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PDF

合集下载

李准捍卫南海诸岛主权的史料研究

李准捍卫南海诸岛主权的史料研究


2 0 1 6 年7 月1 2 日 .应 菲 律 宾单
方面 提 出设 立 的南海 仲裁 案仲裁
庭作出 “ 裁决” ,声 称 中 国对 南 海 海域没有 “ 历 史性 所 有权 ” ,否 定 中 国 主张 的 “ 九段 绂 ” 。这 种 罔 顾 事 实 。肆 意 践 踏 国际 法 和 国 际沙岛史料
广 东 省 的东 面 有 一 座 海 岛 .
以杜外人觊觎 ” 。于是两广总督 张 人骏 按 照 清政 府 外 务 部 的 要 求 ,

名 为东沙 岛 ,闽粤 两地 的渔民 经 常到 此打 渔 ,获利 颇 多 。因而 广
东有 谚语 说 “ 要 发 财 ,往 东 沙 ” 。
边 搜 集 资 料 , 一 边 派 广 东 水 师
提 督 李准 前往 查 勘 。 《 李准 年 谱 》 记 载 : 光 绪 三 十 四年 戊 申 ( 1 9 0 8 ) ,
三十八岁。 正 月 .接 水 师提 都 印 于 省 城
之 天 平街 水 师行 台
李准 任 广东巡 防营 统领 ,兼 巡 各 江水 师 。之后 他 生擒盗 首 李北 海
先 民 就 在 南 海 从 事 生 产 活 动 。 南 宋赵汝 适 《 诸 蕃 志 》 记 载 ,从 唐
声明 南海诸 岛 是中国领 土 ,确 立 了其 主权 。李准将 查勘 的两 次经
过 全 部 记 录在 《 任 庵 自编 年谱 》
目了然 。张之洞 认 为他很 有 能
力 .奏保 以知 府 补 用 。 清光 绪二十三年 ( 1 8 9 7 ) ,奉
和 林 瓜 四 .清 廷 特 赏 其 “ 头 品 顶
清 光 绪 二 十八 年 ( 1 9 0 2 )前后 . 日本 商 人两 泽吉次 发现 东 沙 岛上 鸟粪 ( 亦 称磷 酸 矿 )资 源 丰 富 , 有利 可 图 ,遂 窜 入东沙 岛 窃取 磷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内部发行),广东省地名委员会编, 出版: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87. 1987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2000册。

ISBN-80522-023-9/K22. (限国内发行) (2004-07-03加入南沙群岛在线)内容简介该书共分三编,以地名为主线,详细记述了南海诸岛各地名的地理位置、名称来历、含义和沿革,以及其自然、历史、资源等,实乃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专辑,但因其资料性强,故仍称《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目录第一编标准地名和渔民命名甲、南海诸岛地名普查乙、南海海底命名丙、历史上我国政府为南海诸岛命名的情况丁、渔民调查资料第二编地里综述、地名志和地名探源甲、南海诸岛地理综述乙、南海诸岛地名志丙、南海海底地名志丁、南海诸岛地名表戊、南海诸岛地名探源己、历史上一些南海诸岛外文地名的来源庚、与南海诸岛地名相关的历史资料辛、其他参考资料第三编南海诸岛地名论文选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争端的由来(新华社记者)石塘长沙考(文焕然钮仲勋)越南史籍记载的“黄沙”、“长沙”决非我西沙、南沙群岛(郭永芳)渔民地名考证二篇(陈史坚曾庆刚)试分南海诸岛地名的层次和类别(曾庆刚)七洲洋考(谭其骧)宋端宗到过的“七洲洋”考(谭其骧)南海诸岛地名的由来与中国捍卫领土史实(郭振乾)附:南海诸岛的主人关于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地名问题(韩振华林金枝)南沙群岛和东、西、中沙群岛一向是中国领土(朱(单人旁)锲)东沙群岛历史考略(林金枝)南海诸岛地名的初步研究(鞠继武)评《南海诸岛地名志略》(震明)西方史籍上帕拉塞尔布是我国西沙群岛(韩振华)西、南、中沙群岛的自然环境(海南行政区水产局、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海南水产研究所联合调查组)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各岛礁的命名(陈史坚)南沙群岛渔民地名综述(郭振乾)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考(刘南威)《水路簿》初探([何纪生])越南擅自对我西沙、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定名(陈史坚)我国南海诸岛的地质地貌特征(谢以萱)西沙群岛岛礁地貌特征(黄金森、朱袁智、谢以萱、陈绍谋)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宣德环礁地貌考察初步报告(曾昭璇、黄少敏、谭德隆、丘世均、曾迪鸣)永乐环礁自然地理环境(丘世均)中沙群岛水下地形概况(谢以萱)黄岩岛的地貌特征(许宗藩、钟晋梁)中国南沙群岛郑和群礁的地貌学(郭令智)南沙群岛太平岛地质概况(李毓英)万安滩、海马滩、半月礁考察纪实(钟晋梁)曾母暗沙(钟晋梁)南海大陆架上的珊瑚礁丘地貌类型(曾昭璇)对南海诸岛部分礁形的新探讨(蔡宝昌、李国有、曾庆刚)浅谈南海诸岛的开发和保护(陈史坚)。

