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一、背景资料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 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
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
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中航油案例分析

2003年4月,中航油集团成为第二批国 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国有企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在取得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授权后,自 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此 期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擅自扩大业务范围 ,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交易。
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 从中赚了钱。小试牛刀,旗开得胜,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 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 成了2004年投资失败的大祸。
(七)信息与沟通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中航油新从事石油 期权投机交易历时一年多,一直未向集团公司报告。在海外市场进行石油衍生 品的交易,并且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明显违背了国家的规定,而 母公司知悉以上违规活动是在一年以后。可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 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一)控制环境——内控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是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
• 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发展成经营者一人 独裁统治,管理人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膨胀,内控 内部人控制 不力。 • 财务报表谎称盈利,对投资者不真实披露信息、隐瞒真 相、涉嫌欺诈,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新加坡公司法和有 关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定。
法制观念
管理者素质
• 陈久霖赌性重、盲目自大,太过看重投资交易的博弈, 忽视现货交易,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承认并纠正错误
(二)目标制定
管理人员应能适当地设立目标,使选择的目标能支持、连接企业的使命,并与 其风险偏好相一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在总裁陈久 霖的推动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上市伊始涉足石油期货取得初步成功之后, 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禁 止,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以 及对目标风险的藐视,最终使企业被惊涛骇浪所淹没。
中航油事件

深度今年44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他被调往新加坡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中资海外子公司,2000年这家名为中航油的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2003年净资产已超过1亿美元。
2002年,在新加坡挂牌的中资企业当中,陈久霖以49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600万元)的薪酬高居榜首,当时被新加坡人誉为“打工皇帝”。
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折戟沉沙,巨亏5.5亿美元。
当风险乍露苗头时,其实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
事后如果果断斩仓,亏损也最多1亿美元,然而当时领导们大多在休假,无人拍板定夺。
而在最关键的谈判时刻,领导们有的关机,有的不接电话,错失补救良机,最终酿成5.5亿美元的巨亏,震惊海内外。
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的被捕,使中国四川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川国际”)8年前在乌干达欧文电站项目上遭遇惨败、亏损8300万元的事实重新浮出水面。
而“中航油事件”依然余波未平,其后续处置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走出去”是当下我国企业界一个热门词语。
近年来,包括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在内的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增长迅猛。
然而几次“折戟沉沙”的教训敲响了警钟:进军国际市场必须严防风险。
应对危机怎能容忍低级错误5.5亿美元的巨亏起初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加坡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一事曝光,海内外舆论哗然。
当跨国经营风险凸现时,企业应以怎样的态度和措施积极应对?中国企业常显得十分笨拙和幼稚,以至犯下“低级错误”,错失补救的良机。
