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言文学和经典文学观演变反思

合集下载

2021文学经典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范文1

2021文学经典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范文1

2021文学经典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范文 一、引言。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盛行,给经典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学经典在不断的平面化、娱乐化和商业化过程中,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崇高的审美价值以及高尚的人文关怀等价值被不断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学陷入了尴尬的生存境地。

然而,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我们重新审视与评价文学经典的契机。

关于经典文学的探讨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已经历了40 多年的发展过程。

学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文学经典”与“经典文学”两种表述方式的混淆使用,经典品质与经典建构要素在观念上存在的误区,等等。

关于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文学经典”与“经典文学”的内涵。

“文学经典”是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经”指的是永久恒常、至高无上、不可违逆的道理;“典”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典范着作及宗教典籍的涵义。

“经典”指的就是承载永久恒常、至高无上道理和训导的各种书籍。

陶东风认为: “经典具有规范、典范、法则、范例、准则等意思。

它既是传统的代表和象征,又是标准的参照物。

文学经典不单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以文字或者其它符号形式存在的权威性文本,更包含此类文本所隐藏的制约人的思维、情感与行为的文化规范之义。

”[1] 赖大仁认为:“经典是指历代传承经久不衰的最有价值的着作,它们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永恒性,从而在各民族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中产生巨大而久远的影响。

经典的传承取决于经典本身的价值内涵及其永恒魅力而不是外部力量。

”童庆炳则将承载文学的至道和鸿论的各类书籍称为文学经典,但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

以上对“文学经典”内涵的阐释中蕴含着这一术语的概念与特性。

它辩证地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作品结合起来,既包含着从具体作品中提炼出来的标准和规范,也可以指经过时间的检验、并符合经典相关标准与规范的文学作品。

文学观念的嬗变及其原因

文学观念的嬗变及其原因
•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摹仿说, 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早在公元前500 年,伟大的思想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艺术摹 仿自然” (含“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的 观点。稍后,从苏格拉底开始,这一观念出现了 人文主义转向,突出了“社会人生”这一艺术模 仿的对象。
柏拉图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接受美学”的文学观念
•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德国几位年 轻学者创立的。他们认为,文学并不是作家这个 主体面对着自然这个客体的活动,而是作者与读 者缔造的一种“对话”关系。姚斯说文学作品像 “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 断变化的反映,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 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生命”。
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路线
• 先秦的诗文(写实抒情)—汉代的赋体 (堆砌词藻典故)—六朝的骈文(注重 对偶、特别重视具有装饰性的音律)— 汉魏“风骨”(以复古为复兴倾向)—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反对六朝绮靡的诗风)—盛唐 诗歌(白居易创作“新乐府”)—韩、 柳的“古文运动”(恢复先秦文的朴 实)。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
• 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 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 产物。 • 2、诗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 象时的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 3、诗人描写平凡事物时要使事物以不平凡 的色彩呈现出来。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说
• 中国古老的《尚书·尧典》中就说:“诗言志,歌永 言。”这很类似于表现说的观点。《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无论是称为“志”,还是称为“情”,它们很显然都是指 作家的内心世界。中国的抒情文学远比叙事文学发达得多 的现象,是与这种“诗言志”的文学观念有很大关系的。 表现说在中国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主导性的文学观念, 当然中国有关表现说的思想中已经包含着某种道德意味和 理性成分。

语言文学课教案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赏析

语言文学课教案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赏析

语言文学课教案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赏析教案:语言文学课教案——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赏析【导言】语言文学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

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赏析是语言文学课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抒发情感、开拓思维,在阅读和欣赏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3. 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重点】1. 文学作品的概念和特点;2. 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3.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难点】1. 文学作品的特点的理解;2.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的掌握;3.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教学过程】I. 情景引入(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问:- 这幅图片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这幅图片蕴含了哪些情感?II. 重温基础知识(概念的讲解,概念的巩固)1. 首先,回顾文学作品的概念,要求学生简洁明了地解释。

2. 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特点,例如表现艺术性、独立完整性、意义深远性等。

III. 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1. 阅读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 正确认识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文学观点等。

- 留意创作手法:注意细节、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 多角度思考: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等。

