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灭亡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要求: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隋的统一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起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意义: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才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作用:(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时间:618年结果:唐朝建立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标要求: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步强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②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③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革新措施: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度(2)制定法律,减轻刑罚(3)增设科举考试科目(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经济上:轻徭薄赋,鼓励生产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二.女皇帝武则天(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影响: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三.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影响: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第三课盛唐气象课标要求: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先进农具(曲辕犁、筒车)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高超(蜀锦)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长安)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仰慕中原文化(2)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共4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共45张PPT)
),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
的统治。
明末大旱和鼠疫
补充资料
原还东饷队和义合的称有 加 作 ” 的 镇当““的 派 战 、 “ 压时三剿征 了 的 训 练 人除饷饷税对“练饷民了””,辽辽军”起。,的 历 变 逐 此 的 点 灾 瘟后 同 、明 冷 年 降 。疫17朝 , 增 雨 整期 期 寒等世处 北 多 量 个至 , 流,纪天 中 、于 方 , 也 明此开明 风 农 直 末启 原 蝗后始朝 沙 业 抵 时中年 气 灾的间 温 、壅 收 秦 期原小中积成汉始中 与 水气冰国日锐以终候国北灾河气气方、甚降来伴持时候,”的随候农鼠续期,旱。最着下显牧疫,此著带、灾与低降万旱时, 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努 尔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 哈
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
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国都赫图阿拉(现辽
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1635年,皇太极改女贞族为 皇
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国都 太
在盛京(今沈阳)。


课堂小结
政治腐败 原因 社会动荡
李自成起义 标志 军攻占北京
明朝 的
灭亡
建国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满洲
皇太极改国名为清

兴起 入关 明将吴三桂降清
李自成山海关失利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兴起:我国东北地区的 女真 族不断发展壮大。 (2)建国:1616年,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3)发展:1635年,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 号为清。 2.淸兵入关(1644年):明朝灭亡后,明军将领 吴三桂 降清, 引清兵入关,并在 山海关 交战中打败李自成。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最新精品同步课件]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最新精品同步课件]

35岁登基,在位17年,52岁去世,是清 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生。其精心谋划, 继承汗位;笼络蒙 古;除袁崇焕等。
军事家。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顺治帝
(1638-1661)
福临,为皇太 极的第九子,清军 入关以来第一位皇 帝,年号“顺治”。 1644年10月6岁登 基,由叔父多尔衮 辅政,14岁亲政。

因吃仙药驾崩,38岁。
(1620-1627)
明熹宗
他的 人生理想 ——木匠
魏忠贤极受宠信,被称为 “九千岁”。他排除异己,专 断国政,以致时人“只知有忠 贤,而不知有皇上”。
太监魏忠贤
政治腐败的表现:
皇帝昏庸,宦官专权
明思宗
(1611-1644)
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大
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 中 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 央 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 控 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 制 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 力 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 下 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降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
山海关之战
1645年,在 湖北通山九 宫山元帝庙 遭村民误杀。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顺治帝
京师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政治制度
清朝统治
思想文化
(加强中央集权) 定都:北京 (推崇儒家学说)
课堂小结
政治腐败 政治:日益腐败 社会动荡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社会动荡

朝 李自成起义 原因
的 推翻明朝
明太祖 洪武
明朝皇帝历12世,传16帝,共276年。
明惠宗 明成祖 建文 永乐
明武宗 明世宗
正德
嘉靖

七下历史共21课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七下历史共21课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年改年号为贞观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发兵反击突厥,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宰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朝与日本二、唐朝与天竺玄奘西行三、唐与新罗(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引入医学、天文、历算唐新罗音乐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政权(辽)契丹族政权的建立(西夏)党项族政权的建立首领耶律阿保机元昊时间10世纪初91611世纪前期1038都城上京临潢府兴庆府发展情况发展生产,创造文字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造西夏文字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宋太祖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从进攻到防御宋真宗澶(cán)洲之战与“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三、西夏与北宋元昊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宋夏合约西夏称臣,宋给西夏岁币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的经济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启示 论文模版