世界著名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发表评论说:在危机显露之初,其实新加坡公司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
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果新加坡公司及其母公司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出现不同的局面。
果断斩仓亏损最多1亿美元然而领导都在休假无人定夺事件的核心人物———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事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详情,让人们了解到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处理危机的几个细节:“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金融工程作业1中航油事件分析

金融工程作业1中航油事件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一、事件回放•2004年11月20日晚,一条爆炸式的新闻传出,震惊了国内外市场: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货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 Lid,以下简称中航油)发布公告表示,该公司正在寻求法院保护使自己免受债权人起诉,此前公司出现了5.5亿美元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亏损。
公司公告显示,中航油石油期货交易出现巨额亏亏损的时候正值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10月25日飙升至每桶55.67美元的记录高点。
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向中航油提供的1亿美元贷款也未能帮助中航油免于被交易所强制平仓。
•2004年12月3日,新加坡政府决定对中国航油展开刑事调查。
•2004年12月8日,新加坡警方公告称他们已经拘捕了中航油总裁陈久霖。
•2004年12月1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表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展的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
•2005年3月29日,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公司提交针对中航油石油期权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
•2006年3月3日,中航油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对重组方案和新董事会成员进行投票,中航油的重组方案以99%的赞成票获得通过。
•2006年3月21日,新加坡初级法庭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做出一审判决。
陈久霖因涉嫌6项指控被处以33.5万新元的罚款、4年3个月监禁。
•2007年2月6日,国资委宣布:原中航油总经理荚长斌被责令辞职,原中航油集团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久霖被“双开”。
•二、亏损真相违规入市:长期以来,中航油所进行的期权交易只是“背对背”类型,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的对应服务,从中赚取佣金。
在此情况下,买卖数量基本对等,没有太大风险。
但是,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的澳大利亚籍交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
一、中航油事件

已已经经超超过过11亿亿美美元元。。 2205050.0.5454亿年亿年美1美111元月元月巨底巨底额,额,亏公亏公损司损司。。
向向法法院院申申请请债债务务重重组组。。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研修班
中航油事件始末
2004年3月 初危 现机
2004.10.9 扩风 大险
2004.10.26 补亡 牢羊
2004.11.29
落尘 定埃
寻求全共外部亏部斩损帮仓5助,.5未亿果美元 寻第亏求一损资次1金斩.0帮7仓亿助,美元 报亏告损集达团到公8司000万美元 决期定权展交期易发生亏损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研修班
1、危机初现
获知危机
2004年一季度,随着油价的攀升,陈久霖 首次得知公司交易员因期权投机出现580万 美元的账面亏损。
中航油事件的反思(一)
2001年6月,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等数
部委联合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 值业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对 投机交易明确禁止。
中航油(新加坡)利用其是新加坡上市公
司的另一层身份合理进入期权投机业务, 这就形成了中航油(新加坡)业务范畴里 的灰色地带。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研修班
至10月3日,中航油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
桶原油,账面亏损大增至8000万美元。
10月9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
(新加坡),陈久霖正式向母公司呈报交 易和账面亏损。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研修班
3、亡羊补牢
研究对策
13日中航油集团有关部门开会研究对策。16日, 集团召开高层会议决策决定救助新加坡公司。此 时斩仓所需的金额已经上升到1.8亿美元。
抉择
在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建议下,陈 久霖选择了展期,如果油价下滑到中国航 油期权卖出价格,则不至于亏损并因此赚 取权力金,反之,则可能产生更大的亏 损。
