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
、抗震设计规范7.1.8条(强条):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何谓基本对齐?《工程抗震》杂志沙安解答:每单元有不超过2道砌体墙不落在下面的框架梁或抗震墙上,可认为是基本对齐,这里是指建筑单元还是结构单元?该2道砌体墙的长度有无限制?普遍认为这个标准不好掌握,成都市《建筑抗震审查要点》说:);6、7度5层可用砌体抗震墙(应符合7.5.6条的要求);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9规范为3),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如小于1.0,地震时第二层可能先于底层破坏,更危险);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2、抗震设计规范7.1.5条:抗震墙的间距:6、7、8度时分别不应大于21、18、15m。
3、抗震设计规范7.1.10条:7度时底部框架及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89规范为三级)。
某地5层底框结构条形基础商住楼结构施工图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得砌体抗震墙与底部得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得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得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得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得附加轴力与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框架与抗震墙得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得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与第二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得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关于底框结构房屋在设计中的缺点和优点

关于底框结构房屋在设计中的缺点和优点摘要:底框结构的房屋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特有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由于其经济适用在我国的房屋建筑中运用广泛。
尤其在我们这里设防列度较低的地区,但是即使这种结构的房屋具有着节约造价、缩短工期的功效,但是它还是有着自身的一些缺点,而在底框结构的房屋设计中考虑这种结构存在的一些优点与缺点,则有利于在房屋的设计以及施工中房屋性能的提高。
关键词:底框结构;房屋设计;优点;缺点About the bottom frame structure housing in the design weaknesses and strengths (guizhou shougang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ZhaoJuMei 553028) Pick to: the bottom frame structure of the house is currently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ditions of a kind of special building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because of its economyis applic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use extensive. Especially in our here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is low areas, but even if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has a save cost,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of efficacy, but it still has its own some shortcomings, and in the bottom fram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design consideringthis structure that there are som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s helpful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hous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ouse.Key words: the bottom frame structure; Housing design; Advantages; faults 底框结构的房屋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特有的房屋结构。
论房屋建筑结构中底部框架

论房屋建筑结构中底部框架摘要: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震害集中在底层框架或底层框架抗震墙部分,且墙比柱重,加之底层所受地震作用相对较大,造成底层框架抗震墙变形过分集中,位移太大或丧失承载力而破坏。
因此,本文分析了论房屋建筑结构中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引言: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建筑底部需要较大开间的商业用房,上部的砌体墙体无法直接落地,因此底部就必须选择另外的结构形式,采用框架能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设置适当的抗震墙,从而就形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结构类型。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特点底部框架-抗震墙的材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相对于上部砌体具有较好的延性,而上部是由砂浆和砌块结合砌筑而成的砌体材料,虽然砌体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压性,但是受剪抗拉性差,属于脆性材料。
底部和上部的结构形式截然不同,底部由框架和抗震墙构成,而上部由砌体的抗震墙开间相对较小。
上部砌体数量多、抗震墙开间小的结构,弥补了在材料方面上部砌体比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小的不足,但可能导致竖向刚度存在突变。
大量的震害表明,底部的框架-抗震墙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房屋的抗震性能。
这种结构类型在地震时的破坏都是由底部引起的。
显而易见,水平方向的地震力的作用使底部成为变形集中层的薄弱环节。
2、抗震墙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具体要求2.1房屋的层数和高度要求限制基于底框结构下部与上部不同的材料性质和震害经验,限制其高度和层数仍为主要的抗震措施。
《抗震规范》对于底框结构层数及高度作了明确规定。
并注意到总层数和总高度,7、8度时可与普通砌体房屋相当。
2.2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制在设计纯砌体结构时,设计师一般都能够遵循《抗震规范》布置横墙,限制横墙最大间距,《抗震规范》确规定,底框结构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6度为21m;7度为18m;8度为15m。
2.3上下层刚度比的要求限制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上部和下部是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组成,上部各层砖房为砌体结构,纵横墙体较多,重量大,侧移刚度大,但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较差;而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高大,侧移刚度较上部砖房小。
底框结构抗震墙布置_0

底框结构抗震墙布置- 结构综合资料底框结构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结构,从抗震上讲它是一种不合理的结构形式,但限于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无法取消,因此在我国内地及广大中西部地区临街建筑中仍普遍采用。
