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说明

合集下载

掘进地质说明书(样本)

掘进地质说明书(样本)
地面建筑物地形情况及影响
地面为植物林覆盖的山脉,无建筑物及其它构筑物,标高在××米以上,井下施工不影响地面。
邻区采掘情况
上区段+××工作面在施工破眼,+××正在回采,本区段+××运巷在施工。
巷道煤岩层性
施工段岩层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其中砂岩厚层状、灰白色、石英脉较为发育,富含较多的星散状菱铁矿夹层,厚度××m,硬度f:××级;粉砂岩含管柱状黄铁矿化虫迹及椭圆状黄铁矿结核,薄层状、层理发育、厚度一般为×m,硬度:f:××级;砂质泥岩及泥岩,块层状、厚度×m左右,硬度:f:××级;×号煤层,粒度较为发育,整体条带状结构,厚度×m,f:×级。
瓦斯情况

煤层爆炸指数
无爆炸性
自燃等级
无自燃倾向
地质构造特征
本施工段内地质构造较简单,整体为单斜构造,倾角最小×°,最大×°,平均倾角×°,局部发育小型褶皱、小断层(造成岩层裂隙发育)或出现煤层压薄至不可采情况,遇到此种情况需加强支护措施。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仅局部出现有零星淋滴水现象。
地层柱状图
工作面
掘进地质说明书
编制人:
地质技术主管:
矿总工程师:
福建××××公司××煤矿
编制时间:××年×月×日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井上
下位
置及
影响
程度
采区名称
×采区
工作面名称
××运巷
开口坐标位置及范围
开口位置:X:……Y:……;从××石门×测点处的×煤线斜穿×号顶部岩层施工石门,见×号煤后跟煤施工;大致范围:西以×石门为界,东至××断层(详见附图),预计施工长度为××米。
煤层编号
煤层பைடு நூலகம்度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金河煤矿地质说明书金河煤矿地质说明书1 矿井概况及井田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金河煤矿地处盘县西北部的柏果镇小寨村境内,直距盘县城关镇25公里,距柏果火车站4.0公里,盘西支线、盘(县)水(城)公路从矿区东部边界外侧通过,交通较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自然环境金河煤矿位于盘县煤田盘西矿区。

矿区内地貌属高原低中山地貌,区内地势总体上中部高,四周低。

最高海拔点为矿区中部的大坡山顶,标高+1816.20m;最低海拔点为矿区东北角的拖长江河谷出口地带,标高约+1510m;最大高差306m左右。

区内地层受向斜构造影响,总体倾向南西、南及东,倾角变化大,为13~65°,整体呈单面山地貌,矿区侵蚀基准面标高+1510m。

矿区内,煤系地层的上覆飞仙关地层于西北、东、西南三面出露较广,其岩性由细碎屑岩组成,抗风化能力差异较大,在长期风化作用下,形成了中山槽谷及溶蚀盆地,沟壑发育。

1.1.3 矿区气象矿区内气候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湿度大,年相对湿度为78%,日照少,东南风多,并有冰雹、暴雨等灾害天气。

根据盘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382.9mm,每年降水分布不均,6~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在150mm以上,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7%;11月~次年3月为枯水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小于40mm,枯水季节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0%。

年平均降大雨至暴雨12~15天,日最大降水量达148.8mm,时最大降水量66.4mm。

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5℃,冰冻期为每年12月、1月。

年平均蒸发量为1083.6mm。

1.1.4水系河流井田地表水系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拖长江支流。

井田地表水系部发育,矿区东部为拖长江,距离矿区最近距离110m,一般280m,河水流量随季节变化极明显,雨季增大,旱时减小,流量为0.147-3.189m3/s,洪水位标高为+1516m。

掘进地质说明书

掘进地质说明书

一、地面相对位置及附近采区开采情况提供施工作业地点的井上下位置对照,邻近地区状况资料(该区域水体和建筑物、附近老空水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煤(岩)层赋存特征叙述巷道围岩(煤)产状厚度、结构坚固性系数(f)、巷道预计揭露的各煤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特征分析,说明煤层瓦斯涌出量、瓦斯等级、自然发火倾向、煤尘爆炸指数、低温等,绘制围岩柱状图(比例次1:200),图中标明地层名称、柱状、煤岩层名称、层序、层位、层厚、累计厚度、岩石特性等以及1:500或1:1000的主要大巷水平切面图和1:500或1:1000的主要上、下山剖面图。

