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名人墓葬
温州市鹿城区古迹

江心屿江心孤屿,俗称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
古时为两个小岛。
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
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
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
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
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
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
江心屿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迹,且古木葱茏,风景秀幽,向有“瓯江蓬莱”之称。
各代诗人题咏诗词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韩愈、张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咏及孤屿。
孤屿主要景点有:江心寺现存之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
前殿为金刚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
今宋代古钟尚存。
中殿为正殿,最为壮观。
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塑像。
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
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
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
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念“yun,zhao chao,zhao zhaochao ,zhao chao zhao san;chao,chang zhang,chang changzhang,chang zhang chang xiao”)。
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
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
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东西二塔东塔位于孤屿东峰山,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西塔位于西峰山,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
双塔对峙挺拔,有凌云之势,往来船只,遥见二塔便知已到温州市区,从而双塔亦成温州风光的标帜。
雁荡山古墓寻访东南沿海的古代丧葬文化

雁荡山古墓寻访东南沿海的古代丧葬文化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这里山峦叠嶂,风景秀丽,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雁荡山的山脚下,隐藏着许多古代丧葬文化的宝藏,这些古墓见证了东南沿海地区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一、雁荡山的地理环境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山势险峻,山峰耸立,山间溪流纵横,景色壮丽。
这里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雁荡山成为了古代人们丧葬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意义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丧葬文化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更是对生者的教育和警示。
通过研究古代丧葬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雁荡山古墓的发现与研究雁荡山地区的古墓数量众多,其中一些古墓保存完好,成为了研究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遗址。
这些古墓分布在山脚下的山谷、山坡和山顶等不同地形位置,形式各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和风格。
在对雁荡山古墓的发掘和研究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骸,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古墓中,人们发现了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各种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工艺水平,更揭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观念。
四、古墓中的文化遗产雁荡山古墓中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器和青铜器。
陶器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们被用于储存食物、盛装饰品等多种用途。
在古墓中,人们发现了各种形状和风格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艺术品的代表。
青铜器是古代人们的重要工艺品,它们被用于祭祀、礼仪等场合。
在雁荡山古墓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如鼎、觚、簋等,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雕刻细腻,展示了古代人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26423428_方介堪:倾力助推温州文保事业建设