其具有“头重脚轻”、上刚下柔、的特点,为保证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用不倒”的抗震原则,《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底框结构底部框架层与上层刚度比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底层框架,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底部框架中布置一定数量的的抗震墙。
结构设计中抗震墙如何设置,有时需要反复计算,多次与建筑专业协调。
作者在总结多年底框架结构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对剪力墙布置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 剪力墙布置原则底框架结构中的剪力墙既是承担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更是承担水平力的主要构件,在地震中起第一道防线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底部剪力墙承担100%的水平地震作用,而框架只承担小部分的地震力作为安全储备。
震害观测表明,底框砖房在地震时底层将发生变形集中,会出现过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有鉴于此,新规范在近十几年各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底框架结构剪力墙的布置做出了更科学的调整。
首先抗震墙间距要满足最大横墙间距限制,6、7、8度设防区最大横墙间距分别为21m、18m、和1 5m。
其次,剪力墙应沿2个主轴方向都有布置,使之形成直角以更好地发挥抗震作用。
另外要克服矫枉过正的偏见,有些设计人员认为既然底框结构底层薄弱就多布置一点剪力墙越强越好,实际上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剪力墙的设置应与上部砌体结构相协调,抗震设计的原则是沿楼层间侧移刚度应均匀变化,而不允许各层间发生突变。
2 剪力墙使用材料规范中规定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5层的底框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砌体抗震墙适用于总层数少、柱距较小、平面规整的建筑,它造价低,施工方便。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答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1]156号文的通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新规范)将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前,新规范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许多设计人员在学习后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抗震规范管理组提出了许多问题,管理组对所提问题做了逐一解答。
现挑选一些共性的问题汇总如下,以期对有关人员学习掌握新规范有些帮助。
1. 为什么新规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2002年12月31日才废止因新规范是对89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编制的,在执行中需考虑设计、管理人员有一学习、适应和实用过程,为此保留一年的过渡期,这也是新规范执行中的通行做法,当初89规范在执行时曾三年的过渡期。
2. 新规范在过渡期中,一些其他的相关规范尚未公布,配套的计算软件还未升版,在实际使用时应如何操作?新规范与89规范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过渡期内,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验算时,仍可采用依据89规范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但对于不需计算的抗震构造措施则自2002年1月1日起要按新规范执行。
在各地开展的施工图审查也可按此要求开展有关设计审查工作。
3. 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本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已不包括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内容,此部分内容即将归入修订的《构造物抗震设计规范》。
对于异型柱结构,目前工程抗震界业内专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普通认为异型柱结构属于抗震不利不的结构体系,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未将其列入。
若采用异型柱结构又无地方法规者,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求执行。
4. 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乙类建筑不是特别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筑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条文说明指出,对一般情况下,原则上能保障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故绝大部分的建筑,均可列为丙类建筑,少数重要的建筑列为乙类建筑。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1.底框部分:(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2.砖混部分:(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1.底框部分:(1)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 一般规定1. 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 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 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5 ,8 度时不应大于 2.0 ,且均不应小于 1.0 。
4)底部两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0 ,8度时不应大于 1.5 ,且均不应小于1.0 。
5)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 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 计算方法及要点1. 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 )对底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 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底部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和轴向力,宜按下列规定调整:a.框架柱承担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确定;有效侧向刚度的取值,框架不折减,混凝土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30,砖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20。
b.框架柱的轴力应计入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上部砖房可视为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可近似按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侧向刚度的比例分配确定。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的计算简图。
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的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裂对组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的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参数。
