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六单元第2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变法内容
核 积贫
心
内 容
积弱
•富国之法(理财) •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育人、选人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
1、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意义
目的、初衷 作用 局限性
青苗法 农田水利 募役法 市易法
保农、增收
促进农业生产
改变积贫 抑制 局面, 兼并
保时均役,打豪增收
市易务,调市场 稳物价,增收
根本目的: 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
王:失败
王安石变法
措施 目 的
内容
作用
富国 之法
强兵 之法
取士 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 青苗法、农田水利 有利于减轻人民 调整封建国家、地 法、免役法、市易 的负担,发展生 主和农民的关系, 法、方田均税法、 产,增加财政收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 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 用重资历。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1)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青苗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 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 由是什么?
(2)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 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高中历史选修1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
①改革者意志坚定 ②商鞅变法的信心 ③商鞅重视为变法扫秦国,主持变法
(1)献策 (2)受到重用 主持变法
徙木立信
BC356 年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
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 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焚烧诗书”是一个 非常有效的方法。
–消极:从历史长河来看,文化典籍的损失。
二、商鞅变法 5、改革风俗 •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增加财政收入
二、商鞅变法之局限
措施 为田开阡陌封疆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郡县制 作用(局限)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 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探究3 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其深远影响有:
积极: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2、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的生 产积极性,使秦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实 力大增,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奖励军功,极大 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小结: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目的:为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七单元第2课

特别提醒:判断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不能
依据改革者及其主观目的,而应从其内容和 积极作用方面来判断。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分 析,俄国1861年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它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
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其主要依据是(
)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展开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选C。1861年改革使俄国获得了资本主 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走 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D项要注意,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或资产阶级统治并未确立,俄 国仍是沙皇专制统治。
特点 原因 缓慢而谨慎
改革必然会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阻力非常大; 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教训 借助舆论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奴制改
表现
革机构经历了由秘密到公开的过程;由各地封
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2012· 曲师大附中高二测试)“二一九
的信息;“二一九法令”颁布前后人民自信
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比选项可知应选A。 【答案】 A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思考感悟】
解答此类选择题时注意以下
几点:一是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dān, 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 侯伸手去“求赙(fù)”、“求金”、“求车”。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
——司马迁《史记》
郑国渠
都江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2)兴修水利 (3)工商业繁荣
战国时期尖首刀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 狗,六博蹋鞠者。
——《史记·苏秦列传》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变法运动 (1)背景: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 (2)内容:(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
三、春秋战争时期的思想 1、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
三、春秋战争时期的思想 1、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
三、春秋战争时期的思想
1、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
(1)孔子 ①政治思想 “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 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 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 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 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 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 所以后人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克己复礼”“正名”
三、春秋战争时期的思想 1、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 (1)孔子 ①政治思想 “仁”“礼”“为政以德”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第2课

戊戌变法
特别提醒: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 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
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
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 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 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
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 __________,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 光绪帝 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郑观应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________等人。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
(1)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商战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_________”同 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2)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
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 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 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3)根本原因:是由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导
致的,有人说康有为不敢站着呐喊,而是跪
着变法的。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与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在探索过程中不可 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重点) 2.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难点) 3.理解卡尔文的先定论和其思想的激进性以及亨利八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难点) 4.认识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重点)一、“奶牛”的愤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德国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方便。
(2)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引起德国各个阶层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3)1517年,受教皇委派的特使在德国以各种卑劣手段兜售赎罪券。
思维点拨天主教会对西欧人的精神控制、政治迫害与经济掠夺,充分证明它已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在所难免。
2.概况(1)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反对推销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个人信仰是崇拜《圣经》和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3)马丁·路德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4)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3.影响(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确立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一方面反对罗马教皇,有利于唤醒德国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又能激发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志。
所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因信称义”的主张又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宗教改革1.概况(1)卡尔文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
1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课PPT课件

