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后己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第三章

•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 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 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 周济天下。 • 雾似飘渺(miǎo),却有着最为自由的 本身。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 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这是成功人 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 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 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 遇阻挡之物,耐 心无限,若遇菱(lí ng)角磐(pán)石,即可把菱 角磨圆,亦可水滴石穿。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 种境界:以柔克刚。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 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 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 能屈能伸。
读老子 学成语
第三章
Shàngshànruòshuǐ 上善若水 成语溯源: “上(最)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wù,不喜欢),故几(jĭ,接 近)于道。” 《选自《道德经》第八章) 成语释义: 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 的品性一样。
• 增量阅读: •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于是,多次问计于老 子。 • 一日,老子在送别孔子时,手指浩浩黄河,对他 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大德呢?” • 孔子问:“水有什么样的德行呢?” • 老子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 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它停留在众人 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江海之所以能够成 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 所以成为百谷之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 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 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弱能胜强,柔可克刚呀。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有,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有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声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出自老子的成语

出自老子的成语
1.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应该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2. 道法自然:道家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法”则是遵循、效法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的。
这句成语强调了道家学说中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3. 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这个成语体现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思想,强调人要有自我认知和自省的能力。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4. 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该成语体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即知足常乐,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顺应自然、知足常乐、谦虚自省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成语

《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撰写。
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词意: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虽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打胜仗。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也作——乐业安居、安土乐业:词意:形容百姓生活安乐幸福。
暴风骤雨(bào fēng zhòu yǔ),也作——暴风疾雨:词意:比喻猛烈的行动或革命运动。
也用以比喻声势浩大,来势迅猛的群众运动。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 huàng),也作——不可言状:词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词意:原指从出生到死亡。
后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词意:前进一寸,却后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词意:指善辩论的人,讲起话来持重而不露锋芒,让人看起来好像不会讲话的样子。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词意: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期的加工制作才能做成。
比喻有才干的卓越人才要经过长期磨练,即事业上成就较晚。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词意:真正聪明灵巧的人,表面上看像很笨拙似的。
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词意: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屈从他人的样子。
淡而无味(dàn ér wú wèi):词意:本指菜肴没有味道。
也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乏味,不感人。
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也作——根深柢(dǐ)固:词意: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读老子,学成语》上册-积累与应用(三、五年级上、下期)

《读老子,学成语》上册<三、五年级>(上期)1.有无相生 2. 功成不居 3.无为而治 4.和光同尘 5.多言数穷 6.用之不竭7.天长地久8.先人后己9.上善若水10.物极必反11.金玉满堂12.目迷五色13.宠辱若惊1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15.不可名状16.涣然冰释17.虚怀若谷18.芸芸众生19.取信于民20.六亲不和积累与运用一、根据意思填成语。
1.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2.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隐藏了自身的锋芒,把自己混同于世俗之人。
()5.政策法令繁多驳杂,只会加速败亡,后比喻言多有失,多言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6.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形容非常丰富。
()7.天地存在的时间久远,后多用来形容时间悠久,多指感情永远不变。
()8.遇事先为别人着想,然后考虑自己,即优先考虑他人利益。
()9.具备最高境界的善行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10.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11.形容财富非常多,后用来比喻才能出众、学识渊博。
()12.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
后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13.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形容人患得患失。
()14.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15.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16.尽管在看,却什么都没看见;尽管在听,却什么都没听见。
形容不注意、不关心、不重视。
()17.取得人民的信任。
()18.胸怀像山谷那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
()19.泛指一切生物,后多用来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
()20.与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
()二、想一想,选取本学期学过的一个成语填写在括号里。
1.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成为皇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
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顺应自然、()的治国方略,为汉朝后来的兴盛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作者:佚名时间:2017-11-20 繁體中文版《老子》中的成语,有的在历史上常被引用,而今生疏了;有的至今仍鲜活地被我们不时运用。
如“与时俱进”、“内圣外王”、“相濡以沫”、“螳臂挡车”、“薪尽火传”等等。
还有一些成语,古今的意思已经有变化了,如“功成名遂”,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声名,后引申为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
“吐故纳新”原义为吐掉故气,吸收新鲜空气,今天多用于人事组织方面的更新。
意思上的差异,正是古今语言的发展。
原创是古人,发展是后人,但还仍然是有源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是他的思想及其生活的一部分。
古人的思想与经历,与今人仍还有许多相通之处的,现选出一部分,供读者体会:1、玄之又玄幽昧深远,不可测知。
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功成不处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
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我们熟知的成语,有不少是老子在《道德经》奉献的,你知道多少

