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转化为证券的金融手段。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与发展,然后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包括对资本金的优化、风险管理的挑战以及盈利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但也会带来风险管理上的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影响、资本金、风险管理、盈利能力、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各类资产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证券,并通过市场募集资金的金融工具。

它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形式,尤其在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逐渐蓬勃发展。

作为金融创新的一大亮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参考。

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在面临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等多重挑战的如何有效应对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于完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揭示其在银行业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分析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优化效果,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关于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类理论来进行,一种是资产证券化理论,另一种是风险管理理论。

西方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大致有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隔离理论、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成本诱导理论。

1、国外研究现状(1)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中,ClaireA.Hin(1996)指出,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解决投融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些中小型公司,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较高的信用等级,或者经营的是风险较大的行业,或者是其进入的新行业管理法规尚模糊不清,评估这些公司的成本非常大等种种原因。

潜在的投资者因为无法获得其拟投资公司的完整信息,担心那些未被披露信息对其造成损失,因而不愿意向这些公司投资。

从而导致这些公司的融资成本非常高,甚至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而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把具有预期收益的资产转移给SPV,由SPV用这些资产来发行证券,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证券取决于应收账款价值,而应收账款价值的评估一般由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信用增级机构承担,投资者又比较倾向于相信这些评估机构,故他们不必直接关注发起人本身的信用。

袖”ePassmoreandRogerSParks(1996)认为现实中市场信息是不完全对称的,银行相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资产证券化企业是拥有信息优势,故银行会进行明显的道德故意行为,而没有政府背景的资产证券化企业也会进行逆向选择。

要解决银行及企业的上述问题,WaynePassmoreandRogerSParks(1996)提出了提高贷款支持证券的收益率的办法,同时,他们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给贷款者带来好处,即资产证券化后,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可从银行得到贷款,此外,低违约风险的借款者及高筛选成本的高违约借款者也可从贷款中获益。

也有学者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评级技术使得银行相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证券化企业,其信息优势会变弱。

EdwardM.hcobucci(2003)从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两个角度分析了公司里信息不对称引致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作者:李玉梅来源:《商情》2017年第11期(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资产证券化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首先被用于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的解决,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融创新工具,学术和理论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理论;实践;风险1国外研究成果综述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定义、动因、风险、定价及收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对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已深入到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层面,理论研究相当成熟。

1.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美国投资银行家 Lewis S.Ranier(1977)首先提出“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这个概念。

James A.Rosenthal & Juan M.Ocampo(1988)认为,广义的证券化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媒介的一般化现象。

“证券化之父”Frank J.Fabzzi教授认为资产证券化可被视为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将具有同类性质的贷款、租赁合约、应收账款、分期付款合同以及其它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打包成可在市场流通的带息证券。

1.2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上个世纪50年代,Anrrowand Debreu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以利用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动因提供了依据。

Steven L.Schwarcz (1994)将资产证券化视为一种“炼金术”,即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与机制,企业可以通过SPV从资本市场上筹得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Claire A.Hill(1996)认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隔离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上述相关理论主要是按实践进程发展延伸的,相对集中于论述证券化某一单一方面的社会经济功能。

