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分析59页PPT
合集下载
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分析共61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环境毒理学PPT幻灯片

•水体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水质污染的生物测试
•多介质环境目标值在水体有 机物环境评价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在水质检测的 作用
水中有机污染物
酚类化合物、苯胺类化合物、硝基苯类、 总有机卤化物、可吸附有机卤素、石油类、 有机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苯系物、 挥发性卤代烃、氯苯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 甲醛、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阿特拉津、 丙烯腈和丙烯醛、三氯乙醛、多环芳烃、 二恶英、多氯联苯、有机锡化物
•多介质环境目标值
美国环保局于1977年公布了600多种化 学物质在各种环境介质(水、空气、土 壤)中的含量及排放量的限定量,称为 多介质环境目标值(MEG).当其含量 低于MEG时,不会对人类及生态系统造 成危害。
MEG
AMEG(周围环境目标值) DMEG(排放环境目标值)
AMEG:化学物质环境介质中可以容许的 最大浓度,生物体与这种浓度的化合物 终身接触都不会受到有害影响。
•代谢组学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作用
优点:对样品无破坏性、高通量、高灵 敏度和检测结果的高重现性
AMEG:指生物体与排放流短期接触时,其 中物质最高容许浓度,这种浓度的污染不会 对人体或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有害影响, 也称最小急性毒性作用排放值。
水环境影响度:水中某化合物的实际 浓度及其在水环境中的环境目标值之 比(AS)
AS =c/cA
当AS大于1时,则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显著 潜在危害作用,反之,则不会对人体造 成显著危害。
•多氯联苯( PCBs )
物化性质及危害
属于半挥发或不挥发物质,具有 较强的腐蚀性。 多氯联苯是一种无色或浅黄色油 状物质,难溶于水但易溶于脂肪 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中。具有良好 的阻燃性,低电导率,良好的抗 热解能力,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抗多种生生物的反应测定某种 污染物(或因子)的毒性或危 害,又称水污染的生物测定、 生物鉴定、生物检定、生物检 试。
•水质污染的生物测试
•多介质环境目标值在水体有 机物环境评价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在水质检测的 作用
水中有机污染物
酚类化合物、苯胺类化合物、硝基苯类、 总有机卤化物、可吸附有机卤素、石油类、 有机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苯系物、 挥发性卤代烃、氯苯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 甲醛、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阿特拉津、 丙烯腈和丙烯醛、三氯乙醛、多环芳烃、 二恶英、多氯联苯、有机锡化物
•多介质环境目标值
美国环保局于1977年公布了600多种化 学物质在各种环境介质(水、空气、土 壤)中的含量及排放量的限定量,称为 多介质环境目标值(MEG).当其含量 低于MEG时,不会对人类及生态系统造 成危害。
MEG
AMEG(周围环境目标值) DMEG(排放环境目标值)
AMEG:化学物质环境介质中可以容许的 最大浓度,生物体与这种浓度的化合物 终身接触都不会受到有害影响。
•代谢组学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作用
优点:对样品无破坏性、高通量、高灵 敏度和检测结果的高重现性
AMEG:指生物体与排放流短期接触时,其 中物质最高容许浓度,这种浓度的污染不会 对人体或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有害影响, 也称最小急性毒性作用排放值。
水环境影响度:水中某化合物的实际 浓度及其在水环境中的环境目标值之 比(AS)
AS =c/cA
当AS大于1时,则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显著 潜在危害作用,反之,则不会对人体造 成显著危害。
•多氯联苯( PCBs )
物化性质及危害
属于半挥发或不挥发物质,具有 较强的腐蚀性。 多氯联苯是一种无色或浅黄色油 状物质,难溶于水但易溶于脂肪 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中。具有良好 的阻燃性,低电导率,良好的抗 热解能力,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抗多种生生物的反应测定某种 污染物(或因子)的毒性或危 害,又称水污染的生物测定、 生物鉴定、生物检定、生物检 试。
农药毒理学PPT

长期蓄积在脂肪里,DDT以
60%DDE形式贮存
DDT进入人体内后, 在哺乳动物体内可经肝 脏转化成毒性比DDT低 的DDD和DDE以及无毒 的DDA。人体内的DDA 是DDT经DDD转化形成 的。在人体内DDD及 DDA的生成极缓慢, 主要以DDT和DDE 的形式蓄积于脂肪 组织。
DDT与神经模 上的受体部位
作用
DDT结构中的三
氯乙烷侧链则置 于膜孔道中
体 结 构 互 补
目 前 认 为 ,
,
分子结构中带有对位氯 的苯环以范德华力从一 定的方向插入到受体脂
是 毒 作 用 的 基 础 。
分 子 与 神 经 膜 上 受
蛋白中,造成膜结构扭
曲
农药毒理学PPT
DDT
1.2对酶活性的影响
有机磷农药
呼吸道 皮肤
机体
多数有机磷农 药具有高度的脂 溶性,可经呼吸 道、消化道及皮 肤接触而进入人 体内
全身组织
农药毒理学PPT
1.2有机磷农药的代谢方式
氧化、水解、脱胺基、脱烷基、还原、侧链氧化
1.2.1氧化作用 (1)氧化脱硫反应
抗胆碱酯酶活性 增高,毒性增强
P=S
肝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使昆虫致死。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 构建药效稳定、 防 治面较广的 Bt工程 菌剂,是当前生物农 药发展的新趋势。
杀灭害虫效 果良好且对 人畜安全, 对天敌无伤 害,较难产 生抗药性
我国采用利尿激素 基因、 昆虫保幼激 素酯酶基因、 Bt杀 虫蛋白基因、 蝎神 经毒素基因等构建 的重组病毒杀虫剂
世界上含量最高的 昆虫病毒杀虫剂每 克原药中病毒含量 高达5000亿个病毒 粒子—在中国诞生
1、有机氯农药对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等酶具有诱导作用。DDT诱导产生 较多的脱氯化氢酶加速其转化为DDE的 过程,致使肝细胞肿大,影响其他药物 的代谢。
60%DDE形式贮存
DDT进入人体内后, 在哺乳动物体内可经肝 脏转化成毒性比DDT低 的DDD和DDE以及无毒 的DDA。人体内的DDA 是DDT经DDD转化形成 的。在人体内DDD及 DDA的生成极缓慢, 主要以DDT和DDE 的形式蓄积于脂肪 组织。