我们熟知的成语,有不少是⽼⼦在《道德经》奉献的,你知道多少近段在学习并试对《道德经》原⽂进⾏解释时,从中“发现”了⼀件有趣的事:即我们在⼩学、中学、⼤学读到的许多成语,竟是⽼⼦在《道德经》中奉献的!过去学成语,只记语词,不记出处。
即便当时有的知道出处,时间长了也就忘了。
今天读了《道德经》,这些曾经相识或不曾相识的成语⼜跃然纸上,映⼊眼帘。
虽然我的“发现”已显孤陋寡闻,早有“先知”们从《道德经》中拉出了串串成语并公诸于众,因佩服⼏千年前⽼⼦所作出的贡献,我还是把所读到了这些成语记了下来,并尽可能对照权威解释以求准确。
集中整理出来是为了让⼤家⼀⽬了然,好记、好查、好⽤。
故不揣浅陋,把从《道德经》中辑录的75个成语(或许还有遗漏的),按各章出处列出并释义,飨于感兴趣者。
⽹络图⽚。
1、⽞之⼜⽞。
【出处】《道德经》第⼀章。
【释义】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形。
后多形容⾮常奥妙,不易理解。
2、功成不居【出处】《道德经》第⼆章。
【释义】原意是任其⾃然存在,不去占为⼰有。
后形容建⽴了功勋却不把功劳归于⾃⼰。
3、⽆为⽽治【出处】《道德经》第三章。
【释义】指不要过多地去⼲预民众,让民众⾃然安定地⽣活,天下就会得到治理。
4、和光同尘【出处】《道德经》第四章。
【释义】指不露锋芒,与世⽆争的平和处世⽅法。
这是道家⽆为⽽治思想的体现。
5、多⾔数穷【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释义】指⾔多必失,必有理屈的时候。
6、天长地久【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释义】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7、上善若⽔【出处】《道德经》第⼋章。
【释义】指像⽔的品性⼀样,泽被万物⽽不争名利。
8、功成⾝退【出处】《道德经》九章。
【释义】指⼤功告成之后⾃⾏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9、⾦⽟满堂【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释义】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释义】形容颜⾊⼜多⼜杂,因⽽看不清楚。
⽐喻事物错综复杂,令⼈分辨不清。
《老子》里的成语

《老子》里的成语《老子》里的成语成语解释根深蒂固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祸福相倚指祸与福相因而生鸡犬相闻指人烟稠密进寸退尺进一寸,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佳兵不祥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的人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就不会来,须提高警惕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长生久视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形容长寿。
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生入死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大器晚成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大巧若拙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地久天长时间长,日子久。
多藏厚亡厚:大;亡:损失。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功成身退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顾头不顾尾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功成不居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和光同尘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和盘托出和:连同。
连盘子也端出来了。
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浑俗和光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
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
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祸福倚伏比喻坏事和好事互相依存。
将夺固与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固,同“姑”。
金玉满堂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来者不善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人后己
——读《老子》学成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背诵“先人后己”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先人后己所关联的故事。
3、会合理运用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先人后己所关联的故事
难点:能合理运用成语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读《老子》学成语中的一
些成语,现在老师来通过两道题目来检测检测大家
的学习情况。
1、把成语补充完整。
2、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括号中。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都掌握得很牢固。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来学习读《老子》
学成语中的成语“先人后己”。
请同学们伸出食指和
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先人后己)(二)成语释义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成语溯源。
(出示成语溯源)先听老师范读一遍,然后大家齐读两遍。
(师范读)
学生齐读两遍。
师:下面男女生分组读,(分组读,师评价)下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背诵成语溯源。
学生自己背诵成语溯源。
师:同学们背完了,我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背诵情况。
(出示成语溯源填空)请大家把成语溯源补充完整。
师:大家真聪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的这么好,老师给大家鼓鼓掌。
(时鼓掌)成语溯源了解完了,我们
一起来看看成语释义。
(出示成语释义)哪位同学自
告奋勇给大家读一读。
先指名读成语释义,然后齐
读。
(学生读成语释义)
(三)增量阅读,品悟成语
师:请同学们自读《孔融让梨》,回答: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读课文就能明白做人要谦让。
在这篇课文中孔融让的是梨,做到了先人后己。
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篇课文。
(四)增量发现,理解成语
师:默读《罗盛教舍己救人》,先独立思考: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读文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回报你们的交流成果?
(指名汇报)
同学们真厉害,都发现了这两篇课文都讲了让,
孔融和罗盛教都做到了先人后己,不同的是:孔
融是在食物面前,把大的梨让给哥哥;罗盛教是
在危难之际,把生的希望让给小男孩。
一个让的
是物,一个让的是命。
而先人后己的最高境界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先人后己”
这个成语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带着理解把成
语溯源和成语释义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成语溯源和成语释义)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课本中有许多先人后己的例子。
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先人后己”的事例。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但是同学
们掌握的如何呢?我们来进行一个随堂检测。
(五)随堂检测,巩固提升
1、比一比:比赛背成语溯源和成语释义,看看谁
能背的又快又流利。
2、写一写:谁能把成语溯源和成语释义能写的准确
工整。
3、说一说:用成语“先人后己”造句子。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检测老师发现这节课的内容大家都已经掌握了,相信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许多感触,在
下课前,老师有一句话想要送给大家:让礼一寸,
得礼一尺。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做到
先人后己,礼让他人,和睦相处。
五、板书设计
先人后己
梨
让先人后己
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