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挖空练习测试

荆轲刺秦王挖空练习测试

荆轲刺秦王挖空练习测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5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 )其地,进兵北.( )略.( )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 )请.( )荆卿曰:“秦兵旦暮..( )渡易水,则虽( )欲长侍足下..( ),岂.( )可得哉?”荆卿曰:“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

今行而( )无信.( ),则秦未可亲.( )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 )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 )见臣,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丹不忍以( )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愿足下更.( )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 )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 )流涕.( )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 )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 )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 )见臣。

臣左手把( )其袖,而右手揕( )其胸,然则..( )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 )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 )有意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己..( ),无可奈何,乃遂收盛.( )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 )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其人居远( )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节选)》沈起凤《老僧辨奸》阅读练习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节选)》沈起凤《老僧辨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清〕沈起凤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一日,同阅《荆轲传》。

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

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

”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

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

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

②更事:阅历世事。

③祖龙:指秦始皇。

9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为:发出B.发尽上.指冠上:向上C.严更笑不可抑.抑:控制D.殆.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9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9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荆轲刺秦王练习

荆轲刺秦王练习

《荆轲刺秦王》练习出题人:辜秀峰审题人:****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荆轲(kē)拜谒(yâ)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â)厄运(â)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D. ①⑥⑧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执兵..扼腕而进(2)诸郎中(3)樊将军以穷困..之..来归丹(4)愿大王少假借(5)左右..既前,斩荆轲(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一、选择题1、找出字音无误的一项()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 淬(cuì)火B、忤(wǔ)视图穷匕(bì)见(xiàn) 八创(chuāng)C、箕(jī)踞(jù) 揕(chèn)之偏袒(tǎn) 陛(bì)下D、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yú)期怒叱(zhì)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秦王还柱而走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用法和其它不同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B、皆白衣冠..以送之C、发尽上.指冠 D、函.封之4、下列加点字的活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太子迟.之A、乃朝服.. B、箕.倨以骂之 C、群臣怪.之 D、左右既前.5、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见燕使者咸阳宫B、给贡职如郡县C、人不敢与忤视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6、下列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D、若属皆且为所虏7、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樊於期偏袒..执兵 C、持千金之资币.物 D、被八创...扼腕而进曰 B、诸郎中8、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深厚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倒下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9、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故荆轲逐秦王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使工以药淬之D、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10、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顾:顾念B、祭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C、剑长,操其室室:剑鞘D、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11.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愿大王少假借之13、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诚信,信用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狠毒,刻毒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B、①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C、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②燕王拜送于庭D、①伏尸而哭,极哀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6、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含解析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含解析

荆轲刺秦王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解析:选C A项,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解析:选C 谢:谢罪。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解析:选A 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

B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

C项是名词作动词。

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而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选C 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承接关系;③④均为介词,用,拿。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解析:选D 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荆轲刺秦王》挖空检测答案

《荆轲刺秦王》挖空检测答案

《荆轲刺秦王》挖空检测答案荆轲刺秦王挖空检测答案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动机荆轲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刺客,他的目标是刺杀秦王。

荆轲的背景和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战国时期的混乱局势: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秦国崛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荆轲可能认为,刺杀秦王有助于瓦解秦国的统治,从而为其他国家争取更多的机会。

2. 对秦国的不满: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酷的法律和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苦难。

荆轲可能认为,刺杀秦王可以为人民解除苦难,让他们重获自由。

3. 荆轲个人的追求:荆轲可能有个人的追求和理想,他希望通过刺杀秦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荆轲刺秦王的策略和计划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他使用了一些策略和计划来实现他的目标。

以下是可能的策略和计划:1. 伪装身份:为了接近秦王,荆轲可能伪装成秦国的官员、士兵或其他人物,以混入秦王的身边。

2. 利用机会:荆轲可能会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比如秦王独自外出或在宴会上,他才会选择刺杀的时机。

3. 使用暗器:荆轲可能会使用暗器,比如藏在衣物或器物中的匕首,来实施刺杀。

4. 快速逃离:刺杀后,荆轲需要迅速逃离现场,以避免被抓捕。

荆轲刺秦王的后果和影响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对战国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后果和影响:1. 秦国政权动荡:刺杀秦王后,秦国政权发生了动荡,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和权力争夺。

2. 震动其他国家:荆轲的刺杀行为震动了其他战国国家,使他们认识到秦国并非无敌,可能激发了其他国家反抗秦国的勇气。

3. 荆轲的英雄形象:荆轲因为他的刺杀行为被后世尊为英雄,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