992021.12 |方介堪:倾力助推温州文保事业建设文/刘岳恒方介堪先生一直以篆刻家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但对其文博专家的身份一直有所忽视。
方介堪在温州文管会和温州博物馆工作时期,曾参与温州藏石、东瓯青瓷、汉窑址、江心屿古迹、新石器遗存等考证工作,并对温州文保秩序的建立和文物传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方介堪在温州文管会时期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文物保护条令、条例相继颁布,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1950年5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谭震林对文保工作颁布特行决定:“历史文物保藏较多之县(市)可聘请当地热心历代文物或具有研究之人士,共同组织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调查、保护、整理、管理之责。
”1951年元旦,温州文物管理委员会设立,方介堪与刘景晨、梅冷生、吴天五、张一纯、孙孟晋、夏鼐、戴家祥、王荣年、吕灵士等14人担任委员。
次年,温州文管会正式开展工作,刘景晨任文管会主任,方介堪任常务副主任,也是文管会的唯一在编工作人员,开始对温州地区文物进行恢复和保护工作。
温州文管会成立的初期,温州文管会成立任命书方介堪方介堪带头并动员当地收藏者捐献文物,如搜集平阳陈筱庄、瑞安沈桐轩、乐清朱铎民、永嘉戴轶尘等旧藏,1952年起,方介堪亲自下乡,走遍温州地区各名胜古迹,对温州文物情况做了系统的调查搜集,在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的记录中就体现了这一情况:一九五二年一〇月一二日星期日下午赴籀园开温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由梅冷生先生主持,出席者有张一纯、方介堪、陈逸夫等, 梅冷生先生报告一年来之工作,讨论修理江心寺及叶水心墓等事,最后由余报告中央关于文物保护之政策,及解放以来之考古工作。
一〇月一三日星期一下午冒雨与梅冷生、张一纯、方介堪诸君至慈山,访叶水心墓,已被铲平。
绕道海坛山返家。
1953年,方介堪赴平阳探访《晋朱曼妻薛买地宅券》,此原石流传声名已久,后历经转折终被寻得,1956年,在温州文管会的主持工作下,温州瑞安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方介堪参与考古工作并撰有《浙江温州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一文,发表于《考古通讯》1956年六期。
温州文化名人

认识了这么多的温州名人,你一定对温州 有了重新的认识吧?相信通过今天这堂课, 你也一定收获了不少关于温州名人的知识。
【END】
刘基 古代刘基(1311.7.1-1375.4.16) 字伯温,汉族,温州文成县。故 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 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 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 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 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 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 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 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 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温州地灵人杰,名人辈出。电 视系列片《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中 介绍的十位文化名人是温州的十张 文化名片。而今天,就让我们来看 看其中的五位名人。
叶适叶Leabharlann ,字正则,号水心。13岁 随父从瑞安迁居到永嘉县城(今 鹿城)。因连年水灾,家中十分 贫穷。只好租住别人的房屋。东 迁西搬,一共搬了21次。当时瑞 安比较发达。亲友都劝叶适母亲 让叶适放弃学业,出去打工,可 是母亲不同意。
母亲告诉叶适:“你要努力读 书,奋发自强,不能因为穷苦而 依赖别人。”叶适刻苦用功,求 学不倦,十岁就能写文章。1178 年春,叶适进士①及弟回家,全 家欢喜。
①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高则诚,名明,瑞安人,1305年出 生于诗人家庭。幼年就很聪慧, “自少以博学称”高则诚六岁时, 一次家里请客,酒菜未摆好,他就 到桌前先吃。一位客人摆出长者的 脸孔训道:“小儿不识道理,上桌 偷食。”高则诚边吃边对:“村人 甚有文章,中场出对?”让客人碰 了一鼻子灰,深怪这小孩不知天高 地厚,借桌上酒壶出了一联:“细 颈壶儿,感想腰间出嘴!”高则诚 不甘示弱,指了指大门上的锈锁: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拿 了人听了,知道这小孩不是对手, 只得呆坐无语,高则诚却一蹦一跳 地走开了。
常熟市虞山明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常熟市虞山明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常熟博物馆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明代陆润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银玉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完整的墓志铭文为了解明代社会结构增添了新的资料.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常熟博物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45
