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常识

合集下载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1.胶厚(胶位):塑胶产品的胶厚(整体外壳)通常在0.80-3.00左右,太厚容易缩水和产生汽泡,太薄难走满胶,大型的产品胶厚取厚一点,小的产品取薄一点,一般产品取1.0-2.0为多。

而且胶位要尽可能的均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局部地方可适当的厚一点或薄一点,但需渐变不可突变,要以不缩水和能走满胶为原则,一般塑料胶厚小于0.3时就很难走胶,但软胶类和橡胶在0.2-0.3的胶厚时也能走满胶。

2.加强筋(骨位):塑胶产品大部分都有加强筋,因加强筋在不增加产品整体胶厚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增加其整体强度,对大型和受力的产品尤其有用,同时还能防止产品变形。

加强筋的厚度通常取整体胶厚的0.5-0.7倍,如大于0.7倍则容易缩水。

加强筋的高度较大时则要做0.5-1的斜度(因其出模阻力大),高度较矮时可不做斜度。

3.脱模斜度:塑料产品都要做脱模斜度,但高度较浅的(如一块平板)和有特殊要求的除外(但当侧壁较大而又没出模斜度时需做行位)。

出模斜度通常为1-5度,常取2度左右,具体要根据产品大小、高度、形状而定,以能顺利脱模和不影响使用功能为原则。

产品的前模斜度通常要比后模的斜度大0.5度为宜,以便产品开模事时能留在后模。

通常枕位、插穿、碰穿等地方均需做斜度,其上下断差(即大端尺寸与小端尺寸之差)单边要大于0.1以上。

4.圆角(R角):塑胶产品除特殊要求指定要锐边的地方外,在棱边处通常都要做圆角,以便减小应力集中、利于塑胶的流动和容易脱模。

最小R通常大于0.3,因太小的R模具上很难做到。

5.孔:从利于模具加工方面的角度考虑,孔最好做成形状规则简单的圆孔,尽可能不要做成复杂的异型孔,孔径不宜太小,孔深与孔径比不宜太大,因细而长的模具型心容易断、变形。

孔与产品外边缘的距离最好要大于1.5倍孔径,孔与孔之间的距离最好要大于2倍的孔径,以便产品有必要的强度。

与模具开模方向平行的孔在模具上通常上是用型心(可镶、可延伸留)或碰穿、插穿成型,与模具开模方向不平行的孔通常要做行位或斜顶,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和装配的前提下,产品侧壁的孔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做成能用碰穿、插穿成型的孔。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重点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重点
人性化设计
注重用户体验,优化产品造型、尺寸和细节, 提高舒适度和易用性。
创新性设计
打破传统思维,追求独特、新颖的设计风格, 提升产品吸引力。
绿色设计
强调产品的环保特性,从设计层面降低能耗、 减少废弃物产生。
模块化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便于产品维修、升级 和功能扩展。
制造工艺创新与优化
注塑成型工艺优化
搭配。
同时,还需要注意产品的材质和 表面处理方式,以提高产品的整 体质感,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要求塑胶产品在正常 工作条件下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 性能和稳定性,保证产品的质量
和安全性。
在进行塑胶产品结构设计时,需 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 性,采用高强度、耐腐蚀、耐磨
等性能优良的塑胶材料。
同时,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各种环 境下的测试和验证,确保产品在 不同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
表现。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要求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 考虑到生产成本、制造成本和使用成 本等因素,力求降低产品的总成本。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产品的维护和保 养成本,设计出易于维修和保养的结 构,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
在进行塑胶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充 分考虑材料成本、工艺成本、生产效 率等因素,采用低成本、高效率的设 计方案。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重 点
contents
目录
• 塑胶材料特性 •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原则 •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素 •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发展趋势与挑战 •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优化与创新
01
塑胶材料特性
塑胶材料的种类与特性
01
02
03
04
热塑性塑料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塑料产品开发的结构设计原则⑴、结构设计要合理:装配间隙合理,所有插入式的结构均应预留间隙;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规测试),并适当设计合理的安全系数。