三、地质构造描述断层、陷落柱、褶曲、裂隙、火成岩侵入体等产状及其控制程度等,有冲击地压威胁的煤岩层中掘进施工技术分析、地质构造、构造特征及其参数和构造影响范围(附1:1000的地质构造图)。

四、水位地质水文情况、类型及其水量,与本地区掘进时的关系。

一、概述(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2)毗邻关系。

指工作面空间包括上下左右的相邻区域开采状况。

二、图纸要求1、回采工作面平面布置图的基本内容(1)比例1:1000;制图人、审批人、地质部长、技术科长、总工程师签字。

(2)图例、坐标及指北方向、煤层底板等高线、巷道名称、标高及导线点、相邻采掘情况。

(3)构造、断层地质要素及断层性质。

(4)工作面范围内钻孔、储量及预定停采位置。

(5)主要生产关系流向、通防设施布置。

2、顶底板综合柱状图(1)比例1:500(2)顶板厚度不小于8倍采高,标明煤岩名称、煤岩厚度及累计厚度、煤岩特征、顶底板类级。

3、工作面及巷道实测剖面图(1)比例1:200(2)构造及其参数,巷道倾角变化状况。

(3)煤层稳定时每隔50m,煤层不稳定时每隔20m标注煤层及其夹层厚度。

4、井上下对照图(1)1:5000(2)地面村庄、山川河流、道路桥梁、建筑物等的投影位置。

(3)塌陷预测范围。

三、地质说明书表格。

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1.开拓区(或延伸水平)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岩,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⑵含煤岩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1000)⑶各煤层底板等高线附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井筒延伸部分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比例尺1:200——1:1000)⑸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⑹开拓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⑺开拓区瓦斯地质图(比例尺1:1000——1:5000)2.采区(或盘区)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采区概况,相邻采区情况,煤层特征,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⑶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采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⑸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3.掘进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及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有关地质问题。

2)图纸部分⑴掘进巷道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⑵施工区段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⑶掘进巷道预想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⑷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4.回采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图纸部分⑴煤层结构及顶底板岩性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比例尺1:500——1:2000)⑶回采巷道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0)回采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doc

地质说明书doc

地质“三书”采区地质说明书一、采区开采情况我矿为新建矿井,首先开采一采区,首采工作面12703位于井筒东部,布置在27#煤层中,西是接替工作面12706采区南面有老系统的采空区。

二、煤层赋存情况首采煤层27号煤层为全区可采,厚度在 1.8m-2.2m 间,平均厚度2.0m,顶板为泥质细砂岩,底板为泥岩。

三、地面建筑物和地形一采区地面为山坡耕地,无任何建筑物,地形比较平缓,无大的冲沟及河流。

四、采区内断层情况井筒东面有一条走向断层斜穿采区,落差在2米左右,周边小裂隙发育,但对勾面采煤影响不大,采区无大断层影响。

采区掘进及回采过断层时需加强顶板及瓦斯管理。

五、水文地质采区主要以裂隙充水为主兼有含煤岩系岩溶底板直接充水,其与煤层直接接触,采区水文地质类型为直接充水的裂隙充水及底板岩溶冲水矿床。

采区内地表水通过裂隙、断层破碎带等渠道渗入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

12703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一、周围开采情况:我矿首采工作面12703位于采区东面,采面西部为回风斜井,南部有老窑采空期,回采过程中需加强顶板管理工作,并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留设隔水煤柱和井筒保护煤柱。

二、地面建筑物和地形该工作面地面为山坡耕地,地形比较平缓,无大的冲沟及河流。

三、煤层赋存情况该工作面煤层为27号煤层,厚度在2m-2.50m间,平均厚度2m,煤层比较稳定,煤层顶板为灰岩,底板为泥岩,回采过程中需加强顶底板管理,做好防柱子穿底工作。