《中航油案例分析》课件

然而,油价却持续上 涨,导致中航油空头 仓位大幅亏损。
2004年底,中航油 因判断油价将下跌, 开始做空期货。
事件经过
中航油在亏损达到5亿美元后, 决定隐瞒亏损并继续延误止损。
2004年10月,中航油因无法补 交保证金而被强制平仓,亏损高
达5.5亿美元。
中航油随后向相关银行求助,但 因银行要求其提供抵押品而被拒
完善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包 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员工胜任能 力和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等
方面。
控制活动
企业应设计和执行控制活动,确 保各项业务流程得到有效控制,
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 制,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
,促进内部协作和监督。
优化公司治理
公司业务
中航油主要从事航空油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和销售等业务,为国内外航空客户提 供全方位的油料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完善的油料供应链体系,具备强大的采购和调配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客户 的需求。
中航油还积极拓展非航空业务领域,如船舶、汽车等,以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02
中航油事件概述
事件起因
2003年中航油在新 加坡上市后,开始从 事石油衍生品合约投 机交易。
01
02
03
董事会职责
优化董事会结构,明确董 事会的职责和权力,提高 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监督 能力。
监事会职责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加强对公司财务和经营管 理的监督,防止内部人控 制和舞弊行为。
管理层激励与约束
建立科学的管理层激励与 约束机制,激发管理层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防 止短期行为和过度冒险。
中航油事件教训与启示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企业和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交易的复杂性及其与基础资产市场的紧密关联性也意味着潜在风险的增加。
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中航油事件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失误及其后果,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以期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呼吁企业及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介绍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和中航油事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航油事件成为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
中航油事件涉及的是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失控事件。
事件的背景是中航油公司参与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导致交易损失迅速扩大,最终造成了重大的财务危机。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航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
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中航油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风险管理理论。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出实际交易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本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中航油事件,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建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本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盛中航油对赌案例分析--金融理论案例分析

二、亏损真相
(四)越陷越深
2004年一季度:油价上涨导致公司亏损580万美元,公 司决定延期交割。
2004年二季度:油价持续升高,公司再次延迟交割到 2005年和2006年,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在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 5200万桶油,亏损达8000万美元。
2004年10月10日:面对严重的资金周转问题,陈久霖 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公司仍然没有平仓,亏损 达1.8亿美元。
陈久霖简介——工作经历
