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_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_贾伟芹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游戏导入:师备一些能浮沉的小方块,放到水中,会怎样?演示:有浮有沉引出《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初步认识浮力展示材料:乒乓球、橡皮、塑料瓶、泡沫、铅笔、蜡烛、卵石、钩码。
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这些物体如果放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组内交流记录)生交流猜想,其它组补充不同意见。
实验验证:先交流实验前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结果。
重点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不同的物体,谈感受。
三、探究水的浮力引导学生质疑。
1、探究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上来。
猜一猜:轻重、实空、浮力(如果学生想不到的话可引导: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泡沫为什么不能落到地上?(被手托着)手给了它一个向上托起的力,所以它不能掉落,把它放入水中,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不可能也有一种力量在托着它呢?)感受浮力:用手轻轻地把泡沫塑料压入水中,边压边仔细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轮流做一下)。
生交流手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水的浮力。
(板书)2、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会不会也受到水的浮力。
猜测-设计实验验证提示:教师在测力计下面挂一个钩码,测力计有什么变化?假如我用手托着钩码,给钩码一个向上的力,测力计又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来验证一下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可以先用测力计挂住钩码,弹簧被拉长了,再把钩码浸入水中,如果弹簧变短了,就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如果不变短,就说明不受水的浮力。
学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所有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那为什么还有的物体会沉入水中呢?四、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水的浮力来解决问题,交流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呢。
老师展示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欣赏。
五、谈收获,延伸拓展盘点收获。
老师表演小魔术。
把水中下沉的胡萝卜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盐水中,胡萝卜上浮。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3、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铁钉、泡沫、水槽、尺子、橡皮筋、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老师听说咱班有一群都非常的聪明,非常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这里老师要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说出看到了什么。
教师演示:把两个塑料球和玻璃球同时放入烧杯的水中。
学生说出:一个球浮在水面上,另一个却沉到杯底。
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生:为什么有的球浮在水面上?有的球沉到水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猜一猜为什么有的球浮在水面上?有的球沉到水底?生:三、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浮沉现象1、猜想:现在我们要根据已有生活经验猜测,猜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咱们要猜的就是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我的猜想”部分。
(使用实物投影仪)(2)、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
(使用实物投影仪)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要看我们的猜测对不对,我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2、制定方案3、实验探究(1)师:做这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课件1.把物体轻轻的放入水中,不要把水溅出来。
2.要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3.小组的同学一定要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3)、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使用实物投影仪)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大胆地猜想加上实验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
实验二:探究水的浮力1、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现在同学们到了我们来解决物体的浮沉秘密的时候了,想不想为什么气球等这些物体浮在水面上?)生:想2、实验:请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轮流用手轻轻按一按气球,每个人感受一下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2. 物体浮沉的条件3. 实验探究浮沉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物体浮沉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沉现象,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泡沫块、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分组合作。
【教学环节1】1.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教学环节2】2.1 讲解: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2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环节3】3.1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
3.2 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教学环节4】4.1 分享: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浮沉现象。
4.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浮沉现象。
【教学环节5】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
5.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沉现象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6.1 出示一些浮沉现象的实际应用例子,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2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课堂小结7.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浮沉现象知识。
7.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八、课后作业8.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有趣的浮沉现象》优秀教案

11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目标:1.能根据自己观察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的乒乓球,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自由猜测)那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入水底。
(沉入水底的乒乓球里塞满了橡皮泥)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师打开,原来其中一个乒乓球里面塞了满了橡皮泥。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提出来吗?(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导入本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1.探究浮沉现象(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有浮有沉)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材料有水槽、铁钉、气球、直尺、橡皮筋、泡沫、钩码、木块、蜡烛、鹅卵石、皮球、橡皮、玻璃球、塑料瓶、铅笔)(2)学生分组活动。
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3)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动手实验前,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提示:浮在水面的用“↑”表示;沉下去的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可以用“○”表示。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浮沉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沉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实验操作技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浮沉现象:提问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3. 浮沉条件的判断: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浮沉条件的规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工业、海洋开发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九、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浮沉现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实践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完整版】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太平中心校教师马云保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经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面对人生浮沉。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认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知道水有浮力。
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突破:从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依托学生已有经验,利用实验认识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法感知水的浮力;利用自主实验,体会下沉物体确实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学习单、实验器材(石头、充气气球、地瓜、红小豆、胶带鸡蛋、弹簧秤、水槽)。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2分钟)“大黄鸭漂浮在水面上”,教师将石头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大黄鸭”开始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操作,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浮沉,为新课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合作探究(20分钟)活动一:感知水中的浮沉现象地瓜、充气气球、胶带鸡蛋、红小豆猜一猜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实验结论师:你的猜想都对了吗?教师借机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有根据的猜想不一定正确,需要实验来验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有根据的猜想还需要实验验证。
活动二:认识水的浮力首先,提出问题:充气气球为什么上浮?第二,猜想假设:(学生猜想,教师指导)。
第三,实验验证:用手摁一摁水面上的充气气球,感受向上的托力。
最后,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设计意图: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第一章:浮沉现象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现象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奥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浮沉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采用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浮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沉现象。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浮沉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第二章:物体的浮沉条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物体浮沉的条件:密度、体积、形状等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条件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浮沉条件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物体浮沉的条件。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浮力原理的解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原理。
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探究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浮力原理的定义和公式。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的应用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解释浮力原理。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浮沉现象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科学应用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浮沉现象应用的思考和探究。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浮沉现象应用的理解程度。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礼物一分(皮兜内有12件典型材料)、100克钩码、水槽等。
2.学生准备:见教材中活动准备。
教学流程:1.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⑴导言: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
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
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
(课件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⑵教师激发兴趣: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皮兜里,请4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到兜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大家的礼物。
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
(学生代表摸礼物)请大家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在水里是浮还是沉然后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记到实验记录表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
(实验器材每六人一组,每组的实验材料有水槽、铁钉、气球、直尺、橡皮筋、泡沫、钩码、木块、蜡烛、鹅卵石、皮球、橡皮、玻璃球、塑料瓶、钥匙)
(2)学生分组活动。
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
生1因为它们轻
生2因为它们有的是空心的
同学们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也藏着什么秘密呢?