DDT与神经模 上的受体部位
作用
DDT结构中的三
氯乙烷侧链则置 于膜孔道中
体 结 构 互 补
目 前 认 为 ,
,
分子结构中带有对位氯 的苯环以范德华力从一 定的方向插入到受体脂
是 毒 作 用 的 基 础 。
分 子 与 神 经 膜 上 受
蛋白中,造成膜结构扭
曲
农药毒理学PPT
DDT
1.2对酶活性的影响
有机磷农药
呼吸道 皮肤
机体
多数有机磷农 药具有高度的脂 溶性,可经呼吸 道、消化道及皮 肤接触而进入人 体内
全身组织
农药毒理学PPT
1.2有机磷农药的代谢方式
氧化、水解、脱胺基、脱烷基、还原、侧链氧化
1.2.1氧化作用 (1)氧化脱硫反应
抗胆碱酯酶活性 增高,毒性增强
P=S
肝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使昆虫致死。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 构建药效稳定、 防 治面较广的 Bt工程 菌剂,是当前生物农 药发展的新趋势。
杀灭害虫效 果良好且对 人畜安全, 对天敌无伤 害,较难产 生抗药性
我国采用利尿激素 基因、 昆虫保幼激 素酯酶基因、 Bt杀 虫蛋白基因、 蝎神 经毒素基因等构建 的重组病毒杀虫剂
世界上含量最高的 昆虫病毒杀虫剂每 克原药中病毒含量 高达5000亿个病毒 粒子—在中国诞生
1、有机氯农药对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等酶具有诱导作用。DDT诱导产生 较多的脱氯化氢酶加速其转化为DDE的 过程,致使肝细胞肿大,影响其他药物 的代谢。
环境毒理绪论ppt课件

生物性:如细菌、病毒及生物毒素污染等) 物理性: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噪声污染等)
二、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阐述环境污染物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环境 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即用最 灵敏的检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与生物体后最 初出现的生物化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 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 -效应(反应)关系,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防 治环境污染对环境生物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措 施。最终任务是保护地球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各 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
§1 概论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及内容 §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5 环境毒理学的史
1、古代人类对毒物和毒性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们的祖先就曾用毒乌头捣汁
涂在箭(矛)上,来进行射罔狩猎。古希腊医生 Dioscorrides(公元50-100年)把毒物分成植物毒素、动 物毒素和金属毒物三大类。这些都表明古代人类经过 实践,已学会通过物质的外观形态和色、味等感官性 状来辨别区分毒物。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 及内容
一、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性等多种污染物,其中,化学污染物是当前最 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物,通常将化学污染物称之为外 源化学物(xenobiotics)。泛指自然界存在着的或人 工合成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不是环境或 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环境或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 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进入环境或与人体 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二、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阐述环境污染物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环境 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即用最 灵敏的检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与生物体后最 初出现的生物化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 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 -效应(反应)关系,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防 治环境污染对环境生物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措 施。最终任务是保护地球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各 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
§1 概论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及内容 §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5 环境毒理学的史
1、古代人类对毒物和毒性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们的祖先就曾用毒乌头捣汁
涂在箭(矛)上,来进行射罔狩猎。古希腊医生 Dioscorrides(公元50-100年)把毒物分成植物毒素、动 物毒素和金属毒物三大类。这些都表明古代人类经过 实践,已学会通过物质的外观形态和色、味等感官性 状来辨别区分毒物。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 及内容
一、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性等多种污染物,其中,化学污染物是当前最 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物,通常将化学污染物称之为外 源化学物(xenobiotics)。泛指自然界存在着的或人 工合成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不是环境或 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环境或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 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进入环境或与人体 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农药环境毒理》课件

