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限时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含真题,解析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2.(2020年江苏卷,3,3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
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3.(2020年山东卷,3,3分)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它反映了唐代表1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
高中历史一 第1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 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颁布“推恩令”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
颁布“附益之法”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3.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
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4。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内、外朝制度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 元朝行省制度D。
隋唐科举制5.唐承隋制,置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
《唐会要•御史台》云:“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
"《新唐书•百官志》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唐御史台的主要职能及设立的根本目的是A.监察,揭发百官罪恶B.礼仪,重视社会教化C.监察,强化皇权统治D.刑法,维护百姓利益6.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
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皇帝的秘书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朝廷的朝贡藩属7.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郡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课时作业2: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答案 B解析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答案 B解析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
A项是唐朝实行的;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
3.下图为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其反映的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答案 C解析从示意图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判断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A项主要是指秦朝和汉朝的中央行政机构;B项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不符;D项是明朝的中央机构。
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 C解析根据“令郡国举孝、廉”,判断是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察举制,C正确。
5.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在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宋朝尽夺藩镇之权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C.当时统治者实行文武并重的政策D.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影响答案 B解析注意关键信息“在宋朝”“选拔的官员”“来自平民家庭”,说明了科举制度使广大“平民家庭”通过这一渠道可以走上仕途,与此具有直接关系的是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B项符合题意。
课时作业14: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6·北京丰台区期中)汉武帝诏曰:“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解析由“与子弟邑”“使有列位”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即允许诸侯再分封列侯,从而削弱王国实力,故选D项。
A项是表现,C项是借口,均排除。
B 项中的“缓和”与事实不符,排除。
答案D2.(2016·吉林长春十一中期中)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解析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3.(2016·河北石家庄期中)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
该史书有可能是()A.《汉书》B.《旧唐书》C.《宋史》D.《元史》解析由题干材料中“江浙行省”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元朝行省制度下的行政区划。
答案D4.(2016·浙江临安中学期中)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文官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汉武帝时期,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
答案C5.(2016·山东威海期中)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选官用人,任人唯亲解析根据书本知识可知隋唐政治制度应为三省六部制,它属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B项错误。
课时作业19: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点练]知识点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1.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表明郡县制()A.确保了皇权至上B.避免了地方割据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答案 C解析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能避免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2.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答案 C解析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3.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
知识点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4.《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中书令答案 B解析材料中“位次丞相”说明该官职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相符,故B项正确;太尉主管军事,故C项错误;汉朝时期中书令是职位很低的官员,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30: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1·广东珠海高一模拟)《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为解决汉高祖推行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汉武帝()A.设置中外朝B.杯酒释兵权C.诛杀异姓王D.实行推恩令解析由材料“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可知为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答案D2.(2021·陕西商洛高一期末)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这种中枢结构始于()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解析据图中王朝中枢结构示意图,可知为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时创建设立,故选B项。
答案B3.(2021·江苏苏州高一模拟)《晋书》记载: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
与材料内容一致的是()A.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C.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D.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解析“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表明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故选B项。
答案B4.(2021·广东珠海高一模拟)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A.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B.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C.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由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皇权的专制独裁,故选B项。
答案B5.(2021·山西高一期中)宋神宗时规定在尚书省都司专门设立御史房,用以记录御史是否尽职,并有权向皇帝上奏御史失职情况,皇帝以此决定对其升贬。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武帝时的丞相田蚡位高权重,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他都随意举荐任命,以至于汉武帝都要和他商量能不能留一些官员让自己任命。
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中外朝制度B.推恩令C.刺史制度D.察举制2.专制主义制度很容易使皇帝与丞相之间产生矛盾。
下列属于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措施的是A.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B.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C.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政D.设立理藩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务3.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効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宋太祖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格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历行赏罚”,宋太祖的做法A.意在强化监察职能B.强化了部门间相互监督C.遏制了官员贪污腐化D.防止了地方官滥用职权4.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A.提高对官员有效监察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5.从职责看,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同类的是A.御史大夫B.监御史C.西汉刺史D.枢密使6.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考核县、侯国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官员奖罚的依据,唐代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为分九等。
明清考核制度严密,明代有考满和考察,清代有京察和大计。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是官僚政治良好秩序的重要保证C.便于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D.考核制度常与监察制度有机结合7.东汉时期,察举选官一般田地力名士主导,乡闾品评。
至曹魏时,改由的朝廷政府委任的中正官进行人才品评,将私人品评发展成为官力品评。
出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沦为世家大族入仕工具D.以门第为品评标准8.下表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根据表可知,唐代A.翰林学士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的日益提高C.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9.汉初相继为相者都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元勋,到了惠帝(高祖之子)时,所任丞相曹参、王陵、陈平既是勋旧又是皇帝的长辈。
课时作业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A.秦朝实行九卿制度B.汉武帝设置中朝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D.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2.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
”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A.重视科举制度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4.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A.中书省、中书省B.中书门下、中书省C.尚书省、中书省D.门下省、中书省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6.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7.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
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答案】A8.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限时练(第2课时)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80分)1.《贞观政要》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2.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4.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5.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6.(新唐书卷64)“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於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
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针对唐代制度中的这种缺陷,宋元时期有哪些成功的做法?①枢密院②三司③行省制④通判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7.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
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8.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9.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10.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11.据统计,1912—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①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②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③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④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棵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
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3.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造成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的是()14.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是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15.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___;“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深化;“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工业增速,超额完成C.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16.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
这成为新阶段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以下关于上海开放进程的农述,不正确的是()A.80年代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B.长三角沿海经济开放区即以上海为中心C.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D.上海自由贸易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着相同的贸易规则17、“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受到广泛欢迎,此类节目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A.普及知识作用 B.传播信息作用C.娱乐功能 D.新闻功能18.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19、历史学习离不开对不同时代阶特征的准确把握。
下列相关时代与特征对应正确的有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军事化管理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21.《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2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因为它们都A.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C.使理性与思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 D.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2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B.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24.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入鼎盛时期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25.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
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A. 牛顿B.达尔文 C.达芬奇D.莎士比亚26.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7.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28.“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变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29.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他认为A.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B.致力于社会革命,废除封建统治基础C.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30.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31.19世纪中叶法国某小说家曾对一位朋友说:“你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我按照我希望于人类来描绘。
”该小说家应该属于A . 浪漫主义B .现代主义C .现实主义D .古典主义32.右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
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A .《自由引导人民》B .《拾穗者》C .《向日葵》D .《格尔尼卡》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
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
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营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材料四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
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五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而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北宋汪洙的《神童诗》“富农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材料六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有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朕套语,千篇一律,竞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二中反映的是什么人才选拔制度?根据材料和教材分析这一制度中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和标准是什么?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为什么东汉时期会出现“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局面?(2)材料三和材料四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各是什么?(3)根据材料五回答,科举制对宋朝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根据材料六回答,科举制到清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