相中你看到了什么?汇报:交流。

3.谈话:欣赏了火山喷发的情景,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火山为什么会喷发?火山是怎样形成的?火山的喷发原理是什么?火山喷发前的征兆是什么?火山有什么危害?火山有什么好处?板书:形成、预报、利弊首先,我们来解决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大家任选一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1.认识实验材料:大屏幕出示:A组:报纸、铝盘子、带窄颈的干净瓶、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墨水、杯子、铝箔。

B组:250毫升的可乐2.明确实验方法。

课件出示操作步骤A组:(1)在地面或桌面上铺一层厚报纸,把铝盘放在报纸上,将瓶子放在铝盘子中间。

(2)往瓶中倒入50克干苏打,加入1-2滴洗涤灵。

(3)在瓶子周围放一个像火山堆一样的铝箔。

(4)将50毫升醋倒入杯子中,然后加2-3滴红墨水。

(5)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观察发生的变化。

3.12火山(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冀人版)

3.12火山(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冀人版)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火山的概念、类型、形成原因及其喷发过程。
- 强调重点知识:强调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应对火山喷发的措施。
6. 拓展延伸(5分钟)
- 展示火山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火山知识。
- 引导学生进行火山喷发实验,亲身体验火山喷发的过程。
总计用时:40分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他们对火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火山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火山的壮观景象。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火山为什么会喷发?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有什么影响?
- 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讲授新课(15分钟)
- 讲解火山的概念:介绍火山的定义、类型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 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答案:水蒸气、二氧化碳、硫磺气体
- 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有:破坏_______、引发_______、产生_______等答案:建筑物、地震、酸雨
2. 判断题:
- 火山喷发时,岩浆会从火山口喷出。( √ )
- 所有的火山都有喷发周期。( × )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白板、实验桌、实验仪器(如显微镜、火山模型、火山岩标本等)。
2. 课程平台: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文档。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20 火山丨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20 火山丨冀教版
6、教师通过大屏幕共享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
7、学生通过大屏幕交流自己设计的试验方案。
8、学生通过PAD实拍试验过程。(将实验过程通过图片的形式记录在后台数据库中)
9、学生将实拍记录的实验结果投影到大屏幕上共享,交流。
10、大屏幕播放《火山喷发的原因》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内化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迁移到火山喷发的原因)
板书:
火山
红色←岩浆→高温
黏稠↓高压
熔岩
……
危害益处
4、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火山喷发的现象特征影响;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选择器材开展模拟活动;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看待事物)
通过讨论和观看视频,知道火山喷发既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益处,逐步形成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意识。
11、大屏幕播放《火山喷发的危害与益处》。(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事物。)
4、交流实验方案
(1)要求学生讲清模拟物和模拟对象及其理由:如番茄酱——岩浆;锥形瓶——岩浆呆的地方;塑料纸——地壳较薄处;酒精灯——地球内部高温
番茄酱模拟了红色粘稠的岩浆,高温的岩浆还需要酒精灯来帮忙加热,锥形瓶模拟岩浆呆的地方。
(2)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安全)做实验时要观察什么?(番茄酱液面的变化)
7、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呢,让我们来观看视频
8、科学家们是怎么认为的?
9、组织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初步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提高选择合适的模拟物进行实验、尝试解释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5、学生在PAD上使用“模拟实验设计单”设计模拟实验。(训练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模拟物进行试验,尝试解析试验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教案 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教案 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火山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火山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2. 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火山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实验材料:火山石、水、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火山模型,引发学生对火山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火山是什么吗?火山有哪些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火山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

二、火山喷发的原因(10分钟)1. 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

2. 提问:“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呢?”3.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如地壳运动、岩浆上升等。

三、火山喷发的影响(5分钟)1. 展示火山喷发对环境、生物和人类的影响的图片和视频。

2. 提问:“火山喷发会对我们生活产生哪些影响?”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火山喷发的影响,如火山灰、熔岩、毒气等。

四、实验:制作简易火山模型(15分钟)1.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按照实验步骤制作火山模型。

3. 学生观察火山模型的特点,如喷发时的形态、喷发物的颜色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火山模型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火山模型、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了火山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特点,掌握了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火山模型,提高了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面还需加强。

六、火山喷发物(10分钟)1. 展示火山喷发物的图片,如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

火山-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火山-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火山-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节课程将带领学生探索火山的形成、活动和危害,并了解保护自身和环境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1.PowerPoint演示文稿。

2.视频资源:《看看火山》。

3.材料准备:过滤器、小铲子和铁钩。

三、教学过程3.1 热身考察学生对火山的了解程度。

1. 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源《看看火山》。

2. 通过提问和回答加深学生对火山的了解和认识。

3.2 新知讲解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和活动。

1. 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讲解火山的形成和活动。

2. 引导学生认识火山爆发的几种类型,并讲解不同类型火山的特点。

3. 告诉学生火山爆发的危害,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和环境。

3.3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探究火山活动的过程。

1. 给学生分发实验用品:过滤器、小铲子和铁钩。

2. 要求学生用小铲子混合醋和小苏打,观察混合物的化学反应。

3. 把过滤器放在化学反应上方,用铁钩轻轻地把洒下来的物质捕捉到过滤器中。

观察过滤器上的沉淀,形成的结晶发出白色气泡。

4. 将放有混合物的容器放入盆中,观察气泡从容器中直接升到盆面上,形成类似于火山爆发的画面。

3.4 小结1.对新知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

2.提醒学生关注火山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并思考如何保护自然,为环保贡献力量。