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

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

36《为祖国寻找宝藏》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创作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该书以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找矿成果为载体,真实地再现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风雨历程。

其描写国家级大调查的场面气势恢弘,波翻潮涌;刻画能源格局的篇章纵横捭阖,深刻精辟,读起来倍感亲切,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同时也含有浓郁的知识性。

世界矿产资源的格局,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都在作品中做出了生动的回答。

可以这样说,中国地质人用心血汗水在祖国的版图上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群作家又以满腔热情为中国地质人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亚明责任编辑:武翩翩金石开(特邀)胡健玲(特邀)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书香中国有一块地方,过去我们的国人对它似乎缺少太多的关注和重视,那就是我们国家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

这块疆域如今事最多,也最被世人关注。

有人说,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希望皆在于此,看来这种结论越来越被接受。

难道不是吗?否则,当今的头号强国和诸多想食肉我南海、东海列岛者为何如此频繁出现?中国应警惕兮!从清朝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塞的国门终究还是被迫打开了,开始向我们称之为“蛮夷之地”的外国开放。

我们已经习惯于唯我,习惯于固步,更习惯了以“疆土”为名的中国称谓,对于大陆之外、海洋之滨的他国实情知之甚少。

正是这种尘土自封的意识让中国的脚步在19世纪末停缓下来。

八国联军跨洋越境,甲午海战水师惨败,可以说,中国的大门是从海洋上被打开的。

就在那时,清政府竟还在用骑步兵来做着拯救自己国土的梦。

他们对海洋没有概念和意识,所以,当外国人打进了北京城,我们看到黄头发、蓝眼睛的他们,仓惶地称之为“洋人”。

“洋人”表明了少见多怪的我们对异国人士的印象,同时也无不时刻地告知世人:当时中国对于海洋的熟悉就如同刚见到外国人一样陌生和新鲜。

假若抽去时间的间隔,将一个半多世纪前后叠加在一起,我们总能发现中国海洋主权意识的错愕不已的前后对比。

南海诸岛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

南海诸岛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

南海诸岛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像颗颗明珠分布在烟波浩渺的南海上,它们与东沙群岛一起总称南海诸岛,共有200多个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分布范围广阔,资源富饶,风光绮丽,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这一发展过程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国际社会也是长期予以承认的。

上篇历史典籍记载南海为我国所拥有从汉代开始中国拥有南海及南海诸岛主权我国南海及南海诸岛从无名到有名,以及历代沿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在南海之滨劳动和生息。

春秋时期,楚国的辖境到达南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岭南境内设南海、象郡、桂林三郡,促进了我国南方的开发。

到了汉代,南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航线。

随着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长期航行于南海的实践使我国人民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并随之成为开发和经营这些岛屿的主人,终于使这些岛屿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前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汉武帝刘彻开始,西汉皇朝多次派使者偕翻译人员乘坐中国制造的海船,经南海前往南亚各国进行国际交往和贸易活动。

