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转化为证券的金融手段。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与发展,然后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包括对资本金的优化、风险管理的挑战以及盈利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但也会带来风险管理上的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影响、资本金、风险管理、盈利能力、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各类资产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证券,并通过市场募集资金的金融工具。
它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形式,尤其在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逐渐蓬勃发展。
作为金融创新的一大亮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参考。
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在面临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等多重挑战的如何有效应对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于完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揭示其在银行业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分析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优化效果,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具有一定收益的资产转化为证券,从而实现资产流动性和风险分散的目的。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中,资产证券化可以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特点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资产,如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转化为证券,然后发行到市场上,用以融资或进行资产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包括资产现金流的分离、证券化产品的多样性和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持有的资产快速转化为现金,减少自身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 资金来源多样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多样化其资金来源。
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向市场融资,而不再仅仅依赖存款和债券等传统融资渠道。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还可以提高其资本利用效率,增加业务经营的灵活性。
2. 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表优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其风险敞口。
通过将各类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分散风险,避免集中在某一类资产上面临的风险。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匹配,更好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3. 提升盈利能力资产证券化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并发行到市场上,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与传统贷款业务相比,证券化产品可能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
4. 促进业务创新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通过将各类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创新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满足市场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这有助于丰富银行的产品线,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5. 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其资本充足性。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证券化并发行到市场上,银行可以获得资本注入,提高其资本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
资产证券化与PPP资产证券化研究文献综述

2017年,我国PPP 领域首批4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挂牌发行,成为PPP 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PPP 资产证券化横跨PPP 与金融市场两大领域,未来存在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将会对这两大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盘活PPP 项目存量资产、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PPP 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理论研究成果及现状必然要追溯资产证券化研究情况。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梳理了PPP 资产证券化研究历史及动态。
一、国外资产证券化与PPP 资产证券化研究(一)2008年金融危机前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房地产抵押证券化,80年代到90年代在欧美资本市场迅速发展。
金融危机前相关理论已经较为成熟,值得借鉴的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交易结构的研究。
其中以风险隔离理论为代表。
Frost (1997)较早提出这一问题,这是资产证券化制度设计的核心,即证券化过程把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SPV ,使其与原始权益人其他资产相隔离,从而也就隔离了原始权益人破产清算等风险。
2.关于资产证券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首先,能够降低融资成本。
成本的降低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实出售”形成“风险隔离”,降低了投资者风险;另一方面是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可专心关注作为证券支持的基础资产。
其次,可以进行风险再配置并改进效率。
证券化使风险从厌恶型投资者向中立型投资者转移并实现优化。
再次,能够缓解流动性风险。
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显著降低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该过程通过结构性融资对融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进而提升对信贷资产的利用效率和资产的流动性。
3.其他基础性理论研究。
信息非对称理论模型被用来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金融机构的替代作用,资产证券化本身即为信息不对称的产物;运用金融脱媒理论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使原始权益人摆脱对金融媒介的依赖。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和转移风险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在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探讨。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商业银行通过将自身的资产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可以获得新的资金,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和规模。
这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偿还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部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减少自身的风险敞口。
尤其是对于持有大量风险较高的资产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减少单一资产所带来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
商业银行往往持有大量的资产,但其中有一部分资产流动性较差,很难将其变现。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证券,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剧。
由于证券化后的资产被分散到不同投资者手中,商业银行对资产的监管和信息披露相对困难,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资产的价值和风险。
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产生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将资产转移出去后,可能面临着收入稳定性和流动性的问题。
特别是当证券化的资产出现违约或回收变现困难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能会大幅增加。
资产证券化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关联风险增加。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这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与这些机构存在相互依赖和关联风险。