2. 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变化、行为动机等。

- 通过分析情节发展,把握情节的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结局含义等。

- 通过分析主题内涵,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等。

IV. 文学作品的赏析1. 针对老师精选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师生共同解读。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作品中的细节与情节进行深入分析。

《2024年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范文

《2024年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范文

《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篇一一、引言文学与影像,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化传承与表达的重要媒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影视技术的进步,文学经典逐渐从文字形式转化为影像形式,通过大银幕、电视屏幕以及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传播。

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与接受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及其背后的动因。

二、文学经典影像化的初期观念在影视技术刚刚兴起时,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未知故事的好奇心。

电影、电视等媒介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将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人物以及情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观念主要关注于如何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像作品,而较少考虑二者的差异与互动。

三、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转变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形式的不断探索,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人们开始关注到影像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像作品如何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对原作进行再创作。

这一时期的观念更加注重对文学与影像的融合,以及对二者互动关系的探讨。

四、现代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开始认识到,影像作品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更是对原作的一种新的解读与诠释。

这种解读与诠释往往带有创作者的个人风格与时代特征,使得同一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观众可以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来体验文学作品。

五、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动因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动因。

首先,科技的发展为影视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可能,使得文学作品的影像化成为现实。

其次,市场需求的驱动使得影视作品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经典的影像化则能够满足观众对经典故事的好奇心与追求。

此外,创作者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也是推动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重要动因。

中国语言文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

中国语言文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

中国语言文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中国语言文学学习心得体会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每一份收获的背后,必是辛勤的耕耘。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难学的一门,但我们不能谈其色变,因为那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知识遗产。

透过她,我们可以去感受先人的爱憎,可以去领悟哲人的思想,还可以去欣赏远古的风光……就让我们的思古幽情去穿越一次时空吧,这何尚不是一件幸事呢。

一、学习《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是一种定型化的语言,沿用了两千多年,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历史著作,唐宋古文……这些都在它的范畴之内。

毫无疑问,这种语言是中国古代文献资料里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在我看来,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言简意赅。

综观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写成,而当中许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简约精炼著称,如《诗经》、《史记》。

只需作简单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则比较少;二是古代汉语中多省略。

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省略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之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便构成了其严密简洁的风格。

(二)持久不变。

以文言为主体书面语的古代汉语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们世代相传,代代沿用。

语言成分基本未变。

诸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

此外语言三要素中最活泼的词汇,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口语的传递过程中,有些词的古义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汉语里却依旧使用。

尽管后人也模仿,但当中难免会渗入些许其时的口语,从而给语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

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语法方面还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构。

普遍认为,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两者同影响共促进,关系十分密切。

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

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

试论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

试论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

试论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试论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虽然人类在语言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非仅限于文学领域,但在文学当中,语言的困境似乎格外明显,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与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定时代的文学观念。

由此出发,不难看出中国文学观念在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语言观念的变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中国知识界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的转变上。

“言意之辨”凸显了中国古人的语言观,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内在地影响和制约着文学观念;“言文之争”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对于汉语的全面反思,由此也引发了文学观念的现代变革。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语言活动所面临的困境,认为语言在言说、表达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难以传达精微深刻的“意”。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则指出“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而儒家也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周易·系辞上》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魏晋时期,言意之辨代表了时代潮流,但与先秦相比在基本观念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至于佛教特别是禅宗,更是视语言文字为大敌,所谓“才落言诠,尽是死门”,对待弟子甚至是拳打脚踢、当头棒喝,把对语言的不满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人对语言并不满意,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儒、释都基本上是从语用着眼,一旦发现语言不能很好地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言”与“意”之间存在着距离、矛盾,他们就必然对语言进行指责。

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人对语言的看法与认识,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强调以达“意”为目标。

儒家虽发现有言不尽意的现象,却认为言最终可达意且只需要达意即可,因而孔子言“辞达而已矣”;道家则进一步追寻言外之意,希望可以“得意而忘言”;禅宗则强调不落文字,直指本心。

这些提法,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言意之辨”,虽然在具体观点上还存在着分歧,但各家(名家是个例外)从语用的角度人手,对语言的基本认识始终是比较稳定的。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的演变——从古至今的文学艺术承传和价值反思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的演变——从古至今的文学艺术承传和价值反思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的演变——从古至今的文学艺术承传和价值反思修辞手法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特定的语言技巧和手段,实现了对文本的精细加工和优美呈现,为文学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色彩和感染力。

