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结构设计流程教学文案
结构设计及制图全流程

结构设计及制图全流程(以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为例)结构设计及制图全流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R阶段)、模型建立阶段(M 阶段)、结构施工图绘制阶段(D阶段)以及后期整理阶段(A阶段)。
各个阶段的工作目的及内容都存在差异的,现分阶段详细叙述:
一、前期准备阶段(Ready)
该阶段的工作是为之后的建模及制图两个阶段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准备。
准备阶段工作的内容包括:R1a.熟悉并分析建筑图、R1b.分析地质勘查报告、R2.平面布置及模型试算、R3.编制结构设计纲要。
二、模型建立阶段(Modeling)
该阶段的工作是上阶段工作的延续,其中模型试算在上阶段已基本完成,实际的工作是延续试算的模型进行的优化工作。
建模阶段工作的流程包括:M1.模型试算、M2.构件优化、M3.制图模型。
三、结构施工图绘制阶段(Drawing)
该阶段的工作是上阶段工作的延续,绘图过程中如发现模型存在问题,需返回进行模型调整及计算直至满足要求。
结构施工图绘制阶段的流程包括:D1.绘制模板图、D2.绘制梁平法图、D3.绘制板结构平面图、D4.绘制墙柱平法图、D5.绘制基础施工图、D.6绘制详图、D.7整理说明图。
四、后期整理阶段(After)
该阶段的工作是对之前阶段生成的所有资料进行打印及归档。
该阶段的工作内容包括:A1.结构施工图的校审及打印、A2.结构计算书的整理及打印、A3.编制设计总结报告、A4.设计资料归档。
结构设计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建筑类相关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常见的结构类型及其设计要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结构设计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兴趣,培养严谨、细致、创新的设计思维。
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2. 常见结构类型及设计要点3. 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4. 实际案例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2. 简要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二、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1. 介绍结构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分析结构设计的要素,如荷载、材料、形状、构造等。
三、常见结构类型及设计要点1. 介绍梁、板、柱、墙等常见结构类型。
2. 分析各类结构的设计要点,如受力分析、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四、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1. 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如荷载计算、内力分析、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2. 分析各类结构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道简单的结构设计题目。
2.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实际案例分析1. 介绍实际工程案例,如桥梁、高层建筑等。
2. 分析案例中的结构设计特点、设计过程和关键技术。
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设计难点和解决方法。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指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道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题。
2.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表现。
结构设计基本流程

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其基本流程如下:
1.需求分析:在结构设计之前,需要对设计目标进行明确,包括产品功能、性能、成本、质量和安全等方面。
这需要与客户或产品经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了解。
2.概念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开始进行概念设计。
这包括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最佳方案。
在此阶段,需要进行创意设计和初步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3.详细设计:在确定了最佳设计方案之后,需要进行详细设计。
这包括对各个组件和部件的尺寸、形状、材料和工艺进行规划和设计。
同时,还需要确定各个部件之间的连
接方式和细节设计,以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制造和测试:在完成详细设计之后,需要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这包括制造和测试过程。
在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正确的工具和设备,遵循正确的工艺流程,确
保产品质量。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各种测试和验证,以确保产品符合设计
要求和性能指标。
5.改进和完善:在制造和测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缺陷。
这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水平。
6.发布和维护:在完成了结构设计之后,需要将产品发布到市场上。
同时,还需要进行产品的维护和更新,以满足客户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总的来说,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过程,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和变量。