⑵、塑件的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模具的可制造性,尽量简化模具的制造。

⑶、塑件的结构要考虑其可塑性,即零件注塑生产效率要高,尽量降低注塑的报废率。

⑷、考虑便于装配生产(尤其和装配不能冲突)。

⑸、塑件的结构尽可能采用标准、成熟的结构,所谓模块化设计。

⑹、能通用/公用的,尽量使用已有的零件,不新开模具。

⑺、兼顾成本。

2、材料的选取⑴、ABS:高流动性,便宜,适用于对强度要求不太高的部件(不直接受冲击,不承受可靠性测试中结构耐久性的部件),如内部支撑架(键板支架、LCD支架)等。

还有就是普遍用在电镀的部件上(如按钮、侧键、导航键、电镀装饰件等)。

目前常用奇美PA-757、PA-777D等。

⑵、PC+ABS:流动性好,强度不错,价格适中。

适用于作高刚性、高冲击韧性的制件,如框架、壳体等。

常用材料代号:拜尔T85、T65。

⑶、PC:高强度,价格贵,流动性不好。

适用于对强度要求较高的外壳、按键、传动机架、镜片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帝人L1250Y、PC2405、PC2605。

⑷、POM具有高的刚度和硬度、极佳的耐疲劳性和耐磨性、较小的蠕变性和吸水性、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绝缘性等。

常用于滑轮、传动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件等,常用材料代号如:M90-44。

⑸、PA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

常用于齿轮、滑轮等。

受冲击力较大的关键齿轮,需添加填充物。

材料代号如:CM3003G-30。

⑹、PMMA有极好的透光性,在光的加速老化240小时后仍可透过92%的太阳光,室外十年仍有89%,紫外线达78.5%。

机械强度较高,有一定的耐寒性、耐腐蚀,绝缘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易于成型,质较脆,常用于有一定强度要求的透明结构件,如镜片、遥控窗、导光件等。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减少应力集中: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避免应力集中的情况,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产品的断裂和损坏。

可以通过增加圆角、过渡半径和增加支撑结构等方式来减少应力集中。

2.提高结构刚度:塑料产品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结构刚度,以保证其在使用中不易变形和破损。

为了增加产品的结构刚度,可以采用加强筋、加厚结构和增加内部支撑等方法。

3.增加产品的抗疲劳性:塑料产品在长时间使用或重复加载下容易发生疲劳破坏。

为了提高产品的抗疲劳性,可以采用设计增加圆角和过渡曲线,同时避免锐角和过渡面等设计措施。

4.考虑产品的装配性: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应该考虑产品的装配性,使得产品易于装配和拆卸。

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拼接接口、预留装配空间和减小装配工艺难度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装配性。

5.考虑产品的可维修性:塑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坏或磨损,因此需要考虑产品的可维修性。

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易损部位的更换和修理,尽量采用可拆卸结构和标准化零件,以方便维修。

6.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要保证塑料产品在正常使用和意外情况下都能够满足安全要求,避免出现塑料破裂、断裂和松动等情况。

可以通过增加防护结构、增加强度和使用合适的材料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7.选择合适的材料:塑料产品的性能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考虑材料的强度、硬度、耐温性、耐化学性等指标。

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和可塑性等因素。

8.结合生产工艺: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结合产品的生产工艺来考虑设计要求。

不同的生产工艺可能对产品的结构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注塑工艺需要考虑产品的模具结构和塑料流动性等因素。

总结起来,塑料产品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产品的强度、刚度、抗疲劳性、装配性、可维修性、安全性和材料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的塑料产品。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重点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重点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重点一、材料选择塑胶产品的结构设计首先要考虑材料选择。

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因此需要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适合的塑胶材料。

常见的塑胶材料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酯(PET)等。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产品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化学性、耐候性、电气性能、透明度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加工性能,如流动性、热稳定性、收缩率等。

材料的选择不合理会导致产品性能不达标或加工工艺困难,因此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前进行充分的材料筛选和试验。

二、结构设计塑胶产品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外形设计和内部结构设计。

外形设计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美观和人机工程学等因素。

合理的外形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体验。

内部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产品的强度、稳定性和装配性等因素。

合理的内部结构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和损坏。

此外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和生产效率。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采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优化设计。

三、模具设计塑胶产品的生产需要模具进行注塑成型。

模具设计是塑胶产品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模具设计需要考虑产品的尺寸、形状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注塑工艺,确定模具的结构和加工工艺。

模具的设计要求高精度、高效率、长寿命和低成本,需要充分考虑模具的结构强度、冷却系统、顶出系统、塑胶流道等因素。

合理的模具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精度和表面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