注意:以上内容为推测,无法得到确切证实。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5【同步练习】《荆轲刺秦王》(人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5【同步练习】《荆轲刺秦王》(人教)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樊於期..(wūqī)忤.视(wū)提.轲(tí)谒.见(yè)B.夏无且.(qiě)戮没..(lùméi)揕.击(zhèn)唱和.(hè)C.瞋.目(tián)惊愕.(è)中庶.子(shù)被八创.(chuànɡ)D.箕踞..(jījù)目眩.(xuàn)贻.笑大方(yí)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谒,拜见。

②.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⑤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职,职任、职责。

⑥.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谢罪。

⑧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就,成功。

A.①③⑤⑦ B.①②③④ C.⑤⑥⑦⑧ D.②④⑥⑧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此臣拊心日夜切齿也,乃今得闻.教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②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闻.大王④荆轲顾.笑武阳A.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B.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C.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D.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有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释:知道荆轲出使目的的太子和他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丧服来给荆轲壮行。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释:今天前去不讲信任,那么秦王就不可能亲近。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解释:今日前行却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人,是没用的无能鼠辈。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解释: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项是()A.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

下列作品中,适合的是()。

A.《茶花女》B.《苔丝》C.《巴黎圣母院》D.《红与黑》【答案】 C2、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答案】 B3、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答案】 A4、某版教科书课文《故都的秋》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A.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B.引导学生研读文章语句.体会作者情感C.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D.引导学生展开对景物描写的细节分析.抓住文章主旨【答案】 D5、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答案】 B6、教学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古代诗词。

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温庭筠《商山早行》C.李白《行路难》(其一)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 C7、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督亢()戮没()淬火()忤逆()拊心()瞋目()箕踞()目眩()创伤()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1)偏袒________ (2)郎中________ (3)穷困________ (4)涕________(5)币________ (6)提________ (7)股________(8)左右既前,斩荆轲________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⑨进兵北略地()五.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5.使工以药淬之()6.日以尽矣()7.皆白衣冠以送之()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9.使使以闻大王()10.以次进()11.以故荆轲逐秦王()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16.箕踞以骂()17.乃欲以生劫之()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20.敢以烦执事()21.越国以鄙远()22.焉用亡郑以陪邻()23.阙秦以利晋()24.以乱易整()七.填空。

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

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战国策》是西汉末年_________根据_________时期的材料编订的。

全书共_________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_____________的策略和言论。

写人叙事十分生动,语言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荆轲刺秦王》达标检测题【典型例题】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è)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 创伤(chuān g)创办(chuàng)�_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 D. ①⑥⑧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________ (2)诸郎中执兵________(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________ (4)愿大王少假借之________(5)左右既前,斩荆轲________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________(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________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2)自引而起,绝袖(3)秦王还柱而走(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9.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________ 通________(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 通________(3)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________(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________(5)秦武阳色变振恐________ 通________10.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L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名句默写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答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反通返,回来。

2.还通环,环绕。

3.说通悦,高兴。

4.振通震,恐惧。

5.卒通猝,突然。

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略)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课后习题二)(1)偏袒(2)郎中(3)穷困(4)涕(5)币(6)提(7)股(8)左右既前,斩荆轲(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函(用匣子)名当状②前(上前)名当动③朝服(穿起上朝的衣服)名当动④迟(认为……迟缓)意动用法⑤闻(使……听到)使动⑦亲(亲近)形当动⑧衣冠(穿衣戴帽)名当动⑨北(向北)名当状补:其人居远(远方)群臣怪之(认为……奇怪)五. 翻译下列句子。

(1)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3)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4)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六.“以”的用法(部分)。

1.(有办法,有机会)2.(因为)3.(因为)4.(而,来)5.(用)6.(已)7.(而,来)8.(而,来)9.(而,来)10.(按)11.(因为)12.(没有用来……的)13.(用)14.(用)15.(而,来)16.(而,表修饰)17.(用)18.(而,来)19.(因为)20.(用)21.(而,来)22.(而,来)23.(而,来)24.(用)七.填空。

①略②(西汉末年)(刘向)(战国时期)(三十三篇)(策士谋臣)荆轲刺秦王达标检测题答案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2. 析:A. 涕: B. 币: C. 穷困:D. 提:3. D 析:A. 亢kàng B. 懦nuò C. 淬cuì,杵chǔ4. 顾① 只是,不过;② 回头辞① 辞别;② 推辞微① 假如,没有;② 暗暗地引① 身子向上起;② 举起发① 打开;② 出发就① 成功,成;②靠近,登上析: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区别词语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