4. 如底框中抗震墙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符合《抗规》第7.5.6 条的构造要求时,其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层框架柱的轴向力和剪力,应计入砖抗震墙引起的附加轴向力和附加剪力,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式中Vw墙体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柱两侧有墙时可取二者的较大值;Nf——框架柱的附加轴压力设计值;Vf——框架柱的附加剪力设计值;Hf、I ――分别为框架的层高和跨度。
2)2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及两端框架柱,其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式中V——嵌砌普通砖抗震墙及两端框架柱剪力设计值;Aw ——砖墙水平截面的计算面积,无洞口时取实际截面的1.25倍,有洞口时取截面净面积,但不计入宽度小于洞口高度1/4 的墙肢截面面积;M Uyc、M y――分别为底层框架柱上下端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非抗震设计的有关公式取等号计算;H0——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高度,两侧均有砖墙时取柱净高的2/3 ,其余情况取柱净高;丫REc底层框架柱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8 ;丫RE 嵌砌普通砖抗震墙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9。
三. 底框房屋的抗震措施。
1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上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本章第7.3.1 条的规定设置。
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构造柱。
2)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r K 240mm3)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 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4)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7度时不宜少于4© 16,8度时不宜少于6© 16。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5)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结。
2 上部抗震墙的中心线宜同底部的框架梁、抗震墙的轴线相重合;构造柱宜与框架柱上下贯通。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1)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2)其他楼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均应设现浇圈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4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
2)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a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2© 14,间距不应大于200mm4)梁的主筋和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
5 底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组成的边框;边框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 1.5 倍,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 2.5 倍;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板厚度的 2 倍。
2)抗震墙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n,且不应小于墙板净高的1/20 ;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
3)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并应采用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4)抗震墙的边缘构件可按本规范第6.4 节关于一般部位的规定设置。
6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层采用普通砖抗震墙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墙厚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Q 应先砌墙后浇框架。
2 )沿框架柱每隔500mn ffi置2 © 6拉结钢筋,并沿砖墙全长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 )墙长大于5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 ) 框架柱、抗震墙和托墙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 ) 过渡层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8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抗规》第7.3.5 条至7.3.14 条有关要求。
四. 计算软件。
1. 一般可以采用PKPM和GSCA计算。
个人认为不论软件设计的更为完善性的话,GSCA无疑操作简单也明了些。
PKPM底框部分与上部砌体结构部分需分开计算。
在PMCA录入部分输入结构构件组装楼层及输入布置信息和荷载传导后,上部砌体抗震验算应在PMCA第8项内进行砌体抗震验算及其他计算--可选SATW中接PM8规范算法及有限元计算法分别对底框及上部砌体结构部分计算。
采用PK也可以计算,只是稍微麻烦点,而且PK只能算平面内弯矩,平面外弯矩是程序根据平面内弯矩估算出来的,结果偏大,也不符合实际。
SATW平面内外弯矩均可算,符合实际,比如柱子配筋两方向是算出来的,而PK只算一个方向,另方向配筋是软件根据算的方向估出来的。
所以还是建议采用SATW或者TAT (高层版)计算。
2. 如果采用PK计算的话,网上有这么一个简单的介绍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重点:(1)PM建模,活载输入按照规范走;恒载:空心板+双面粉刷+楼面做法,我大概输3~3.5,现浇板100mm我输3.5~4。
(2)抗震验算通过,侧向刚度比要满足规范。
( 3)有几个重要参数大家需要重视1) 墙体材料自重:一般按照实心粘土砖为22,这个是加双面粉的,没有特殊要求不要动他。
如果确实要动,多孔砖密度较小KP1型资料显示为16.63KN/M3加双面粉,19~20 左右。
2) 按照经验考虑墙梁作用上部荷载折减:这个选项一般不选。
原因无经验即不选。
3) 按照规范方法确定托梁上部荷载:一般不按照墙梁计算,不选。
4 )剪力墙侧移刚度考虑边框柱作用:与剪力墙多少有关,不选偏安全。
上面 4 点可以都不选,但是必须要选的时候希望注意以下几点:关于底框-抗震墙结构框架梁荷载的折减当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及以上时,上部荷载不折减按100%乍用在托梁上,托梁配筋与普通梁一样按受弯构件计算.当6.7度(0.1g.0.15g)时,上部荷载可考虑乘折减系数, 此时托墙梁配筋与普通梁一样按受弯构件计算,因此, 输入的折减系数不应太小, 一般可输入0.7~0.9, 但不应少于四层荷载值也可将折减与墙梁同时勾选. 程序根据砌体规范7.3.2 条判断框架梁和过度层墙体是否符合墙梁的一般规定,对符合规定的框架梁和框支墙体按墙梁设计, 对不符合规定的框架梁或框支墙体不考虑墙梁作用, 在不满足墙梁的条件下, 程序按折减去处理, 但一般不考虑框架柱的边框作用.(4)以上通过后,形成PK文件,要一榀抽,然后进入PK查看计算结果。
重要的内容又来了:不要只看配筋,剪力图也是很重要的,强剪弱弯》要深刻理解,箍筋的多少是剪力来决定的,底框主要是剪力控制,一定要注意!SAWTE配筋率不是很直观,我可以看图表确定!恒载,活载图很直观,还可以进行手算符合!重点又来了,附加箍筋,吊筋怎么来的!集中力啊!这在恒活图中表较清晰,还是要查表!上面的数值不知道是标准值,还是设计值!这一点还是请有经验的老师解答一下!如果不放心,还可以在PK中绘制梁图进行复核!3. 有人质疑SATW算出梁偏小,原因有二:第一对话框材料未点砌体,造成无法接PM-8荷载,梁配筋很小显然不对,这是未操作好,是错误;第二操作对了,梁筋小有可能梁下有剪力墙,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