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 2
《〈老子〉四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之内涵
自然状态才是最适合的 老子列举生活中违反“道”的现象,从反面指出违反常态,不遵循 “道”,不会有好的结果。“道”很抽象,但这一章读起来,感觉到 其实很具体,老子常常能超越思维定势,从容易忽略的生活现象中发 现,并提炼出真知灼见,用生活现象来演绎抽象的哲理。老子的言说 方式,让我们易于理解。
思考探究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 句与上文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知足者富: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是富 有。(区别于“知足常乐”)
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 体虽然消失了,但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 (区别于“发奋图强”)
思考探究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 句与上文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 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 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 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 “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 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参考自饶尚宽译注《老子》
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自我显露的人。 自是者:自以为是的人。 彰:彰显。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
长:音 cháng,意长久;音 zhǎng, 意得到敬重。 余食:剩饭。 赘行:赘瘤。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处 :为,做。
思考探究 这新发现?
“道”之内涵
个人修养之道: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是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 强, 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有,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有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声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读老子,学成语》上册-积累与应用(三、五年级上、下期)

《读老子,学成语》上册<三、五年级>(上期)1.有无相生 2. 功成不居 3.无为而治 4.和光同尘 5.多言数穷 6.用之不竭7.天长地久8.先人后己9.上善若水10.物极必反11.金玉满堂12.目迷五色13.宠辱若惊1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15.不可名状16.涣然冰释17.虚怀若谷18.芸芸众生19.取信于民20.六亲不和积累与运用一、根据意思填成语。
1.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2.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隐藏了自身的锋芒,把自己混同于世俗之人。
()5.政策法令繁多驳杂,只会加速败亡,后比喻言多有失,多言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6.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形容非常丰富。
()7.天地存在的时间久远,后多用来形容时间悠久,多指感情永远不变。
()8.遇事先为别人着想,然后考虑自己,即优先考虑他人利益。
()9.具备最高境界的善行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10.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11.形容财富非常多,后用来比喻才能出众、学识渊博。
()12.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
后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13.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形容人患得患失。
()14.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15.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16.尽管在看,却什么都没看见;尽管在听,却什么都没听见。
形容不注意、不关心、不重视。
()17.取得人民的信任。
()18.胸怀像山谷那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
()19.泛指一切生物,后多用来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
()20.与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
()二、想一想,选取本学期学过的一个成语填写在括号里。
1.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成为皇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
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顺应自然、()的治国方略,为汉朝后来的兴盛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语典故班第十九课从道德经中的成语,看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及无为而治的主张

成语典故班第十九课从道德经中的成语,看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及无为而治的主张成语典故班第十九课从道德经中的成语,看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及无为而治的主张主讲:绝谷画蝶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一、人物生平1. 出生苦县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陈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
老子画像2.效力周室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
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