汉朝使者和航海家在航行南海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南海诸岛。

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

”此处的“崎头”指岛屿,“磁石”之意即隐没水下的礁滩。

《异物志》记载有南海诸岛产海龟和玳瑁。

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句椎去典遨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公元226年至231年,康泰奉吴大帝孙权之遣,前往扶南(今柬埔寨),航经南海,著有《扶南传》,写道:“涨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

”此处“珊瑚洲”指珊瑚礁形成的岛屿。

这些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

南海问题简述

南海问题简述

南海诸岛争端的由来及解决策略的思考作者:陈辉目录:●第一章南海的地理位置●第二章南海诸岛争端的由来●(一) 南海诸岛问题的历史●(二) 南海争端现状、周边国家的主张及我国政府的态度●(1) 南海诸岛争端现状和周边国家的主张●(2) 我国政府对于南海争端的态度●第三章南海诸岛领土争端的解决方案●(一) 法律途径解决南海主权争端●(二)武力途径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可行性●(三) 外交解决争端的可行性●第四章结论提要:南海领土争端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一直争论不断,基于对南海的地理和历史的认识提出不同的领土争端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南海,领土争端,解决,策略第一章南海地理位置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北濒中国大陆和台湾,东临菲律宾群岛,南以连接西南婆罗洲到苏门答腊的一条线为界,西南是从马来西亚到马泰边界再到越南南端和越南南部沿岸。

南海的主要轴心,从西南的新加坡延伸到15O0海里以外东北的台湾。

较短的轴心,从越南到沙巴约480海里。

西面座落着暹罗湾和北部湾。

由于南海拥有200多个岛礁,没有任何点距陆地超过370海里。

南海的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

岛屿大都狭小。

其中最大者为东沙岛,12平方公里,其他各岛面积要小得多。

西沙最大的永兴岛为1.85平方公里。

南沙最大的太平岛,仅0.4平方公里。

南海诸岛共230个岛、礁、沙、滩。

南海中部延伸到周边大陆的直径达700海里。

南海的弹丸小岛对其所属国内在的经济价值可能有限,但其位置却至关重要。

岛屿构成所属国陆地领土的部分。

按照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岛屿可以使国家拓展其管辖范围,并获得相应的水域下面海底资源的开采权。

除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外,即使岩礁也可以拥有其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整个南海区域都是在岛屿的200海里以内。

第二章南海诸岛争端的由来(一) 南海诸岛问题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彭令发《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全文揭南海仲裁闹剧2016年07月11日17:58 新浪收藏微博我有话说收藏本文藏品展示史实、揭示真相:彭令公布《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全书内容,世界认清南海仲裁闹剧!美菲扰乱“二战”后国际秩序,意欲何为?书影一:民国三十六年初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封面书影二:民国三十六年初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版权页书影三:民国三十六年初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之《目次》首页书影四:民国三十六年初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之《前言》《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全书内容)郑资约编著傅角今主编郑资约作者简介:郑资约(1901—1981年),字励俭,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县。

早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赴日本东京教育大学地理研究所深造,学业完成后归国,返回北平师范大学执教,后赴东北大学就职。

七七事变爆发后,率东北大学地理系学生,迁校于四川三台。

抗战胜利于西安西北大学执教。

其间,国民政府聘其为内政部接收南沙群岛专门委员,负责参与南海岛屿国界的划定,及整理南海水域的岛、礁石群及沙滩名称的工作。

解放后,郑资约先后在台湾师范大学、文华学院、美国威斯康新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

于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81岁。

主要著作有:《四川新地志》(重庆正中书局,1936年)、《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琉球地理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中国地埋》(台北正中书局,1952年)、《地理学概论》(上下册,新加坡世界书局,1962年)、《季风区亚洲地理》(新加坡世界书局,1963年)、《想起了南中国海》(地学论集,中华学术院,1977年)等等。