农药环境毒理
本PPT课件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的毒理作用,从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开始,探讨 了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消除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后,会 讨论农药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并总结展望未来。
农药的定义和分类
农药定义
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农药以及 在农业中的作用。
农药分类
介绍了农药按用途、来源和 化学结构分类的方法。
生物多样性损害
讨论了农药对生态系统和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引起人们对环 境保护的关注。
农药的风险评估和控制
1
风险评估
概述了农药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准则,以及保护公众和环境的需要。
2
风险控制
探讨了农药的使用限制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风险。
3
可持续农药使用
强调了可持续农药使用的重要性,包括与其他农业实践的结合和绿色农药的研发。
农药的发展历史
简单概述了农药的发展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趋势。
农药的吸收、转运和消除
1
吸收
介绍了农药在植物和昆虫体内的吸收过程及相关因素。
2
转运
解释了农药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以及药消除机制,如代谢、分解和排泄。
农药的毒理效应
对昆虫的毒性
讨论了农药对昆虫的毒性作用, 以及可能对蜜蜂等有害昆虫的影 响。
总结和展望
1 总结
总结了农药环境毒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 调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2 展望
展望了农药环境毒理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包括绿色农药的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加强。
对杂草的毒性
介绍了农药对杂草的毒性作用, 以及对农作物的保护作用。
对作物的毒性
探讨了农药对作物的毒性作用, 以及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本PPT课件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的毒理作用,从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开始,探讨 了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消除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后,会 讨论农药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并总结展望未来。
农药的定义和分类
农药定义
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农药以及 在农业中的作用。
农药分类
介绍了农药按用途、来源和 化学结构分类的方法。
生物多样性损害
讨论了农药对生态系统和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引起人们对环 境保护的关注。
农药的风险评估和控制
1
风险评估
概述了农药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准则,以及保护公众和环境的需要。
2
风险控制
探讨了农药的使用限制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风险。
3
可持续农药使用
强调了可持续农药使用的重要性,包括与其他农业实践的结合和绿色农药的研发。
农药的发展历史
简单概述了农药的发展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趋势。
农药的吸收、转运和消除
1
吸收
介绍了农药在植物和昆虫体内的吸收过程及相关因素。
2
转运
解释了农药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以及药消除机制,如代谢、分解和排泄。
农药的毒理效应
对昆虫的毒性
讨论了农药对昆虫的毒性作用, 以及可能对蜜蜂等有害昆虫的影 响。
总结和展望
1 总结
总结了农药环境毒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 调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2 展望
展望了农药环境毒理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包括绿色农药的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加强。
对杂草的毒性
介绍了农药对杂草的毒性作用, 以及对农作物的保护作用。
对作物的毒性
探讨了农药对作物的毒性作用, 以及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农药环境毒理PPT课件

-
21
➢ 取 食 藻 类 的 小 鱼 体 内 含 量 达 3 PPM( 与 水相比3000倍);
➢ 取 食 小 鱼 的 大 鱼 体 内 含 量 达 8 PPM( 与 水相比8000倍);
➢食鱼性水鸟体内含量则高达39PPM(与 水相比39000倍)。
-
22
三、农药在食品中残留的控制
1.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 2.合理使用农药,包括施药方法、
13.砷铅类
14.甘氟、毒鼠硅
15.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 磷胺,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用。
-
40
限制性使用的农药:
1. 在水稻田禁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又决定试 验);
2. 在果树、蔬菜、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 制使用的农药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 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 灭威、灭线磷、蝇毒磷、硫环磷、地虫硫磷、氯 唑磷、苯线磷14种高毒农药;禁止氰戊菊酯、三 氯杀螨醇在茶树上使用;
用每公斤体重摄入药物的毫克数来表示。 在人的一生中每日摄入该剂量不会产生