四、加工工艺塑胶产品的加工工艺是塑胶产品结构设计的最后一步,直接影响产品的成型质量和效率。

常见的塑胶加工工艺有注塑成型、吹塑成型、挤出成型、压缩成型等。

在选择和优化加工工艺时,需要考虑产品的形状、尺寸、材料特性和生产要求等因素。

合理的加工工艺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

塑料件结构设计要点 壁厚适当、均匀
壁厚适当、均匀
不同厚度的壁之间应该有过渡部分
不同厚度的壁之间应该有过渡部分
避免倒塌
避免倒塌
表面凹痕的消除或掩盖
要有足够的脱模斜度
塑料零件结构应对称
采用组合结构
减小有拐角零件的变形
避免细长杆受压
避免内切结构
避免内切结构
对于工业产品来讲,尤其是固定类灯具产品,但如果是环境条件充许的话(对有些产 品,特别是各种灰尘戒是粉尘环境下的产品,是丌能有装饰缝的),最好能设计装饰缝, 设计装饰缝是为了弥补塑胶件变形带来外观的缺陷,为了保证塑胶零件之间的外形相互配 合良好,装拆方便,需要在相互配合的地方设计止口不叉骨。止口不叉骨的设计多种多 样,建议止口不叉骨的形状推荐如图2、图3所示。特别注意减胶要均匀,渐变,丌要突 变,否则外观面易形成阴影。
很多,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前后壳间的联接扣位。推荐的扣位形式如下:
图3
图4
通用塑胶零件设计
图4所示结构一般做在后壳上,图5所示结构一般做在前壳上。特别主意减胶要均匀,渐 变,丌要突变。否则会在减胶处出现阴影戒缩水。
8、圆角的设计
塑角零件除了使用上要求采用尖角处外,其余所有转角处均应尽可能采用圆角过度,因塑胶 件的尖角处易产生应力集中,在受力戒冲击震动时会发生开裂现象。甚至在脱模过程中就发生开 裂。一般推荐加工圆角用如下原则:
1.4 缺胶、不饱模 塑胶熔体未完全充满型腔。
1.5 毛边、批锋 塑胶熔体流入分模面戒镶件配合面将发生锁模力足够,但在主浇道不分 流道会合处产 生薄膜状多余胶料为
1.6 烧焦 一般所谓的烧焦,包括制品表面因塑胶降解导致的变色及制品的填充末端焦黑的现象; 烧焦是指滞留型腔内的空气在塑料熔体填充时未能迅速排出(困气),被压缩而显著升 温,将材料烧焦。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常用术语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常用术语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常用术语及解释如下:
1.PL面:即Parting Panel的简称,也称分型面,是指模具在闭合时公模和母模相接触的部分。

2.枕位:外壳类塑件的边缘常开有缺口,用于安装各类配件,此处形成的枕状部分称为枕位。

3.火山口:BOOS柱根部减胶部分反映在模具上的类似于火山爆发后的形状叫做模具火山口。

4.呵(音hā):指的是模仁,香港习惯用语。

5.老虎口:又称为管位,即用来限位的部分。

6.柱位:产品上的BOSS的柱称为柱位。

7.虚位:模具上的间隙称为虚位。

8.扣位:产品联接用的钩称为扣位。

9.火花纹:电火花加工后留下的纹称为火花纹。

10.料位:塑胶产品的避厚,也称肉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模具知识-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必须了解的模具知识

模具知识-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必须了解的模具知识

模具知识-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必须了解的模具知识大部分塑胶产品都是通过塑胶模具注塑成型的,注塑模具依成型特性区分为热固性塑胶模具、热塑性塑胶模具两种;依成型工艺区分为传塑模、吹塑模、铸塑模、热成型模、热压模(压塑模)、注射模等,其中塑胶注射成型所用的模具称为注射成型模,简称注射模或注塑模。

成型过程大概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简化为合模——注射——保压——冷却——开模——顶出。

● 注塑模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模架:一般选用标准模架,从标准模架制造厂外购即可,如龙记模架等。

2.模仁:模具的成型部件,用来成型塑胶产品,模具厂自行加工,加工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花在模仁的加工上面。

