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如何读懂诗歌(精校完美打印版)
(完整word版)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高三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材料一:读懂诗歌诗歌阅读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
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一)看诗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意象(五)看情语(六)看手法(七)看尾句(八)看题干(九)看题材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2004《征人怨》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7 鹧鸪天·送人2008 登金陵凤凰台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10 送魏二2011 春日忆李白2012 梦江南2013 醉眠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总结之三:读懂诗歌的途径是分 清题材,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情感内容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 咏物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诗 闺怨诗 哲理诗等 下面我们来梳理诗歌题材
• 练一练 • 蝉(唐 虞世南) •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物态(蝉):“饮清露”“流响”, “居高 ”“声远”等。(托物)
小重山 端午 【元】舒岫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怎么读出屈原的呢? • 诗下面有【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情感? ——思乡怀人(怎么读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衬托 写景时的 远近高低视听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质朴 清丽洗练 意境——淡雅幽静 判断诗歌类型——山水田园风光(山石 、田园 、 炊烟、鸡犬、柴门、南亩)
• 温馨提示:平常有关诗人相关内容的积累别忘了 利用
练一练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又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因了解李清照,当然知道本诗是闺怨诗。 知道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多少都有所历 史的寄托。(物是人非之感)
高考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复习第一讲“读懂”(精校完美打印版)

诗歌复习第一讲“读懂”诗歌复习第一讲“读懂”开心小主妇(一)、备课札记这几天都在为讲诗歌的复习课而做准备!我手上的复习书,厚厚的一大本,诗歌这部分有二十页!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字太小了,内容多,虽说分类细,但是方法讲得较多,而且重复,讲方法的那些句子也不精洁,让人看上去十分的头大!从周二开始,我就在备课歌的复习课。
今天周四,到现在为止,共备了三天,有了毛坯了,但还没有完完全全的成形,许多的细节还需要敲打。
而且,一堂课,讲得好不好,效率高不高,细节很是关键!而且,备课的时间和认真度也很是关键!兴许之前一直没有想到好的方法,但是,只要不放弃,备着备着,灵感和巧妙的方法就像泉水样谷谷地流了出来!周二晚上备了三节课,周三晚上又是三节课,周四白天加晚上共备了六节课,还加上一些零碎的时间,共计备了十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先是把复习的资料看了一遍!这大概花了六节课的时间。
这个过程,是我最最痛苦的过程:知识的生疏、做题时一错再错、资料的冗杂、字迹的繁密。
让我头大心乱!记得第一天晚上,三节晚习的时间,我只看了8页书,平均一节课不到3页!而且,看了第一遍之后,就如没有看一样,心里什么印象也似没有!但我一点也不慌!因为标点和备课经验告诉我:任何的课,再难也好,只要备课的老师能坚持下去,多花点时间,多看点书,多作些思考,定能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定能设计出最有效的课堂!于是,第二晚上,虽说极累,我还坚持看书!想到先把这个专题看完一遍再来找方法!今天休息了一下要好一点,于是,我又开始看第二遍,看第二遍的时候,有个惊奇的发现:之前错的题,很多又对了!我以这个为切入点,思考自己先后两次做题时思路的区别,终于让我找到,第一次做题,不够仔细,不够全面,而第二次做题,做到了仔细和全面,那答案当然也就对了!我马上把这个心得写在了书上!昨天晚上,睡得很踏实!今天,在成功的基础上再一次向前迈进。
于是,再接着昨天,把未做完的题做完了!下午,又看了王老师讲的课,大受启示!他在课堂上,讲到一个重点,就是,做诗歌题,读懂最重要,一些老师把时间用在专业术语上,当然,答案中,是要有术语的,但是,没有,只要从实际上答到了,同样是得分的!而且,如果是读不懂,再多的术语,也不会灵活地用起来的!然后,王老师又十分详细地讲了几道题,并把诗译成精妙的现代诗再学生来读。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完美版)

