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

合集下载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参考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 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 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实战演练2
凉州词
实例2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展示了将士们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
概。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 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全诗虚实结合。
边塞诗的概念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
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 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 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 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一般说来,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
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诗歌分类复习
边塞诗鉴赏
实 例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 的沙漠景象。 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内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 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 情怀。

边塞诗四首(边塞诗知识全面)

边塞诗四首(边塞诗知识全面)

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的境界,注重主观情 感的抒发。它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或作家主观 情感逻辑去想像和创造理想境界,描写生活。 常用联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策马自沙漠,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表现程度之深, 感慨之深
诗人骑马从塞外 千里迢迢赶到蓟 城,登上这座边 城的城墙。只见 边塞苦寒之地, 一片萧条,白日 当中,黯淡无光 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 边事心情。有人认为这是批评“诸将”,而有人 认为是讽刺“朝廷” ,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 么? 这是讽刺朝廷。因为,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 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 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 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运用暗示手法, 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 思亲之情?
黄昏独 上之情, 极缠绵 悱恻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万里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曲笔:以 闺中之思 已衬出已 愁,更为
情深
写得虽是“边愁”, 但意境雄浑开阔,情 调激越悲凉,绝不只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乙诗:闺怨 Biblioteka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边塞诗》

《边塞诗》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 豪情壮志。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李贺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 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 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 美之情)
2、 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什么是边塞诗的“边塞”? • 所谓边塞即边疆地区的要塞,与军事战争有
关的地方。 • 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是蔚蓝色的的大海,
那里直到1840年才发生与异族的战争。 • 所以边塞诗里的边塞是指我国的西北部边疆。
边塞的特征:广袤无边、大漠、戈壁、荒无人烟、
狂风、沙尘、暴雪、酷寒……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指西域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柏霜台威: :指 指崔 执侍 法御 威严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边塞诗派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4、常见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5、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10、碧血: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 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碧 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 不泯。 11、登高、凭栏:杜甫《登高》:“万里悲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 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多传达相思 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边塞诗的主要诗人: 开元、天宝年间:高岑王李(高适、岑 参、王昌龄、李颀)。其中高岑可为代 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高岑诗派”。 中唐:李益 中晚唐:卢纶、王建、张籍、杜牧、马 戴、高骈、于濆等人。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5、请缨。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 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 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 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 敌报国。
6、投笔。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 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 州。”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 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 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 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14、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 吟· 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 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 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5、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 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 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6、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 樯橹(借代大船、战船)。
不同时期边塞诗的主导风格 盛唐诗风:多昂扬奋发的格调。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 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 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 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 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 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17、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18、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 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 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 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 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 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 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 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 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 “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 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等等。
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烘托。
边塞诗的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号角、烽火、宝剑、 马、铠甲、狼烟、羽书、戈、矛、剑、戟、斧、 钺、刀、铩 ;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 郎、楼兰、安西、关山、黄河、关外、萧关、榆 关、沙场、绝域;胡、羌、羯、夷、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 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 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 敌豪情、昂扬精神
23、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 小雅· 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 嗷。维比哲人,谓我劬 (qú ,劳苦)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 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 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 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更忽轸(zhěn ,悲痛)哀鸿思,九月 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 活。
3、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 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 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 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 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 纪律严明的军营。 4、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 《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19、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饮酒:多传 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 谢眺楼饯别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 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 昏后,有暗香盈袖。” 20、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 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 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 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 傲》:“浊酒一杯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 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21、琵琶:自古以来,琵琶弹出的多是忧愁 苦闷的调子。忧郁凄凉的调子。如王翰的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 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 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 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 须尽笙歌此夕欢。”
一、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 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 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 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 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 边塞大地。
2、楼兰: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 斩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 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 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 指建功立业。
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 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7、《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 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许 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 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 雨下西楼。
7、逐鹿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 戎轩。” 《汉书· 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 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天下。
8、问鼎 《晋书· 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 畏而恶之。”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 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 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 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 遂以 “问鼎”喻篡夺政权。 今常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 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中晚唐诗风: 中唐前期:昂扬奋发尚有余响; 晚唐及中晚唐时期: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 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悼。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 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 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 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 怅。
边塞诗鉴赏
执教:黄德雄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就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 风光的诗。 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 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 类。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 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 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1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 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 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 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 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如陆游的《书 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3、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 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 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 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 树灵鼍(tuó,)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 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 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3、《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 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多为游 子(含“征人”)思乡。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 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 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亡国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杜牧《泊秦淮》)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名有: 1、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留)”, 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 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送别)之词, 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 《塞下曲六首》其一) 2、《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古题 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多写征戍 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 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