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 翻译 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中德合资) 外国专家助理 曾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机场供油公司的谈判与组建工作 曾担任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天津国际石油储运有限公司等特大型中外合资项目的项目经理和 中方首席谈判代表 筹建中国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航油母公司委派陈久霖到新加坡接管在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 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他先后担任总经理、董事总经理、执行董事兼总裁 2003年,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新领袖”(即现在的“全球青年领袖”)。同年, 陈久霖还荣膺“北京大学杰出校友”。 2005年6月9日,陈久霖等五名中国航油公司的高官被正式提起控告,陈久霖面临包括未如实发布消息 、涉嫌内幕交易等多项指控 2006年3月21日,新加坡初等法院对陈久霖做出判决,陈久霖必须服刑四年零三个月,同时遭罚款 33.5万新加坡元。 2009年1月20日刑满出狱,在新加坡服刑1035天 现更名为陈九霖担任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二、亏损真相
三:高盛的”策略”
展期期权(Extendible Option) 是 “致命武器” 巴菲特:衍生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展期的执行与否由高盛决定. 中航油没有对期权的定价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鲁晨光
我是一个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者[1], 同时也是股票、期货、期权交易者。我从从2003年开始重点交易纽约石油期货和期权。半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介绍石油期权期货交易策略的文章[2]。我的策略是:卖出近期期货和做多期权, 加倍做多远期期货。我采用这种策略,一万多美元的帐户赚了5万多。中航油就是因为卖空石油期货和做多期权亏损了五亿多美元。听到这个消息,我比其他人更加感到遗憾。我想,我赚哪一点小钱算什么?中国人的钱是廉价劳动汗水换来的。我的努力要是能减少国人汗水白流,那对我是莫大幸事。所以我很想把我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和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分享。
1. 中航油事件图解
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 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元(指美元,后面相同)以上开始做空,以后越亏加仓越大, 最后做空石油5200万桶, 在油价50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5.5亿美元。 我根据纽约轻原油期货行情和《中航油末路纪实》一文[3]制作了图1。
图1. 中航油失败过程图解
纽约轻原油市场是石油期货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其交割的石油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叫轻原油。其价格稍高。该市场成交量超过伦敦石油期货市场的两倍,一个月份的期货合同总持仓量达到十几亿桶。所以该市场是石油交易主战场。中航油参与交易的是伦敦石油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交易市场。这些市场油价走势是类似的。
2. 例外的第六次石油危机
回顾石油行情历史,可见影响油价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产量,需求,战争,货币贬值――特别是美元贬值,因为国际上的石油交易以美元标价。而战争的主要因素也是来自石油资源和运输通道的争夺。比如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和70年代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关于石油危机, 流行的说法只讲暴涨,不讲暴跌,这是不全面的。如果把油价暴跌也当作危机,那么世界石油市场就经历了6次危机。 第一次,从1973年10月到1974年1月,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中东战争造。战争造成产量下降,同时中东产油国用油价作为武器反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 第二次:1978年底到1980年底,油价从每桶13.34美元上升到43美元。主要原因是两伊战争造成石油减产和恐慌。 第三次:1985年底到1986年10月,油价由每桶28美元下降到6.8美元。主要原因是:前两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大石油投资,造成石油供过于求。 有人认为,阿拉伯国家联合降价导致油价下跌,为的是打击美国企业。布什家族经营石油,当然也难免受到惨重打击。美国的开采成本比中东高,根本经不起降价的打击。油价上涨,美国经济和美国人民受害;油价下跌,美国石油企业受害。这正是美国,特别是两位布什总统,插手中东,拉拢沙特和科威特、打击伊拉克的重要原因。 第四次:1996年10月到1998年12月,油价从每桶23.5美元下降到10.6美元。主要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石油需求下降。此前油价连续上涨导致产量增加也是原因之一。 第五次:1998年12月到911事件,油价从每桶10多美元上升到35美元左右,又跌到17美元。 第六次:从2003年初的伊拉克战争到中航油破产。油价因战争从25美元上升40美元,跌倒25美元后又暴涨到55美元。战后的暴涨是大多数人,特别是中航油老总陈久霖始料不及的。 最近10年油价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包含后三次石油危机。