【相关文献】
1.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J],
2.南城明益宣王夫妇合葬墓 [J], 刘林;余家栋;许智范
3.明昭勇将军戴贤夫妇合葬墓 [J], 李科友;彭适凡
4.明兵部尚书阎仲宇夫妇合葬墓 [J], 肖琦
5.杨铿夫妇合葬墓发掘记追寻宋明播州土司的足迹 [J], 周必素;彭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介绍

驺摇(公元前200年前后)越王勾践后裔,战国时期“世王东瓯”。
秦朝末年,率领瓯人加入抗秦队伍,共同推翻秦朝。
后又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因功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封为海阳齐信侯。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晋封东海王,建都东瓯,世称东瓯王。
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温州、丽水、台州三地。
历来被奉为东瓯人文始祖。
明代在华盖山下建东瓯王庙,每逢农历三月初八,拥其塑像巡游街市,驱灾祈福。
今温州鹿城区瓯浦垟有东瓯王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璞(276-324)晋代学者。
字景纯,山西闻喜人。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温州筹建郡城。
郭璞经过乐清郭路村,来到温州卜城。
他建议跨山筑城,城内凿井二十八口象征二十八星宿,疏通五条河流以配五行,于是温州城“山分九斗,水城阡陌”的建筑格局从此形成,并影响至今。
谢灵运(385-433)中国山水诗鼻祖。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承袭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
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
现留存他在温州写的山水诗20余首,名章佳句,千余年来脍炙人口,使温州成为山水诗的摇篮。
释玄觉(665-713)唐代高僧。
字明道,俗姓戴。
世称宿觉大师。
童年出家,精研佛学。
在曹溪(今广州韶关南华寺)谒见禅宗六祖慧能时,受到六祖印可。
永嘉禅学从此名传天下。
著作以《证道歌》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
王开祖(约1035-1068)宋代学者。
字景山,学者称儒志先生。
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处州主簿。
后退居郡城东山书院,讲学授徒。
重视教育与对历史的研究借鉴作用,倡导修己治人,发明经义。
被推为“永嘉学术开山祖”。
著有《儒志篇》。
周行己(1067-约1124)宋代学者。
字恭叔。
与许景衡、刘安节等并称“元丰太学九先生”。
元祐六年(1091)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
在谢池坊建浮沚书院,讲学授徒,使洛学在温州盛行,奠定永嘉学派基础。
北宋时货币思想集大成者,最早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明代军师刘基墓风水赏析

明代军师刘基墓风水赏析到温州旅游,自然就会想起江心屿、楠溪江、雁荡山、西湾、渔寮、泽雅的漂流,还有朱自清《绿》的出处----仙岩,这些地方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山奇水秀,是旅游度假休闲好去处。
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也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大明开国功臣刘伯温的故乡。
刘基故居位于文成县南田镇,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为五开间。
1311年7月1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
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
据史料记载:刘基,字伯温,谥文成,今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青田县)。
生于1311年7月1日,逝于1375年4月16日、亨年六十五岁,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今文成县便是以此命名的)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大明皇朝而驰名天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民间传说刘伯温乃天神转世,精天文,熟兵法,识奇门,谙易理,能知未来过去五百年,在民间流传的《烧饼歌》便出自刘伯温之手,歌赋之字里行间,字字珠玑,预言之精准,世间罕见,有“前代军师朱葛亮,后代军师刘伯温”之说。
刘基晚年生活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抱病告老还乡,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
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
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平阳温州名人小故事

平阳温州名人小故事摘要:一、平阳温州名人简介二、名人故事概述1.王羲之与平阳书法渊源2.谢灵运与平阳山水诗篇3.刘基与平阳智慧传奇4.温州其他地区名人及其成就三、名人与平阳文化传承四、平阳名人旅游资源推荐五、结语正文:一、平阳温州名人简介平阳,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平阳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他们在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平阳温州的几位著名人物,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名人故事概述1.王羲之与平阳书法渊源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他曾任会稽内史,治理会稽时,与平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羲之酷爱书法,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在平阳,有许多与王羲之相关的书法传说和遗迹,如墨池、右军祠等。