通过以
上基本流程,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错误和缺陷,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最佳水平。
结构设计流程

结构设计流程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固性、美观性、功能性等方面。
一个优秀的结构设计方案可以为建筑物增添灵动的魅力,同时也能够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结构设计流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首先,结构设计流程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
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与业主充分沟通,了解业主对建筑物的需求和期望。
这包括建筑物的功能定位、使用人群、使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充分理解业主的需求,才能为其提供满意的设计方案。
接下来,是概念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构想和方案设计。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确定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形式、布局和风格。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外观美观性、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性、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随后,是初步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对概念设计阶段确定的方案进行细化和深化。
这包括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材料选型、构件尺寸等方面的具体设计。
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和使用环境,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后,是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将初步设计方案转化为施工图纸。
这包括结构图、节点图、构件图等方面的设计。
设计师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是施工阶段。
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与施工单位密切合作,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设计师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总的来说,结构设计流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设计师在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把关,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只有如此,才能为建筑物的成功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构设计流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对于提高建筑质量、保障建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建筑结构设计流程及要点演示教学

2.3施工图设计阶段
Construction Documents Design
2.3.1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目标 现场施工实施技术文件,要保证设计图纸的
质量(完整性、科学性、深度要求) 。 2.3.2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1) 结构详细计算 2) 图纸目录编排 3) 图幅控制及布图技巧 4) 文字说明 5) 构件配筋要求
1.3.1一栋建筑就是一根镂空的柱子 一栋建筑就是一根镂空的柱子,这是从整体上
对建筑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把握。
短柱承载力为强度所控制,长柱承载力为稳定 所控制。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控制对应于长柱的长 细比控制,整体结构的主轴两方向的刚度接近对应于 柱子的等稳定性控制…… 1.3.2一栋建筑就像一根镂空的悬臂梁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 》 GB/T 50083-97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定义
“2.3.1 建筑结构设计 design of building strctures 在满足安全、适用、耐久、经济和施工可行
的要求下,按有关设计标准的规定对建筑结构进行 总体布置、技术与经济分析、计算、构造和制图工 作,并寻求优化的全过程。”
3.结构与建筑的关系
3.1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种需要及早介入 3.2技术设计阶段,结构设计必须不断优化
4.施工图的绘制原则
4.1目录编排 4.2图幅控制 4.3比例选择 4.4文字说明 4.5构件索引 4.6轴线编号 4.7尺寸标注 4.8构件编号顺序 4.9字符大小 4.10线宽设定
5.工程技术交底及施工会审
结构工程师及早介入方案设计,不仅使方案可行而增强工程设 计接标的竞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建筑方案被采纳而结 构上是不可行或存在非常不合理的被动局面甚至处于骑虎难下的窘 境,后一种情况在建筑功能较复杂、设防烈度高的高层建筑的方案 设计中更显突出。
结构设计流程

结构设计流程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和功能性等方面。
一个合理的结构设计流程可以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一个典型的结构设计流程。
第一步:需求分析在开始结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包括对建筑物的用途、功能需求、使用人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确定建筑物所需的结构形式、荷载标准等基本参数。