图2. 油价10年走势 石油市场一直在循环这样的过程: 战争或减产->短缺->价涨->投资增产->供过于求->价跌> 再战争或减产… 然而,最近的一次石油危机例外!伊拉克战争基本结束,欧佩克也没有通过减产推高价格。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我询问过许多人对石油的行情的看法,绝大多数人,包括在美国能源大公司的行家,都认为,油价会跌下跌,甚至跌回20美元以下。他们最重要理由是:1)美国希望下跌; 2)行情会循环,低廉的开采成本会导致油价再次下跌。 请读者注意图1中,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是中,石油现货价格达到40美元一桶时,两年后的2005年12月期货价格刚过25美元。2009年的价格大概是21美元。这符合流行的观点。 然而,我不太相信流行的看法。虽然我也完全没有估计到油价会涨这么高。我觉得至少远期石油期货价格不应该比近期便宜那么多。我在写给朋友看的一个分析报告中列举过这样一些理由: 1)美元会下跌,以美元报价的石油应该看涨。 事实是:同期,欧元兑美元的价格从0.9以下涨到1.35附近, 涨幅达50%。 2)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石油需求在快速上升,这由中国的汽车越来越多可以看出。 3)通货膨胀促使油价缓涨。 4)石油资源有限,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大庆油田就是例子。 现在看来,最后一个理由最重要。 我看过一个研究报告,说照现在的消费速度,世界石油资源还可以用50年。20年后石油产量将从高峰下降。我想,石油消费量在上升,当消费上升速度超过增产速度,油价就会暴涨。这一天要不了20年,也许只有5年或10年。不过也有人说,探明的石油储存也在增大,资源危机不会这么快。而事实是,这一天的到来,比谁预料的都快。 这次石油暴涨危机和以往任何一次不同,它主要是由资源紧缺引起的。欧佩克已经暗地里放松了超额限制,过剩生产能力也几乎用尽,可是油价还是涨。当然国际投机分子哄抬油价也是因素之一(后面谈及)。 大多数人片面地总结了历史教训,过于相信美国的油价控制能力,完全没有考虑到资源紧缺会提前到来。中航油没有例外,在油价涨到30美元以上就做空了。
3.石油期权的风险和魅力 中航油做空石油还有别的原因。石油期权的魅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据分析, 中航油做空石油,小部分是通过伦敦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的,大部分是通过柜台期权市场交易的。中航油追债者中有高盛商品部(J.Aron公司)、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三井住友银行、富通银行和麦格理银行等。其中前三家就是类似于破产的安然公司那样的中间商或做市商。高盛中文网站介绍说:高盛是场外交易市场的造市机构,是能源风险管理领域公认的行业领导,协助大量的客户全面管理与能源相关联的风险。 石油期权在纽约美国和伦敦期货市场都可以交易。但是为什么会有柜台市场呢?我以为是因为,它专为稳定熟悉的的大客户之间的交易提供服务,让客户可以一对一面对面协商,协议更加灵活,少受约束和监督。中航油通过它做大量交易比较方便。做市商为这种灵活付出的代价就是客户可能暴仓,欠债难以追回。在纽约伦敦期货市场是不易出现这种问题的。虽然是柜台交易, 期权定价一定也是参考纽约伦敦市场定价的。 期权分做多期权(call)和做空期权(put)。两者都可以买卖。这样就有四种期权交易。买入四种交易的盈亏如图3所示。
图3.期权的四种交易盈亏和期货盈亏比较 因为到期市场价不会跌到0,但是可以涨到无限,所以卖出call比卖出put风险更大。中航油就是选中了风险最大的期权交易。 既然卖出期权,特别是卖出做多期权,盈利有限,亏损无限,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卖呢?其实这和有人愿意卖保险的原因是一样的。卖家看重的是期权价格,或者叫权利金。而石油期权价格比其他期权价格都高。 举个例子,外汇市场1年后按当前家执行的期权,价格大概是期货价格的3%左右,而 石油期权价格在10%左右。举例说,现在2005年期货价格是40.34, 按40元价格执行的call价格是5.08, put价格是4.74,两者合计接近10元, 也就是说, 同时卖出两者,期货价跌倒30元以下或涨到50元以上才会亏损。如果最后期货价(等于现货价),就是40元,卖家赚钱接近10元一桶。对于同期执行价是45元的call,其价格是3.23, 也就是说,卖家在油价涨到48.23以上才会亏钱(这里忽略了交易手续费), 在45以下赚3.23元一桶。 由于期权价格大多是根据诺贝尔获奖者的公式(Black-Scholes公式)确定的,它只考虑五个因素,当前价,执行价,持仓时间,银行利率,过去一段时间(一年或数年)的价格波动――用均方误差表示。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价格波动,波动因素是否已经过去(比如是战前还是战后),市场对期权需求如何,该公式一概不管。该公式的缺陷正在这里。斯科尔斯(Scholes)和墨顿(后者因将公式用于可换股债券定价而同时得诺贝尔奖)参股的美国长期资本公司的破产,就是因为对市场波动估计不足。 按照常识,引起波动的原因明朗了,未来价格预测就容易些,波动就小些。但是按照该期权定价算法,波动原因明朗后,价格跌了,计算出的波动和期权价格反而高些。所以现在的期权价格比中航油卖出时的价格更高。 中航油现在卖call比那时卖更合算。可惜,它早卖了8个月,而且卖量太大。 有人说,中航油卖价定低了,油价上涨时, 做多期权价格应该定高一点,要高出做空期权价格。说call应比put价格高,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call比put价格高, 想卖出put的人就可以卖出call并做多期货。 虽然半年前期权价格不如现在高,但是也还相当可观,估计那时一年后执行的期权价格在3元左右一桶。后来事实是,中航油为了每桶赚取两三元,结果每桶亏了将近10元,弄得公司申请破产。 中航油错在哪里?方向弄错了,这是显然的,但是,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以为,中航油老总的主要错误是头寸太大,并且采用了输了加倍的赌徒策略。
4.两个打赌问题分析 先说头寸问题。 我在专著《投资组合的熵理论和信息价值》里举了一个浅显的打赌例子,用以说明风险投资的头寸问题:假设有一种可以不断重复的打赌,其收益由掷硬币确定,硬币出A面你投一亏一,出B面你投一赚二;假设你开始只有100元,输了没法再借。现在问怎样重复下注可以使你尽快地由百元户变为万元户? 最后的结论是:25%是最好比例,赌注太大,欲速不达,还可能亏光;比例太小,增值太慢。 石油期货期权市场风险比上面例子中更大,下注比例应更小才是。可是中航油卖空了价值将近20亿美元的石油,保证金用了将近2亿美元。而它的有形资产大概也就那么多,等于100%地用于下注了。 美国期货行家对头寸控制有不同说法,对于相同和相近品种期货的下注问题,有的说不超过3%,有的说不超过7%, 说的最多的也不超过17%。可见中航油在头寸问题上犯了炒家大忌! 再说加倍打赌问题。 曾经有好几个人和我说,他发现了赌大小的稳赢赌法:先下一块,输了下两块,再输再加倍,最后一定能赢回来。 因为不可能一连输下去。我说那要钱足够多才行。 我不喜欢, 因为赢了只赢一块, 输了可能很恐怖;如果连输10次, 赌注就增大到1024快,20次就是100多万。这不是无故增加风险?中航油就是采用了输了加倍的策略。据说陈久霖在被警方拘捕时还说:如果再给我5亿美元,我一定能扭转局面。看来他还没有接受应得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