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3(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八股取士的影响
消极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造成严重阻碍。 积极方面: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 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 鉴意义。
这一过程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八股取士” 内容的了解,形成系统的理解与记忆,同 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各抒己见的 勇气。
走
进
历
史
课
堂
1、说教材
2、说教法、学法 3、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明初政治、文化 变革的基本史实及其特点。 2、通过同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对比,培养学 生对比史实,综合分析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内容,需 要我着重讲解。首先,通过教材中对“八 股取士”的介绍以及90页的“看榜图”和思 考题,先由同学们进行讨论,并分析自己 结论的理由。最后,由我进行归纳总结。
明 朝 君 权 的 加 强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再 见
答题观点: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文体特点:
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学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发挥你的想象,设计现代参加高考
的老人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将会 有怎样的对话?
明南京古城墙轮廓图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2、中国的丞相制度设立和
废除是在
(A )
▪ A 、元朝和明朝 ▪ B、秦朝和明朝 ▪ C、秦朝和清朝 ▪ D、秦朝和宋朝
1、中国的丞相制度设立和废除是在
()
A 、元朝和明朝 B、秦朝和明朝
C、秦朝和清朝 D、秦朝和宋朝
2、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 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 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明朝中央集权
中央
刑礼吏 部部部 工兵户 部部部
皇帝
锦衣卫(明太祖) 东 厂(明成祖)
地方: 设三司
都
军 政
司
按
刑 狱
察
司
民 政
布
、政
财 政
司
宰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
发挥你的想象,设计现代参加高考
的老人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将会 有怎样的对话?
明南京古城墙轮廓图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2、中国的丞相制度设立和
废除是在
(A )
▪ A 、元朝和明朝 ▪ B、秦朝和明朝 ▪ C、秦朝和清朝 ▪ D、秦朝和宋朝
1、中国的丞相制度设立和废除是在
()
A 、元朝和明朝 B、秦朝和明朝
C、秦朝和清朝 D、秦朝和宋朝
2、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 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 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明朝中央集权
中央
刑礼吏 部部部 工兵户 部部部
皇帝
锦衣卫(明太祖) 东 厂(明成祖)
地方: 设三司
都
军 政
司
按
刑 狱
察
司
民 政
布
、政
财 政
司
宰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
[教学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
![[教学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27ee483c1ec5da50e27049.png)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 1.靖难之役(性质: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 (1)原因 • ①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众多子孙分封到 各地为藩王,授予军事大权。 • ②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看到藩王势 力膨胀,威胁统治,下令实行削藩。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 1.靖难之役(性质: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 (2)概况
北平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 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 役”。最终以燕王的胜利告终。朱棣 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 2.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 • (1)迁都北京。 • A.时间 1421年。 • B.目的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 • • • 2.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 (2)进一步强化君权 ①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②设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直接统领。 (注:东厂与锦衣卫及后来设立的西厂, 合称厂卫。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一、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2.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 (1)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掌民政包 括财政、按察司掌刑狱、都司掌军政)。 • (2)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吏、 户、礼、兵、刑、工)。
一、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2.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 (3)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 挥,不受法律约束。
一、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2.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 (5)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 ①命题范围 四书五经。 • ②文体
答卷文体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 文”。
一、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2.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 (5)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 ③评价 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考官有 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但许多读书人 只顾埋头攻读经书,研究八股,不讲 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 皇帝的忠实奴仆。
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
六部. 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4.实施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
1、迁都北京 2、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3、继续实行削藩
• 选择题: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 皇A.南帝京,应去B.(北A京) C.西安 D.洛阳
开放课堂:
1、明成祖迁都北京 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明成祖是如何继 续加强君权的?
迁都北京;削藩, 设东厂等特务机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结: 明朝君权的加强
八股取士 知识分子
废行中书省
地方
皇帝
群臣
厂卫特务机构
人民
中
央
废 丞 相和中书省
皇族
削藩
布政局 按察司 都司
吏 户 礼兵 刑 工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 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其 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 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 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 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6.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 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 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 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 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 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 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 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 点的评价。
吏 户 礼兵 刑 工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件

士
部 部 部 中央
皇帝
工兵户
部部部
地方
都
军 政
司
按
刑 狱
察
司
锦衣卫(明太祖) 东厂(明成祖)
民 政
布
、政
财 政
司
巩固练习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D )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2、废除丞相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C )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A )
甚化化表于现方,。咸面这 阳加是 之强明 举君朝郊权在…人—的思和…顾(重想炎殿省要文武试级)乡试) 秀才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 “靖难之役”:
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听取大臣的建议, 实行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靖难”的 旗号,在1399年起兵下争夺皇位。历史上 称这次战争为“靖难之役”。
(3)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 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
之鸟,不可拨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 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 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 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 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 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 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 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 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朱棣(明成祖)
2、迁都北京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正 门,那时叫作承天门。以后经清代改建后, 改名为天安门。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赵匡胤
C、隋文帝杨坚
D、明太祖朱元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地
废 丞 相
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 书 省
六 部 分 理 朝
中央
明
方
政
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
锦衣卫印
第十五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片段2.“宋濂请客”——恐怖的厂卫特务机构之锦衣卫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
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 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 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7、明朝的一位地方官要进京述职,参见朱元璋,他应该去的地
方是( B )
A、洛阳 B、南京 C、北京 D、西安
8、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 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
最有可能是( B)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 会误导观众
朱元璋利用元朝军队被刘福
通红巾军打的晕头转向的时机, 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吸收李 善长、刘基、朱升充当谋士,并 采纳朱升 “高筑墙、广积粮、缓 称王” 的建议,实力不断壮大。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1368年初,朱元 璋在应天(南京) 称皇帝,建明朝, 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 祖。同年秋天, 攻占大都,灭元。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 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 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 施加强君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片段3.“看榜文”——不求实际、禁锢思想的“八股取士”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
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思考: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如果你是当时的考生,你会怎么样
准备科举考试?你认为明朝的“八股取士”有何弊端?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锦衣卫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片段3.“看榜文”——不求实际、禁锢思想的“八股取士”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
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 让人叹息。
思考: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如果你是当时的考生,你 会怎么样准备科举考试?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明朝前期还有什么特务机构?