第二步:结构初选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构工程师会进行初步的结构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荷载要求,结构工程师会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比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木结构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造价、施工难度和维护成本等因素。
第三步:荷载计算荷载计算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步骤。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设计要求,结构工程师会计算各种荷载,包括自重、活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荷载计算需要参考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第四步:结构设计在完成荷载计算后,结构工程师会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包括确定结构的尺寸、布局和连接方式等。
通过结构设计,可以保证建筑物在正常使用和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五步:结构分析结构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是通过数值模拟和计算,对结构在各种荷载下的响应和变形进行评估。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
第六步:结构施工图设计结构施工图是结构设计的最终成果,它包括详细的结构尺寸、构件连接方式和施工工艺等信息。
结构工程师会根据结构设计和分析结果,绘制出符合施工要求的结构施工图。
结构施工图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重要依据。
第七步:施工和监督结构施工是结构设计流程的最后一步,它需要施工单位按照结构施工图进行施工,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工程师需要与施工单位密切合作,确保结构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一个完整的结构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结构初选、荷载计算、结构设计、结构分析、结构施工图设计以及施工和监督等步骤。
结构设计流程

结构设计流程结构设计的目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什么是结构安全:1.结构在正常使用工况下不会出现超越规范的裂缝、挠度,不会出现共振和影响舒适度的情况等。
2.结构在各种荷载工况作用下具有不小于95%的安全保证率。
3.结构在超越设防荷载工况下不能倒塌,至少不能瞬间倒塌。
结构是否安全犹如一个人是否健康。
一个人不健康并只有死亡一种方式,同样,结构不安全也不仅有整体倒塌一种方式。
人不健康可能是生了各种各样的病,结构不安全可能是结构的某些部位出现了问题,比如挠度、裂缝超限等。
即便是一个人不可避免的要死亡,我们也不希望是猝死。
同样,如果结构不可避免的要倒塌,我们也希望它逐步破坏直至倒塌,要尤其预防的是瞬间倒塌。
在我们结构的设计目标生命和财产无法兼顾的情况下,首要是要保证人的生命安全,结构逐步破坏的过程,要给人留下逃生的时间和通道。
这是我们结构设计的底线。
方案阶段:A.项目单体(结构方案选择是否合理、是否满足要求,基础方案选择,基础埋深,标准层结构含钢量预估等)B.地下室(方案选择,梁柱截面预估,梁格划分,抗浮验算及解决方案等)C.此阶段需要建筑提供项目总图、标高系统图、户型图、各单体图(平立剖),地下室图。
施工图阶段:一、初步设计阶段A.施工图设计统一技术措施1.明确结构形式。
2.明确参数取值(无地勘报告时,请甲方暂定场地土类别,无法确定时按三类土)3.概念设计,整体要满足规范,规避超限,确定单体中受力不利位置并加强,就严重不合理处与建筑沟通解决。
B.电算概算1.模型包括地下室、商业、标准层、屋面层等。
2.控制指标包括层刚度比、周期比、有效质量、楼层最小剪重比、层间位移角、位移比等。
C.结构绘图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除轴线和轴号外,一律不用建筑图。
墙体要套建筑图,在首层门厅位置与建筑沟通墙体是否变化,有商业时要考虑墙对商业的影响,墙体布置要兼顾屋顶造型实现。
梁板图,要套建筑图,梁图要明确主次梁关系、传力途径等。
结构设计流程

结构设计流程结构设计流程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在进行结构设计前,需要完成建筑功能定位、土地利用规划、建筑立面设计等前期工作。
首先,进行建筑物受力分析。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要求,确定建筑物受力方式,一般有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根据规范和设计经验,计算并确定建筑物的设计荷载。
其次,进行结构形式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受力分析结果,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选择结构形式时需要考虑结构的经济性、施工性和使用性。
然后,进行结构布置。
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确定结构的位置和形状。
重要的是确保结构的合理布置,使之与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相适应。
结构布置还要考虑建筑的整体美观性和空间感。
接下来,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受力分析结果和荷载,进行结构的计算和分析。
采用现代计算方法,如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分析等,计算结构的受力、变形和刚度等参数。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
然后,进行结构施工图设计。
根据结构分析和设计结果,绘制结构的施工图。
施工图是建筑施工的依据,需要包括结构平面图、剖面图、节点图以及配筋图等。
施工图设计还要考虑结构施工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最后,进行结构施工和验收。
根据施工图进行结构施工,包括模板制作、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等。