2.谢灵运与平阳山水诗篇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曾任永嘉太守,治理现今温州市地区。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其诗作以描绘山水风光著称。
他在任期间,深入民间,关注百姓疾苦,积极推动地方文化教育发展。
平阳的许多山水景点都留下了谢灵运的足迹和诗篇,如仙岩、江心屿等。
3.刘基与平阳智慧传奇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风水大师。
他曾任温州路总管,为百姓解困除弊,深受爱戴。
刘基不仅在政治上有杰出成就,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的诗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温文尔雅”。
此外,刘基还是中国风水学的权威人物,其风水理论影响至今。
在平阳,有许多关于刘基的传说和遗迹,如刘基故居、诚意伯庙等。
4.温州其他地区名人及其成就除了以上三位名人外,温州地区还有许多在其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杰出人物,如南宋著名哲学家叶适、近现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等。
三、名人与平阳文化传承平阳历史上的这些名人,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文化名人墓葬东瓯王墓东瓯王(生卒年不详),名驺摇,字毋余,因灭秦佐汉立下汗马功劳,被汉高祖刘邦晋封为海阳齐信侯,到了汉惠帝时,跳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顺序,被封为东海王,因都城在东瓯,俗称“东瓯王”。
作为温州历史上最早的名人,驺摇无疑也是地位最显赫的名人。
司马迁在《史记?东越列传》里为之立传。
据南宋《绍定旧编》记载,东瓯王墓原有五处,现仅存鹿城区黄龙街道瓯浦村一处。
2005年的清明前夕,笔者驾车穿行在瓯浦村拥挤曲折的街路里,隔着车窗,且行且停问了三四位村民,欣喜都知道东瓯王墓的具体位置。
一个人,过了两千多年还能被人记住,该需要什么样的“底心”?在瓯浦村东瓯路得尽头,瓯浦岭的山脚,东瓯王墓巍然矗立,墓高三层,两翼展开,龙吻脊、高低檐,俨然一派王者气象,享受着准金銮殿的待遇。
最高层的拜坛上,砌着“汉东瓯王之墓”的隶书墓碑。
作为市级文保单位,整个墓地保护得尚好,可惜的是第二层拜坛上,右侧的清碑《重修汉东瓯王墓记》字迹磨蚀难认,裂纹多处,若假以时日,风雨寒暑,这块清代文物有成为“无字天书”的危险。
时值双休日,墓左一条直通山上公墓的水泥山路上,不断有男女老少祭扫完各自先人回家经过。
流连在空无一人的东瓯王墓,清明将至,这位越王勾践的后代,估计也只有笔者来上坟了。
xx墓名人墓通常是豪华的石墓,作为温州市名人墓葬里唯一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刘基墓却是个土坟。
据说刘基临终前,儿子刘琏、刘王景呈上石马、石狮、石将军把门,条块石铺成石墓图,被刘伯温撕得粉碎,劝诫道:“墓字上草下土,若用石铺,怎么生草?古人造字,大有讲究,人不能靠造坟墓立牌坊流芳百世。
”在文成南田镇西陵村,刘基墓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呈扶梯式,墓室为半圆形,前立“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之墓”碑,十分简朴。
史载刘基告老回乡后,被权相胡惟庸构陷其霸占有“王气”的文成谈垟,想作为墓地,导致朱元璋夺禄。
刘基临终对墓地低调处理应该缘于他后半生的惶惶避祸之心。
刘基生前曾在一首《如梦令》词里表达了“风起,风起,棹入白萍花里”的理想归宿,但当了帝师的他,功成、名遂、身退,再做隐居渔父,也许终究是不可得的。
xx墓叶适(1150—1223),著名思想家、哲华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
字正则,生于南宋年间瑞安,中年后定居温州市区水心,因此世称“水心先生”。
经其手集大成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
叶适历任工、吏、兵三部侍郎,著述遍及文、史、哲三大领域。
著作有《水心文集》、《习学记言序目》等。
少年叶适与“永嘉学派”著名学者陈傅良成为忘年交,历四十余载。
19岁开始,叶适三度游学于学者济济的婺州,缔交陈亮、问学吕祖谦。
27岁时,叶适得到周必大“挈蓝儿”而考中举子,随即在次年高中榜眼。
进士及第后,叶适宦海沉俘,参与拥立宋宁宗的宫廷政变,因“庆元党禁”被罢官,因“开禧北伐”抗金被逐。
从温州市区一一八医院前的路边、海坛广场旁的山径婉蜒走上海坛山,没转几个弯,没花几分钟,路左林荫里—片空地上就醒目地凸立着省文保叶适墓。
迈上洁净的台阶,衣角拂过青石栏杆,蒙古包式的墓室前,“宋叶文定公之墓”七个金色篆字自墓碑上缓缓垂落。
南宋嘉定元年,主站抗金的叶适丢了乌纱帽,伤心地“叶”落归根,一“叶”何“适”,终“适”温州“水心”,从此闲居十几年去世。
不能立功则立言,却因而成就了他50卷的《习学记言序目》。
可以肯定后者是有中国文人渴望不朽的深层动机在。
在扶疏的树木间,眼前这座古朴肃静的叶适墓闲居至今,正是不朽的象征。
xx墓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因殿试得一甲二名,民间俗称“王榜眼”,两任国子祭酒、三朝宠命、四典礼部会试,龙湾区永中街道殿前村人,逝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是明代的明臣。
在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局下,王瓒曾出言讽刺号称“立皇帝”的宦官头子刘谨,差点遭不测,其正直无疑令如今很多官员相形见绌。
王瓒墓位于瑶溪镇皇岙村的皇岙山,规模很大,面积达1600平方米。
在通往墓园的山路上,树立着神道门,正书“父子国师”,反书“兄弟进士”,整个墓地被高墙围绕,入口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门,上刻“三朝宠命”,进门时宽阔的丹陛,两旁依次或立或蹲着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