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启示   论文模版

课程论文题目 明朝衰亡的原因及其历史启示姓 名 学 号系(院) 班 级指导教师 xxx20xx 年 xx 月xx 日摘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经12世16位皇帝,历时276年, 明朝却被满清迅速灭亡,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内部有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财政危机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外部有农民起义,少数民族侵犯,天灾人祸等。

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了明朝的灭亡,一步一步把大明朝推向结束。

一.皇帝昏庸无能致使政治腐败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治国有为,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

自古以来,前所未有。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虽不是正统继位但也创造了贞观之治。

直到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欢当木匠的。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心骨,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昏聩,势必会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风,导致朝纲败坏,国本不固。

正是皇帝的无能造成看官场腐败,明中后期,贪官横行,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宦官专权造成了权力滥用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这样,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万历年间。

万历不问政事,凡事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办理。

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财政危机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明朝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直接的结果就是无法控制有效国内农民起义,而贫困也致使了农民起义,正所谓凶山恶水出刁民。

明朝虽然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贫困时代。

明朝平均年收入约2700万两白银,明朝财政收入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大单元课时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大单元课时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新课标】内容要点: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知道明朝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认知提示: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明朝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满清入主中原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解读:明朝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万历年间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加派,导致民不聊生,最终李自成起义推翻了它276年的统治,与此同时,女真崛起,建立后金,后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最终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清兵入关,开始了清朝三百年的统治。

因此,本课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在教材之中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有它才能构成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上启明朝的统治,下承清朝的建立。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人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人。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人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所针对对象为初一学生,其心理特质是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明显,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仍较为缺乏纵向的历史时间意识,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本课内容与单元的联系、与前后文的联系,为学生架起时间框架,理清历史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五、艺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天.至灾十大月以旱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
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民心
弄钱剿匪 继续变匪
贫民变匪 继续弄钱
伏水翻涌:农民起义得拥护
李自成
牧羊-士兵-闯将-闯王
陕北起义
进军中原 均田免赋
攻克西安 1643 建立大顺
伏水翻涌:农民起义得拥护 民心
潮水激荡:满清入主翻新篇



山 海 关
学子纵横谈
民心 君,舟也;民,水也。 ——唐太宗《贞观政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课后余思
请从所学明朝灭亡的历史中,提取一个 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知识拓展
清 朝 满 八 旗 盔 甲 复 原 图
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严明军纪 救济贫民
吃着不尽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
均田 免赋
金江山,银江山, 闯王江山不纳绢
覆水难收:大明悲歌遗余响
1644年,明朝末帝崇祯上吊自尽。276 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出征、南迁、勤王
满 洲 兴 起
八旗 制度
皇太极
清 历史 溯源? 努尔哈赤
君,舟也;民,水也。
——唐太宗《贞观政要》
明中后期……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明宣宗 好斗蟋蟀 (第5位皇帝)
魏忠贤为首 的“阉党”
血腥镇压
明武宗之豹房 尚武爱玩乐
(第10位皇帝顾)宪成等人明 (世 第组1宗1成位好皇炼帝丹) 的“东林党”
明神宗 不爱上朝 (第13位皇帝)
明熹宗 喜好木工 (第15位皇帝)
浑水积酿:朝政腐败引动荡
明代《流民图》
皇帝享乐 大臣争夺
阶级矛盾尖锐
民众苦楚 流离失所
浑水积酿:朝政腐败引动荡
材料一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
阶级矛盾尖锐 额内难缓,额外复急。加……派黄赋埃税赤地,乡乡
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材料二 《陕西通志》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豫的变情纪形略:》
知识拓展
清朝满八旗图
正黄旗
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旗
正蓝旗
正红旗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镶红旗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朝政腐败 社会动荡
人祸
明末
1644
满清
天灾 农民战争 明朝灭亡 入主中原
李自成起义 1643,大顺(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