与此同时,很多国外学者从综合性角度对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效应进行了考证。

资产证券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资产证券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资产证券化论文参考文献一、资产证券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2期.李鹏雁.刘刚.[2].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期.杜厚文.初春莉.[3]."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3期.易宪容.[4].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思考与路径选择.《财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1年9期.孙奉军.[5].科技成果收益权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4期.黄勇.[6].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财富效应——基于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邱成梅.赵如.[7].论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构建.《武汉大学学报《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2期.陈晓东.[10].中国新一轮资产证券化的缘起、进展及前景分析.《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期.胡海峰.陈世金.二、资产证券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资产证券化若干法律问题比较研究.被引次数:62作者:洪艳蓉.国际法学厦门大学2002(学位年度)[2].协同视角下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倪伟康.管理科学与工程东华大学2011(学位年度)[3].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法律规制研究——风险社会中的激励性进路.作者:刘中杰.西南政法大学2014(学位年度)[4].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分析.被引次数:3作者:姚昶.金融学山东大学2013(学位年度)[5].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徐艺颖.金融学内蒙古大学2014(学位年度)[6].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对策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龙龙.金融学云南财经大学2014(学位年度)[7].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价及防范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杨斌.会计学太原理工大学2013(学位年度)[8].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许登月.工商管理河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9].中国资产证券化研究:基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析.作者:杨淳.金融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学位年度)[10].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作者:郑灵怡.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资产证券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Someissuesindisintermediationandsecuritization.NwoguguM《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72[2]BaselIIIandAssetSecuritization.M.MpunduM.A.PetersenJ.MukuddemPetersenF.Gideon 《Discretedynamicsinnatureandsociety》,被SCI收录SCI.2013Pt.3[3]Amultidimensionalknapsackmodelfor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 MansiniR.SperanzaMG.《TheJournalofthe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28[4]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aNewFinancingChannelfortheTelecomIn dustry.WUHong《ThejournalofChinaUniversities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被EI收录EI.20032[5]DiscussionontheChineseModelofManagementAssetSecuritization. Zhangrao2010[6]DeterminantOfSecuritizationAssetPricingInMalaysia.Bakri,M.HAli.RIsmail,SSufian.FA.HBaharom2014[7]Discussionon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ofPVpowerplants. YifengWang2014[8]DevelopmentalObstaclesandCountermeasureforAssetSecuritizationi nChina.ChaoqiongYang2012[9]StudyonChina'sAssetSecuritization. SONGJianboZHANGZhiqianWANGZhi2011[10]ResearchonChineseCreditCardAssetSecuritizationPricing. ZhehuaWangRongzhuChenMiaomiaoJiang2012四、资产证券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基于Shapley值模型资产证券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研究.江燕.孔德成.侯光明,2013201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usinessAnalyticsandManagementScienc e[2]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各交易主体的税收思考.王伟,2012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企业依法纳税平安经营与高校税收专业社会实践与教学研讨会[3]BT项目资产证券化可行性与关键问题分析.郭亮.王青娥.谈雨婷,20132013中国工程管理论坛[4]后危机时代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的启示.赵静,20112011年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年会[5]杭绍台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探讨.孙振华,2012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6]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路径:基于军民融合的战略视角.刘建昌.任丽明.王曲,2011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7]资产证券化在飞机融资租赁中的应用探讨.陈昊晔,2012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上海市航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8]国有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秦捷.陈静,20112011世界华商管理大会、第15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9]后金融危机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构想.张龙清.孙碧,2009第三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10]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体系的构建基于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启示. 赵超,2009稳定与创新:后危机下的金融司法论坛。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具有一定收益的资产转化为证券,从而实现资产流动性和风险分散的目的。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中,资产证券化可以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特点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资产,如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转化为证券,然后发行到市场上,用以融资或进行资产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包括资产现金流的分离、证券化产品的多样性和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持有的资产快速转化为现金,减少自身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 资金来源多样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多样化其资金来源。

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向市场融资,而不再仅仅依赖存款和债券等传统融资渠道。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还可以提高其资本利用效率,增加业务经营的灵活性。

2. 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表优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其风险敞口。

通过将各类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分散风险,避免集中在某一类资产上面临的风险。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匹配,更好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3. 提升盈利能力资产证券化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并发行到市场上,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与传统贷款业务相比,证券化产品可能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

4. 促进业务创新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通过将各类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创新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满足市场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这有助于丰富银行的产品线,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5. 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其资本充足性。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证券化并发行到市场上,银行可以获得资本注入,提高其资本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和转移风险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在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探讨。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商业银行通过将自身的资产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可以获得新的资金,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和规模。

这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偿还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部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减少自身的风险敞口。

尤其是对于持有大量风险较高的资产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减少单一资产所带来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

商业银行往往持有大量的资产,但其中有一部分资产流动性较差,很难将其变现。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证券,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剧。

由于证券化后的资产被分散到不同投资者手中,商业银行对资产的监管和信息披露相对困难,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资产的价值和风险。

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产生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将资产转移出去后,可能面临着收入稳定性和流动性的问题。

特别是当证券化的资产出现违约或回收变现困难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能会大幅增加。

资产证券化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关联风险增加。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这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与这些机构存在相互依赖和关联风险。

当这些合作方面临风险时,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连带风险。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正面来看,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降低风险敞口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资产证券化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转让的资产打包组合成证券,并通过拍卖或私人定向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等机构可以将资产转变成可流通的证券,再以此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解决短期借款、信用评级、违约风险等问题。