当这些合作方面临风险时,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连带风险。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正面来看,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降低风险敞口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资产证券化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转让的资产打包组合成证券,并通过拍卖或私人定向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等机构可以将资产转变成可流通的证券,再以此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解决短期借款、信用评级、违约风险等问题。
1. 改变资产结构
资产证券化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等长期资产转化为短期流动性资产,从而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提高流动性。
2. 降低融资成本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集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
3. 优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手中,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4. 加强市场竞争力
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减轻自身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5. 增强监管压力
资产证券化虽然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增加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压力,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结论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提高银行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监管压力。
商业银行需要在资产证券化中注重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金融工具,它将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证券,从而可以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将它们的贷款资产转变为证券,将它们的资产转移给持有者,并从这些证券中获得现金流。
这种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
通过将贷款资产转变为证券,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分散给各个持有者,从而减少其自身承担的风险。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常常在各种贷款项目中承担着大量的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从而降低其自身的风险敞口。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通常是以长期贷款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贷款是不能很容易地变现的。
通过将这些贷款转变为证券,商业银行可以将它们卖给投资者以获得现金流。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就能够迅速满足现金需求,而不必等待贷款到期,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次性的现金流,这可以增加其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加其盈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转移给持有者,商业银行可以释放出资金,用于更高回报的投资,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资产证券化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对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
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将低质量的贷款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较高风险,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影响。
资产证券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监管风险增加。
当商业银行将贷款资产转化为证券时,它们可能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并遵守相关法规。
这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监管成本,并使其容易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处罚。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它也可能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和监管风险增加。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首先,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投资者出售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支持证券(MBS)和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等证券,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
此外,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股票交易所发行证券,进一步扩大其融资渠道。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丰富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其金融中介功能。
其次,资产证券化使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更加有效。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将其不良资产转让给证券化特殊目的实体(SPV),将贷款风险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
如果SPV 遵循了适当的管理措施和评级制度,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始贷款的信用风险。
而且,由于投资者对资产支持证券等证券的需要,这将使得商业银行对某些资产的借贷对冲更加精细,从而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第三,资产证券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
资产证券化允许商业银行将贷款转移出去,从而减少其资本占用。
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业务可以获得更高的资本利润率,增强了其利润能力。
最后,资产证券化也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有关。
商业银行可能会倾向于在放贷过程中推销低质量的贷款,这种情况下,银行可能会协作创造"坏贷款",并将其转售给投资者。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证券化交易将会影响投资者和市场的稳定。
因此,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应该加强自律并落实风险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使银行的风险分散更加有效、提高了其资本利润率以及与道德风险问题有关。
未来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商业银行在证券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并探讨资产证券化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精编版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课程论文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姓名:杨鹏展学院及专业:财税学院财政学课程名称:货币金融理论专题学号:201401370006指导老师:李文哲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四日摘要:随着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经济的白热化竞争和对金融创新的强烈需求,使得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
其中,作为金融创新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当代国际金融、资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针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信用增级、信用评级等手段转换为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过程,使之具有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创新思想和方法,为各国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品种,无论是从政府的管理视角和金融创新规律来看,还是从银行、企业和广大社会投资者的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求来看,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应用的构筑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金融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首先,美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最早也最为全面,而且大量的研究依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得以相互支持。
在2008年的次货危机以后,大量的研究更多的开始涌现。
其次,Theodor Baums, E. Wymeersch(1996)对欧洲各主要国家如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英法德、西班牙等国的资产支持证券化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论述,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起源与发展、产品与市场等,认为资产证券化在欧盟各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较全面的,并着重探讨了在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以及税务等方面的问题,指出立法在资产证券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证券化文献综述