主编简介:傅角今,地理学家。

长沙府醴陵人。

1920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后留学德国莱不齐大学。

回国后任省立长沙一中、长沙长郡中学等校地理教员。

后任湖南省政府统计室主任。

1936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地理研究所进修。

1938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司长,恢复和明确了我国版图轮廓。

南海文献史料考述

南海文献史料考述
属于中国。
化” , 生存 条 件 较 差 , 应 该 也 算 是 一种 对 官员 的
惩罚。
《 史记 ・ 卷一百一十三 ・ 南 越 列 传第 五 十 三》 : “ … …南 越 王 尉 佗 者 , 真定人也 , 姓赵 氏。 秦 时 已并 天下 , 略定 杨 越 , 置桂林 、 南海 、 象郡 ,
2 8

科 技 文 献 信 息 管 理
2 0 1 5 年第3 期
文献 信 息资 源开发 与利 用 ・
南海 文 献史 料 考 述
马 艾 鸿
( 海南师范大学 图书馆 海南 海 口 5 7 1 1 5 8 )


从 国家正 史记 录, 历朝流传下来的的神话传说 、 民 间故 事, 文人 的诗词歌赋 等几个方
在 我 国的西 周时期 就 已经对 南 海进行 了管辖 。 西汉 时期 的史 学 家 司马迁 在其《 史记》 中对
苦之 , 项羽 、 刘季、 豪 杰 畔 秦 相 立 。… …南 海 僻 远, 吾恐 盗兵 侵地 至 此 , 吾 欲兴 兵绝 新道 , 自备 ,
待诸侯变 , 会病甚 。且 番禺负山险 , 阻南海 , 东 西数 千里 , 颇有 中 国人 相 辅 , 此 亦 一 州 之 主也 , 可 以立 国 。郡 中长 吏无 足 与言 者 , 故 召 公 告 之 即被 佗 书 , 行南 海 尉事 ” , 秦 二世 时陈胜 、 吴广 起 义, 群雄 并起 , 南海尉任嚣病重, 告 诉 赵 佗 南 海 远离 中原地 区 , 适逢战乱, 此 时可 以立 国 , 做 一
以谪 徙 民 , 与越 杂 处十 三岁 。佗 , 秦 时用 为南 海
1 官 方 的正 史 记 录
1 . 自《 诗经 ・ 大雅 ・ 江汉 》

南海一号海上考古

南海一号海上考古

2011级考古学通论教师:耿纪朋姓名:李亚君学号:201101010243南海一号海上考古20年前南海一号的发现无疑掀起了一股轰动,但是由于打捞技术有限,发掘工作一再搁浅,终于在2002年第一次正式打捞上来文物,在这之前对于这来自大海的古代宝藏考古学家素手无策,只能对外宣称这一代有炸弹,当地渔民也不愿在这地带撒网,因为老祖先都告诉子弟们这里一代下面有东西会把网拉坏。

打捞工作异常困难,海上考古不同于普通的陆地考古,海底水流会随时改变考古现场的样子,这比较陆地上的天气变化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海底的暗流不可预测,以及水的浮力作用,加之没有光线,没有氧气,考古工作更加显得艰难无比。

海底的环境非一般人能够适应,必须是训练有素的潜水员,与此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考古知识,在这些条件作为前提之下,考古发掘者的选择上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在之前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惊喜的发现,蓝海一号是一艘远渡的贸易商船,上面载满了精美的瓷器,南海一号所经路线也被考古学家推断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与打捞出来的瓷器相当工艺与价值的文物在美国曾以十万美元的天价拍卖成功。

这么多精妙绝伦的瓷器一方面让考古学家欣喜若狂,另一方面又让考古发掘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瓷器这样的易碎器物经不起考古工具的磕碰。

考古人员只能在没有光线没有空气的环境下用手凭直觉抛开上面的淤泥将其打捞上来。

海底的水流很湍急,给考古工作又加上了一堵危险的高墙。

因此考古人员在潜入水底之前除了具备之前所提到的技能之外还要做好相当的安全防护工作。

将保险绳拴在身上,靠拉绳索与海面上的考古人员取得联系,在这之前商量好拉几下代表什么样的信号。

南海一号所蕴藏的宝藏不可估量,这是古人的灾难,是当下人们的宝藏,在海水的侵蚀下800多年这些器物如今从见天日却焕然如新,这是今天人们的喜讯,但是从另一方面想,这也许会带动海洋史的研究,同时能像我们展示古代人们的制造工艺之高超。