1. 改变资产结构
资产证券化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等长期资产转化为短期流动性资产,从而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提高流动性。

2. 降低融资成本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集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

3. 优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手中,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4. 加强市场竞争力
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减轻自身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5. 增强监管压力
资产证券化虽然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增加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压力,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结论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提高银行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监管压力。

商业银行需要在资产证券化中注重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金融工具,它将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证券,从而可以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将它们的贷款资产转变为证券,将它们的资产转移给持有者,并从这些证券中获得现金流。

这种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

通过将贷款资产转变为证券,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分散给各个持有者,从而减少其自身承担的风险。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常常在各种贷款项目中承担着大量的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从而降低其自身的风险敞口。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通常是以长期贷款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贷款是不能很容易地变现的。

通过将这些贷款转变为证券,商业银行可以将它们卖给投资者以获得现金流。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就能够迅速满足现金需求,而不必等待贷款到期,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次性的现金流,这可以增加其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加其盈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转移给持有者,商业银行可以释放出资金,用于更高回报的投资,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资产证券化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对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

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将低质量的贷款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较高风险,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影响。

资产证券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监管风险增加。

当商业银行将贷款资产转化为证券时,它们可能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并遵守相关法规。

这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监管成本,并使其容易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处罚。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它也可能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和监管风险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在许多学者、专家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观点,试图将资产证券化应用于基础设施项目中,这也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的新方法。

尽管这一观点目前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要将之付诸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进行探讨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的研究数据中,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高速公路收费、隧道隧道、公用事业收费)的所占比例比较小。

因此就城市基础设施的收费资产证券化而言,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非常稀少的,只是散见于一些零星的文章中。

这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实践中的数量是密切相关的。

从统计数据看,在实践中其所占比例也是相当的少,绝大多数的是汽车贷款支撑资产证券、信用卡应收款支撑证券、房屋抵押贷款担保的资产证券。

从其他统计数据也可以得到验证,如在美国1997 年,这三种资产证券的发行额分别达到457 亿美元、476 亿美元、638 亿美元,分别占当年资产证券总额的21%、22%、30%由于实践中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相应的所作的研究也就比较少。

在国内,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还刚刚起步,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使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产品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不少学者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张志强、刘德顺等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融资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建设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课题组曾经就国内和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比较写过专门的两本研究报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进行过专门研究,其中涉及到市政债券融资的观点。

关于在基础设施领域实行资产证券化方面,有关较为系统的理论在国内还很缺乏,但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发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优秀论文和著作。

2001 年上海财经大学李耀的研究课题“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资产证券化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部分。

其中对资产证券化的源流和技术体系、资产证券化的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珠海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这个比较典型的国内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案例做了介绍和分析。

2000 年沈沛在《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中对市政基础设施证券化融资的构架进行了一系列设想。

关于地方政府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风险的研究方面,北京大学于凤坤博士在《资产证券化一理论与实务》中将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联动归为四类,认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各环节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力具有显著差异,且某参与主体提升效益、规避风险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其他参与主体收益下降、风险增加的原因,并指出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以下方面对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进行监管,做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防范工作。

戈和静和吴凤平在《基于三角模糊理论的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评估——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为例》中得出结论:风险重要性大小依次为:提前还款风险、证券降级风险、利率风险、破产隔离风险、完工质量风险、经济发展情况及预测的科学性、承销商违约风险、财务风险、受托人违约风险、欺诈风险、本息不能收回、依赖专家、项目经营者经营能力、汇率风险、相关法律文件的不确定性或失效、历年统计资料的完善度、税收政策的变动调整、技术的成熟度。

许崴在《试论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及其控制》一文中也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价值链条较长,参与主体众多,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面对的风险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风险之间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关系。

在某些场合,某参与主体抵御风险的举措和行为甚至可能使其他参与者主体蒙受风险损失。

杨平波和周小军在其《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研究——以长沙市二环线建
设项目ABS 融资为例》中认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扩大了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

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其资产证券化可采用政府分期回购模式和政府分期采购模式。

本文以长沙市二环线建设项目资产证券化采用政府分期回购的资产证券化模式为例进行研究,认为采用该模式可以缓解政府财政的即期支付压力,有利于环线建设开发公司将未来的回购资金转化为即期的建设资金,为其开展其他投资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