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框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得砌体抗震墙与底部得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得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得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得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得附加轴力与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框架与抗震墙得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得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与第二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得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1.底框部分:(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2.砖混部分:(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1.底框部分:(1)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 前言对于地震区需要抗震设防的多层商住建筑,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间商店,上部为小开间砖房或砌块建筑。

结构设计中有的未作纵横两方面的抗震验算(包括承载力和变形),有的仅作了横向底层框架的验算,而纵向却按一般连续梁计算。

在构造上,有些设计忽视了在底层纵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或只有横向抗震墙,使整幢建筑上刚下柔,或横刚纵柔;地震作用下即容易产生较大的弹塑性变形。

如果框架柱箍筋间距太大,特别是在柱上、下端箍筋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密时,其破坏就更加严重。

此类建筑即使是全框架结构,从震害的调查来看,也有许多同样的破坏情况。

抗震结构在总体布置上有两大忌:一是上部刚度大,底层仅有柱的鸡腿式建筑;二是平面刚度不均匀,产生大扭转的建筑。

两者在设计上全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足够剪力墙或有核心筒的建筑,对维持整体稳定有利,并很大程度上减弱框架的受力;对一般建筑尽可能做框剪结构,避免做纯框架结构,以节约建筑材料。

2 常见问题1)抗震设防不当商住多层建筑近年来在中、小城市中很常见,即将一层作商场,然后在其上建造住宅或写字楼等建筑。

此种结构形式实际计算属下柔上刚,对抗震极为不利,如果不加抗震墙,做成底层纯框架而上部砖混的结构,在地震区将存在一些问题。

除底层不设抗震墙外,此类建筑还有超高和超层问题。

如某农贸市场设层高3.2m的“半地下室”1层(南面开敞,在地面以上,北面埋入土内),市场部分层高为6.5m,并在周边设置夹层(实际应算作两层,而其中间部分为1层,结构上按复式框架考虑),其上为6层2.8m高的住宅,因此总高度达26.5m,总层数为8~9层,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以下简称《抗规》)中此类建筑在七度地震区总高度≤22m和总层数≤7层的规定。

而且由于商场在使用上的要求,框架梁的跨度及荷载都较大,使得梁的截面尺寸较大,而中间柱高度相对较高,从而使得梁的刚度较大,而按《抗规》要求,抗震结构体系中的混凝土构件,应避免剪切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因此违背了“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和强节点”的设计准则。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部为四五层的砌体结构,这些建筑的底层因商业用房使用功能要求有较大的空间,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办公、住宅小开间隔墙较多,采用较经济的砖砌体结构,这就形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承重,上部砖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简称为底框砖混结构。

这类结构形式能较好地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较低的优势,因此在城市和乡镇的临街建筑被广泛采用。

该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一、从材料上来看,此种结构底层为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砖砌体结构,属上下两种不同材料不同性质的混合式结构。

从质量分布上来看属上重下轻的结构,从刚度来看,属上刚下柔结构。

二、底层由于商业店铺开间尺寸不大,横墙相对较多,普遍存在横墙抗侧刚度大,纵墙抗侧刚度相对较小的现象,同时由于商铺临街面几乎无纵墙,内纵墙也较少,只有背街处纵墙较完整地存在,造成纵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较大偏移,结构扭转效应增大。

三、上部砖墙抗侧刚度较大,但其抗剪能力过低,延性差,为脆性破坏。

二层(或三层)作为两种材料和两种结构体系的过渡层,受力复杂,为相对薄弱层。

针对上述特点,设计底框结构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上下层刚度比的控制为避免薄弱层的出现,应控制底框砖混结构的上下刚度比,调整过大的刚度比,使竖向刚度尽量均匀,上下刚度比、抗剪抗压承载能力比值,决定了震害是发生在底层的钢筋砼部分还是发生在上部的砖墙部分。

相对均匀的刚度、强度比值可使震害分散,破坏程度降低。

所以《抗震规范》7.1.8-3、4款规定: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2.5,80时应2.0,且均应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2.0,80时应1.5,且均应1.0。

建议过渡层与底部转换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均应控制在1.5左右合理。

二、底层剪力墙的合理布置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时应力求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接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应减少偏心。