在挖掘出来的文物中有好些是当今史料没有记载的窑口出产的,还有一些特别的器物,这些东西浑身散发着西洋的味道,很显然并非中国本土风格的东西,这像人们诉说了一个讯息,这些东西可能是外国人定制的东西,看样子中国在数百年前以高超的制造工艺已经成了世界的制造工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中国南海是世界上第三大陆缘海,主要岛屿有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等。

从远古时代起,我国人民便在这里生产、生活和繁衍,岛屿上留下了相关活动的遗迹和遗物;随着航海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我国船舶经常往返于这片广袤的海域,由于航海技术的局限和自然环境的艰险,一些船只在这里沉没了,南海水下留有诸多的沉船遗骸。

近年来,中国南海成为我国考古与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

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南海古代遗迹与遗物的考古发现大抵经历了零星发现、局部收集、科学调查与发掘、水下考古几个阶段。

(一)零星发现、局部收集阶段南海诸岛近世的古代遗物发现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民国九年(1920年),日本渔夫发现在西沙群岛珊瑚礁上包藏极多的古钱,大部被珊瑚礁盖住,……其中最少的是王莽钱,最新最多的是永乐通宝。

……据看钱(永乐通宝)的形样,并没有人手磨灭的形迹,可见此钱的沉没,当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或稍后,算起来不会后于五百年前。

”[1]台湾省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廷英在论证《建造珊瑚礁所需的时间》时,也引用了这里的资料,“这个珊瑚礁外部,受到猛烈的海浪的袭击,许多船只,都在这里沉没过,航海家航经这些地方的时候,都极其小心谨慎。

在低潮的时候,礁上水深只有三、五公尺,听说远至台湾的渔民,都来这里掘取礁上埋藏的铜钱,这件事提示那个礁上埋存着无限宝藏。

”[2]1935年,时任国民政府海军部东沙群岛气象台台长的方均,在东沙群岛马蹄礁珊瑚沙石凝结块上提取铜钱89枚,铸文可识者包括唐代以前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钱;最多的是宋代钱币,有北宋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南宋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大宋元宝、绍定通宝、开庆通宝、咸淳元宝等;另有元代至正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清代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光绪通宝等。

关于大宗的宋代铜钱,研究者认为,由于五代之后,铜钱稀少而严禁流出,南宋后纸币流行,铜钱更少,一般平民手中存有的铜钱不多,更不能载运出口,而当时市舶司却可运载铜钱。

所以推测这批宋钱是南宋官舶沉舟所遗留[3]。

1945年至1946年,国民政府在接收西沙群岛之后,对群岛上的文物进行了搜集,共1300余件[4]。

后来在广东省文献馆举行了西沙群岛物产展览会,广东省西南沙群岛志编纂委员会代表王光玮教授展示了他在珊瑚石岩下拾得的唐代开元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铜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南海诸岛考古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0327(2012)01-0040-08许永杰范伊然(广东广州510275)(北京100006)考古发现收稿日期:2011-12-06许永杰(1957-),男,北京人,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简介:江汉考古2012.1/总第122期发现,形式上,除渔民生产生活中的偶然发现外,也有科学考察人员在科考活动中的发现,还有政府工作人员的有意收集;地域上,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的诸多岛屿和岛礁;年代上,上可溯至汉代,中经唐宋,下迄明清;在遗物的废弃形式上,既包括沉船水下遗物,又包括岛上居民的生活遗物。

一些有识之士特别强调了这些遗物对于说明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意义,“民国九年,日本渔夫在西沙群岛发现的古钱,……当在明成祖年间或稍后,算起来不会后于五百年前。

……为郑使(郑成功)赉来者无疑。

”[5]“值得介绍出来的是开元、皇宋、洪武、永乐那十六个古钱,是中山大学王光玮教授在西沙石岛内所发现的,西沙自古属我,更增上一个铁证。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南海诸岛走访的人对岛上中国渔民建造的小庙多有记述。