3.模具辅助零件:包括定位环、注口衬套、顶针、拉料杆、支撑柱、顶出板、导柱、导套、垃圾钉、吊环等。

4.四大系统:1)浇注系统:包括主流道、分流道、冷料井、浇口;2)顶出系统:包括顶针、扁顶针、司筒针;3)加热和冷却系统:热流道,预加热装置;冷却水路;4)排气系统:排气槽、分型面排气、顶针排气、镶件排气;5.特殊机构:如产品有倒扣或侧孔等在出模方向上出不了模的结构,模具上需设计侧抽芯机构(也叫行位或滑块)、斜抽芯机构(也叫斜顶)、油压缸(侧抽芯行程较大时)等。

● 注塑模的分类:1.二板模:也称大水口模,又称单分型面注塑模,其特点为模具结构简单,但胶件连同凝料在一起,需手工切除;其应用广泛,适用与各种模具。

2.三板模:也称细水口模,又称双分型面注塑模,其特点为进胶口为点浇口,浇口截面小,胶件外观好,且由于不用人工切除浇口凝料,有利于自动化生产,但其模具结构较二板模复杂,成本也较高,其一般适用于中小型塑件和流动性好的塑胶成型。

区别:三板模与二板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板模多了块水口板(自动卸水口料)。

微信公众号:手机结构设计联盟微信公众号:手机结构设计联盟● 进浇口的分类:微信公众号:手机结构设计联盟1.直浇口优点:1)压力损失小;2)加工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小常识第一章塑胶结构设计规范1、材料及厚度1.1 、材料选择1.2 、壳体厚度1.3 、零件厚度设计实例2、脱模斜度2.1 、脱模斜度要点3、加强筋3.1 、加强筋与壁厚的关系3.2 、加强筋设计实例4、柱和孔的问题4.1 、柱子的问题4.2 、孔的问题4.3 、“减胶”的问题5、螺丝柱的设计6、止口的设计6.1 、止口的作用6.2 、壳体止口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6.3 、面壳与底壳断差的要求7、卡扣的设计7.1 、卡扣设计的关键点7.2 、常见卡扣设计8、装饰件的设计8.1 、装饰件的设计注意事项8.2 、电镀件装饰斜边角度的选取8.3 、电镀塑胶件的设计9、按键的设计9.1 按键() 大小及相对距离要求10、旋钮的设计10.1 旋钮() 大小尺寸要求10.2 两旋钮() 之间的距离10.3 旋钮() 与对应装配件的设计间隙11、胶塞的设计12、镜片的设计12.1 镜片()的通用材料12.2 镜片()与面壳的设计间隙13、触摸屏与塑胶面壳配合位置的设计13.1 、触摸屏相对应位置塑胶面壳的设计注意事项第一章塑胶结构设计规范1、材料及厚度1.1 、材料的选取a. :高流动性,便宜,适用于对强度要求不太高的部件(不直接受冲击,不承受可靠性测试中结构耐久性的部件),如内部支撑架(键板支架、支架)等。

还有就是普遍用在电镀的部件上(如按钮、侧键、导航键、电镀装饰件等)。

目前常用奇美757、777D 等。

b. :流动性好,强度不错,价格适中。

适用于作高刚性、高冲击韧性的制件,如框架、壳体等。

常用材料代号:拜尔T85 、T65 。

c. :高强度,价格贵,流动性不好。

适用于对强度要求较高的外壳、按键、传动机架、镜片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帝人L1250Y 、2405、2605 。

d. 具有高的刚度和硬度、极佳的耐疲劳性和耐磨性、较小的蠕变性和吸水性、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绝缘性等。

常用于滑轮、传动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件等,常用材料代号如:M90-44 。

e. 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

常用于齿轮、滑轮等。

受冲击力较大的关键齿轮,需添加填充物。

材料代号如:3003G30 。

f. 有极好的透光性,在光的加速老化240 小时后仍可透过92% 的太阳光,室外十年仍有89% ,紫外线达78.5% 。

机械强度较高,有一定的耐寒性、耐腐蚀,绝缘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易于成型,质较脆,常用于有一定强度要求的透明结构件,如镜片、遥控窗、导光件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三菱001。