从古至今,修辞手法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经历了不少的变化和转变,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相关的论述和分析。

一、古代修辞手法的演变古代文学艺术中,修辞手法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技巧和方法。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辞赋、诗歌、散文等文体都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

比喻是一种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或类推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鲜明度。

夸张则是一种将事物的特征放大或缩小的表现手法,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增强文本的语言节奏和情感张力。

排比则是一种将同类事物进行并列或对比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强化文本的对比效果和呼应感。

拟人则是一种将人的情感、行为、感觉等投射到非人事物上的表现手法,它能够增强文本的生动性和意境效果。

在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修辞问答、反复、反转、泛喻等。

修辞问答则是一种利用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述和表达的方式,它既能够突出主题,又能够增加文本的吸引力和思考深度。

反复则是一种将同一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以强调其重要性和意义的手法,它能够增强文本的记忆度和影响力。

反转则是一种将事物的次序或思路进行倒转的表现方式,它能够让读者产生新的思考和感受。

泛喻则是一种将事物的特征进行高度概括或比喻的表现方式,它能够突出主题,增强文本的概括性和象征性。

二、当代修辞手法的变革和更新在当代文学艺术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经历了很多新的变化和更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多元化随着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很多文学作品开始运用多种语言和语境,以呈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追求创新与前沿的同时,也面对着文学失真与回归的问题。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有些作品借鉴了众多前辈的经验,注重文学传统,而另一些作品则忽视传统,企图通过夸张、神秘或是追求刺激的方式取得成功。

这些作品的失真使得现代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定障碍,同时也反思了传统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在当代文学中,失真表现出许多形式。

其中一个表现形式是为了引人注目而故意追求神秘或夸张。

这种作品往往被认为是“流行文化”的代表,它们可能通过引发负面情绪或探索禁忌主题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是网络小说中的“限制级小说”,以及现代日本文学中的“修辞过度”,这些作品大多追求震撼效果,并不分清虚实,容易让读者感到一种混淆和困惑。

另外一种失真表现形式是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混合,具有模仿套路氛围,忽视文化传承特质,给人一种不真实的印象。

同时,现代文学也呈现出了回归的趋势。

某些文学爱好者开始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文学作品当中。

如李天命的《古石阡陌》、金庸的武侠小说等都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或是通过审视人性、社会问题等方式,让读者思考文化传统的意义。

这种回归使得当代文学更具有思想层面和智慧感,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另外,在不断反思当代文学的同时,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这种反思不仅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也对于身处当代的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积极的意义。

尽管当代文学存在失真的现象,但是回归当代文学也将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重新审视自我,反思文化传承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种更好的创作方式,带来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对失真文化现象予以反思,逐渐提升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语言文学和经典文学观演变反思
今天是中国变化发生最多最快的一个历史时期,然而有意思的是,在一个什么都会发生变化的时代里,却总有某些东西至今还会被某些人固守着。

在这些仍被坚持的东西中,就包括我们从“经典文学时代”那里所继承过来的文学观,即我们在经典文学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文学的“经典理解”或“经典看法”。

这种经典的“理解”、“看法”,本文将其命名为“经典文学观”或“经典文学观念”。

如果比照当今的社会流行语来讲,这种固守或可称为是一种“坚持”或“守望”。

按照理想主义的说法,甚至可以称其为“美丽的坚持”。

若是从“文学信仰”的角度看,我们或许还应当称其为“悲壮的固守”。

不过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已经变化了,历史已经变化了,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如此的固守,一定要如此的悲壮?难道我们关于文学的认识一定要“亘古不变”吗?历史上,人类原本就没有今天意义上的“什么是文学”的“文学问题”人类关于文学这一现象的相关范畴性认识,是从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中产生的。

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开始,最早的文学类概念只有“诗”。

在柏拉图的许多“对话”篇中,他的确经常谈到被我们后人称之为“文学”的那一类东西。

但是,柏拉图只是在“诗”的名义下进行的,而没有说过(哪怕是轻轻地说过)“文学”这个概念。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在古希腊,柏拉图其实是不知道在他的后人那里,有一个叫“文学”的范畴会被“制造”出来。