作者:李玉梅
来源:《商情》2017年第11期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资产证券化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首先被用于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的解决,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融创新工具,学术和理论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理论;实践;风险
1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定义、动因、风险、定价及收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对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已深入到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层面,理论研究相当成熟。
1.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美国投资银行家 Lewis S.Ranier(1977)首先提出“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这个概念。
James A.Rosenthal & Juan M.Ocampo(1988)认为,广义的证券化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媒介的一般化现象。
“证券化之父”Frank J.Fabzzi教授认为资产证券化可被视为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将具有同类性质的贷款、租赁合约、应收账款、分期付款合同以及其它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打包成可在市场流通的带息证券。
1.2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上个世纪50年代,Anrrowand Debreu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以利用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动因提供了依据。
Steven L.Schwarcz (1994)将资产证券化视为一种“炼金术”,即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与机制,企业可以通过SPV从资本市场上筹得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Claire A.Hill(1996)认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隔离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上述相关理论主要是按实践进程发展延伸的,相对集中于论述证券化某一单一方面的社会经济功能。
与此同时,很多国外学者从综合性角度对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效应进行了考证。
JureSkarabot(2001)指出证券化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最优选择;Gorton & Haubrick(2003)论
证了流动性假说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的证券化能力可以影响其流动性风险的大小;UgoAlbertazzi(2011)发现证券化市场能够提供有效转移信贷风险的工具。
1.3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大量国外学者运用蒙特卡洛分析、期权定价和偏微方程等数理方法,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主要研究了三方面: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
关于风险计量,国外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研究较多。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来自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和交易结构的证券化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关注的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
关于风险控制,普遍认为其实质是风险隔离。
Gortona & Pennacchi(1995)提出银行对贷款者的审查和监督将随着贷款风险的转移而弱化。
Hugh Thomas(2001)指出资产证券化自始至终与金融机构的贷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治理应回归到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治理中。
关于风险监管,该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Mark Fagan (2009)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和金融体系,从全球视角评估了资产证券化监管效果。
James R.Barth(2013)指出金融监管部门犯下的错误以及对既有监管缺陷的无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累积,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资产证券化的尝试,于2005年开始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同时逐步深入。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2.1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前的引进探讨阶段
张超英(1998)在其著作《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实例》第一次系统地对资产证券化的原理、评级、会计、税收问题以及资产证券化国外经验等方面进行介绍。
汪利娜(2002)详细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美国、加拿大、欧洲和香港模式,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模式。
在发展模式问题上,陈裘逸(2003)提出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一定要照搬美国的“真实出售”模式,可以考虑采用从属参与模式。
该阶段主要引进介绍国外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并从实践角度探讨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潜在问题。
2.2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中的深入研究阶段
洪艳蓉(2006)认为在试点阶段,由于我国目前特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所造成的发生于不同监管主体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制度竞争利弊共存,应该通过制度协调来营造健康市场。
梁志峰(2008)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提前偿付与违约行为、风险隔离制度和现金流管理等角度研究了证券化风险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该阶段主要以资产证券化结构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我国证券化实践的现状与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2.3金融危机后的重新审视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学者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形成了大量的反思性文献。
李明伟(2008)从资产证券化的复杂性、真实销售和信用风险分散功能三个方面阐述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融资工具所具有的内在缺陷。
温馨(2009)认为资产证券化在过度扩张中可能出现异化,因为其具有风险创造和风险规避的内在矛盾。
该阶段理论界开始反思资产证券化存在的先天缺陷,集中研究了监管、制度和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2.4近年来的继续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逐渐淡去,资产证券化业务又重新活跃起来,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
巴曙松(2013)指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处于二次发展时期,各项业务的试点范围也在慢慢扩大。
赵燕(2015)研究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现其存在贷前审查不规范、贷后管理忽视等问题,进而提出通过购买保险转移风险、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管理等有效建议。
该阶段主要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特点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总结与评价
国外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伴随着其实践领域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不断演进和创新,其相关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国内研究起步于向西方的借鉴与学习,伴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总体来看,目前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角度或某个方面的解读,系统深入的整体性研究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控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1):1517
[2]洪艳蓉.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竞争与协调[J].证券市场导报,2006(9):1624
[3]王国刚.从次贷危机看中国资产证券化[J].中国金融,2013(2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