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
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民主政治有迫切需求。
.
5
多山 多岛 环海
.
6
• 2、奴隶制城邦国家的雏形 • 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 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
机构的设立
• 氏族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
7
3、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
(1)政治上:
贵族掌权,平民政治权力太少。
贵族:首席执政官(城邦首脑、内政权);
长老议事会(最高决策、监察、审判权)
平民:公民大会(名义最高权力机关,无实权)
(2)经济上:
实行债务奴隶制。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通
过高利贷和土地兼并方式使平民沦为“六一汉”
直至债务奴隶。
(3)表现:前632年雅典平民武装暴动,给统治
.
4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雅典的地理环境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
①特点:位于希腊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物
产丰富,附近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
②对经济政治影响:
经济:
经济生活多样性。近海居民商业航海贸易为
主;山地居民游牧业商业航海贸易比较发达。
政治:
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难以通过
者敲响警钟,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进行社会政
治改革。
.
8
二、工商业的发展 1、原因:
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 力提高
2、发展表现:
经济作物发展;
手工业进步;
商业贸易繁荣。
.
9
3、影响: (1)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 (2)雅典公民分化与社会矛盾激化:
代表旧贵族的平原派:主张贵族寡头政 治,维护既得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命题分析】 判断正误 √A.直接体现 向西方学习的 命题立意 判断正误
材料提取 ×C.是材料信息 利用能力 的具体表现之一 对改革内 ×D.是材料信息 容的掌握 的具体表现之一
思想
×B.与材料信 息不相符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二、学习延伸(教材P83)
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讨论会,讨 论在阿里改革之际,欧美和亚洲发生了哪些 大事,它们相互间有什么影响? 提示:注意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时间是19世
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按照这一时间限制来
列举讨论欧美国家和亚洲出现的大事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第2课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课程标准
简述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1.措施 包税人 (1)没收了不向政府纳税的__________土地。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免税权 (2)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___________,没收 违规的宗教地产。 包税制 (3)废除__________,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 (4)改革赋税制度,将各种捐税折合为单一的 土地税 ____________。 (5)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 押土地的权 利,确立了______________制度。 土地私有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2.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
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 貌,揭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3.总的来看,阿里的改革措施是有利于巩固埃 及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是为阿里王朝的对
外扩张服务的,具有明显的封建性。但是,
阿里的各项改革措施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 状态,在他统治的时间里,
同,都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抵御外国 侵略。(2)创办方式相似,都采取官办方式。 (3)内容相同,都是先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 又建立一些民用工业。(4)作用相同,都诱导
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1.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国务会议 (1)在中央设立_____________和咨议会。
的,强调在穆罕默德· 阿里执政时期广大人民
地位未变,仍属佃农;工人的地位同封建社 会的农奴相似,不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 工人。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综合探究】
中西方学者为何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性质 会有不同的判断?应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思路引领】 出现不同的判断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依据不
栏目 导引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2012· 南京高二统考)穆罕默德· 阿里对
留学生许下诺言:“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 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材料体现了 穆罕默德· 阿里( )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A.力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改革思想 B.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C.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特别提醒:穆罕默德· 阿里执政后,为了迅速 增强国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埃
及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
发生了巨大变化,摆脱了封建割据的混乱状 况,确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初步 建立了近代化的经济、政治、军事体系,奠 定了近代埃及国家的基础。
(2)地方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
构,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和割据的局面。 (3)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由穆罕默德· 阿里亲自 任免。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2.文化: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
验。 (1)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
欧洲 (2)选派青年去________留学。
(3)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创办阿
查阅资料,在探究讨论时主要引用了两种观
点: 观点一: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种观 点在西方和埃及颇为流行,其主要依据是: 穆罕默德· 阿里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被确认,
商品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近代机器工业建立,农业“由停滞发展的封
建阶段变为持续发展的半资本主义阶段”, 工业“由封建的工匠技术一跃成为充分发展 的工厂资本主义。” 观点二: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封建性质
拉伯文报纸。
(4)推动了埃及_____________的发展,培养了 文化事业 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3.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征兵制 (1)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___________,按照
法国军队的模式组织训练。
(2)请法国等西欧国家军官作军事顾问,建立 军事学校 ______________,培养新型军官。 (3)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新式陆军超过 二十万人,还建立了海军。
一些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马木路克
不服,发动叛乱,穆罕默德趁机歼灭了残余 的马木路克,统治埃及几百年的马木路克从 埃及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2)他颁布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
权,宗教长老阶层对宗教地产改革不满,穆 罕默德· 阿里联合人民打击长老阶层,埃及长 老阶层的势力由此削弱,从而巩固了政权。 2.穆罕默德· 阿里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穆罕默德· 阿里加快埃及近代 化的措施
1.工业方面: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 才和资金,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 2.政治方面:仿效欧美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务
会议,相当于内阁,下设若干政府部门,还建
立了咨议会。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答案】
A 如何提取材料信息
【思考感悟】
读材料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
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 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 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 所要用的重点。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 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 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A.整顿社会秩序,严格控制人民
B.加强社会治安,以法治国 C.推进近代化,改革社会风俗 D.提倡新式生活,革新政治 解析:选A。本题属于情境材料式因果关系选
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准确认识和理
解,关键是明确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实质。 题干材料中“负责治安”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成穆罕默德· 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另一半出 租给农民。承认土地转让、抵押,确立了土 地私有制度。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二、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1)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加 固、修筑各类堤坝。 (2)改良农具,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 棉花 _________等经济作物。
同,可从此角度回答。应坚持的评价标准要
客观、全面和一分为二,要联系改革的背 景、目的、措施、影响等方面去回答。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尝试答题】 中西方学者判断社会改革性质
的依据有所不同,西方学者大多以生产力和生 产方式的演变为依据,而中国学者则以生产关 系的演变为主要标准.判断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的性质,应在综合分析改革的社会背景、历史 使命、主要措施及影响的基础上进行。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跟踪训练
(2012· 厦门一中月考)改革开始后,穆罕默德· 阿里在开罗任命一名警官负责治安,这位警 官拥有很大的权力,可随意处置犯人。夜
间,他率领巡警四处巡逻,并规定行人在日
落后一小时必须手提灯笼方能通行,违者投 入监狱。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些?
提示:(1)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 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将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出口欧洲国家,提高 农业的效益。 (2)工业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家技 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
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 等城市日益繁荣。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同时,也使拿破 仑冲开的埃及大门开得更大了,有助于西方
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技术传入埃及,因而在
客观上又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成长,使埃 及成为亚非最先开始实行近代化的国家。所 以这次改革无论在埃及还是非洲历史上都具 有重要作用。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2)手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管理,政府供给原 料并规定产品的生产规格,由政府直接调配 使用。 (3)商贸:商业和对外贸易繁荣,________等 开罗 城市商业日趋兴旺,亚历山大再度成为地中 海东部的贸易中心。
栏目 导引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特别提醒:穆罕默德· 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
措施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 (1)目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