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
时孔丘17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读《老子》学成语四单元PPT教学课件

(选自《道德经》第十五章)
成语释义:
涣然冰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
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2020/12/09
11
管鲍之交 春秋时代,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 他们合伙做过买卖,走南闯北;一起打过仗,出 生入死。后来一同在齐桓(huán)公手下为官。他 俩长期合作,交情深厚,结为知心朋友。 他们一同做生意,到最后结算利润,两个人 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取一倍,鲍叔牙却从来 都不认为他是贪财之辈。有人替鲍叔牙打抱不平, 他总是说:“管仲并不是贪财的人,他家中还有 老20人20/1需2/09 要赡(shàn)养,他还要救济那些贫穷 12
2020/12/09
8
增老师:《幽窗小记》中有一幅对联也写得 非常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 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 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量量: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如果取得了成 绩也不要骄傲,受到打击也不能一蹶(jué)不振, 只有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那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2020/12/09
2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监督运粮的官员。
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
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
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
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
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可是,这
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
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
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
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凡是和他接触
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
无为而治 (讲稿)

无为而治——读《老子》,学成语一、学习目标:1、学习与成语相关的故事,能结合故事说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2、能背诵成语及《道德经》的经典句段,会做单元练习的第二题。
二、教学过程:(一)交流成语,走进《老子》1、孩子们,学过成语吗?那么你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说成语,师分析点拨)2、成语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历史故事;四是文人作品;五是外来文化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浓缩的文化。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读<老子>,学成语》这本书,从文人经典作品中学习成语。
3、《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1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二)学习成语,初读《老子》1、今天我们要学的成语是——无为而治。
(流程:师板书课题,学生手书空,然后齐读两遍)无为而治: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即以德化民。
2、无为而治选自《道德经》第三章。
(1)出示: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2)生自读,教师正音并指出停顿: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增量阅读,理解成语自读《两袖清风》,结合于谦的故事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归纳:他顺应民心,不搞乱摊乱派、乱修乱建,最终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四)尝试发现,了解《老子》自读“增量发现”,同桌交流对“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理解,再说说“无为而治”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1、默读,思考:马云的用人哲学是什么?结合所学的成语及老子的话,评价一下他的做法。
马云的无为而治体现在“放权、赛马、竞争、再集权”。
这样做,一批管理者在阿里巴巴内部成长起来。
2、填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顺应自然、()的治国方略,为汉朝后来的兴盛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老子学成语第三章课件

4
• 孔子晚年,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不再追求 功名而专心著书育人,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 增量发现: • 量量:增老师,常听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
高处走,我总以为是在讽刺水呢,从上面的故 事中我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 增老师:你能说说你的阅读发现吗? • 量量:从《老子与孔子的对话》的故事中,我
13
李斯到秦国后,走当时很多士人走的路,到权臣门 下当门客。当时吕不韦权力很大,被秦王依重,他 就投靠了吕不韦,时间不长他就显露了自己的才华, 受到吕不韦器重,当了一个小官,后来又被推荐给 秦王。一见秦王李斯就把自己的学问发挥出来,叙 说了抓住时机,统一天下,消灭六国的理论。此番 言论正合秦王的心意,李斯马上被提拔为长史。同 时秦王用李斯之计,派谋士刺客到各国去,用金玉 收买六国的大臣,离间君臣关系,收买不了的就刺 杀。同时又派出名将率重兵以武力威胁,迫使六国 就范。在十年时间内,李斯就帮助秦王登上始皇帝 之位,完成了统一天下之大业,他也因此为秦始皇 所器重,官位升至丞(chéng)相。
12