1956年,牧野在《西沙风光》中介绍:“在西沙群岛上,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那些用珊瑚石砌成的小庙。

……据渔民们说:在明朝的时候,我国住在海岛上的渔民经常到这里来捕鱼。

……为纪念这些渔民兄弟,他们就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名叫'兄弟公'的小庙。

他们一面纪念自己遇难的渔民兄弟,同时也祈求海神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7]1957年,贾化民在西沙群岛访问后,写到:“永兴岛上现在还有渔民自己修建的两座庙,南面的叫做‘孤魂庙’,北面的叫做‘黄沙市(寺)’。

”作为记者,他没有考证两座庙的建造年代,却指出庙名的含义是颇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孤魂渺渺”、“碧血黄沙”[8]。

1960年,君奋在《西沙群岛见闻》中写到“在晋卿岛上我看到两个土地庙,上面刻着"有求必应”,两个香炉,虽因年代久远有些残缺,但仍摆在庙前。

在东岛和其他岛上还有“娘娘庙”和明代的“石庙”[9]。

1957年,张振国在《南沙行》中记述:“太平岛与中业岛上,都有一座土地庙,这是我国数千年里风俗习惯的传统,那是几块宽大的石板所架成,三尺来高,二尺多宽,中间供养着石质的土地神像,虽经多年风雨的侵蚀,而且剥杂模糊,而其雕塑的衣冠形式仍隐约可见,其南威、南钥、西月等岛均有类式小庙。

”“岛的中央有石碑一具,刻‘南威岛’三字,旁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一行小字,顺石碑走十数步,有百年古井一口,边缘满生绿苔,考为我国清代渔民所凿,岛西另有高丈许土地庙一座,内有香炉一只,但无神像,想因年久湮化了。

”[10]这一时期发现的小庙建筑多设于岛屿的边缘,据供奉对象可以分为“土地庙”、“娘娘庙”、“(兄弟)孤魂庙”,在年代上多为明清两代,在区域上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二)科学调查与发掘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海诸岛的考古工作步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调查与发掘阶段。

1974年3~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到西沙群岛进行文物调查[11]。

调查的岛屿包括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晋卿岛、琛航道、广金岛、全富岛、永兴岛、赵述岛、北岛、和五岛等,并在甘泉岛和金银岛做了考古试掘。

甘泉岛的试掘共发现两个时期的考古遗存,一个是以青釉四系罐为代表的遗存,与广东韶关张九龄墓出土的同类器相同[12],属于唐代遗存;一个是以青白釉小口瓶、点彩瓶、点彩罐、四系小罐、碗、碟、粉盒等为代表的遗存,与广州皇帝岗窑址、潮安笔架山窑址等广东沿海地区窑址出土的同类器相同[13],属于宋代遗存。

这些器物因处在遗址的地层堆积中,并伴有铁锅残片,可以认为是岛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本次调查在永兴岛、金银岛和北岛等地获得清康熙、雍正等朝江西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五彩盘、青花龙纹盘等。

瓷器除在海岛上的发现外,在礁盘上也有较多的发现。

主要有北礁礁盘的宋代青釉瓷罐和瓷洗、金银岛礁盘上的元代龙泉窑瓷盘和明代嘉靖青花龙凤纹盘、全富岛礁盘上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德化窑青花瓷碗碟等。

这些历代瓷器应是往来于西沙群岛的商船和渔船触礁沉没的遗留。

本次调查还重点对琼海县潭门公社草塘大队渔民打捞的明代沉船遗物进行了整理。

该沉船位于北礁东北角礁盘,经过1961、1971、1974年三次打捞,共获得500余公斤的历代铜钱和铜锭、铜镜、铜剑鞘、铅块等。

铸铭可识者有新莽大泉五十、东汉五铢、西魏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南唐唐国通宝、后周周元通宝、北宋宋元通宝、太平通宝、咸平元宝、天圣元宝、治平元宝、熙宁元宝、元祐通宝、圣宋元宝、南宋建炎通宝、隆兴元宝、绍熙元宝、庆元通宝、大宋元宝、咸淳元宝、辽大安元宝、金正隆元宝、元至元通宝、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大义通宝、明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