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施工完成后,进行结构的验收和检测,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结构设计流程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需要设计人员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设计经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结构设计流程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合理的结构设计流程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院结构设计流程结构工程师如何做好工程设计(转载)人们一谈起结构设计,往往会产生第一个反应:“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可见“安全”在结构设计中是处于何等重要地位。
需要明确的是,保证结构安全确实是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但并非是结构设计的唯一任务。
必须强调的是,保证结构安全是对结构设计的最基本、最起码要求,对于一项工程的结构设计来说,除“保证安全”这一最低要求外,还有其他许多内涵丰富的要求,也即通常所说的,结构设计做到安全只是初级阶段的“行”,只有同时能满足其他方面的要求,才算达到较高境界的“好”。
“行”与“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下图中最上及左右共三个圆圈内的标注即是对结构设计全面要求的概括。
这是结构设计必须优化和优化目标的最精练图解示意。
为了使结构设计做到尽善尽美,满足结构设计的全面要求,结构设计优化途径的核心内容通常包括三方面: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要合理、结构计算与内力分析要正确、细部设计与构造措施要一、1. 方案设计阶段(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复杂结构)●目标——确定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可行性,柱、墙分布及楼面梁的支承条件的合理性,以便建筑专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形成一个各专业都可行,且大体合理的建筑方案。
●工作内容:* 1)、结构选型:体系及结构材料的确定。
思考的范围除混凝土结构几大体系(框架、框—剪、剪力墙、筒体—框架、筒中筒)之外,还有混合结构和钢结构以及个别构件采用组合形式。
2)、结构分缝。
如为建筑群或体型复杂的单体建筑,则需要考虑是否分缝,确定防震缝的宽度。
3)、结构布置:柱墙布置及楼面梁板布置。
主要确定构件支承和传力关系的可行和合理性。
4)、结构试算:①计算程序的选择;②结构各部位的抗震等级;③计算大参数选择(场地类别、砼强度等级、钢材类别、砼密度、周期折减系数、剪力调整系数、地震调整系数,梁端弯矩调整系数、梁跨中弯矩放大系数、基本风压、梁刚度放大系数、梁扭矩折减系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地震作用方向、振型组合、偶然偏心等);④砼强度等级和钢材类别;⑤荷载取值(包括间隔墙的密度和厚度);⑥振型数的取值(平扭耦连时取≥15,大底盘多塔楼时取≥9n);⑦结构嵌固端的选择,此阶段一般以首层为嵌固端;⑧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抗震控制时取0.5,抗风控制时取0.7);⑨梁铰支端的指定;⑩梁柱(墙)节点的处理。
* 5)、结构计算结果的判断:①地面以上结构的单位面积重度(kN/m2)是否在正常数值范围内,数值太小则可能是漏了荷载或荷载取值偏小,数值太大则可能是荷载取值过大,或活载该折减的没折减,计算时建筑面积务必准确。
②竖向构件(柱、墙)轴压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轴压比过大固然不行,过小则无必要,此阶段必须严加控制。
③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理想结果是层间位移角略小于规范值,且两向侧向位移值相近。
④周期及周期比。
第一周期应为平动周期且在正常范围内,扭转周期应在第二周期之后,且Tt/T1≤0.9(A级一般结构),Tt/T1≤0.85(A级复杂结构)。
⑤扭转位移比必须控制在1.5之内,愈接近1.2愈理想。
⑥有转换层时,必须验算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及上下剪切承载力比。
* 6)、超限判别:确定超限项目(高度超限、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连续、扭转不规则、复杂结构等)和超限程度是否需要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2)初步设计阶段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基础上调整、细化,以确定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以此作为施工图实施依据。
■工作内容1、结构详细计算。
考虑柱、墙构件截面收级,结构嵌固端最后的选择,构件配筋超限或配筋率过高时的结构布置调整和构件截面调整。
结构计算中是否需要考虑地震的斜向作用,多程序进行验证,弹塑性分析,转换结构的应力分析。
2、结构各部位抗震等级及加强部位的详细划分。
3、基础选型。
如果是天然地基基础,需说明基础持力层名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础型式、基础埋深;如果是桩基础,需确定桩型、桩径、桩长、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4、地下水设防水位的确定。
* 5、基础平面布置图。
* 6、绘制楼层结构布置图和竖向构件定位及截面尺寸(包括地下室侧壁厚度)。
7、结构特殊处理:超长结构、基础抗拔、塔楼与裙房的连接及施工要求等。
8、结构、构件或节点是否需要作试验。
超高层或对风敏感的大跨度结构,应确定是否作风洞试验或专项的抗风分析计算。
9、如需超限审查,则需按超限审查规定准备文本,其重点是对超限项目的对应措施。
3)施工图设计阶段■目标——现场施工实施技术文件,要保证设计图纸的质量(完整性、科学性、深度要求)。
■工作内容1、结构计算。
建筑及设备专业在初步设计基础上往往有些修改,结构专业在该修改的基础上再计算,最后确定各构件的截面尺寸。
计算前的准备数据、计算中如何调整、计算结果的判断——计算过程与初步设计阶段相同。
* 2、图纸目录编排。
应按图纸内容的主次关系、结构部位施工先后关系,有系统有规律地排列,排在前面的应是结构设计(或施工)总说明及构件配筋构造通用图,继而是基础(平面及大样),竖向构件(定位及配筋图),楼层结构(模板、梁配筋、板配筋),最后才是楼梯、水池及其他。
如有地下室,地下室以下部分的图纸可独立编排,以应付分期施工或方便不同施工单位分别施工。