四、地质构造:该工作面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煤层稳定,无大断层影响。

五、水文地质该工作面主要以小型裂隙水为主兼有含煤岩系岩溶底板直接充水,其与煤层直接接触,受水害威胁较小。

12708回风巷掘进地质说明书一、周围开采情况该巷最低点标高为1406.6米(顶板)、最高点标高为1411.8米(顶板),对应地表标高为1460米-1500米。

东部无任何巷道,南部为采区所有巷道,与最近巷道高差为2米(顶对底),西部为副斜井、总回风井,最近点高差为5米(顶对底)。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西翼+1525m水平B组煤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混合斜井技术科编制日期:2015年1月会审意见表会审地点主持人会审日期年月日会审人员签字审批意见审批表职务审批意见本人签字审批日期技术科科长安检科科长机电科科长通风科科长生产副总机电副总通风副总地测副总安全副总机电副矿长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总工程师西翼+1525m水平B组煤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节地形地貌及地层一、地形地貌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1750米,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井田地形基本为较平坦戈壁,长有零星植被。

井田内及其附近无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水体。

二、地层明鑫公司混合斜井地表被第四系广为覆盖,仅在局部地区有少量基岩出露。

钻孔与井巷工程揭露的地层分别划分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与三工河组。

1、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该组按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尚可细分为上、中、下岩性段,厚度286~406米。

受石炭窑走向逆断层(F5)破坏,中段地层从明鑫2号井西翼180米处缺失。

(1)、下段(J1b1)该段地层主要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具水平层理和微波状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夹菱铁矿透镜体,底部含A2、A3二层煤,其中A3煤层为局部可采,A2为全区可采煤层,该段地层厚度约106米。

(2)、中段(J1b2)该段地层主要岩性为淡黄色至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黑色的炭质泥岩组成,含黄铁矿,共含有B1、B2、B3、B4四层煤,受F5号逆断层影响,该段煤仅在明鑫混合斜井以西的范围可采(南Ⅳ排线以西),该段地层厚度大约90~170米。

(3)、上段(J1b3)该段为八道湾组主要含煤段,主要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含炭泥岩,煤层、泥岩、粉砂岩中可见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含煤九层,煤层编号为C1、C2、C3、C4、C5、C6、C7、C8、C9,大部分为可采煤层,该段地层总厚为90~130米。

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

邢台煤矿地质说明书1 矿井概况及井田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河北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台矿位于邢台市西南部,行政区除南部及东西两侧分别隶属沙河市管辖外,其余均归邢台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114°24´15"~114°30´34",北纬36°58´31"~37°03´53"。

邢台矿矿区东侧有京广铁路通过,东北距邢台火车站7km,东距小康庄站4km,并有煤矿专用铁路线与矿区沟通,此外,矿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自然环境邢台矿区位于华北平原西缘,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100—+70m。

井田及附近分布着李村、悟思、西北留、洛阳等十个村庄,人口14500余人。

该区属海河流域,区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七里河、沙河。

七里河位于矿区北部,河内常年干涸,雨季偶有流水;历年最大洪水流经量1452m3。

据1963年河北省南部特大洪水过后的观察,最高洪水位为+79.5米。

工业广场及工人村均为受害。

沙河位于矿区南部,在矿区内属季节性河流。

上游分为南北二支流,流至井田附近变为暗流,雨季时水量增大,其他时间水量很小,且上游已筑起水库,水流很少流至下游。

在流经井田沙河的流量未进行测定,现已分别在七里河、沙河上游修建了东川水库、朱庄水库和东石岭水库,用于防洪和灌溉,库容量分别为0.09、4.16、0.68×108 m3。

1.1.3 矿区气象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最低气温-22.4℃,最高气温41.8℃,年平均气温13.2℃左右。

最大年降水量为1269mm,最小年降水量222.9mm,年平均降水量532.7mm,蒸发量年平均为1887.0mm,大于降水量。

春末夏初多风,南风为主,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为2.0m/s,最大风速≥17米/秒。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本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介绍,本采区地貌属于中低山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二、水文采区内地面无常年流水的河流通过,仅在雨季沟谷有水流出,并很快排干,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三、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资料,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

第二节地质勘查工作(参照矿井地质报告)1、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编写了1:20万平遥幅区调报告,对本工作区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

2、1976年10月—1980年1月,山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与山西省平遥县水利局合作,对平遥县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储量进行普查,调查水井4305眼,水文地质调查点1120个,调查泉水l93处,县井队和地区井队共打钻孔21个,总计进尺4022.55m,第一水文地质队施工钻孔7个,总计进尺2163.3m。