他所知道的只是:在古
希腊时代的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之中,有一种用语言来对生活进行多样模拟的表达人们精神需要的东西。

①而这种东西在当时,多被人们称为悲剧、喜剧。

当然,这种“剧”也可以叫做诗。

同样,亚里士多德也不清楚。

否则,他就不会写出一本叫做《诗学》的著作。

相同的情况,在古罗马人那里依然存在。

与亚里士多德相类似,贺拉斯的《诗艺》也谈及了希腊和罗马时代的所有戏剧和诗歌样式。

他不仅谈到了演员的表演,谈到了舞台美术,同时还谈到了剧本的创作、诗的语言和美的问题。

就是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以及后来的布瓦洛、维柯、席勒那里,他们所讨论的对象也都是“诗”或者“诗艺”。

英国文论家彼得•威德森在他的《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中,就用了“‘文学’曾经是什么?”来作为第2章和第3章的主标题。

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在西方,“文学”这个概念与“诗”或“诗艺”这个概念比较起来,不仅要晚出很多,而且,也多义得多。

例如他说道:“一个事实,这就是早在欧洲语言里第一次出现‘文学’这个词之前,‘文学’(小写的)已经出现在了许多民族语言中了,也拥有了许许多多的样式。

”②我们今天所用的“文学”这一范畴概念,在欧洲过去的历史中,实际上是被人们在多种意义层面上使用的。

根据彼得•威德森的文献研究分析,“文学”这个词进入英语的真正时间,可能是在14世纪的后期。

而嗣后,对这个词的使用(理解)则有几种。

最早的一种是把文学当成学问来理解。

彼得•威德森说:“当时的‘文学’(literature)与现代的‘学问’(literary)在意义上是一致的……”[1]33与此类似的看法,在后来的历史里也依然存在。

比如像布克尔(Buckle)在1857年时也还认为:“文学,在它处于健康而不受外力压迫的状态时,它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一个国家的有关知识被记载于其中的形式。

”[1]35而“到了18世纪末,情况有了变化,这个词获得了《牛津英语词典》所说的第二层意义,即专业或学识领域。

在约翰逊的《考利的生活》(1779)里,考利原来的传记作家斯普拉特主教被描述成这样:‘他是一个怀有丰富想象和卓越语言能力的作者,所以值得将他置于文学领域的前列。

’”[1]33“在18、19世纪之交,伊萨克•狄斯累利(lssacDlsraeli)的话语被《牛津英语词典》所引用:‘文学,与我们同在,但却是独立的,不需要庇护,也不倚赖与别人结盟’。

”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彼得•威德森解释说:“在这里,文学再一次被认为是一种生产任何类型作品的事务”。

[1]33时间走到差不多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一个充分审美化了的、大写的‘文学’概念已经流行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写的文学是在批评之外而独立存在的,然而大写的‘文学’却完全是由批评创造出来的”。

[1]38我在这里反反复复地描述欧洲历史上的“文学”观念的情形,主要是为了说明一点:在欧洲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今天所称道的“文学”其实只是一个“历史上的过客”而已。

除了欧洲历史上的“文学”的认知演变外,相类的情况在中国同样存在。

与欧洲历史情况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中国古典时代里,“文学”的范畴概念其实是早已存在的。

例如,孔子就将“文学”列入了“孔门四科”
之中。

《论语•先进篇》曾讲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里的“文学”,指的是“文章博学”。

这个“文学”既包涵了“文章”,也与知识相关联。

③在战国后期的法家人物韩非那里,“文学”的理解似乎与柏拉图对诗和诗人的认识相近。

他在《韩非子•六反篇》里说过:“畏死难,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贵生之士;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辨智之士;行剑攻杀,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

此六民者,世之所誉也。

”很明显,韩非是把“文学”(即孔学中的那个“文学”)当成了夸夸其谈、自以为是言行(学道立方)的替代概念。

李斯对“文学”的认知,与韩非基本上一样。

①《吕氏春秋•荡兵》中也说:“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很明显,“文学”在这里的用法与《论语》的说法一样。

再后来,“文学”一词还引申为有学问的人(儒生),②并进一步引申为学校等教育(习儒)场所。

③事实上,直到晚清黄遵宪、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时候,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那个“文学”观念也还未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