明显的毒害。在推算时,要加上安全系 数,国际上一般规定将试验动物的无作 用剂量缩小100倍左右,有些国家要求 更严,如日本要求缩小200~500倍。
-
26
(3)根据ADI值推算最大允许残留量(PPM)
➢ 最大允许残留量:供消费食品中可允许的最高农药 残留浓度。 ADI值×人体标准体重 最大允许残留量= 食品系数
高残留,易积累中毒,影响人体健康。 3.二溴氯丙烷:致突变、致癌作用;对男性会
毒害精子,引起不育 。 4.杀虫脒:致癌,1990年起三年内停止生产,
1993年起停止在农业上使用。
-
37
农药环境毒理PPT课件

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 ❖改变了鸟类的生存环境
❖ 天敌
❖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对蜘蛛和捕食性螨的影响
❖ 蜜蜂
❖农药对蜜蜂的毒性
– 高毒类:拟除虫菊酯类、氟虫腈、敌敌畏 – 中毒类:内吸磷、 – 低毒类:灭幼脲
➢ 防止农药对蜜蜂中毒的措施
– 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 – 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和施药方式 – 喷洒农药期间关闭蜂巢或迁移,高毒药3天以上,
❖ (二)次要害虫上升
➢ 概念:指施用某些农药后,农田生物 群落中原来占次要地位的害虫,由原 来的少数上升为多数,变为严重害虫
➢ 原因:杀死了次要害虫的天敌、减少 对食物竞争
❖ (三)对杂草群落的影响
➢ 田间杂草种群会发生明显变化
第四节 农药残留对生态安全 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
• 根据天敌适当调整防治阈值和防治指标
– 1.当靶标生物达到经济危害限阈时进行化学防治 – 2.其他方法不能有效抑制靶标有害生物种群时采用化
学防治
• 充分利用农药的选择性
– 1.选用对害虫高效而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农药及剂 型
– 2.选用准确的施药量或浓度 – 3.选用合适的施药方法 – 4.选择适宜的施药时期
本章重点
• 一、概念: • 每日允许摄入量、最大残留允许量、
安全间隔期、生物富集 •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 三、农药对生物圈中有害生物和非靶标
生物的影响。 • 四、论述在植物保护中,怎样做到安全、
合理的用药。
四、农药与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关系
•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
农药
•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
农药
❖ 天敌
❖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对蜘蛛和捕食性螨的影响
❖ 蜜蜂
❖农药对蜜蜂的毒性
– 高毒类:拟除虫菊酯类、氟虫腈、敌敌畏 – 中毒类:内吸磷、 – 低毒类:灭幼脲
➢ 防止农药对蜜蜂中毒的措施
– 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 – 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和施药方式 – 喷洒农药期间关闭蜂巢或迁移,高毒药3天以上,
❖ (二)次要害虫上升
➢ 概念:指施用某些农药后,农田生物 群落中原来占次要地位的害虫,由原 来的少数上升为多数,变为严重害虫
➢ 原因:杀死了次要害虫的天敌、减少 对食物竞争
❖ (三)对杂草群落的影响
➢ 田间杂草种群会发生明显变化
第四节 农药残留对生态安全 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
• 根据天敌适当调整防治阈值和防治指标
– 1.当靶标生物达到经济危害限阈时进行化学防治 – 2.其他方法不能有效抑制靶标有害生物种群时采用化
学防治
• 充分利用农药的选择性
– 1.选用对害虫高效而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农药及剂 型
– 2.选用准确的施药量或浓度 – 3.选用合适的施药方法 – 4.选择适宜的施药时期
本章重点
• 一、概念: • 每日允许摄入量、最大残留允许量、
安全间隔期、生物富集 •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 三、农药对生物圈中有害生物和非靶标
生物的影响。 • 四、论述在植物保护中,怎样做到安全、
合理的用药。
四、农药与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关系
•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
农药
•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
农药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5 农药残留及其原因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农药使用后 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 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 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生物源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 包括动物源农药(如烯虫酯、昆虫性引诱剂、赤 眼蜂等)植物源农药(如除虫菊素、丁香油、乙烯 利等)、微生物源农药(井冈霉素、白僵菌、苏云 金杆菌等)。 化学合成农药是由人工研制合成,并由化学工业 生产的一类农药,其品种繁多(常用的约300种)应 用范围广,药效高。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的定义,农药就是指用于预防、 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害和其他有害生物, 以及有目的地调控植物和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来 源于生物及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 其制剂。
1.2 农药发展的三个时代
即天然药物时代、无机农药时代和有机合成农药时 代。 约在19世纪中期,三大杀虫剂植物除虫菊、鱼腾和 烟草作为世界性商品开始在市场上销售,这就是所 谓的天然药物时代; 随后出现无机的砷酸铅、砷酸钙以及硫酸烟碱的工 作生产,这标志着农药已成为化工产品的初始阶段。 19世纪末,从石灰硫磺合剂的广泛使用起,到法国 米拉代尔(P.M.A. Millardet)发明波尔多液,表明农 药开始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 以前,农药仍停留在天然药物与无机农药时代。
Drifts
Crop Removal
Photodecomposition Volatilization
Absorption & desorption
water
Adsorption Chemical decomposition
Biological degra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