填制有1:5万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图。

于1980年l月编制了《山西省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第二章采区地质第一节采区地质简况一、采区地质1、本采区位于矿井井田东南部,地层发育情况与矿井井田其它地区相似。

采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上统,二叠系下统、上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等。

采区地层总体走向趋势是: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

2、本采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总体上呈向北东东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1)断裂构造采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特点是延伸长,断层倾角较陡,一般大于50°,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其方向主要以北东东和北北东两组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向形成较早,北东东向形成较晚,但分布较多,呈地堑、地垒、阶梯状排列。

(2)褶曲区域褶曲构造不太发育,仅局部地段出现小的波状起伏,形成小的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的背、向斜,但规模不大。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单位代号厚度(m) 岩性特征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0~30 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4 页 某合同段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目的与任务 1.3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遵照交通部颁布规程、规范及本项目《勘察工作大纲》,并参照铁路、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相关规程、规范,具体执行及参照的主要标准如下: 1.3.1 执行标准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5.《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7.《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1.3.2 参照标准 1.《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规定》(DL/T5104-1999) 2.《静力触探技术规则》(TBJ37-93) 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4.《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 5.《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01) 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2) 7.《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

8.《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100万) 9.《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100万) 12.《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 11.《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2.《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2、自然地理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 2.2 地形地貌 合同段地貌根据成因类型可分为剥蚀堆积地貌、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貌两大类。 2.3 气候、水文 测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降水充沛的特点。达县地形北西高,东南低,气候受地形影响较大,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16~17℃间。多年平均气温,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4.6℃,(2006年8月19日),多年极端低温-4.7℃(1956年1月9日)。 平均日照数1073小时,平均无霜期为290天,霜冻日57天,年均雾日79天,雷暴日36天,相对湿度年均80%,绝对湿度185毫巴,≥10℃活动积温年均5565小时,积雪期1-3天,多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7m/s。年降雨量在840.9~1476.6mm,平均1044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而相继发生于2004年9月3日~5日(简称为“9·3”洪灾)及2005年7月8日(简称为“7·8”洪灾)的两次特大洪灾,其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均为百年难遇,其中又以“9·3”洪灾为最大:72小时内,降雨量达467mm,其间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72.9mm,最大小时降雨量45.7mm,雨季多在春、夏、秋末季节,常年多有伏旱。风向受大巴山影响,多为东北风,平均风力1.6~2.1级,最大达8级。 测区河流为长江水系,属长江支流渠江水域。渠江于区外合川汇入嘉陵江,在渠县上分为两支,西支为巴河,东支为州河。州河发源于大巴山南麓,在宣汉由前河、后河相汇称为州河,沿途纳入明月江、铜堡河等。州河东林站多年平均流量158.64m3/s,年径流量50.08亿m3;明月江明月谭站多年平均流量14.83m3/s,年径流量4.68亿m3。 2.4 地层岩性 测区出露的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中生界、新生界,出露地层有侏罗系及第四系地层。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 测区构造为川东弧形构造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构造形迹以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为主。