第二层平台上,两根华表直指蓝天,正当中,一方巨大的龟驮碑傲然屹立。
近看石龟,龙首龟身,是赑屃,龙生九子之一,善于负重,力大无穷。
史载昏庸的明武宗即正德皇帝,多次出巡,还下旨征银百万两供其挥霍,王瓒上疏力谏,显现了他的廉政作风。
这位临终两袖清风的清官不知道会不会对自己死后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墓地有所微词?xx墓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市四都乡梅溪村人。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封乐清开国男。
绍兴年间被宋高宗取为进士第一,即状元。
官至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身份退休,著有《梅溪先生文集》。
从古状元到今高考状元,真正能留下大名的没几个。
南宋状元王十朋是百里挑一的例外。
王十朋在任期间勤政爱民,离任饶州知州,到夔州当父母官时,当地百姓为挽留他,竟弄断他要过的桥。
夔州百姓甚至为其建立生词。
而在温州百姓眼里,王十朋最被称道的不是政绩,是现贴在江心寺大门、传说出自其手的长联:“云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消”。
这副怪联运用了字的多音多义性,“朝”两解为朝、早上(zhao)与朝(chao)见;“长”也两解为经常、长长(chang)与长(zhang)大长高,成为中国古代楹联的佳作。
xx墓顺着田埂,走近瓯海梧田街道南村的孙诒让墓,有心人难免会疑问:孙诒让是瑞安潘岱人,墓地为何在瓯海?笔者询问了温州市文物考古所与瓯海文化局,皆不得而知。
有猜测说南村当地风水好,因墓地旁有座状元山。
但“天瑞地安”的瑞安应该不可能没有风水好的地方啊。
作为一代大儒,孙诒让的墓却似体现了古之君子式的谦和、不事张扬,墓碑仅仅简单行书着“清儒孙诒让之基”,对比其他刻满头衔官位的名人墓,令人感觉先生之风悠悠拂面。
墓室造得像个四方箱子,前面立面雕刻成书柜式,笔者数了下,左右排开共六个大柜,每柜四扇门,那里面该满满收藏者先生的皇皇巨著吧。
踱下瓯海文化局正在扩建的条石台阶,回望这座靠山临田的墓地,笔者想起西乡隆盛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不管孙诒让墓为何在瓯海,至少对瓯海人来说,这是瓯山有幸埋儒骨。
xx墓章纶墓在乐清市龙西乡仙人坦村,坐东朝西,由墓室和四坛组成,像大多数名人墓一样,依山而筑,呈扶椅式。
长约70米的卵石墓道两旁立着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墓道入口立有一石门,上面横书着“章恭毅公之墓”,下面门柱刻着一副石联“铁骨埋为泉下土,石肠化作冢中英”。
“铁骨”“石肠”赞语无疑是章纶在狱中遭受非人折磨却宁死不屈的耿直精神写照。
xx墓高友玑〔1461—l 546〕,字肃政,号南屏道人,乐清市北白象镇人,事母至孝,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
在进入朝廷当部长级京官前,高友玑历任过许多地方长官。
任江西九江知府时,治绩为当时十三府之最。
任河南汲县知府时,裁减官供,罢停黄河劳役,放宽盐禁,为百姓做了一系列实事。
任大同巡抚时,不畏强梁,弹劾嚣张行凶的皇亲国戚。
高友玑墓在北白象镇高东村,该村与附近的高西村、高中村统称高岙。
村民皆姓高,高友玑是他们的祖先,家喻户晓。
沿着高东村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脚小路来到高友玑墓,整个墓区就像一座山寨,依山而建,层层递进,拜坛最上层当中砌着“明资政大夫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简南屏高公墓”的牌位。
高友玑墓被誉为是我市墓葬之冠,建筑最多,雕刻最精,举凡神道门、拜坛、墓室、碑亭、神龛、华表、石翁仲、石马、石羊等一应俱全。
而细细浏览,墙上、檐上、神龛上到处雕刻着各种动物图案,就连构件的石椽子也刻成铜钱状、人面状,做工极为考究。
村里老人指点着石马、石羊,向笔者解释其象征意义:马代表忠,羊代表孝。
将它们合起来,其实就象征了高友玑的忠孝双全。
其他名人墓葬xx墓:瑞安市塘下镇凤川村,省文保。
陈傅良(1137—1203):南宋xx学派著名学者。
xx墓:永嘉县桥头镇石马岙村,县文保。
戴溪(1141—1215):南宋工部尚书、南宋学者,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石鼓书院山长。
xx豳墓:端安市曹村镇。
该镇南宋时期有曹姓村,据说出了87个进士(包括曹豳),号称“中华进士第一村”。
曹豳(1170—1249):南宋诗人,南宋“嘉熙四谏”之首,代表作《暮春》“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元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入选《千家诗》。
xx墓:平阳县腾蛟镇腾带村,县文保。
林景熙(1242—1310):南宋遗民诗人,其《读陆放翁诗卷后》一诗,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xx、xx父子墓:永嘉县溪口乡,县文保。
戴蒙(生卒年不详),戴溪侄,南宋学者,其书院为省文保。
戴侗(生卒年不详):南宋文字学家,代表作《六书故》是第一部记录温州方言的著作。
戴溪、戴侗、戴蒙皆为温州望族“溪口戴氏”名人。
xx墓:瓯海区南白象街道金竹村,市义保。
姜立纲(1444—l 499);明著名书法家,其字称为“姜字”。
xx墓:瓯海区新桥街道旸岙。
王叔杲(157l—1600):与其兄王叔果为温州望族“英桥王氏“名人。
xx墓:瑞安市潘岱街道前村。
黄体芳(1832—1899):清兵部左侍郎,与张之洞、宝廷、张佩纶(张爱玲祖父)合称“翰林四谏”,与陈宝琛等合称“前清流”。
xx虬墓:瑞安市潘岱街道盖竹村(市文保)。
陈虬(1851—1904):近代启蒙学者,创办全国最早的中医院“利济中医院”,与宋恕、陈黻宸合称“东瓯三先生”。
xx箕墓:瑞安市潘岱街道盖竹村。
黄绍箕(1854—1908):清湖北提学使,黄体芳之子,帝师翁同稣门生,与文廷式、末代状元张謇等合称“后清流”。
黄绍箕、黄体芳、黄体立、黄体正、黄绍第合称“五黄先生”,为温州望族“小沙巷黄氏”名人。
xx恕墓:瑞安市锦湖街道牛伏岭村。
宋恕(1862—1910);谭嗣同誉为“后王师”,名作有《卑议》,“东瓯三先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