1.2 壳体的厚度a. 壁厚要均匀,厚薄差别尽量控制在基本壁厚的25%以内,整个部件的最小壁厚不得小于0.4,且该处背面不是A级外观面,并要求面积不得大于1002。

b. 在厚度方向上的壳体的厚度尽量在1.2~1.4,侧面厚度在1.5~1.7 ;外镜片支承面厚度0.8,内镜片支承面厚度最小0.6。

c. 电池盖壁厚取0.8~1.0。

1.3、厚度设计实例塑料的成型工艺及使用要求对塑件的壁厚都有重要的限制。

塑件的壁厚过大, 不仅会因用料过多而增加成本,且也给工艺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延长成型时间(硬化时间或冷却时间)。

对提高生产效率不利,容易产生汽泡,缩孔,凹陷;塑件壁厚过小,则熔融塑料在模具型腔中的流动阻力就大,尤其是形状复杂或大型塑件,成型困难,同时因为壁厚过薄,塑件强度也差。

塑件在保证壁厚的情况下,还要使壁厚均匀,否则在成型冷却过程中会造成收缩不均,不仅造成出现气泡,凹陷和翘曲现象,同时在塑件内部存在较大的内应力。

设计塑件时要求壁厚与薄壁交界处避免有锐角,过渡要缓和,厚度应沿着塑料流动的方向逐渐减小。

2脱模斜度2.1脱模斜度的要点脱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

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

一般来讲,对模塑产品的任何一个侧壁,都需有一定量的脱模斜度,以便产品从模具中取出。

脱模斜度的大小可在0.2。

至数度间变化,视周围条件而定,一般以0.5。

至。

间比较理想。

具体选择脱模斜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 取斜度的方向,一般内孔以小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扩大方向取得,外形以大端为准,符合辿,斜度由缩小方向取得。

如下图1-1图1-1b. 凡塑件精度要求高的,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c. 凡较高、较大的尺寸,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d. 塑件的收缩率大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值。

e. 塑件壁厚较厚时,会使成型收缩增大,脱模斜度应采用较大的数值。

f. 一般情况下,脱模斜度不包括在塑件公差范围内。

g. 透明件脱模斜度应加大,以免引起划伤。

一般情况下,料脱模斜度应大于3°,及料脱模斜度应大于2°。

h. 带革纹、喷砂等外观处理的塑件侧壁应加3°~5°的脱模斜度,视具体的咬花深度而定,一般的晒纹版上已清楚例出可供作参考之用的要求出模角。

咬花深度越深,脱模斜度应越大•推荐值为「0.0254 °H为咬花深度).如121的纹路脱模斜度一般取3°1,22的纹路脱模斜度一般取5°。

i. 插穿面斜度一般为1 °~3 °。

j. 外壳面脱模斜度大于等于3°。

k. 除外壳面外,壳体其余特征的脱模斜度以1 °为标准脱模斜度。

特别的也可以按照下面的原则来取:低于3mm高的加强筋的脱模斜度取0.5 °,3~5mm取1 °,其余取1.5 °;低于3mm高的腔体的脱模斜度取0.5 ° ,3~5mm取1 ° 其余取1.5°3、加强筋为确保塑件制品的强度和刚度,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增厚,而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不仅可以避免塑件的变形,在某些情况下,加强筋还可以改分析:善塑件成型中的塑料流动情况为了增加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宁可增加加强筋的数量,而不增加其壁厚 3.1、加强筋厚度与塑件壁厚的关系a.设计柱子时,应考虑胶位是否会缩水b.为了增加柱子的强度,可在柱子四周追加加强筋。

加强筋的宽度参3.2柱子的缩水的改善方式见如图4-1、图4-2所示:改善前柱子的胶太厚,易缩-j当 \B X 100% < 8%时,就不昜编水B分析:1X1-1.50 --------------- x 100%=7.3%<8,0%1.503.2、加强筋设计实例OK图4-1图4-24.2、孔的问题a. 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2倍以上。

b. 孔与塑件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3倍以上,如因塑件设计的限制或作为固定用孔,则可在孔的边缘用凸台来加强c. 侧孔的设计应避免有薄壁的断面,否则会产生尖角,有伤手和易缺料的现象。

NG 0K 图4-3 图4-4平髯过題|不€出現气痕图4-55、螺丝柱的设计5.1通常采取螺丝加卡扣的方式来固定两个壳体,螺丝柱通常还起着对板的定位作用。

5.2用于自攻螺丝的螺丝柱的设计原则是为:其外径应该是外径的2.0~2.4倍。

图6-2为M1.6 >0.35的自螺丝与螺柱的尺寸关系。

设计中可以取:螺丝柱外径=2 >螺丝外径;螺柱内径(,)=螺丝外径-0.40 ;螺柱内径()=螺丝外径-0.30或-0.35 (可以先按0.30来设计,待测试通不过再修模加胶);两壳体螺柱面之间距离取0.05。