东北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向外波及的影响,局部形成北西向构造,西北角进入川中地块仪陇平昌莲花状构造的外缘。区内构造作用力分布不均,背斜褶皱紧密,为梳状——箱状形态,向斜开阔,成为典型的隔档式构造。断裂以压性、压扭性为主,一般沿背斜轴部分布,局部有小规模横向断层交切(见图2)。 2.6 水文地质 第 2 页 共 4 页 2.6.1 地表水 州河、明月江为区内最大河流,属嘉陵江水系。州河由北东向南西横穿路线,明月江由东南向北西与路线近平行蜿蜒流过,两岸山高坡陡,横向溪沟较发育,水力资源丰富。相对高差较大,地表迳流条件较好。 2.6.2 地下水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地貌、岩性、气候和古地貌条件的控制,根据赋存条件和水理特征,测区主要分布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2.6.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以及部分地表水体的补给,地下水的补给受补给源、地形地貌、岩性及产状、植被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降水除水面蒸发、植物蒸腾、人畜利用、地表径流外,均入渗地下补给地下水。河流段地区有地表水补给。沿线地形为丘陵,地势较陡路段,地形坡度较大,侵蚀基准面低,有利于地下水的迳流和排泄,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后,经短距离运移,在斜坡中下部地形低洼处以泉的形式排泄掉。 2.6.4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为低山~丘陵、河谷地貌,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主要为重碳酸盐型水;据现场对地表水和松散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及钻孔中采样试验结果看,浅部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作用。 2.7 沿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全面收集了测区1:20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工程可行性文件、初步设计文件,结合全线工程地质调查资料,DW01合同段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崩塌、危岩落石及软基。 崩塌、危岩落石 崩塌是陡坡或陡崖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倾倒、崩落、翻滚与跳跃,并使岩体破裂变碎,而堆积于坡脚处的过程与结果。 通过施工图设计外业调查发现仙女洞大桥(K101+795~K102+086)两岸桥台有危岩分布,对公路施工安全运营存在一定影响。对调查发现的崩塌及危岩落石地段,采用清方或随机锚杆支护等措施综合治理,尽量一次性彻底清理,不留后患。 3、工程地质评价 3.1 场地区域稳定性评价 3.2 工程地质岩组及工程地质分区 3.2.1 工程地质岩组 根据测区岩石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将区内分为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砂、泥岩较软岩工程地质岩组。 1)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冲洪积及崩坡积的低液限黏土、粉质粘土、砂砾卵石土或碎块石土及其组成的漫滩、一级阶地及冲洪积扇,厚度2~20m,结构松散,承载力基本容许值0.1~0.25Mpa,均可作为一般公路工程建筑的地基。 2)较软岩工程地质岩组 主要分布于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岩性为长石砂岩、石英砂岩、泥岩及其不等厚互层,泥岩易风化碎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0.4~1.2Mpa。岩性不均一,力学性质变化较大,砂岩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25MPa,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10MPa。 3.2.2 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地貌、构造和岩组工程地质特征,项目场地区主要为丘陵工程地质区。 由侏罗系砂岩与泥岩组成,属较软岩类。由于岩层倾角较大,一般呈单斜山;受河流冲刷切割成河谷地貌,地形起伏较大。沿线地层倾角变化小,随着倾角变缓,地形呈梁状、鸡爪状、羽状低山。砂岩层一般在地貌上形成陡坡、陡崖,泥岩层形成平台,地貌上陡坡较大,平台较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小,地下水水质主要为低矿化度重碳酸盐水。不良地质以崩塌、危岩落石及软弱地基为主,规模可达中等,数量较少。场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3.3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3.3.1 一般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沿线地形较好,沟谷众多,降雨丰富,岩性变化不大,构造不发育,路基工程相对较简单。沿线无土质边坡,除少数岩质边坡有局部碎落、掉块外,多数自然边坡稳定性均较好,挖方边坡可参考沿线自然边坡的坡比进行挖方设计,并按分级设碎落台的方式进行开挖。当挖方边坡高度大于20米时,则将每20米高差附近的边坡平台加宽至2.5米,并设置平台截水沟,以减弱坡面受雨水冲刷。软质岩路段挖方坡比较缓,中硬岩~硬质岩类挖方坡比较陡。根据不同坡高、坡比,采用框架格梁植草及挂铁丝网、三维网植草等方式进行生态防护,确保安全、环保、舒适。填方地段应清除表土,在斜坡地段于地表或基岩面挖设错台进行填筑。各类岩石挖方边坡坡率见下表。 第 3 页 共 4 页 表1 各类岩石挖方边坡一览表

岩土类别 边坡 高度 (米) 一级边坡 Ⅱ级挖方边坡 Ⅲ级及其以上挖方边坡 备 注 高度 (米) 坡 度 (n) 平台 宽度 (米) 高度 (米) 坡 度 (n1) 平台 宽度 (米) 高度

(米) 坡 度 (ni)

平台

宽度 (米)

碎砾(块)石土、低液限粘土 <12 6~8 1:1.0~ 2.0 2.0 1:1.0~

2.0

坡面植物 防护 泥岩及砂泥岩互层 <12 1:0.75~ 1.0 12~15 8~10 1:0.75~ 1.0 2.0 1:1.0~ 1.5

15~30 8~10 1:0.5~ 0.75 2.0 8~10 1:0.75 ~ 1.0 2.5 1:0.75~1.25 弱风化厚层 砂岩 <30 10~15 1:0.3~ 0.75 2.0 8~15 1:0.3~0.75 2.5 1:0.5~1.0 平台种植 藤蔓植物