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把铁锁分别放在这张白纸上,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将一个杯子装满水,上面漂着泡沫,一个杯子口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分别放粉笔头和铁锁进行对比。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科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气球、直尺、橡皮筋、泡沫、木块、鹅卵石、皮球、水槽、木块、蜡烛、玻璃、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水里能很容易地把一个E%D6%D0%B5%C4%B6%F9%CD%AF
3、把一团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怎样?怎样让它浮起来呢?(想的办法越多越好。浮和沉是相对的,改变形状或液体就会改变物体的沉与浮。)(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橡皮泥放在木板上)
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的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因此,我设计的活动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我在活动中只起了组织者、引领者、合作伙伴的作用,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与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兴趣极高,很快能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观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过程。注重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种现象?(在小河边、水池边、、、、、、、)
看到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要问吗?(为什么鹅卵石会沉在水底?为什么、、、、、、)
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浮沉现象
(1)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实验材料,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探究这方面的训练,让科学探究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活中,注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生活与教材揉为一体。
2.同学们,学科学的目的是为了用科学,我们认识了水的浮力之后,你们要多动脑筋设计更多的发明,让浮力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3、谁的想法最奇妙:
老师能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看谁能让鸡蛋既不沉在水底也不浮在水面而是漂浮在杯子的中间。
六、教学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属于实验探究课,本节课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现象——有趣的浮沉现象,并知道水有浮力的特点。
(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做浮力。也就是说上浮的物体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板书:受到水的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出问题:同学们可真聪明,自己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观察两个杯子,通过这个例子你想到了什么?
(水相当于白纸,它能托住一些轻的东西,使它浮在水面上,而重的东西水就托不住了,它就会漏进水里,沉在水底.)
我们怎样能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否真的受到水给它的力量呢?请同学们轮流将水中的塑料泡沫或气球慢慢地压入水底,边压边仔细体会你的手有什么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想到用手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体会手的感觉。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动手探究的努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三、教材分析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有趣的浮沉现象,作为探究对象,构建学生对水的浮力的认识。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观察﹑探究,知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让学生意识到水的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同学们请停下来,把实验结果放在桌子上,坐好,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刚才老师发现大家玩的都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吧!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先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用投影仪来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2.探究水的浮力
(1)探究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你们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
3.探究沉浮的原理
(1)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结果,生成新的研究问题:同学们,既然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在水中下沉?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并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同学们,非常聪明,下面自己为自己喝彩,鼓掌!
1、放材料时要轻拿轻放,看哪些材料上升、哪些材料下沉?不能让水荡起来。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看谁观察的细致,发现的秘密多?
好了,同学们,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那就让我们尽情来探究吧!一定要填好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实验记录单每组发一张,内容如下)
实验记录表一
(提示:浮在水面的用“↑”表示;沉下去的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可以用“○”表示。)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属于实验探究课。教学重点是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及有关知识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亲身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技能。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看%AE%D6%D0%B5%C4%B6%EC%C2%D1%CA%AF
图片上有什么?(水面上漂浮着树叶,水底下有鹅卵石)
(2)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从水的浮力被人们发现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ew/a21b281d227916888486d7c2.html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自从水的浮力被人们发现以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学生举例,救生衣、救生圈、竹筏、小船、潜水艇、、、、、、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
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过水的浮力吗?请具体谈一谈。
(学生猜测、交流。教师统计猜想情况)
同学们说的都是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实验验证)
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实验材料,能不能自己动脑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验证你的猜想?小组内讨论一下,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设计一下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同学们的实验方案很棒,老师提醒大家,在用尺子测量时,视线要与皮筋、尺子刻度相平。请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看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好!开始试验!
(四)、课外延伸
1、由趣味小魔术“浮起来的鸡蛋”引出浮力大的死海。
出示鸡蛋:问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鸡蛋放入水中会怎样?老师能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你们信不信?”将鸡蛋放入装有盐水的杯子中。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上浮现象?
现TEwNzYxNjY0.html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
2、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3、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4、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教育方面:
1、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是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的,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科学的?
(实验验证)
动手实验前,要先动脑,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实验记录表二
(用投影仪展示)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所有的钩码浸入水中后皮筋都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