5.4 常用自攻螺丝装配及测试(10次)时所要用的扭力值,如表5-4所示6、止口的设计6.1、止口的作用1、壳体内部空间与外界的导通不会很直接,能有效地阻隔灰尘/静电等的进入2、上下壳体的定位及限位6.2、壳体止口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1、嵌合面应有>3~5。

的脱模斜度,端部设计倒角或圆角,以利于装配2、上壳与下壳圆角的止口配合,应使配合内角的R角偏大,以增加圆角之间的间隙,预防圆角处相互干涉3、止口方向设计,应将侧壁强度大的一端的止口设计在里边,以抵抗外力4、止口尺寸的设计,位于外边的止口的凸边厚度为0.8 ;位于里边的止口的凸边厚度为0.5 ;B1=0.075~0.10 ;B2=0.205、美工线设计尺寸:0.50 >0.50。

是否采用美工线,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it壳底刮15图6-16.3、面壳与底壳断差的要求装配后在止口位,如果面壳大于底壳,称之为面刮;底壳大于面壳,则称 之为底刮,如图6-1所示。

可接受的面刮<0.15,可接受的底刮<0.10,无 壳大于底壳,且缩小面壳与底壳的段差7、卡扣的设计7.1、卡扣设计的关键点1.数量与位置:设在转角处的扣位应尽量靠近转角;2.结构形式与正反扣:要考虑组装、拆卸的方便,考虑模具的制作;论如何制作,段差均会存在,只是段差大小的问题, 尽量使产品装配后面3. 卡扣处应注意防止缩水与熔接痕;4. 朝壳体内部方向的卡扣,斜销运动空间不小于5;7.2、常见卡扣设计1、通常上盖设置跑滑块的卡钩,下盖设置跑斜顶的卡钩;因为上盖的筋条比下盖多,而且上盖的壁常比下盖深,为避免斜顶无空间脱出。

2、上下盖装饰线(美工线)的选择3、卡钩离角位不可太远,否则角位会翘缝4、卡扣间不可间距太远,否则易开缝当下盖空间足够时r K工线最好设置在上羞上当了畫空间很小时"美工线便设置在下盖上IIaa<25mni (max)f・i遺常 i=- 100 run \ max.)内卡与卡钧的距离A5(tam (max) 太远则卡钩卡合不牢拿.8装饰件的设计8.1、装饰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 装饰件尺寸较大时(大于4002),壳体四周与装饰件配合的粘胶位宽度要求大于2。

在进行装饰件装配时,要用治具压装饰片,压力大于3,保压时间大于5秒钟2. 外表面的装饰件尺寸较大时(大于4002),可以采用铝、塑胶壳喷涂、不锈钢等工艺,不允许米用电铸工艺。

因为电铸工艺只适用于面积较小、花纹较细的外观件。

面积太大无法达到好的平面度,且耐磨性能很差3. 电镀装饰件设计时,如果与内部的主板或电子器件距离小于10,塑胶壳体装配凹槽尽量无通孔,否则非常难通过。

如果装饰件必须采用卡扣式,即壳体必须有通孔,则卡位不能电镀,且扣位要用屏蔽胶膜盖住4. 如果装饰件在主机的两侧面,装饰件内部的面壳与底壳筋位深度方向设计成直接接触,不能靠装饰件来保证装配的强度5. 电镀装饰件设计时需考虑是否有风险6. 对于直径小于5.0的电镀装饰件,一般设计成双面胶粘接或后面装入的方式,不要设计成卡扣的方式8.2、电镀件装饰斜边角度的选取在要求电镀件装饰斜边为镜面亮边的情况下,图9-1中斜边角度取值应选择为a>45 °否则此边在实际效果上是黑边,并不会有镜面亮边效果,B值根据设计要求取值。

8.3、电镀塑胶件的设计塑胶电镀层一般主要由以下几层构成,如下图所示:a. 电镀件的厚度按照理想的条件会控制在0.02左右,但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可能最多会有0.08的厚度,所以对电镀件装配设计时需要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