使契 丹
识 凤麟
云海 相望
哪更 沾巾
莫道 第一
云海
风雪
月 春
回看 应梦
思考:
■ 1、从首尾两联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个性 和情感?
■ 2、文中“云海”、“风雪”等景物对抒发情 感有怎样的作用?
■ 3、从虚实的角度鉴赏颈联。
谈谈你的收获
无题
■ 时有早晚与四季,出发途经目的地; ■ 送人行人明关系,恋勉诫忧别有寄; ■ 应举为官归或离,景分此时与彼地; ■ 哀乐虚实看标记,意象典故多诵记; ■ 生活即诗讲逻辑,送与诸君留别意; ■ 禹门已准桃花季,明年此日青云去!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从诗歌文本得到的信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情感 景物 手法
考试
做官
(捎 话)
不舍 劝勉
祝福 宽慰
表己 心志
关于读诗,我们的不懂——
■ 意象、典故不懂,作者身世、时代背景不了解; ■ 词句不懂,语序不通,句意不理解; ■ 情感不懂,细分不清,没有词语概括; ■ 觉得上下句没联系,景物和情感没有关系; ■ 手法分析无从下手;
■ ………… ■ 原话: ■ 为啥不把话说明白,让我看明白呢?!(刘)写的云里雾里的文绉绉的
小小的作业(任选其一)
■ 1、翻译盛老师的《……》; ■ 2、自选并翻译诗歌两句写景的句子; ■ 3、继续提出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汇总到李
诗扬同学处。
每一次课堂都是一次冒险, 如果对你有点启发,就不遗憾,
谢谢诸君,后缘不远, 再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综 观 全 词 , 试 分 析 “ 心 事 ” 具 体 指 的 是 什 么 ? ( 3 分 )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 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 夜煮茶。
①思亲,盼望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 ②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 ③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概括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角度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义:
•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 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 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形成的氛围、感觉就是意境。
• 古代诗词中,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 着特定的情感,这就是特殊意象。领悟这些“意象”中的寓意, 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积累)
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2分)
标题可以帮助解读
一、内容事件 二、思想情感 三、表达技巧 四、诗歌类别 五、写作目的 六、写作背景 七、时间地点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 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 的向导。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角度一:看标题,抓题眼
【例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

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导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标题切入二、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读懂诗歌如何读懂诗歌一、旧知识复习:1、从题目入手读懂诗;2、看题目推断表现手法;3、看题目推测情感流向;4、从注释切入;5、从意象切入;6、从“情语”切入;7、从细节切入。
二、课堂练习:1、你能从下面的题目中推断出其主要表现手法吗?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的《石灰吟》、杜甫的《孤雁》、王安石的《孤桐》2、赵师秀《约客》的哪句中能推测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从下面的题目中推测表达的思想感情。
(1)李白《独坐敬亭山》(2)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4、从下面的注释中推测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过香积寺》末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2)2003年上海卷《赤壁》的杜庠,注释:“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与齐名,两人素有“”之称。
(2分)(2)这首绝句通篇写景,写景有什么手法?(3分)(3)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3分)6、阅读下面韩愈〈湘中〉诗,回答问题。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注释: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为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作此诗。
《诗经·召南·采》写祭祀情况,蘋、藻(水草)都是祭物。
”“于以采藻”、“于以奠之”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1)填空。
“猿愁鱼踊水翻波”一句既写出了湘江景象,也渲染出了韩愈被贬后的心境,他到汨罗来欲借凭吊予以宣泄。
(3分)(2)从第三、四句看,韩愈的内心并未得到宣泄与慰藉。
请作简要赏析。
(5分)7、阅读下面司空曙《江村即事》诗,然后回答问题。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歌的体裁是近体诗中的,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说说理由。
(3)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第二课时古代诗歌分类一、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1、古体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
“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
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注意: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乐府诗,源于西汉。
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
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
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
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
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
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
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产生,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按照表达方式还可以这样分类:(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
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
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
三、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1、赠友送别诗。
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
2、羁旅行役诗。
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
3、托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
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
4、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边塞征战诗。
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
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6、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7、春怨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秋夕杜牧闺怨王昌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8、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
如《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9、谈禅说理诗。
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
再如:观书有感朱熹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鉴赏练习写出下列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鹊楼》)4、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7、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作》)8、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9、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空山一路鸟空鸣。
(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唐时名福昌,于洛阳西南,洛河中游,建有连昌宫(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
境内风景优美,为一著名游览胜地。
“安史之乱”中受到严重破坏。
10、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贾至《春诗二首》)11、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1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防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1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李贺《南园》(若个:哪个。
)15、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秋夕》)16、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1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1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1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望江南》)第三课时诗歌常见的意象及考查的形式一、明月1、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寄托功名无成、岁月早逝的感伤。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明月是国家兴衰的见证。
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边塞凄苦生活、相思生活的见证,往往与“乐”相配。
边塞诗除了较常见的雪山大漠、戈壁长河、戍楼烽火等意象外,运用最频繁的意象主要集中在“月”与“乐”两个方面。
如高适的《塞上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