底框设计总结

底框设计总结

底框结构剪力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底框结构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结构,从抗震上讲它是一种不合理的结构形式,但限于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无法取消,因此在我国内地及广大中西部地区临街建筑中仍普遍采用。

其具有头重脚轻、上刚下柔的特点,为保证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用不倒”的抗震原则,《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底框结构底部框架层与上层刚度比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底部框架中布置一定数量的的抗震墙。

结构设计中抗震墙如何设置,有时需要反复计算,多次与建筑专业协调。

作者在总结多年底框架结构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对剪力墙布置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 剪力墙布置原则底框架结构中的剪力墙既是承担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更是承担水平力的主要构件,在地震中起第一道 防线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底部剪力墙承100%的水平地震作用,而框架只承担小部分的地震力作为安全储备。

震害观测表明,底框砖房在地震时底层将发生变形集中,会出现过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有鉴于此,新规范在近十几年各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底框架结构剪力墙的布置做出了更科学的调整。

首先抗震墙间距要满足最大横墙间距限制,6、7、8度设防区最大横墙间距分别为21m 、18m 、和1 5m 。

其次,剪力墙应沿2个主轴方向都有布置,使之形成直角以更好地发挥抗震作用。

有些设计人员认为既然底框结构底层薄弱就多布置一点剪力墙越强越好,实际上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剪力墙的设置应与上部砌体结构相协调,抗震设计的原则是沿楼层间侧移刚度应均匀变化,而不允许各层间发生突变。

2 剪力墙使用材料规范中规定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5层的底框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砌体抗震墙适用于总层数少、柱距较小、平面规整的建筑,它造价低,施工方便。

但无疑是在使用上或抗震上,还是采用混凝土墙好。

底框结构抗震墙布置五大重点!

底框结构抗震墙布置五大重点!

底框结构抗震墙布置五大重点!1.剪力墙布置原则底框架结构中的剪力墙既是承担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更是应该承担水平稳定度力的主要构件,在地震中起第一道防线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底部剪力墙承担100%的水平地震作用,而框架只承担小极少部份的地震力作为安全储备。

震害观测表明,底框砖房在地震时底层将发生变形集中,会出现过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有鉴于此,新规范在近十几年各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底框架结构剪力墙的布置做出了极科学的单索面调整。

首先抗震栏杆间距要满足最大横墙间距限制,6、7、8阔度高度设防区最大横墙间距分别为21m、18m、和15m。

其次,剪力墙应沿2个主轴方向都有布置,使之形成直角以更好地发挥抗震积极作用。

另外要面对矫枉过正的偏见偏见,有些设计人员认为既然底框结构底层薄弱就多布置一点越不越强剪力墙好,实际上是走向另一个令人不安。

剪力墙的设置与上部砌体结构相协调,抗震设计的原则是沿楼层间侧移刚度应均匀变化,而不允许各层间发生突变。

2.剪力墙使用材料规范中规定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5层的底框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砌体抗震墙适用于总层数少、柱距较小、平面规整的建筑,它造价低,施工方便。

但无率是在使用上或抗震上,还是引入混凝土墙好。

计算其在相同高度和截面尺寸下的刚底之比,先假设它们同为整个市场墙(开小洞口),由整体墙截面的等效抗弯刚底公式:EIeq=EIw/1+9ulw/Awh)式中,E为剪力墙弹性模量;I前为考虑出水口影响后的水平截面惯性矩;U为截面上剪应力不均匀系数,矩形截面取1.2;Aw为考虑洞口影响后的水平截面折算面积;H为剪力墙计算。

因IwAwH仅与墙的几何尺寸相关,由假设可知剪力墙混凝土与砖剪力墙的上述参数等同过样它们的刚度比就成为材料弹性模量之比。

由《混凝土的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C30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c=3×10Mpa.由《砌体结构中设计规范》(GB50003-2002)Mu10砖、M10砂浆砌体的抗辰强度f=1.89Mpa.所以同一位置几何相同条件的混凝土剪力墙与砖剪力墙的刚度之比i=EC/Em=3×10/3024=9.92.经验算这一结果对于几何条件相同的小开口墙和连肢墙适用总而言之适用。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