• 当时,李斯在楚国做一管文书的官,这没什么出路。他 辞去了小官,到齐国求学,当时齐国的荀(xún)况很 有名,他就向荀况求学。学成之后,李斯要到秦国去, 荀况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说:“干事业要待时 机,今日各国争雄,正是建立功名的好时机。秦国称雄 天下,想一统大业,到那里可以干大事业。一个人地位 卑贱而不思进取,就等于禽兽只能享受到自然界现成的 食物,而永远陷(xiàn)于贫困,这将是最大的耻辱和悲 哀。长久地处在这种境地,一味地埋怨世道,鄙(bǐ)薄 功利而自己又无所作为,这绝不是读书人所希望的,所 以我要到秦国去。”于是荀子同意他到秦国去,但他告 诫(jiè)李斯要注意节制,在成功的时候要想想“物忌太 盛”的话,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成语儿歌前40首

《读老子学成语诵儿歌》前四十首成语及儿歌y ǒu wú xiāng shēng1、有 无 相 生成语简介:有无相生的意思是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取出来的——“有y ǒu 无w ú 相xi āng 生sh ēng,难n án 易y ì 相xi āng 成ch éng ,长ch áng 短du ǎn 相xi āng 形 x íng ,高g āo 下xi à 相xi āng 盈y íng ,音y īn 声sh ēng 相xi āng 和h è,前qi án 后h òu 相xi āng 随su í”。
儿歌诵读:无对有,小对大,事物之间常变化。
西瓜吃完剩(shèng )瓜子,瓜子长成大西瓜。
山穷水尽疑(y í)无路,柳暗花明有人家。
懒(l ǎn)惰(du ò)坐吃山也空,勤俭(ji ǎn )聚(j ù)沙能成塔。
汉字趣解:最早的“相”字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chá)一棵树,所以它的左边是木,右边是目,本义是看、观察。
“相”是多音字,在这个成语中读xiāng,是相互的意思。
增量发现:量量:老师,我从儿歌中发现了几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如有和无、大和小,还含有多和少呢。
增老师:是呀,在老子的眼中,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比如有家财万贯(guàn)但不加节制地挥霍(huò),最后也会一无所有,而即使一贫如洗的家庭,只要勤劳节俭,也会过上富裕(yù)的日子。
这就是“有无相生”。
量量:这么说,我还可以说出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词,比如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乐与悲,成与败,黑与白……它们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增老师:生活中有趣的东西很多,你不妨也去仔细观察,相信会有新发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增量阅读文库读《老子》学成语上册目录第一单元1、功成不居(第二章) (2)2、有无相生(第二章) (5)3、无为而治(第三章) (8)4、和光共尘(第四章) (11)第二单元5、多言数穷(第五章) (16)6、用之不竭(第六章) (19)7、天长地久(第七章) (24)8、先人后己(第七章) (27)第三单元9、上善若水(第八章) (32)10、金玉满堂(第九章) (35)11、物极必反(第九章) (40)12、目迷五色(第十二章) (43)第四单元13、宠辱若惊(第十三章) (48)14、涣然冰释(第十五章) (51)15、芸芸众生(第十六章) (55)16、虚怀若谷(第十五章) (58)第五单元17、取信于民(第十七章) (63)18、六亲不认(第十八章) (65)19、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68)20.、见素抱朴(第十九章) (71)第六单元21、独异于人(第二十章) (76)22、委曲求全(第二十二章) (79)23、暴风骤雨(第二十三章) (83)24、企者不立(第二十四章) (86)第七单元25、以静制动(第二十六章) (92)26、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 (95)27、天道好还(第三十章) (97)28、适可而止(第三十二章) (99)第八单元29、佳兵不祥(第三十一章) (105)30、虽死犹生(第三十三章) (108)31、富在知足(第三十三章) (112)32、自知之明(第三十三章) (116)第九单元33、自高自大(第三十四章) (121)34、视而不见(第三十五章) (128)35、欲取姑予(第三十六章) (131)36、不予以静(第三十七章) (133)第十单元37、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139)38、无中生有(第四十章) (142)39、大方无隅(第四十一章) (146)40、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 (149)附:《道德经》之《德经》全文《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l 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1第一单元一、成语与故事ɡōngchéngbùjū功成不居“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
当时法国政府总理、“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
法国宣布投降的当天晚上,当时的国防次长戴高乐将军到机场送一个英国将军回国。
两个人握手、拥抱完,英国将军上机了。
飞机滑行时,戴高乐将军突然开始拔腿追飞机。
他身高1.98米,两腿也长,几步就追上了飞机。
英国将军探出身子,抓住戴高乐将军的胳膊,一把就将他提上来了。
当晚,戴高乐将军飞到伦敦,立刻发表演说,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号召所有法国内地不愿屈服的人们组成军队抵抗。
1944年,巴黎光复,戴高乐将军回到巴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巴黎圣母院做弥撒,感谢上帝拯救了法国。
当他进入巴黎圣母院的时候,钟楼里面藏着的德国狙击手就瞄准了戴高乐将军。
但是,他被戴高乐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于是,从塔楼上下来主动投降了。
接着,戴高乐将军就开始主持战后法国的政务。
在国家顺利光复之后,他就功成身退,临时主席也不干了。
他下台之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贝当元帅。
因为,贝当已经89岁了,你判不判他死刑已经无所谓了。
戴高乐将军回到家中,在家里待了近13年。
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又出来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五共和国。
今天的法国就是第五共和国的延续,戴高乐是开国总统。
他干了10年,任满之后辞职。
临走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是带走爱丽舍宫内用了多年的旧书柜。
他问管理人员,能不能拿走。
管理人员泣不成声地说,整个法国都是您拯救的,拿俩书柜算什么?所以,戴高乐将军让秘书按新书柜的价格付了款,把这两个旧书柜带走了。
退休之后,将军拒绝领总统的退休金,他说要用这笔钱去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