四、作业布置1.搜集火山图片和视频,制作一份简单的PPT,介绍火山的活动特点和危害。

2.讨论“如何保护火山环境”,撰写一份论文,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五、课后反思1.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们探讨热烈,但实验操作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2.希望用更多的真实案例和多媒体资源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科学探究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性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火山喷发的相关事实。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观察到的现象。

4.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料学态度1.能表现出对火山喷发成因进行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探究火山喷发现象的动力。

教学重点能说出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报纸、铝盘、带窄颈的干净瓶、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墨水、杯子、铝箔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1000多年前,“轰隆”一声巨响,古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

猛烈喷射的气体冲出火山口,连同喷发的熔岩一起冲上云霄,然后向地面倾泻。

一夜之间,距维苏威火山10千来远的繁华的庞贝古城就被火山喷发物掩埋了。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2.提问:岩浆是怎样从地球内部喷射到地球表面的呢?(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1.掌握方法。

(1)出示实验方法:A.在桌面上铺一层厚报纸,把铝盘放在报纸上,将瓶子放在铝盘中间。

B.往瓶中倒入50克干苏打,加入1~2滴洗涤灵。

C.在瓶子周围放一个像火山锥一样的铝箔。

D.将50毫升醋倒入杯子中,然后加入2~3滴红墨水。

E.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温馨提示:A.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玻璃物品要轻拿轻放。

B.实验观察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溶液溅落到身体上。

C.实验完毕后,将仪器整理好。

五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教案 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教案 冀教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上册火山教案冀教版第一章:认识火山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定义、种类和分布特点。

2. 掌握火山的形成原因及火山喷发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火山的定义: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是岩浆从地壳内部喷出形成的。

2. 火山的种类:根据火山喷发的方式和喷发物不同,可分为盾状火山、复合火山和层状火山等。

3. 火山的分布特点: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缘和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大西洋中脊火山带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火山的形态特点。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火山的形成原因及火山喷发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火山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第二章:火山喷发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2. 掌握火山喷发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1. 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改变地形地貌,影响植被和水质。

2. 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火山喷发会排放大量气体和灰尘,影响全球气候。

3. 火山喷发对经济的影响:火山喷发可能导致农业减产、交通中断等经济损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火山喷发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火山喷发对环境、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火山喷发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三章:火山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利用价值,如地热能、火山旅游等。

2. 掌握火山保护的重要性及火山保护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火山的利用价值:火山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可应用于供暖、发电等;火山地貌和植被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发展旅游业。

2. 火山保护的重要性:火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需加强保护。

3. 火山保护措施:加强火山监测、制定火山保护规划、加强火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
20. 火山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火山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自然界是在运动变化的。

二、教学准备
1.反映地球内部构造的挂图或投影片。

2.反映火山喷发情景的挂图或投影片。

3.反映火山成因的挂图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出示火山喷发情景的挂图或投影片)这是一幅火山喷发时情景图,你对火山了解吗?关于火山,你都知道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学生回答。

讲述: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些有关火山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
讲解:在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之前,我们先来考察几座火山喷发时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下面,老师给你们讲讲三座世界著名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简单介绍墨西哥火山、维苏威火山、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提问:听了这些火山的喷发情况,请你思考回答三个问题:
①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火山喷发物是从哪里喷出来的?喷发物中有什么?能喷多高?
③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讨论:同学们的回答很好,对火山喷发时的现象记得很清楚,老师想请你们再讨论几个问题,推断一下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情况的关系。

①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
②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
③地球内部有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球内部存在岩浆。

2.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谈话:同学们已经推断出了一些地球内部的情况。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地理的内部构造。

(出示反映地球内部构造的挂图或投影片)
讲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很大,半径有6000多公里。

根据科学家研究,从地球表面到地心并不全是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壳三个层次。

现在,人们对地幔、地核的情况了解得较少,对地壳了解得较多。

地壳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坚硬的外壳,由一层层的岩石构成,地壳薄厚不一样,高山处地壳较厚,海洋下面地壳较薄,大陆地壳平均厚30多公里。

地壳是由一层层坚硬、沉重的岩石构成的,因此,越往地壳深处压力越大。

另外,越往地下,温度越高,每加深100米温度升高约3℃,在地壳深处温度可达1000℃左石。

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地壳深处的物质会变成像炼铁炉内的铁水一样,成为火热的、浆状物质。

由于它的成分与岩石差不多,人们便把这种火热的浆状物质叫做岩浆。

3.指导学生认识火山的成因
讲解:(出示反映火山成因的挂图或投影片)
地壳虽然形坚硬,但并不是到处都严密无缝,有些地方也有裂缝。

岩石在地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像牙膏袋里牙膏在手的挤压下向上升那样,沿着地壳的缝向上升。

上升的岩浆,有的被冷却了,凝固成岩石,例如花岗岩就是由岩浆冷却而成的。

如果上升的岩浆处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的裂缝距地面较近,岩浆就可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多数的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物及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会堆积成一座圆锥形的山。

山顶有圆形的火山口,中间有管道状的构造,叫做火山通道。

岩浆和其他火山喷发物就是沿着火山通道向上喷出的。

由于这种山是由火热的岩浆堆积而成的,再次喷发时会从山顶的火山口喷烟冒火,所以人们便把这种山叫做火山。

(三)巩固
提问:
1.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
2.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四)布置作业
收集资料,研究一下世界火山的分布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