临街的多层商业住宅类建筑,多在底层设置商业用房,上部为四五层的砌体结构,这些建筑的底层因商业用房使用功能要求有较大的空间,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办公、住宅小开间隔墙较多,采用较经济的砖砌体结构,这就形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承重,上部砖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简称为底框砖混结构。

这类结构形式能较好地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较低的优势,因此在城市和乡镇的临街建筑被广泛采用。

该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一、从材料上来看,此种结构底层为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砖砌体结构,属上下两种不同材料不同性质的混合式结构。

从质量分布上来看属上重下轻的结构,从刚度来看,属上刚下柔结构。

二、底层由于商业店铺开间尺寸不大,横墙相对较多,普遍存在横墙抗侧刚度大,纵墙抗侧刚度相对较小的现象,同时由于商铺临街面几乎无纵墙,内纵墙也较少,只有背街处纵墙较完整地存在,造成纵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较大偏移,结构扭转效应增大。

三、上部砖墙抗侧刚度较大,但其抗剪能力过低,延性差,为脆性破坏。

二层(或三层)作为两种材料和两种结构体系的过渡层,受力复杂,为相对薄弱层。

针对上述特点,设计底框结构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上下层刚度比的控制为避免薄弱层的出现,应控制底框砖混结构的上下刚度比,调整过大的刚度比,使竖向刚度尽量均匀,上下刚度比、抗剪抗压承载能力比值,决定了震害是发生在底层的钢筋砼部分还是发生在上部的砖墙部分。

相对均匀的刚度、强度比值可使震害分散,破坏程度降低。

所以《抗震规范》7.1.8-3、4款规定:“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2.5,80时应≤2.0,且均应≥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2.0,80时应≤1.5,且均应≥1.0”。

建议过渡层与底部转换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均应控制在1.5左右合理。

框架结构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框架结构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框架构造设计中留意的问题框架构造是由梁和柱这两种建筑材料以刚接或是铰接相连组成框架来抵抗适用过程里消灭水平荷载或是竖向荷载状况的承重体系构造。

这种构造有形式简洁、布置灵敏等优点,因此在现代工业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框架构造概念不明确、施工条件限制、构造设计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工程的顺当完成。

本文结合工程中的实际状况,对框架构造设计中产生的问题开放逐一分析。

标签:框架构造设计;建筑构造;问题框架构造设计由两局部组成,根底设计和上部构造设计。

其中,根底设计包括确定建筑埋深和持力层、设计根底选型和构造。

上部构造设计包括布置框架构造;计算荷载、内力和位移以及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设计;选用计算模型等。

一、框架构造设计中的梁柱问题〔一〕根底梁、根底连梁和地下框架梁之间的区分在框架构造设计中,根底梁、根底连梁和地下框架梁这三个概念常常简洁被人混淆。

在这里我们首先区分一下它们的概念及作用。

根底连梁是指框架独立柱下根底设计中,在接近根底顶面的位置设置双向地下梁来使得根底整体性的提高,用于调整上部构造中的不均匀沉降现象和支撑框架底层墙体。

当根底埋深较小时,根底拉梁的顶标高于一般的标准和根底连梁高度相当,计算模型不是支撑在连续梁上而是在根底上简支梁。

当根底梁底架空时,可以使得根底拉梁的实际受力到达计算模型标准。

消灭根底埋深较大时,根底拉梁的顶面标高会高于一般位于地坪下500,这样使得能使计算模型将其当成由软件计算完成的单层框架,有利于根底拉梁墙体的节约。

此时的根底拉梁属于地下框架梁。

它的截面尺寸和配筋要求与楼面框架梁一样。

根底梁是起根底作用的,它用来承受地基反力。

例如筏板根底梁,承受地基反力是由根底梁和根底底板共同承受的。

它的计算模型选择“倒梁楼盖法”,其根底梁受力筋的位置与楼面框架梁的设置位置相反。

〔二〕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率的选择框架构造设计的前提是对梁柱截面尺寸的选择,截面尺寸的选择不仅应符合工程要求的取值范围还应当尽量使得柱线刚度和梁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