增量发现:量量:从戴高乐的故事,我联想到了季羡林,他被国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但他在《病榻杂记》中巨力推辞这三顶“桂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增老师:他们这样做,就和天地一样,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生而弗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功高(“为而不恃”),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这样做。
量量:由“功成不居”我又想到一些成语:形容功劳大的有“功德无量”、“丰功伟绩”、“功成名就”、“功高盖世”等,形容对待功劳不同态度的有:“功成身退”、“居功自傲”、“坐享其功”、“将功补过”等。
主题链接:诺贝尔自传诺贝尔是 19 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
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
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
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
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
”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
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
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
”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
诺贝尔执意不从。
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
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
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yǒuwúxiāngshēng2、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增量阅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时,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阅卷时,评委老师发现多数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虽然突出了深山和古寺,但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意思画出来;也有的应试者,只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评委们认为这样的构思显得比较含蓄,但还是有点直白;后来,忽然出现了一份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作品,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才是最高明的。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增量发现:量量:这个高明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画古寺,但我们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就是绘画中的有无相生的道理。
由此,我也初步理解了上边老子那段话的意思: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存(“有无相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难易相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长短相形”),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下相倾”),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音声相和”),前与后相互对立而显现(“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呀(“恒也”)。
增老师:是啊,善与恶、美与丑等也都是如此。
量量:老师,照您这么说,我还知道一些例子,“欲速则不达”就说明了快与慢的关系、“井底之蛙”就说明了大与小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
增老师:你真会联想呀,这说明你理解了“有无相生”的意思。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增添很多和谐。
主题链接:皮匠和银行家一个皮匠从早到晚不停地唱歌。
人们无论见到他本人,还是听见他的歌声都觉得很愉快。
他对于自己的制鞋工作,比当国王还要满足。
与此相反,他的邻居是个银行家,拥有万贯家财,却很少唱歌,晚上也睡得不好。
他偶尔在黎明时分迷迷糊糊入睡时,皮匠的歌声便把他吵醒了。
银行家就抱怨上帝,没有把睡眠也制成一种像食品或饮料那样可以出售的商品。
银行家就叫人把这位歌手请来,问道:“格雷戈时先生,你一年赚多少钱?”“先生,你问我一年赚多少钱吗?”快乐的皮匠笑道,“我从来不算这笔账,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日子,总而言之,一年复一年,每天都有饭吃。
”“啊,朋友,那么你一天赚多少钱呢?“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不过最糟糕的是一年中总有些日子不准我们做买卖,否则我们的收入也还算不错。
”银行家被皮匠的直率逗笑了,他说:“我要让你从今天以后不愁没钱用。
你先把这一百枚金币拿去放好,需要时就用吧。
”皮匠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世界的全部财富。
他回到家中,埋好金币,同时也埋葬了他的欢乐。
他不再唱歌了。
从他得到这种痛苦的根源那一刻起,他就默不作声。
睡眠与他分手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担心、怀疑、虚惊。
白天,他的目光尽朝埋藏金币的方向望;夜间,如果有只迷途的猫弄出一点声响,他就以为有人来抢他的钱。
最后,这个可怜的皮匠跑到他那富有的邻居家里说:“把你那一百枚金币拿回去,还我睡眠和歌声来。
”Wúwéi ěr zhì3、无为而治成语溯源:“为(wéi 做)无为,则无不治(治理)。
”(选自《道德经》第三章)成语释义:无为而治: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增量阅读:两袖清风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他顺应民心,不搞乱摊乱派、乱修乱建,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受考查。
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
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啊!”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傣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带些地方特产嘛!”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