因故无法同时出图,迟出图或后出图的,均应在图纸目录中列出并在备注栏中加以说明,以示一项工程结构设计图纸的完整性。
3、图幅控制及布图技巧。
图纸目录的编排与图幅控制有关,图幅控制又与布图技巧有关,三者都必须具有逻辑性、科学性。
施工图最理想、最方便使用的图幅为1#(840×594)和2#(594×420),应尽量避免使用0#、3#图及加长图。
如1#图容纳不了,可通过缩小画图比例(由1:100改为1:150甚至1:200)或分块绘制(分块绘制时需在图纸右下角以小比例图示出分块在总平面上的位置),使图幅控制在理想图幅之内。
整项工程的图纸图幅应控制在3种之内。
布图技巧,一张图的内容应布置得疏密有序,布图不能过于饱满,也不能太空旷。
如建筑平面狭长,宜将同一楼层的“模板及梁配筋图”与“楼板配筋图”在同一图幅的上、下或左、右位置画出;如建筑平面较小(如别墅之类),则可将若干楼层平面同处一张图中。
4、文字说明。
包括整项工程的结构设计总说明、构件配筋通用说明及每张图纸的特殊说明。
结构设计总说明采用打勾及局部填写形式,打勾时要注意中肯,局部填写时要准确;具体图纸中的说明是特别说明,内容应简短,文字文法要简洁、准确、清晰,要特别注意其包容性。
文字叙述的内容应是该图中极少数的特殊情况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大量情况。
5、构件配筋要求。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进行前的结构计算,具体工程的各构件的截面尺寸都已确定,此阶段的构件配筋要求必须具体化,不能泛泛而谈,更不是设计规范某些条文的重述,而是针对特定工程已初步确定了的有限种类构件具体配筋的框定,以供设计人具体掌握,并保证整项工程的设计处于同一标准中。
对于混凝土结构,各构件的用钢类别、钢筋直径、间距或配筋率控制都必须明确列出,对于组合构件或钢结构,必须列出型钢规格及其含钢率。
楼板——优先采用冷轧带肋焊接网,手工绑扎时钢筋间距优先采用@200,其次是@150,@100,特别注意板面通长钢筋与支座短筋的合理搭配。
梁——d≥12的应采用HRB400级钢筋,除大跨度梁及转换梁外,一般梁宜控制d≤25,配筋率控制:底筋ρ≤1.0%,支座负筋ρ≤1.5%,箍筋肢数需明确规定。
柱——从控制成本出发,主筋及箍筋宜用HRB335级钢筋,钢筋直径控制在d≤25,同一段柱的主筋直径不应超过两种,一般柱段的配筋率控制在ρ=1.0%左右。
墙——按加强部位及非加强部位区分约束边缘构件及其截面尺寸范围。
主筋和箍筋配筋率控制,墙段分布筋配筋率控制以及具体配筋规格,边缘构件主筋宜为同一直径钢筋且宜采用HRB335级钢筋,墙段分布筋的间距可取@200,@250。
二、结构与建筑的关系房屋建筑,尤其是民用建筑中的结构与建筑的关系要比工业建筑中的两个工种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
工业建筑中的结构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工艺、生产流程的需要,其中的柱网布置、层高等空间尺寸往往由生产上的需要决定,结构只是在此基础上有条件地选择合理的楼盖、屋盖及支承支撑构件的结构型式。
而民用建筑由于使用用途各不相同、建筑体型及立面千变万化,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出现或考虑建筑抗风、抗震,使得结构工种在其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形成结构工种与建筑工种的互相渗透、互相关连的关系更密切,不仅体现在技术设计阶段(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而且反映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在此阶段不仅需要结构工种介入,有时甚至要起先导作用。
一).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种需要早日介入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构思出的建筑平面立面雏形首先必须控制好整体建筑的长宽比和高宽比,结构工程师介入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平面尺寸、总高度以及抗风抗震要求,确定合适的结构体系和结构类型、合理的柱网尺寸、抗侧力构件的合适位置和大约数量、恰当的层高以及建筑平面是否要设缝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
此阶段,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结构概念设计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即从大方向保证所构思的方案在结构上是可行的、宏观上基本是合理的,当然不必拘泥于局部的细小尺寸或详细构造。
结构工程师介入方案设计,不仅使结构方案可行而增强工程设计接标的竞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建筑方案被采纳而结构上是不可行或存在非常不合理的被动局面甚至处于骑虎难下的窘境,后一种情况在建筑功能较复杂、设防烈度高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方案设计中更显突出。
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种的介入切忌结构对建筑提出太多太细的限制而堵塞建筑师的构思源泉。
正确的介入方法是沿着建筑师的思路,将必要的合理的结构想法毫不张扬地隐含于海阔天空的建筑创作中。
归纳一句话,结构工种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建筑方案阶段结构的介入与结构体系的确定结构工程师在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提供专业意见,尽可能满足(创造条件)建筑师的构思,根据平面尺寸,立面要求使用功能等对建筑方案的可行性有合理的判断,特别是抗震方面的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3.4.1条有: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什么叫规则与不规则呢?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面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少,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a)结构工程师参与建筑方案的设计,为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具体实施提供保证。
建筑师的结构概念欠缺导致方案的极不合理,当发展商被表面的透视效果图“蒙”过之后,被选中的方案将带来极大的问题,结构工程师只能被动地不可奈何地“迁就”,有时方案甚至是不可行的,这样带来的修改及设计和施工的难度更可想象,更谈不上经济性和合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