锦衣卫的职能是监察官员和百姓。厂卫 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 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锦衣卫 (明太祖) 2.东厂 (明成祖)
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 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地方)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中央)
2、设立特务机构:设立锦衣卫
3、强化思想控制:八股取士 4、完善司法制度,制定和颁布 《大明律》和《大诰》
中央
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
殿 阁 大
吏户礼 兵刑 工 部部部 部部 部
写在课本82页最上面
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锦衣卫组成
——皇帝侍卫亲兵、亲信 锦衣卫职责
——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 锦衣卫权限
——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司法部门管辖
1、封建社会形成、初步发展,首次大一统时期 ——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片断二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 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 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历经千辛 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魔爪,从死人堆里爬了 出来,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战斗.
……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自己 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 片断三 朱元璋建立了国家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给
片段4.“靖难之役”——叔侄之争(姜是老的辣)胜 朱棣PK建文帝
朱元璋死后,接力棒传到了建文帝的手里,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削藩,惹恼
其叔朱棣。朱棣以“靖难”为旗号灭掉侄子,登上王位,并召见群臣宣布新的巩
固君权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朱棣会胜利?上台后的他如何加强君权?为什么迁都、削藩?
明朝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
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由皇帝的亲信 组成,明太祖让他们兼管、侦察逮捕和审 讯。由皇帝亲自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管辖。
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的特务机构,由宦 官统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西厂是明朝中期明宪宗所设立的,也 是特务机构。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 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 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 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 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 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
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释疑解惑学习历史
我的剧情,我做主
片段1.“胡惟庸案”——立竿见影的行政机构改革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
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 行政机构。 思考:丞相制度创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
C、迁都北京
D、执行削藩政策
11、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 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 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它取一个名字,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就如同今天 的人们要给孩子取名字一样,这个名字要叫几 百年,马虎不得.
而朱元璋将自己的朝代取名为明,就有很 多争议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于 明教,所以才有此名;而另一些人认为,元是北 方政权,按照风水来说,是水属阴,而朱元璋定 都南方,要用南方的之火明来镇住北方之水阴.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明太祖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 改革?
• 命题范围: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
• 答题观点: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 文体: 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
材料二
图中人物范进将自己 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 这座“独木桥”上!最终 在“疯”中爆发出来.正 所谓“十年寒窗无人 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说凤阳,道凤阳,凤 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 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 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 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 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 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 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C 9、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
A、废除行中书省
B、废除丞相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10、明十三陵之一明成祖的长陵位于北京西北郊,下列
A 选项与明成祖无关的一项是( )
A、废除行中书省 B、发动“靖难之役”
明 朝 君 权 的 加 强
明代锦衣卫
锦衣卫印
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是什么原因让官员们如此胆战惊心的生活?)
• 皇帝利用锦衣卫对官员进行监视, 侦察,实行恐怖统治.官员人人自危,度 日如年.在这种情况下,大臣只能惟命是 从,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锦衣卫和东西厂
片段2.“宋濂请客”——恐怖的特务机构之锦衣卫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
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 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 鲁迅曾说过:“八股文原是愚笨的产物”. • 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度
的看法.
第一,仅从考试制度来看,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 度的进步.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第二,到了明朝,不讲求实际学问,背离了考试的 初衷,败坏了学风,目的是要拿思想上的统一来 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片段4.“靖难之役”——叔侄之争(姜是老的辣) 朱元璋死后,接力棒传到了建文帝的手里,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削藩,惹恼其叔朱棣。 朱棣以“靖难”为旗号灭掉侄子,登上王位,并召见群臣宣布新的巩固君权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朱棣会胜利?上台后的他如何加强君权?为什么迁都、削藩?明朝的君 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
1402年,靖难之役 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 终。朱棣夺得帝位,即 明成祖,年号永乐。
明成祖为加强北方 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 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同 时,他继续推行削藩政 策,以加强君权。
明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朝 政治方面 君
迁都北京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 对臣民的监察
权 的 文化教育方面 继续实行八股取士
3、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隋唐
4、封建国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明清(1368—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