3.3.2高填深挖路基设计 本路段地形起伏较大,工程地质条件一般,高填深挖路基路段较少。 3.3.2.1 挖方高边坡 DW01合同段无挖方高边坡路段。 3.3.2.2 高填路堤 路线多在缓丘及沟谷地段通过,部分沟谷较深段路基中心填方高度大于18m,一般结合消除废方进行填方通过,DW01合同段高填路堤整体稳定性较好。 经统计,DW01合同段高填路堤段落有105米/1处。设计采用铺设土工格栅、反压护道、普夯等措施处理,对于沟谷内低液限黏土层较厚,土性软弱的段落,设塑料插板处理软弱地基。 3.3.3不良地质地段及特殊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本合同段不良地质地段及特殊路基主要为崩塌危岩、顺层边坡、软弱地基及潜在不稳定陡坡路堤,分别采取清方、锚杆框架防护、塑料排水板、换填片碎石、片石排水沟、抗滑挡墙等措施进行处理。 1)崩塌、危岩落石 本合同段有危岩分布,对公路施工安全运营存在一定影响。对调查发现的崩塌及危岩落石地段,采用清除松动岩体的措施进行治理。 2)顺层边坡

测区路线总体方向与构造方向即岩层走向方向大角度相交,局部交角小,全线顺层边坡段落较多,边坡岩体主要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及其不等厚互层,岩层倾角19~25度,软质岩和硬岩互层分布,由于泥岩与砂岩强度差异极大,泥岩、页岩常形成地下水隔水层,其顶面聚水后易形成泥化夹层,强度急剧降低,抗滑稳定性较差,当下方存在流水侵蚀或路线开挖形成临空面时,易引发顺层滑坡。通过对其线路两侧人工边坡的调查可以认识到:顺层边坡的岩性组合和单层厚度对顺层边坡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顺层段中未将软弱层揭露时则其稳定性较好,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本合同段顺层边坡根据边坡出露岩性,类比周边已开挖边坡现状,主要以清方方式处理。对完整的厚层状砂岩顺层边坡路段,按1:0.75放坡处理(如K102+600~K102+660);对粉砂质泥岩及砂泥岩互层边坡可顺岩层面清方处理(如K103+585~K103+620)。 3)软弱地基 分布于沿线沟谷、平坝或凹槽地段,地表一般为水田或冬水田,地基承载力一般为0.06~0.12Mpa,软弱土层厚度多为5.0~8.0m。该软弱土具有含水量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小的特性,易引起填方路堤的失稳或产生过大工后沉降。 经统计,DW01合同段软弱地基段落有200米/2处(其中高填路堤130米/1处)。 设计中结合软弱地基特性及场地条件进行地基处理。软弱土层厚度小于3m的填方路堤,主要进行浅层处治,如片石排水沟、局部换填;软弱土层厚度为3~4m,填方高度不大的路段采用换填1.5m+片石排水沟处治;软弱地基厚度较大(>4m),填方高度较大,有条件促使土体固结沉降的段落,主要采用插板或碎石桩进行处治;软弱地基土层较厚(≥10m),应合理安排施工周期,采用塑料插板处理软基,也可采用碎石桩处理该类深厚软基;对于低填方路段(填高<5m),软弱土层厚(>5m)时,采用换填1~1.5m +抛石挤淤+土工格栅进行处理;尽量避免在沟谷软弱土基路段设置涵洞构造物,实在无法避免时,涵基一定范围须采用振冲碎石桩进行加固处理。 4)潜在不稳定陡坡路堤 路线部分路段布设于单斜山坡上,受地形横坡、地表覆盖层厚度及成因控制,部分路段采取半填半挖或全填的方式通过,如直接进行路堤填筑,极易发生沿填筑界面和路堤内部的剪切破坏,导致路堤失稳。根据陡坡稳定性分析,当陡坡路堤不稳定时,必须采取挡土墙、抗滑桩板墙、设置反压护道等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在其稳定性及工后残余沉降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当地表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2~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3.0m;当地表坡度陡于1:2.5且路堤边坡高度大于8.0m时,为避免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除要求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