在这批铜钱中,以年代最晚的全新“永乐通宝”为主。

一些元末明初铜钱的铸地和流行地区主要在长江流域,据此推测该船应是自江苏出发的郑和船队中的一只。

岛上的小庙建筑的调查与记录仍是这次调查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次调查共记录明代以后的小庙13座,分为两种形制,一是用珊瑚石垒砌,一是用砖垒砌。

其中琛航岛西北角小庙内供奉一尊明代龙泉窑观音像;北岛小庙内有清代道光年间的德化窑青花瓷盆二只,庙旁及渔民草棚附近对合残碑二块,深灰色麻石刻成,碑身中刻“视察纪念”,左侧刻“大清光绪二十八年”。

1975年3月至4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在西沙群岛做了第二次调查发掘[14],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对甘泉岛唐宋遗址再次发掘。

遗址位于岛边坡地上,文化层厚20~55厘米,出土器物主要有青绿釉双耳罐、瓜棱壶、小口瓶、点彩瓶、粉盒、凸唇盏、凸唇碗、宽沿划花碗、莲花纹碗、篦纹碗、莲瓣纹钵等,铁刀、铁凿、铜饰件,另有大量鸟骨、螺壳出土。

出土遗物与第一次发掘相同,与广东、福建沿海唐宋时期同类器相同。

本次调查另一重大收获是在十余座岛屿、沙洲和礁盘上采集到瓷器标本数千件。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礁的南朝青釉六耳罐、青釉小杯(与韶关、英德出土的同时期同类器物相同[15])、元代景德镇青花小罐盖;全富岛的产自福建的唐代至明代青釉瓷器、青白釉瓷器、宋代划花大盘;北岛的明代“宣德年造”、“嘉靖年制”青花碗;和五岛的清代早期景德镇民窑的青花加彩大罐、青花山水大瓶、青花罐盖;永兴岛的清代康熙景德镇民窑青花五彩瓷盘;珊瑚岛的盘心印有“祠堂瑞兴”、“祠堂德斋”文字的清代青花盘碗(与福建南普陀寺附近出土的“祠堂瑞珍”款瓷器关系密切[16]);南沙洲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仿“成化年制”款青花碗,上绘花草、临江楼阁、飞檐雕槛、江上行船等,题唐王勃“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与广东平远采集的同类器相同);清代嘉庆道光德化窑青花碗碟;南岛的产于福建的宋代青釉划花碗;清代德化窑青花云凤纹、云龙纹碗;晚清青花题字碗。

此外,重要发现还有:北礁明初郑和船队沉船的历代铜钱,包括秦代半两、唐代开元通宝、北宋太平通宝、南宋建炎通宝、金代正隆元宝、元代至大通宝、大义通宝、大中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金银岛的清代与庙宇建筑有关的石雕,石狮、石柱、石屋脊、石飞檐、石磨、石供器座等。

广东省博物馆会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所作的两次西沙群岛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成果表明,至少在南朝时期,我国广东内地的居民便已经驾船出海,在北礁留下日常生活用具。

唐代至宋代,甘泉岛上有了长期定居的居民,他们使用与广东内地居民相同的生活用具,从事渔猎生产,留下大量的生活垃圾。

到明清时期,西沙群岛日渐繁荣,明初郑和率领的船队等大量我国内地和沿海的官船和商船往来穿梭于南海水域;遍布岛屿的各类小庙祭奠那些不幸海上遇难的同胞,也为那些出海渔捞的亲人祈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所积累的航海经历记录在手抄的《水路簿》上;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在诸多岛屿上和礁盘、沙洲附近留下了大量产自广东、福建、江西的瓷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中国大陆考古学家和中国台湾考古学家中国南海诸岛进行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调查试掘工作。

中央民族学院王恒杰教授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做过三次考古调查。

1991年5月至6月,对西沙群岛的永兴、石岛、中建、琛航、广金、金银、甘泉、珊瑚等岛的岛面、海滩及附近的礁盘进行调查[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